愚公移山的故事
故事简介: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这两座山从山下到山顶,有一万多丈高。绕着山走一圈,有七百里,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的北岸。
与两座山正对着的北山脚下住着一户人家,当家的是一位快九十岁的老人。老人很善良,但脾气倔犟,只要他认准了的事,哪怕别人说不可能,他也会固执地做下去。人们认为他过于认死理,也就是“愚”所以都叫他“愚公”。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把他家门前的风景全部挡住了,而且家人出门办事也没有一条道路可以直通外面,必须先绕着大山走一大圈,非常不方便。于是,有一天,他把家人都叫到跟前来,对他们说:“门前那两座山,我厌恶它们已经很久了!它们挡在那里,每次我们出门办事,总要兜个大圈子,实在很不方便。我想把它们搬走。”
家人都觉得老人的话很有道理,但他的妻子提出疑问:“凭您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怎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挖平呢?况且,山上的土石又放到哪里去呢?”
愚公想了想,说:“我们把它们移到渤海去。”听他这么说,妻子不再说话。
于是,愚公带领大家即刻动手,挖土的挖土,运泥的运泥,干得热火朝天。
离愚公家不远处有一户人家,丈夫死得早,寡居的妻子和她刚刚七八岁的小儿子生活在一起。小孩看愚公家的人干得这样津津有味,也蹦蹦跳跳跑来帮忙。从两座大山到东方的渤海,路途遥远,等他们车拉筐抬,把泥土运到渤海再返回来,半年的时间就过去了。但是,他们一家人并不认为这会妨碍他们移山的计划,仍是日夜不停地挖掘、搬运土石,周而复始,锲而不舍。
太行山和王屋山下有一条河,河水沿着山脚蜿蜒流出,在大山的拐弯处河道变宽,拐个弯汇入另一条河。这两条河的交汇处有一片三角洲,土地肥沃,水草丰美。三角洲上也住着一位老人。这个老人喜欢动脑子,凡事都会认真权衡利弊,再做出选择。大家都认为他很聪明,所以叫他“智叟”。
愚公带领家人移山的事情被智叟知道了,智叟觉得愚公真是愚不可及。他拄着拐杖,步行了好长一段路,来到愚公和家人劳作的地方,说:“老头,你先歇口气。我来问你,你这是干什么呀?”
“我想把这两座大山搬走。”愚公头也不抬地回答。
“唉,你真是太不聪明了!我问你,你觉得是移走两座大山容易,还是搬家容易呢?”
“当然是搬家省力。”愚公回答。
“那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你移山不就是因为山挡路了吗?你搬到山外边去,它们不就挡不住你的路了吗?”
“问题是我不想搬家!”
“唉,”见愚公这么倔,智叟叹了口气,“果然是个愚公,真是名不虚传啊!”但他还想最后劝他一次,于是又说:“你们这么久,连半个小山尖也没能搬走。想一想,就凭你们几个,整座大山能移走吗?”
听了这话,愚公放下镐头对智叟说:“人们都说你聪明,我看你得见识还不如寡妇个幼小的孩子。没错,我是老了,可我还有儿子、孙子呀。即使我死了,他们还会继续挖;等我的儿子们死了,孙子接着挖;孙子死了,孙子的儿子再接着挖。这样,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有儿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会移不走呢?”
