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经典案例分析小学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语文经典案例分析小学,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经典案例分析小学篇一
例1:我在教学《山中访友》时,就充分利用了生活中的趣事,把学生引入课文,更好地理解课文。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周末都在干吗呀?
生1:(面露喜色,来了兴趣)我去动物园玩了!
生2:我和妈妈去商场购物了,买了好多的东西!
生3:我在家复习功课。
师:同学们的周末都很丰富。那么有人和老师一样去 野炊 吗?
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位学生站起来)老师,我去爬山了,也和小伙伴一起烧烤了。
师:我与大自然为伍,与鸟儿 唱歌 ,和蝴蝶翩翩起舞。
生1:老师你开玩笑吧,鸟儿怎么会和人一起唱歌呢?怕人都来不及呢!
生2:就是啊,还有蝴蝶也是!
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学们,为了检验老师说得话的真伪,可以在放学后自己去检验一下。但是记得要带着虔诚的心,把自然的一切都当做你的朋友,真心去对待它们,你就能感受到它们对你的热情。
(一天后的语文课上)
师:同学们都有按照老师说的话去检验了吗?
生1:老师,您说得对!我去郊外的草坪上与鸟儿歌唱,与草儿低语。我真的觉得它们就是我的朋友!
生:是啊,老师。我也去了!我感受到了……(同学们七嘴八舌,讲述着他们的发现)
师:(在这个时候适当翻开课文)其实体验大自然的奇妙之处在很早以前就有人做了,而且还把当时漫步大自然的情景生动地写了出来。下面我们就跟着李汉荣先生一起去《山中访友》。看看他都 拜访 了哪些朋友?看看他的感受是不是和我们一样。
学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都放在了课文上。这种教学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有什么不同?
评析:
传统的语文教授知识的方式,大多是直接讲述课文,并没有过多地注重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其课堂的方式往往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学生的上课兴趣,这样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新型 教育 下的教学方式主要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通过对于生活的体验,对所遇到的事物进行组织时,遇到的问题会尽力找出解决的办法。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规律性和联系性的能力,也使信息不陷于自流状态,保证其信息随时发挥出作用。
学生只有通过练习解决问题并致力于发现,才能学会发现探索的 方法 。而一个人越有这方面的实践 经验 就越能把学习到的知识归纳成一种解决问题或调研的手段。案例讲述的教学方式与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它结合了生活中的趣事,巧妙地利用了生活这个“老师”,学生通过真实的生活体验来体会课文中所讲述的事情。语文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所以语文的教育离不开生活。
例2:同样在教学《山中访友》这一课时(教学片段),可以通过生活趣事激发学生阅读、学习欲望,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
师:我们常常在电影中看到人们面对大山呼喊,然后听回声,同学们,我们自己一定也有这样的经历?(学生的童趣一下子得到激发)
生1:是的,我就常常对着大山喊:你是谁?大山也这样喊,特别有意思。
生2:听到回声时,像是与大山对话,感觉像捉迷藏一样,心里特别放松,特别开心!
师:当我们对大山“喊话”时,大山回应我们,大山就是我们的朋友,不仅如此,花草树木都是我们的朋友,大自然就是我们的朋友。
……
新的教学方式,更加重视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趣事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下面我们分析一下这样教学有什么启示?通过分析与 反思 又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评析:
在教学过程中,我使用生活中的趣事,引�а�生自己体验生活,体验大自然的乐趣。比如,我会让学生自己在验证我所说的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好知识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活动更多时候是与学生的活动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每一种教学方式都要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前提,提高 教学方法 的效果,从引导发现的过程来提高整个教学效果。
在整个教学案例中,我始终坚持以生活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生活,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发现事物的规律,适时地引导学生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虽然我所采取的授课方式可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寻找到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摒弃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的缺点,发挥新型教育方式的优点,忠于生活,还原生活本来的面貌。不强迫学生接受课文知识,培养学生自己的思考习惯,提高他们对于问题的解决能力。通过案例,我认识到了新型教育模式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自身教学的不足。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探索优秀的教学方式,不断改善自身的素质,以达到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双赢局面,也为中国的教育事业献出自己的一份薄力。
语文经典案例分析小学篇二
一、案例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但是合作学习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经常会流于形式。因此,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需要亟待解决。在这一背景下,我校语文教研组开展了《合作学习对小学生 语文学习 能力提高的影响研究》这一课题,有效的合作学习在我校得以推广。
二、案例的观察描述
本节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教学。课前把学生按4人一小组,分成12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心、同伴关系等产生积极影响。
【合作一】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为了编写这部明史,谈迁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并用笔圈划出相关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体会,然后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以小组汇报。组内成员都找出来关键词语,小组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数字背后的艰辛,都凝聚着谈迁一腔的心血。
【合作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第二自然段,《国榷》原稿被盗,对于这对于年近六旬、体弱多病的谈迁来说,简直就是飞来横祸、一场厄运。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他重新站立起来?”“假如你是谈迁,你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小组交流探究中,学生们想到了许多的 名言 警句以及面对困难决不退缩的历史人物。如,“使人站起来的不是双脚,而是理想、智慧和创造力”等名言和对谈迁说“只要厄运打不垮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等话语以及学生合作表演。
【合作三】学生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然后小组交流学习文中插图为什么要把这松树画在谈迁的背后?谈迁有着什么样的信念?在逆境中他又是如何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各抒己见,有的朗诵、有的表演、有的画图,用不同方式体会谈迁生活的艰辛,体会他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才取得惊人的成就。
案例分析研究:
1. 在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充满互助与竞赛。但教师应加强学生合作的技巧的指导,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
2. 合作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只有愿意学习,才能学得好。因此在活动中,学生相互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但教师应加强学习任务从不同角度切分,让学生因人而异,采用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如,朗诵、表演、画图等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让每位学生都会主动投入。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需要教师多探索、多实践,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案例分析
新课标认为:“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李老师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把所见、所闻、所想写下来。无疑他的教学是成功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王老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强行灌输,无疑背离了新课标的要求,教学效果也不会好。
小学语文案例分析怎么写?
一、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
1、《草》:最后一个教学环节
师:小朋友,放学回家谁愿意把诗背给妈妈听?(学生举手,老师请一名学生到前面来)我当你妈妈,你现在背给我听好吗?想一想,到了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我女儿真能,老师刚交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
生:哥哥,今年天我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好吗?
师:那一首?
生:《草》。
师:噢,这首诗我也学过,它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白”字。我先背给你听:离离原上草,一岁……
生:一岁一枯荣。
师:野火烧不尽,春……春……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记性好!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你奶奶没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
师:那么多花儿不写,干吗写草啊?
生:(一愣)嗯……是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他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
师:噢,我明白了。背吧!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师:你看俺孙女多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了!奶奶先你怎么大的时候,那有钱上学啊!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小朋友,放学回家就把这首《草》背给家里人听。
(激发学生兴趣,活泼而实在。学生背古诗,既是一个整体把握、复习巩固的过程,也是检测学习效果的过程。在背的过程中,学生的记忆、对古诗的理解以及展示、运用都有所顾及,而且每一轮引导都逐渐深入。问题: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的能力?写字能力及巩固?背诵的面——其他学生背的效果?时间——有人说是表演,玩花样!)
