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养晦的意思

更新时间:2023-03-02 00:15:08 阅读: 评论:0

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

韬光养晦,意为隐藏才能,不使外露,读音为tāo guāng yǎng huì。

“韬光养晦”由“韬光”和“养晦”两个词语组成。“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最早出现在南朝梁国太子萧统所写的《靖节先生集序》。

出自清代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自顾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

扩展资料:

近反义词解析:

一、韬光晦迹

【解释】:韬光:把才华隐藏起来;晦迹: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出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四十:“单说这自古至今有那一等怀才抱德,韬光晦迹的文人秀才,就比那奇珍异宝,良金美玉,藏于泥土之中。”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二、锋芒毕露

【解释】:毕露:完全显露。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多指人好表现自己。

【出自】:现代华而实《汉衣冠》二:“黄熙胤奉承地解释,想借着师友渊源、故旧情谊来笼络这位锋芒毕露的身居要位的武将。”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指人好表现自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的意思是什么?

韬光养晦[tāo guāng yǎng huì]

韬光养晦是一则成语,最早出自于《旧唐书·宣宗记》。

韬光养晦的意思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成语出处

晋·刘昫《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后据此总结出成语“韬光养晦”

成语故事

李忱是唐宪宗李纯的第13子,于长庆中期被封为光王。在他即位之前,身为王公的李忱却不得不离京出走,这得从他当时的处境说起。李忱的母亲邂逅了当朝皇帝,生下了李忱。可惜在李忱的幼年,宪宗皇帝就被宦官暗杀了,留下这一对母子,既不能母凭子贵,也不能子凭母贵。

820年二月,李恒被宦官扶上皇位,是为唐穆宗;4年后穆宗服长生药病逝,其子敬宗李湛接任,但他只活到18岁,驾崩后由其弟文宗李昂、武宗李炎相继接任。

在这长达20年的时间里,三朝皇叔李忱的地位既微妙又尴尬,他只能以黄老之道,韬光养晦,装傻弄痴。先王的特殊身份,还是让他逃避不了侄儿们猜忌、排斥、挤压的命运。文宗、武宗两位皇帝更是对他心存芥蒂,非但不以礼相待,还想方设法地迫害他。

公元841年,唐武宗登基时,李忱为避祸,便“寻请为僧,行游江表间”,远离了是非之地。应该说,李忱当时作出的这一抉择,当属明智之举。而流放底层,阅尽人世沧桑,也为他将来成大业提供了一个机会。[4]

法号“琼俊”的李忱虽然隐居于与世隔绝的深山之中,但他并没有一心向佛,忘却心中之志。握瑾怀瑜的他,效法孔明抱膝于隆中、太公闲钓于渭水,准备待时而动。在唐武宗统治的6年间,他不停地通过秘密渠道打探宫内情况,积极从事夺权的活动,以实现“归去宿龙宫”的宿愿。

虽然他一直隐藏自己的这一志向,在福建境内天竺山真寂寺的三年间,在一次与名僧黄蘖和尚观瀑吟联时,他的才能通过一副对联表露出来。

一日,李忱与黄蘖和尚在山中闲话.面对悬崖峭壁上的一条飞瀑,黄蘖来了雅兴,对李忱说道:“我得一上联,看你能否接出下联。”李忱也兴致盎然,说道:“你道来我听,我必对得上。”黄蘖于是吟道:“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李忱几乎是脱口而出:“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李忱就像那瀑布,经历“千岩万壑不辞劳”的艰险后,终将飞珠溅玉、石破天惊。公元846年,李忱果然在太监们的拥戴下,从侄儿手中夺过大位,是为唐宣宗。时年37岁。

成语寓意

“韬光养晦”启示人们要坚忍、谦虚、谨慎、深藏,永远沉下心、沉下意、沉下身段与弱势的大多数在一起。提倡坚忍、谦逊与亲民。要在行动和谋略上,即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外在表现得低下、委屈、无能,使人对自己产生厌恶的感觉,放弃对自己的戒心。