这下,智叟无话可说了。他无奈地摇摇头,拄着拐杖一步一步返回了三角洲。
不料,他们的对话被手握长蛇的山神听见了?他还真怕愚公把山移到海里去,连忙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听了,觉得很好笑,但是又被愚公的精神所感动。于是,他找来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让他们趁着夜色,把两座山都背走了,其中一座山被背到了朔东,另一座则被背到了雍南。
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高山阻隔了,愚公一家也不必再绕道而行了。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的一篇寓言小品文。这则故事的发源地,通常被称之为愚公故里的河南济源。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全文叙次井然,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对话生动,毕肖声口,符合个性的对白极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愚公移山》的故事,阐明了一个真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只要依靠群众,大家齐心合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愚公移山精神,贵在持之以恒。它同夸父追日、精卫填海、铁杵磨成针一样,都是传统的中国精神。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数千年来,这种精神,一直鼓舞着中国人努力地改造着中国。
现代哲学史专家严北溟《列子译注》:“‘愚公移山’原意在于打破世人急功近利眼光,应像愚公那样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对着这个目标努力,无论途中遇见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不懈;只要有毅力、有恒心,小小的积累也能获得巨大的成功。认定一个目标,是完成一个事业的起点。有决心和信心,向着目标矢志不渝地努力工作,定能达到目标。要敢于面对和正视困难,坚信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去排除困难,争取胜利。
愚公移山的故事简介
愚公移山的故事简介: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河曲智叟无话可答。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拓展资料:《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
《愚公移山》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 认为不能。
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又何必担心挖不平呢?”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
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作闭幕词时引用该典故,对其重新诠释,赋予崭新的时代涵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坚韧不拔、不懈奋斗精神的写照。
百度百科-愚公移山 (《列子·汤问》寓言小品文章)
愚公移山是什么故事?
愚公移山是一个成语故事,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在王屋山下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愚公便带领他的子孙决心挖掉这座山。
人们都在嘲笑愚公,这么大一座山,怎么能搬得走呢,而愚公却回答到,我虽然做不到,但是我有子孙,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搬走。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派大力士下凡,将大山移走了。
需知:
愚公移山虽然是一个传统成语故事,但这个故事借愚公的形象告诉人们做事要持之以恒,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顽强毅力。
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全文叙次井然,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对话生动,毕肖声口,符合个性的对白极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愚公移山的故事?
愚公移山的故事简介
愚公移山的主要内容
北山有位叫愚公的九十岁老人,苦于大山交通不便,进出都要绕远路,就召集全家来全力铲除大山,大家纷纷表示赞成。可是河湾上一位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衰残的年龄和可怜的力量,想铲除太行、王屋这两座山岂不是痴人说梦” 。
愚公回答说:“你啊鼠目寸光。你想假如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这两座山却不会增高改变,何愁不除呢?”聪明的老头没有话来回答了。
拓展资料:
《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全文叙次井然,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对话生动,毕肖声口,符合个性的对白极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此文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其主题思想即恒道。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过“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展现出了“智叟”之愚与“愚公”之智,告诉人们做事要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成功。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另外,这篇寓言亦有很重要的客观意义。首先,它具有人定胜天的思想,在天人关系上,重人轻天的倾向十分鲜明。其次,愚公在批驳智叟时,关于山与人的关系的分析,实际上蕴含着进步的哲学思想,讲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生转化的道理。
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加之行文紧凑,笔墨舒洒自如,令人读后兴味盎然。文章摆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接着就该是行动起来一起移山,谁知愚公之妻献疑,产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解决,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决。
经过讨论,商量了办法,出现了移山劳动的盛况,接着就该是苦战不休,不料跳出来个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碍,老愚公就和智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这样既突显了愚公精神的可贵,同时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在一个仅有三百余字的简单的故事里,将较多的矛盾集中起来描写,能够收到戏剧性的艺术效果,否则顺流平坡地写下去,还不只是索然寡味,更重要的是所要强调的内容得不到强调,不能使主题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圆满地表达出来。一般地讲,从简单中见复杂,在情节安排上并不容易,因此处理得不好,就会使人感到复杂中仍然显得简单。
《愚公移山》故事本身简单,但由于在情节的处理上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从矛盾相继出现的尖锐性上去显示复杂性,这样就增强了文章跌宕的气势,引人入胜。解决矛质,没有简单化,愚公说服其妻,不是以空话大话压服,而是靠众人拿出办法;驳倒智叟,不是泛泛顶撞,而是据理而言。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0:40: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690821885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移山的故事缩写).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移山的故事缩写).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