2、《可爱的草塘》:揭题-浏览课文-读,然后教师要求学生:作者是怎么写的呢?其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会草塘的可爱。(已经先入为主,后来读的时候果然体会不到,教师又花了很多时间才把调动了一点。应当自己体会,说对草塘的感觉,然后对照课文作者的感觉来学习。)
3、《只有一个地球》:教完课文后,要求学生根据下面几个方面写句子:“地球小而美、资源有限、资源可以再生、迁居无望、要保护地球”。引用者认为“学生们都完成了任务,学出了各式各样动人的句子,如:
“啊,我爱美丽而壮观的一叶扁舟!”
“地球,谢谢你赐给我们有限的资源!”
“人类啊,不要再破坏资源了!”
甚至说:“看到这一个个诗一般的句子,怎能不让人佩服老师巧妙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在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学完了课文,还写这样的句子,是引导还是捆绑?学生是否一定认为“地球小而美”?“迁居无望”?人类都是破坏资源的吗?这时应让学生发挥更好)
4、 三年级作文课:
(1)先从三段话中找出中心句。
(2)然后用“闷热”造句。
(3)在一个句子里同时用上闷热、冷饮两个词。
(4)用闷热、冷饮、青蛙三个词说一句话。引导学生有描述情景,到表达一个情节。学生到最后都知道应该写成:闷热的下午,我用妈妈给我买冷饮的一元钱买了一只大青蛙,归途上,我把它放回了大自然。
(5)写成作文:把闷热的下午写具体。听写六个词:太阳、风、树叶、知了、大黄狗、汗珠。用这六个词来表达“闷热的下午”的意思。学生都知道了应该写成:大黄狗爬在树荫下伸着舌头,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尽管我使劲的摇着扇子,可是额头上的汗珠仍然像断了线的珍珠似的一个劲往下滴。难怪妈妈直唠叨:这么些年,还没见过这样的鬼天气!”
(表达模式化、虚构的合理化、生活的模拟化=作文背离生活。思维、个性不能自由发展,违背学习的规律和课程标准喜爱作文、自由表达的精神。还有就是教学生编假话、空话、套话。是20世纪80年代的作文序列化、系统化的复辟和倒退。培养的目标是一个模子里的学生,是机械化生产似的教学模式。结论—误人子弟!)
5、教师装傻现象解构。许多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往往会说:一定读得比老师好!连著名的特级教师也不例外。例如:于永正在《庐山的云雾》教学中,就说了好多次:我不敢和你(学生)比,要找一个学生代替他读。当然这样能让学生自豪一下,也有机会多读,确实把时间、空间都给了学生。一方面,这需要学生读的能力很强,容易把握,一般不能照搬;另一方面,教师形象贬值后,其的影响力大大削弱,其他方面言传身教的功效大打折扣,合作也是以不平等的态势出现。可谓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一位老师再指导口语交际《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时说:对于这个问题,我也很想知道好不好,我们一起来讨论好吗?如果一位教师连这都不知道,还用当教师吗?对教师的信任、兴趣没了,这难道不是更大的损失?不是重要教育资源的浪费?
6、《蚂蚁和蝈蝈》:学生读了几遍课文后,问:这一篇课文说什么呢?我们来学第一段。学生读第一段,学生评价“满头大汗”没读出来。教师学生分别示范,原来的学生再读,全班读。(点评:牵引学生。读了以后,就应当说说全文的意思。又逢开学第一段,因为教案设计了,非得这么做。但以读代讲,符合语文阅读课特点。注意学生反馈,落实语文能力。)
7、《漫谈沟通》:学生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理解沟通。然后,以问答大比拼的游戏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沟通方式的目的是什么?动物与人的不同方式比较是要提出什么观点?友好的工具就能沟通好吗?(而不是:你最喜欢什么沟通方式?你表演一下你最喜欢的沟通方式。)
结论:自主学习是需要的,但在自主学习时,教师引导一定要加强。而且要引导到真正有效的的语文学习上:语言文字的学习、好的学习习惯、想象和思维能力培养等。有一些“主体作用”不过是彩色的泡沫,活动形式很多,唯独学生写字不多,读书不多,思考不多。任何主体作用,都应是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语文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主体作用”。
二、个性化与共性
1、师生平等对话:《一夜的工作》
参与讨论:总理深受人民爱戴,从课文中能找出答案来吗?
(学生说)
生:如果说总理关心人,为什么不像把作者的文件批了,让他先回家睡觉呢?
(教师把球踢回给学生,有些学生说是刻意安排的。)
师:有些同学说,这是刻意安排的,总理是这样的人吗?
生:“我”是后来的,总理工作严谨,讲究先来后到。
生:新中国刚成立,总理日理万机,有许多重要文件等着总理批示。这个文件只是他自己的一个讲话稿,可能总理认为这不是十分重要,所以放在后面。
最后,老师让学生面对总理的工作画像,用简洁的语言说出心里话。
生:辛劳啊!无奈啊!被迫啊!(满堂大惊)
生:新中国刚成立,多少事情等着总理去处理,它不这样夜以继日地处理,行吗?这不是无奈吗?当时的中国,经历了那么多年的战争,国家肯定非常穷,作为一个国家的总理,怎么能铺张浪费呢?这不是形势所迫吗?
(如果批评学生乱说,就没有了学生精彩的发言,也许这个学生因为这一节课改变了他的一生。)
2、一位教师教《落花生》,让学生画果实,喜欢画什么就画什么。然后对比花生,突出“默默无闻”。(这是一种误导!画什么,未必就能突出“默默无闻”;而且这么比,赞扬了默默无闻,那就是贬低个性张扬。难道别的果实就不如落花生?画不如改为议、说或别的方式,不一定画了才能体验,也不要为了所谓综合性学习活动而画。必要的时候才用,用了就要有实效。)
3、一些老师喜欢在指导朗读时教:那里读大声,那里读轻声。
《问银河》:一个学生高声地读,一个学生轻声地读。一些学生发现了,有人就说读轻声不好。老师就问读高声的学生:为什么读高声?学生说:银河那么远,要读高声才听得见呀!问读轻声地学生为什么,学生说:银河出来时在晚上,我要轻轻的问,怕把它吵醒了!怕影响了别的星星休息。老师肯定了后者,但也没有否定前者。(一些教师指导朗读过于重技巧,忽略了个体的感受)
4、《识字 六》:记“虎”字,老师说:把“虑”的“心”换成“几”。学生的记字方法:有几只老虎在玩耍。然后放动画,按词串说有关动物故事,想象动物在做什么。在读的时候,还有些同学读不出快乐的感觉。老师读,然后让别的学生读,配上动作读。(问题在于许多学生没进入情境;还有个反馈的问题:没读好的学生,可能仍然没读好;配上动作是否一定能读好?规定每个人都作动作,是否新的形式主义和教师垄断?)