依靠这种“骗人”的假象减少外界的压力,松懈对方的警惕,而自己则暗中准备,积极“备战”,再瞄准时机,出奇制胜。许多成大事者,在成就之前都有韬晦的历史。做个真正的智者,胜利终将属于自己。


韬光养晦意思是什么

韬光养晦,意为隐藏才能,不使外露,读音为tāo guāng yǎng huì。“韬光养晦”由“韬光”和“养晦”两个词语组成。“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最早出现在南朝梁国太子萧统所写的《靖节先生集序》。

出自《荡寇志》第七十六回:贤侄休怪老夫说,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罢休。你此去,须韬光养晦,再看天时。

释义:贤侄不要怪老夫这样说,像你这样有才能的人会因为别人的嫉妒而遭到不测,不可过于暴露锋芒。这次前去一定要见机行事、谨慎处事,方可图将来大业。

近义词:闭门不出

拼音:[ bì mén bù chū ]

解释:关起门来不外出,指杜绝与外界交往。

近义词:韫椟藏珠、闭门却扫、韬光养晦、闭关自守、韬光隐晦、闭门自守、杜门不出

反义词:走街串巷

走街串巷常用来形容经常奔波在外的卖艺人、货郎的生活方式。泛指去过的地方不但多而且广,也指付出很多劳动、很辛苦的状态。走街串巷也可以描写买卖人的共同劳动特征。

出自:王朔《浮出海面》:“那些天,我正好有钱,带着于晶走街串巷吃雨后春笋般在北京开张的各帮菜馆。”


韬光养晦什么意思?

“韬光养晦”意为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韬光养晦:[ tāo guāng yǎng huì ]

详细解释

1.【解释】:"韬光养晦"由"韬光"和"养晦"两个词语组成。"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

2.【出自】:《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3.【语法】:主谓式;作谓语;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4.【近义词】:韫匵藏珠 ,闭门不出,韬光用晦, 韬光晦迹

5.【反义词】:锋芒毕露

拓展资料:

1 ,小王几年来韬光养晦,积累了大量的知识。

2 ,做人一定要低调,老人家说得好,韬光养晦,办好自己的事才是正道。

3 ,在外交方面,激进盲动给中国带来的灾难余痛犹存,韬光养晦的告诫言犹在耳。

4 ,男人长相的几个档次:丧权辱国,闭关自守,韬光养晦,为国争光,精忠报国。

5 ,我们不提倡反衣狐裘,韬光养晦,而提倡毛遂自荐,敢为天下先。


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

韬光养晦,拼音tāo guāng yǎng huì,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典籍

《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荡寇志》第七十六回:贤侄休怪老夫说,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罢休。你此去,须韬光养晦,再看天时。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自顾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

近义词:韬光晦迹

韬光晦迹比喻不显露才能。

成语典故:唐·魏徵等《隋书·薛道衡传》:“粤若高祖文皇帝,诞圣降灵则赤光照室,韬神晦迹则紫气腾天。”

词语辨析:单说这自古至今有那一等怀才抱德,~的文人秀才,就比那奇珍异宝,良金美玉,藏于泥土之中。——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四十。


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

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韬光养晦 [tāo guāng yǎng huì]

语法:该成语的结构为主谓式;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出处:《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引证: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初刊自序》:“自顾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

例句:小王几年来~,积累了大量的知识。

近义词:

不露锋铓 [bù lù fēng máng]

释义:比喻才干不外露。

出处: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寇准)能断大事,不拘小节;有干将器,不露锋芒。”

反义词:

锋芒毕露 [fēng máng bì lù]

释义:

毕露:完全显露。

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

多指人好表现自己。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瓒亦枭夷;故使锋芒挫缩;厥图不果。”

例句:他第一次参加短跑比赛就~,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0:3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687308905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韬光养晦的意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韬光养晦的意思.pdf

标签:韬光养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