5、现在流行的两句话:你喜欢学那里(段、句)就学那里(段、句),你喜欢怎么学(读)就怎么学(读)!一方面用多则滥;另一方面,个性化张扬时却失去了共性!忽略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本要求。如一位老师教《棉花姑娘》(人教),要求学生: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句)来学。到后面学完了,也是说: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来读。试想:学生在老师的权威下不敢不选,随着民主化自主学习的逐渐深入,学生如果敢于说:我那一段都不喜欢!那课怎么上?解决的办法不是自选课文,就是强制学生学了。(学生不喜欢的,想法让他喜欢;学生喜欢的,想法让他的喜欢表达出来,让他们互相感染。如果都不喜欢的,就让教师来传授、感染、熏陶吧!)
一位老师教《桂林山水》: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细细品读。在学生品读时,发现他们的选择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化倾向,女生大多品读写水的一段,他们喜欢漓江水的安静、清纯、柔美。男生大多选择写山的一段,因为他们更富于冒险精神。(桂林山水,明明是山清水秀,山水相依。硬要为了所谓个性化,把山水分开来理解,一方面割裂了原文的整体意境,另一方面,学生的思维是支离破碎的,造成发展的畸形化。)
6、一个老师问我:自主学习、自由发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孩子的个性很强,以自我为中心,我们要求的课堂纪律、课堂秩序、行为习惯和平时要求不一样,和社会上的要求也不一样,怎么办?(任何教学都要有秩序,当然不能过于强调秩序。美国式无秩序教学已经尝到了苦果,我们不能再重蹈覆辙。教师既然是组织者、引导者,就要发挥组织、引导的作用,建立适当的教学常规,对教学活动要有计划,对学生的活动在适当时候有一定的引导、约束。特别是在学生水平发展尚低的时候。)
7、一位老师教学生习作:写一种水果。据说没有相关的课文,学生不会写。学了《我爱故乡的杨梅》,学生仿写,就写得比较像。
(关键在于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回顾原有的生活体验,仅仅停留在模仿,有时可以学到一些技巧,但千篇一律,思维受限制,写不出好东西。)
7、《大自然的语言》:
师:预习了大自然的语言,都有谁在说话?
(根据学生说的,课件出示:白云、蚂蚁、大雁、蝌蚪、大树。)
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请把你最喜欢的那节诗找出来,美美的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喜欢它?
(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朗读)
师:好!下面我们设白云、蚂蚁、大雁、蝌蚪、大树五个合作小组,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诗来研究,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
【赏析】:教是引导步步深入,学生选择有的放矢,各自锁定钟情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体现着学生的兴趣爱好;或反映着学生的学习要求;或联系着学生的生活经验;这一选择,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趣,而且推动教学向纵深发展。
(教育和教学,是为培养人的,不是为让学生高兴的!学生喜欢的就学,不喜欢就不学!那科学探险那样艰难的事、危险的事谁来做?课程标准的要求怎么达到?怪不得现在生物、地理、勘探、农林这些学科根本没人报考!我们基础教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8、为了发展学生个性,一些教师给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选择去学习、探究或评价。如分A、B、C三级测试,如果给学生自主选择,他们往往选择了与自己水平不相适应的级别。如为了得分高,能做A级的选择了B级。这就不仅仅是教学的问题,因为个性的问题,往往涉及到心理学问题,但仅靠语言的鼓励往往是苍白无力的,应当在评价时有不同的政策。例如原来做C级题,能做到良好,现在做B级题,也能良好,那发展方面评价就要加分。原来做A级题,得良好,现在做C级题得优秀,发展性评价得分也不能加。
结论:学生个性化学习必须提倡,这是时代的要求!在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应当全体学生都有一个基本的学习要求,就是社会培养的要求,就是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包括识字、朗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要求和社会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等。这就是共性的。否则,个性发展了,却不容于社会,不容于集体,不是教育的成功!
三、基础与创新
1、《手术台就是阵地》:师:老师喜欢发言错的同学!练习选词填空:
连续—— 陆续—— 继续——
由学生做、评、改正:连续— 陆续…… 继续——
评: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要创设宽松的气氛,让学生真正动脑、动手、动口。不但要乐于学习,还要敢于探索、勇于合作,充满自信。
2、《欢迎小雨点》:先理解感受小雨点,出示多媒体课件朗读,没读好。然后说雨点——表达对小雨点的喜欢画、唱(用生日歌的旋律)——想象小雨点落在那里。学生说:落在池塘里,消失了,落在花丛里,花儿开了;落在雨伞上,嘀嗒嘀嗒;落在头上,头发变黑了……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最后再读课文,还是没读好。(注重了活动,注重了想象和感悟、体验。但是,朗读、写字、表达的能力淡化了。这样的教学多了,语文会变得越来越虚。)
3、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贯彻《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重感悟”、“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就只要求学生读,对涉及到的一些语文知识不敢讲,淡化分段和概括大意,对重点段、重点句也不敢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无论什么课文都不敢进行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不是绝对不能,而是“不宜刻意”,不宜“系统、完整”。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的、集中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对于“感悟”,修订大纲是“感悟、积累、运用”,课程标准是“积累、感悟、运用。”可见,感悟并不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唯一的。)
4、《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新标准带来新理念——关于“师生平等对话”的实践与启示》由一个案例:“孙中山种了中华民国”。《小猫种鱼》的公开课尾声,教师让学生用“种”扩词,并说句话。学生说了学多句子:农民伯伯在田野里种花生;妈妈在山坡上种玉米;我和姐姐在花园里种花……”这时,一个学生说:老师,可不可以说种太阳!学生哄堂大笑。老师问:好孩子,可以,但你为什么这么说?学生说:不是有一首歌叫《种太阳》吗?“没错”,老师带头为这个学生鼓掌,“你能把这首歌唱给大家听吗?”学生边唱边跳。歌舞结束后,一个小女孩神气十足地说:“孙中山种了中华民国!”课堂上热闹起来,老师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把这个一鸣惊人的句子写在黑板上,然后介绍了孙中山的事迹。“小女孩激动不已,两腮绯红。孩子们似懂非懂,但在老师激昂情绪感染下,都陶醉的笑了,那笑,肉如一朵朵灿烂的鲜花,开在每个人的脸上,开到每个人的心里。”
(创新是有了,但基础呢?如果连说话都不通,又谈何创新?创新,必须是在扎实的基础上才是合乎民族发展的需要。创新并不是第一位的语文素养,也不是最重要的语文素养,而只是语文素养的比较重要的一环。文化底蕴才是语文的核心!)
5、过去是教师主讲,学生听。现在是学生主讲(主要是尖子生),教师插话补充。许多教师不讲课文,而让学生海阔天空,说长道短,甚至大谈网上看到的新闻。仿佛教学的中心已经由教移到学上了,仿佛是课内向课外延伸。但是,读书的时间少了,思考的时间少了,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运用的时间也被挤掉了。对于学生收集信息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有一定作用,但为什么不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去延伸、拓展呢?
6、由于不再提倡逐段讲解,一些课随意打乱文章顺序,而不进行梳理;任意肢解课文而不回归整体。有时突然冒出一个或几个句子让学生分析比较。(没有了语言环境和课文背景,语文的形象、情感、意境就没有了,也就大大削弱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教材和学生是第一资源!是最宝贵的学习资源!
7、中期评估:市里好学校学生朗读几乎都用喊。而郊区条件较差的学校则老老实实,读好书、写好字。虽然没有多媒体,老师也没有机会出去,但语文数学都学的扎扎实实。
结论:对于语文教育来说,创新是重要的,但绝不是最重要的!创新不能脱离基础,在基础学习中同样可以培养创新的意识。语文课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语文的本质是“文化”!语文的范畴是生活!杨再隋教授:“语文课就是让学生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学习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这就是语文课上的语文实践活动,白白的浪费时间去干些别的什么,而不在语文课上进行语文实践,这样的课能说是语文课吗?
四、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能提高学习效率,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是同样重要的。
1、《高大的皂荚树》:(1)自渎思考,提出问题;(2)分组解决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3)汇报,教师组织提炼问题,再讨论。
评:独立与合作,每个人都动了脑筋,有自己的思考;但是,又能够互相借鉴,互相促进。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指导紧密结合,保证了学习的效果。
2、读(说、演、写)给同桌听(看):读(说、演、写)给同桌听(看)的作用是什么?是交流、相互影响、相互评价,共同提高。仅仅读给同桌听,读完就完了,没有任何目标,是无效的合作。(四季)
3、合作学习的形式:以小组讨论为主。实际上讨论时,有些学生不发言,有时学生权威垄断发言权或误导其他学生思维。而且讨论在无序状态下,往往停留在表面或问题的某一点,既无法展开,也无法深入。
提防学生权威霸占课堂。由于生态平衡的关系,每个班总有一些特别活跃,特别聪明的学生。他们反应快,思维敏捷。往往回答问题抢先举手,想的也比别人快。所谓“叫得欢的小鸟先得食。”老师的注意力不由自主会被他们吸引,更多地关注他们,给他们机会。小组讨论,也是只有他们说话的份。儿童容易受榜样的影响,更有从众心理,有人先说,后来者纷纷跟上,思路就难以打开。这些人被称为“学生权威”!处理不好,大面积提高难以达到,合作学习也成为无效的合作。
(解决建议:这是一种惯性心理、从众心理。可以让他们带动其他学生学习,对他们的评价里,注重让他们玩更高程度发展,侧重他们“小老师”或“合作者”的作用。)
4、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三种层次)
(1)自由讨论。
(2)分工:组长、主持人、中心发言人、记录人、展示人。
(3)大家提出问题,讨论筛选问题,分头研究问题的不同侧面,质疑问题,汇报、汇总。
结论:合作与独立思考是并列的关系,有些时候需要合作学习,有些时候需要独立思考。是并列的关系,可以融合,互相促进。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小组讨论,要探索真正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
五、探究体验和接受学习
1、许多教师反映:以读为本,整天只是读来读去,没有什么东西!强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语文课是不是只要读!
(要区分开来看待:一些优美的、抒情的诗文,可以通过多读来体会、感悟。但不一定所有的课文都能这样,例如一些比较平白的文章、说明性文章、应用性文章等,也许默读、独立思考或查阅资料更有实效。强调要重感悟,是对前一阶段轻感悟,重分析的纠正。但感悟决不是唯一的,以读代讲也决不是语文最重要的、唯一的方式。语文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2、一位教师教完《小壁虎借尾巴》的主要内容后,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说其他动物的尾巴的作用。简笔画松鼠或其他动物,续编故事。(过多的、无关的活动妨碍语文学习!这里的处理要注意,重点应在续编故事,其他动物的尾巴作用和画尾巴,是多余的。关键在于现象小壁虎的尾巴长出来以后会怎么样?会发生什么事?其他动物尾巴和画尾巴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拓展知识,体验其他动物的尾巴的作用。但是这种体验不是语文课的任务!是自然课的任务!在语文课中是一种无效活动。如果在教学主要任务完成后,利用这个拓展活动来开展口语交际应当不错。)
3、《秋天到了》:叶子变成什么颜色?叶子怎么落下来? 画出来。学生没画完,老师叫起来:说停就停,那个停笔最快?然后进行说词:一片,一片片……又指导读“落”字:要读得又轻又慢,便做手势边读。(过多的接受变成灌输!环节太多,学生很难跟上,教师组织活动有困难。为赶进度而没有完成的活动,除了浪费时间和削弱了老师的影响力之外,就是给学生许多的无奈。当时一个学生拿一张纸抛落,像落叶一样,教师没有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体验活动。那些乱七八糟的活动,不如改让学生美读,边读边想想落叶飘飘的样子。)
(结论:体验是需要的,亲身的实践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有时是终生难忘的。而且在探索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探究精神、合作精神等培养,是其他学习方式不可替代的。但是,活动的安排要切合实际。一方面是教学的实际,教学内容能够安排、设计活动。促进教学的进程,帮助学生发展。另一方面符合学生实际,学生能做,乐做,做了能发展学科专长。过于强调综合性活动,没有学科特点,那就不是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案例分析怎么写?
一、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x0dx0ax0dx0a 1、《草》:最后一个教学环节x0dx0ax0dx0a 师:小朋友,放学回家谁愿意把诗背给妈妈听?(学生举手,老师请一名学生到前面来)我当你妈妈,你现在背给我听好吗?想一想,到了家里该怎么说?x0dx0a 生:妈妈,我今天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x0dx0a 师:我女儿真能,老师刚交完就会背了。x0dx0a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x0dx0a 生:哥哥,今年天我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好吗?x0dx0a 师:那一首?x0dx0a 生:《草》。x0dx0a 师:噢,这首诗我也学过,它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x0dx0a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x0dx0a 师:反正都有“白”字。我先背给你听:离离原上草,一岁……x0dx0a 生:一岁一枯荣。x0dx0a 师:野火烧不尽,春……春……x0dx0a 生:春风吹又生!x0dx0a 师:还是弟弟记性好!x0dx0a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你奶奶没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x0dx0a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好吗?x0dx0a 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x0dx0a 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x0dx0a 师:那么多花儿不写,干吗写草啊?x0dx0a 生:(一愣)嗯……是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他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x0dx0a 师:噢,我明白了。背吧!x0dx0a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x0dx0a 生:这句是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x0dx0a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x0dx0a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x0dx0a 师:你看俺孙女多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了!奶奶先你怎么大的时候,那有钱上学啊!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小朋友,放学回家就把这首《草》背给家里人听。x0dx0ax0dx0a (激发学生兴趣,活泼而实在。学生背古诗,既是一个整体把握、复习巩固的过程,也是检测学习效果的过程。在背的过程中,学生的记忆、对古诗的理解以及展示、运用都有所顾及,而且每一轮引导都逐渐深入。问题: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的能力?写字能力及巩固?背诵的面——其他学生背的效果?时间——有人说是表演,玩花样!)x0dx0ax0dx0a 2、《可爱的草塘》:揭题-浏览课文-读,然后教师要求学生:作者是怎么写的呢?其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会草塘的可爱。(已经先入为主,后来读的时候果然体会不到,教师又花了很多时间才把调动了一点。应当自己体会,说对草塘的感觉,然后对照课文作者的感觉来学习。)x0dx0ax0dx0a 3、《只有一个地球》:教完课文后,要求学生根据下面几个方面写句子:“地球小而美、资源有限、资源可以再生、迁居无望、要保护地球”。引用者认为“学生们都完成了任务,学出了各式各样动人的句子,如:x0dx0a “啊,我爱美丽而壮观的一叶扁舟!”x0dx0a “地球,谢谢你赐给我们有限的资源!”x0dx0a “人类啊,不要再破坏资源了!”x0dx0a 甚至说:“看到这一个个诗一般的句子,怎能不让人佩服老师巧妙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在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学完了课文,还写这样的句子,是引导还是捆绑?学生是否一定认为“地球小而美”?“迁居无望”?人类都是破坏资源的吗?这时应让学生发挥更好)x0dx0ax0dx0a 4、 三年级作文课:x0dx0a (1)先从三段话中找出中心句。x0dx0a (2)然后用“闷热”造句。x0dx0a (3)在一个句子里同时用上闷热、冷饮两个词。x0dx0a (4)用闷热、冷饮、青蛙三个词说一句话。引导学生有描述情景,到表达一个情节。学生到最后都知道应该写成:闷热的下午,我用妈妈给我买冷饮的一元钱买了一只大青蛙,归途上,我把它放回了大自然。x0dx0a (5)写成作文:把闷热的下午写具体。听写六个词:太阳、风、树叶、知了、大黄狗、汗珠。用这六个词来表达“闷热的下午”的意思。学生都知道了应该写成:大黄狗爬在树荫下伸着舌头,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尽管我使劲的摇着扇子,可是额头上的汗珠仍然像断了线的珍珠似的一个劲往下滴。难怪妈妈直唠叨:这么些年,还没见过这样的鬼天气!”x0dx0ax0dx0a(表达模式化、虚构的合理化、生活的模拟化=作文背离生活。思维、个性不能自由发展,违背学习的规律和课程标准喜爱作文、自由表达的精神。还有就是教学生编假话、空话、套话。是20世纪80年代的作文序列化、系统化的复辟和倒退。培养的目标是一个模子里的学生,是机械化生产似的教学模式。结论—误人子弟!)x0dx0ax0dx0a 5、教师装傻现象解构。许多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往往会说:一定读得比老师好!连著名的特级教师也不例外。例如:于永正在《庐山的云雾》教学中,就说了好多次:我不敢和你(学生)比,要找一个学生代替他读。当然这样能让学生自豪一下,也有机会多读,确实把时间、空间都给了学生。一方面,这需要学生读的能力很强,容易把握,一般不能照搬;另一方面,教师形象贬值后,其的影响力大大削弱,其他方面言传身教的功效大打折扣,合作也是以不平等的态势出现。可谓丢了西瓜,捡了芝麻。x0dx0ax0dx0a 一位老师再指导口语交际《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时说:对于这个问题,我也很想知道好不好,我们一起来讨论好吗?如果一位教师连这都不知道,还用当教师吗?对教师的信任、兴趣没了,这难道不是更大的损失?不是重要教育资源的浪费?x0dx0ax0dx0a 6、《蚂蚁和蝈蝈》:学生读了几遍课文后,问:这一篇课文说什么呢?我们来学第一段。学生读第一段,学生评价“满头大汗”没读出来。教师学生分别示范,原来的学生再读,全班读。(点评:牵引学生。读了以后,就应当说说全文的意思。又逢开学第一段,因为教案设计了,非得这么做。但以读代讲,符合语文阅读课特点。注意学生反馈,落实语文能力。)x0dx0ax0dx0a 7、《漫谈沟通》:学生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理解沟通。然后,以问答大比拼的游戏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沟通方式的目的是什么?动物与人的不同方式比较是要提出什么观点?友好的工具就能沟通好吗?(而不是:你最喜欢什么沟通方式?你表演一下你最喜欢的沟通方式。)x0dx0ax0dx0a 结论:自主学习是需要的,但在自主学习时,教师引导一定要加强。而且要引导到真正有效的的语文学习上:语言文字的学习、好的学习习惯、想象和思维能力培养等。有一些“主体作用”不过是彩色的泡沫,活动形式很多,唯独学生写字不多,读书不多,思考不多。任何主体作用,都应是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语文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主体作用”。x0dx0ax0dx0a 二、个性化与共性x0dx0ax0dx0a 1、师生平等对话:《一夜的工作》x0dx0ax0dx0a 参与讨论:总理深受人民爱戴,从课文中能找出答案来吗?x0dx0a (学生说)x0dx0a 生:如果说总理关心人,为什么不像把作者的文件批了,让他先回家睡觉呢?x0dx0a (教师把球踢回给学生,有些学生说是刻意安排的。)x0dx0a 师:有些同学说,这是刻意安排的,总理是这样的人吗?x0dx0a 生:“我”是后来的,总理工作严谨,讲究先来后到。x0dx0a 生:新中国刚成立,总理日理万机,有许多重要文件等着总理批示。这个文件只是他自己的一个讲话稿,可能总理认为这不是十分重要,所以放在后面。x0dx0a 最后,老师让学生面对总理的工作画像,用简洁的语言说出心里话。x0dx0a 生:辛劳啊!无奈啊!被迫啊!(满堂大惊)x0dx0a 生:新中国刚成立,多少事情等着总理去处理,它不这样夜以继日地处理,行吗?这不是无奈吗?当时的中国,经历了那么多年的战争,国家肯定非常穷,作为一个国家的总理,怎么能铺张浪费呢?这不是形势所迫吗?x0dx0ax0dx0a (如果批评学生乱说,就没有了学生精彩的发言,也许这个学生因为这一节课改变了他的一生。)x0dx0ax0dx0a 2、一位教师教《落花生》,让学生画果实,喜欢画什么就画什么。然后对比花生,突出“默默无闻”。(这是一种误导!画什么,未必就能突出“默默无闻”;而且这么比,赞扬了默默无闻,那就是贬低个性张扬。难道别的果实就不如落花生?画不如改为议、说或别的方式,不一定画了才能体验,也不要为了所谓综合性学习活动而画。必要的时候才用,用了就要有实效。)x0dx0ax0dx0a 3、一些老师喜欢在指导朗读时教:那里读大声,那里读轻声。 x0dx0ax0dx0a 《问银河》:一个学生高声地读,一个学生轻声地读。一些学生发现了,有人就说读轻声不好。老师就问读高声的学生:为什么读高声?学生说:银河那么远,要读高声才听得见呀!问读轻声地学生为什么,学生说:银河出来时在晚上,我要轻轻的问,怕把它吵醒了!怕影响了别的星星休息。老师肯定了后者,但也没有否定前者。(一些教师指导朗读过于重技巧,忽略了个体的感受)x0dx0ax0dx0a 4、《识字 六》:记“虎”字,老师说:把“虑”的“心”换成“几”。学生的记字方法:有几只老虎在玩耍。然后放动画,按词串说有关动物故事,想象动物在做什么。在读的时候,还有些同学读不出快乐的感觉。老师读,然后让别的学生读,配上动作读。(问题在于许多学生没进入情境;还有个反馈的问题:没读好的学生,可能仍然没读好;配上动作是否一定能读好?规定每个人都作动作,是否新的形式主义和教师垄断?)x0dx0ax0dx0a 5、现在流行的两句话:你喜欢学那里(段、句)就学那里(段、句),你喜欢怎么学(读)就怎么学(读)!一方面用多则滥;另一方面,个性化张扬时却失去了共性!忽略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本要求。如一位老师教《棉花姑娘》(人教),要求学生: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句)来学。到后面学完了,也是说: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来读。试想:学生在老师的权威下不敢不选,随着民主化自主学习的逐渐深入,学生如果敢于说:我那一段都不喜欢!那课怎么上?解决的办法不是自选课文,就是强制学生学了。(学生不喜欢的,想法让他喜欢;学生喜欢的,想法让他的喜欢表达出来,让他们互相感染。如果都不喜欢的,就让教师来传授、感染、熏陶吧!)x0dx0ax0dx0a 一位老师教《桂林山水》: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细细品读。在学生品读时,发现他们的选择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化倾向,女生大多品读写水的一段,他们喜欢漓江水的安静、清纯、柔美。男生大多选择写山的一段,因为他们更富于冒险精神。(桂林山水,明明是山清水秀,山水相依。硬要为了所谓个性化,把山水分开来理解,一方面割裂了原文的整体意境,另一方面,学生的思维是支离破碎的,造成发展的畸形化。)x0dx0ax0dx0a 6、一个老师问我:自主学习、自由发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孩子的个性很强,以自我为中心,我们要求的课堂纪律、课堂秩序、行为习惯和平时要求不一样,和社会上的要求也不一样,怎么办?(任何教学都要有秩序,当然不能过于强调秩序。美国式无秩序教学已经尝到了苦果,我们不能再重蹈覆辙。教师既然是组织者、引导者,就要发挥组织、引导的作用,建立适当的教学常规,对教学活动要有计划,对学生的活动在适当时候有一定的引导、约束。特别是在学生水平发展尚低的时候。)x0dx0ax0dx0a 7、一位老师教学生习作:写一种水果。据说没有相关的课文,学生不会写。学了《我爱故乡的杨梅》,学生仿写,就写得比较像。x0dx0ax0dx0a (关键在于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回顾原有的生活体验,仅仅停留在模仿,有时可以学到一些技巧,但千篇一律,思维受限制,写不出好东西。)x0dx0ax0dx0a 7、《大自然的语言》:x0dx0ax0dx0a 师:预习了大自然的语言,都有谁在说话?x0dx0a (根据学生说的,课件出示:白云、蚂蚁、大雁、蝌蚪、大树。)x0dx0a 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请把你最喜欢的那节诗找出来,美美的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喜欢它?x0dx0a (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朗读)x0dx0a 师:好!下面我们设白云、蚂蚁、大雁、蝌蚪、大树五个合作小组,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诗来研究,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x0dx0ax0dx0a【赏析】:教是引导步步深入,学生选择有的放矢,各自锁定钟情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体现着学生的兴趣爱好;或反映着学生的学习要求;或联系着学生的生活经验;这一选择,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趣,而且推动教学向纵深发展。x0dx0ax0dx0a (教育和教学,是为培养人的,不是为让学生高兴的!学生喜欢的就学,不喜欢就不学!那科学探险那样艰难的事、危险的事谁来做?课程标准的要求怎么达到?怪不得现在生物、地理、勘探、农林这些学科根本没人报考!我们基础教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x0dx0a 8、为了发展学生个性,一些教师给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选择去学习、探究或评价。如分A、B、C三级测试,如果给学生自主选择,他们往往选择了与自己水平不相适应的级别。如为了得分高,能做A级的选择了B级。这就不仅仅是教学的问题,因为个性的问题,往往涉及到心理学问题,但仅靠语言的鼓励往往是苍白无力的,应当在评价时有不同的政策。例如原来做C级题,能做到良好,现在做B级题,也能良好,那发展方面评价就要加分。原来做A级题,得良好,现在做C级题得优秀,发展性评价得分也不能加。x0dx0ax0dx0a 结论:学生个性化学习必须提倡,这是时代的要求!在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应当全体学生都有一个基本的学习要求,就是社会培养的要求,就是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包括识字、朗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要求和社会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等。这就是共性的。否则,个性发展了,却不容于社会,不容于集体,不是教育的成功!x0dx0ax0dx0a三、基础与创新x0dx0ax0dx0a 1、《手术台就是阵地》:师:老师喜欢发言错的同学!练习选词填空:x0dx0a 连续—— 陆续—— 继续——x0dx0ax0dx0a 由学生做、评、改正:连续— 陆续…… 继续——x0dx0ax0dx0a 评: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要创设宽松的气氛,让学生真正动脑、动手、动口。不但要乐于学习,还要敢于探索、勇于合作,充满自信。x0dx0ax0dx0a 2、《欢迎小雨点》:先理解感受小雨点,出示多媒体课件朗读,没读好。然后说雨点——表达对小雨点的喜欢画、唱(用生日歌的旋律)——想象小雨点落在那里。学生说:落在池塘里,消失了,落在花丛里,花儿开了;落在雨伞上,嘀嗒嘀嗒;落在头上,头发变黑了……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最后再读课文,还是没读好。(注重了活动,注重了想象和感悟、体验。但是,朗读、写字、表达的能力淡化了。这样的教学多了,语文会变得越来越虚。)x0dx0ax0dx0a 3、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贯彻《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重感悟”、“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就只要求学生读,对涉及到的一些语文知识不敢讲,淡化分段和概括大意,对重点段、重点句也不敢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无论什么课文都不敢进行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不是绝对不能,而是“不宜刻意”,不宜“系统、完整”。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的、集中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对于“感悟”,修订大纲是“感悟、积累、运用”,课程标准是“积累、感悟、运用。”可见,感悟并不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唯一的。)x0dx0ax0dx0a 4、《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新标准带来新理念——关于“师生平等对话”的实践与启示》由一个案例:“孙中山种了中华民国”。《小猫种鱼》的公开课尾声,教师让学生用“种”扩词,并说句话。学生说了学多句子:农民伯伯在田野里种花生;妈妈在山坡上种玉米;我和姐姐在花园里种花……”这时,一个学生说:老师,可不可以说种太阳!学生哄堂大笑。老师问:好孩子,可以,但你为什么这么说?学生说:不是有一首歌叫《种太阳》吗?“没错”,老师带头为这个学生鼓掌,“你能把这首歌唱给大家听吗?”学生边唱边跳。歌舞结束后,一个小女孩神气十足地说:“孙中山种了中华民国!”课堂上热闹起来,老师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把这个一鸣惊人的句子写在黑板上,然后介绍了孙中山的事迹。“小女孩激动不已,两腮绯红。孩子们似懂非懂,但在老师激昂情绪感染下,都陶醉的笑了,那笑,肉如一朵朵灿烂的鲜花,开在每个人的脸上,开到每个人的心里。”x0dx0ax0dx0a (创新是有了,但基础呢?如果连说话都不通,又谈何创新?创新,必须是在扎实的基础上才是合乎民族发展的需要。创新并不是第一位的语文素养,也不是最重要的语文素养,而只是语文素养的比较重要的一环。文化底蕴才是语文的核心!)x0dx0ax0dx0a 5、过去是教师主讲,学生听。现在是学生主讲(主要是尖子生),教师插话补充。许多教师不讲课文,而让学生海阔天空,说长道短,甚至大谈网上看到的新闻。仿佛教学的中心已经由教移到学上了,仿佛是课内向课外延伸。但是,读书的时间少了,思考的时间少了,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运用的时间也被挤掉了。对于学生收集信息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有一定作用,但为什么不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去延伸、拓展呢?x0dx0ax0dx0a 6、由于不再提倡逐段讲解,一些课随意打乱文章顺序,而不进行梳理;任意肢解课文而不回归整体。有时突然冒出一个或几个句子让学生分析比较。(没有了语言环境和课文背景,语文的形象、情感、意境就没有了,也就大大削弱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x0dx0ax0dx0a 教材和学生是第一资源!是最宝贵的学习资源!x0dx0ax0dx0a 7、中期评估:市里好学校学生朗读几乎都用喊。而郊区条件较差的学校则老老实实,读好书、写好字。虽然没有多媒体,老师也没有机会出去,但语文数学都学的扎扎实实。 x0dx0ax0dx0a结论:对于语文教育来说,创新是重要的,但绝不是最重要的!创新不能脱离基础,在基础学习中同样可以培养创新的意识。语文课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语文的本质是“文化”!语文的范畴是生活!杨再隋教授:“语文课就是让学生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学习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这就是语文课上的语文实践活动,白白的浪费时间去干些别的什么,而不在语文课上进行语文实践,这样的课能说是语文课吗? x0dx0ax0dx0a 四、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x0dx0ax0dx0a 合作学习能提高学习效率,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是同样重要的。x0dx0ax0dx0a 1、《高大的皂荚树》:(1)自渎思考,提出问题;(2)分组解决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3)汇报,教师组织提炼问题,再讨论。x0dx0ax0dx0a 评:独立与合作,每个人都动了脑筋,有自己的思考;但是,又能够互相借鉴,互相促进。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指导紧密结合,保证了学习的效果。x0dx0ax0dx0a 2、读(说、演、写)给同桌听(看):读(说、演、写)给同桌听(看)的作用是什么?是交流、相互影响、相互评价,共同提高。仅仅读给同桌听,读完就完了,没有任何目标,是无效的合作。(四季)x0dx0ax0dx0a 3、合作学习的形式:以小组讨论为主。实际上讨论时,有些学生不发言,有时学生权威垄断发言权或误导其他学生思维。而且讨论在无序状态下,往往停留在表面或问题的某一点,既无法展开,也无法深入。x0dx0ax0dx0a 提防学生权威霸占课堂。由于生态平衡的关系,每个班总有一些特别活跃,特别聪明的学生。他们反应快,思维敏捷。往往回答问题抢先举手,想的也比别人快。所谓“叫得欢的小鸟先得食。”老师的注意力不由自主会被他们吸引,更多地关注他们,给他们机会。小组讨论,也是只有他们说话的份。儿童容易受榜样的影响,更有从众心理,有人先说,后来者纷纷跟上,思路就难以打开。这些人被称为“学生权威”!处理不好,大面积提高难以达到,合作学习也成为无效的合作。x0dx0ax0dx0a (解决建议:这是一种惯性心理、从众心理。可以让他们带动其他学生学习,对他们的评价里,注重让他们玩更高程度发展,侧重他们“小老师”或“合作者”的作用。)x0dx0ax0dx0a 4、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三种层次)x0dx0ax0dx0a (1)自由讨论。x0dx0a (2)分工:组长、主持人、中心发言人、记录人、展示人。x0dx0a (3)大家提出问题,讨论筛选问题,分头研究问题的不同侧面,质疑问题,汇报、汇总。x0dx0ax0dx0a结论:合作与独立思考是并列的关系,有些时候需要合作学习,有些时候需要独立思考。是并列的关系,可以融合,互相促进。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小组讨论,要探索真正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x0dx0ax0dx0a五、探究体验和接受学习x0dx0ax0dx0a 1、许多教师反映:以读为本,整天只是读来读去,没有什么东西!强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语文课是不是只要读!x0dx0ax0dx0a (要区分开来看待:一些优美的、抒情的诗文,可以通过多读来体会、感悟。但不一定所有的课文都能这样,例如一些比较平白的文章、说明性文章、应用性文章等,也许默读、独立思考或查阅资料更有实效。强调要重感悟,是对前一阶段轻感悟,重分析的纠正。但感悟决不是唯一的,以读代讲也决不是语文最重要的、唯一的方式。语文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x0dx0ax0dx0a 2、一位教师教完《小壁虎借尾巴》的主要内容后,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说其他动物的尾巴的作用。简笔画松鼠或其他动物,续编故事。(过多的、无关的活动妨碍语文学习!这里的处理要注意,重点应在续编故事,其他动物的尾巴作用和画尾巴,是多余的。关键在于现象小壁虎的尾巴长出来以后会怎么样?会发生什么事?其他动物尾巴和画尾巴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拓展知识,体验其他动物的尾巴的作用。但是这种体验不是语文课的任务!是自然课的任务!在语文课中是一种无效活动。如果在教学主要任务完成后,利用这个拓展活动来开展口语交际应当不错。)x0dx0ax0dx0a 3、《秋天到了》:叶子变成什么颜色?叶子怎么落下来? 画出来。学生没画完,老师叫起来:说停就停,那个停笔最快?然后进行说词:一片,一片片……又指导读“落”字:要读得又轻又慢,便做手势边读。(过多的接受变成灌输!环节太多,学生很难跟上,教师组织活动有困难。为赶进度而没有完成的活动,除了浪费时间和削弱了老师的影响力之外,就是给学生许多的无奈。当时一个学生拿一张纸抛落,像落叶一样,教师没有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体验活动。那些乱七八糟的活动,不如改让学生美读,边
语文案例分析
语文案例篇一: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住写作教学的规律
一、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请到我的。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生:(大声齐)学会了!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
学生1:我跟爸爸学的。
……
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
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老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生:好!
师:好就快写吧.
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二、评析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一句话:文无定法。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赞赏鼓励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实施评价时,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强化阅读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及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中逐步地实施师生之间互动评价,通过丰富的课堂阅读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地关注自我,认识自我。经过一段时间的
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例:我在上《生命生命》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小朋友,现在请你们把第二段中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把快乐与大家分享,
好吗?
生1:我认为“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茁壮成长”这句话最令我感动!师:为什么呢?
生1:我从“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可以感受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和顽强拼搏,所以我很感动!
生2:你说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见,香瓜子在艰苦的环境下不屈不挠、茁壮成长,的确令我们感动。
生3:你们都说得有理,但我要给你们补充一点,“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这句话也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能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和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哪谁能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呢?(一学生朗读)
生1: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
师:你们俩读得真好,让老师感受到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
生2:老师,他们读得语气很美,我仿佛看到了香瓜子在恶劣的环境下屈壮成长的画面,我想和他们比一比。
生3: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把句子中的几个重点词语读出不同语气了。
师:同学们不但读得好,而且评得也很到位,你们都很了不起!还有没有句子令你们感动呢?
生4:“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这句话也写得好。
师:你的眼力不错,我也认为这句话写得好。可好在哪里呢?
生4:我认为“即使”这词用得好。
师:为什么呀?说给大家听听。
生1:我说不清楚,可我就是觉得“即使”用得好。
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即使”用得好,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大家想一想,“即使”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词?
生:即便、虽然、纵使、就算、哪怕``````
师:你们的小脑子好灵活呀,词语那么丰富!自己用心读一读,体会一下。你们还觉得写得好的有哪些词呢?
生:“仅仅”这个词也用得好!(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分析与反思]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以更多的发展和表达的机会,教学要发扬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导多向信息交流。在《生命生命》这一教学片段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展开了交互式的评价方法。教师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富有激励的话语,如“你
读得真棒、你评得很到位、你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你的脑子好灵活,词语真丰富!”之类的话语,受到老师真诚的赞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空间更加广阔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随之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主人。
赞赏是一种由衷的真情的表扬。面对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应给予出自内心的`赞赏,这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学生互评在这一片段中运用的非常频繁,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别人,这种互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如在朗读时,学生能对同伴的朗读作一番点评:“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你读得语气很美,我要和你比一比。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在评价中学生学会了朗读,学会了竞争,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在整个教学片段中,我非常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并且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导语促生成
案例:教师布置一道思考题给学生:“‘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试想想,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学生的答案有“吹”“到”“来”“染”“过”??教师让学生把这些字放到诗中读一读,和原文作比较,然后问他们哪个字用得好。有学生比较完后说自己的字比原文用得好。教师说:“你也变成个诗人了,不过还是‘绿’
字用得好。”这样的评价是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的。
其实,教师在评价时可以加入这样的导语:“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见解,这值得赞赏。请把你选择的字放到诗句中,读一读,想一想,再读原文,告诉大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去读,去比较,去感悟,去发现“绿”字的美妙,也体会自己选择的字的不同
凡响,而不必一定非得要学生接受“绿”字就是唯一的好答案。笔者当时就在听课,问了坐在自己身边的学生为什么觉得自己的字用得好。他说:“‘染’字让我想到春天就像一个画家,她把小草染成绿油油的,而让花儿开得五彩缤纷。‘绿’字让我仿佛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绿草,充满春的生机。我觉得自己用的字所描绘的世界很美。”你看,这学生说得多好,不值得肯定吗?
分析:在本案例中,教师没有将隐含教育价值的生成内容转换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就是说教师重知识目标的达成,轻过程体验与经验的积累,轻情感态度和能力的培养,课堂中的生成与预设没有有机的融合,教师即时评价的语言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就不能达到及时回应、有效回应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争论促生成
【案例】教学《金色的鱼钩》,老师让学生用一定的速度读课文,完成一道填空题:这是一个_____的班长。小组合作讨论之后,学生代
表发言。
生:这是一个舍己为人的班长。
生:这是一个诚实守信的班长。
生:老师,我反对。老班长没有做到诚实守信。
生:老师,这篇课文讲的是老班长牺牲自己,成全三个小战士的事情,与“诚实守信”没有什么关系。
师:我建议同学们先别急躁,你们都静下心来听听他的理由,好吗?
生:老班长答应过指导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三个小战士带出草地。而在还有二十多里路就要走出草地的时候,老班长却死了。所以我说他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而且在老班长奄奄一息的时候,他自己也亲口说“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师:老师很喜欢听到你这样的观点,说明你认真看书,认真思考,这个方法值得所有的同学学习。生命诚可贵,难道老班长就不愿意让自己好好活下去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老班长为什么就不喝那救命的鱼汤?(学生读书思考。)
生:我从“奄奄一息”这个词看出来老班长快要死了,他知道自己就算喝了鱼汤也活不下
语文案例篇二:
背景:
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好多的学生听讲时的状态不是很好,回答问题很被动。我在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为什么有些学生,读书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而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描述
我在讲解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这节课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也较好。
思考:
这个案例说明: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把握和调控课堂气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从而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走向智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爱好和兴趣以及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生活场景与生活体验,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材料,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同时,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任
务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语文教"活"、让学生"活"好,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让学生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成为一种综合素养。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教案,那么最好的教案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上是我近来思考的问题,或许在正确理解新课标之后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不可否认,这也正是解决问题的源泉所在,源活则水清,只有深刻地吃透新课标精神,才能解决好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无成就、学生学无兴趣的问题。
语文案例篇三: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热爱我的工作,注意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但是,我真的感觉学生有的时候实在是太吵闹了。在讲课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在下面说话或插话进来;在自学或做练习时,有的同学会在那里窃窃私语或很自由地讨论问题;在课堂讨论的时候更是难以把握,学生会争论不休;在课间休息时更是乱作一团??。
课堂确实需要纪律,但课堂气氛更加重要。课堂纪律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容纳学生的不同个性。学生的动作与声音(言为心声)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学校应适应学生的发展,允许学生比较自由地参与。动作和语言是学生情绪、情感的伴随物,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愤怒、遗憾和沮丧。教师要与学生分享这种情感。
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保持稍稍的喧闹。改变课堂的权威结构和主体定位,即由教师作为权威的主体和偏向于教师的权威结构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师生民主平等的权力结构转变。
为了提高作业批改的反馈效果,我问同学们:“大家喜欢什么颜色来批改你们的作业?红色代表火焰和热烈,黄色代表宝贵和权力,黑色代表刚、坚强,蓝色代表大海、希望,绿色代表自然、生命??”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喜欢色!”“老师,你用绿色给我们批改作业吧!”“好!就这样决定了。那么,在作业批改中,你们喜不喜欢用打叉的符号?”“最好用!”于是,在初中三年中,我一直坚持用绿色来批改作业、改考卷。在批改中,我不用叉号,改用“?”和批语。绿色的批语起了不小的激励作用,同学们非常喜欢我批改的作业,学习的反馈效应很好。同学们不仅纠错能力得到了加强,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评析:要改变只让学生适应教育、适应教师的状况,要努力造就适合学生成长的良好情境和氛围。为学生服务,是教师应该尽到的责任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2016》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SLjBMkzQSnP-rWy4whPBcA
提取码:fgi8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2016|小学语文微型课与微课程2016B|小学语文微型课与微课程2016|小学语文微课程设计数据表2016|小学语文情境朗读微课程|小学语文课堂观察与回溯设计2016|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2013-2016|一册第7课小小的船情境朗读.mp4|一册第20课小熊住山洞情境朗读.flv|一册第19 课文雪孩子情境朗读.mp4|一册第18课借生日情境朗读.flv|一册第16课小松鼠找花生情境朗读.flv|一册第12课雨点儿情境朗读.flv|一册第11课我多想去看看情境朗读.mp4|二册第9课两只鸟蛋情境朗读.fl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