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更新时间:2023-03-01 23:59:28 阅读: 评论:0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是什么意思

比喻人们应当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一个汉语词汇,比喻人们应当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出自《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用法及现状

用法:“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与“吃一堑,长一智”要区分开,后者指的是“受到一次挫折,便得到一次教训,增长一分才智。是经过失败取得教训的道理。”

现状

此俗语已被编入2014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中(北京教育考试院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详见:语文附录5词语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什么意思?

记取以前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做事的鉴戒。
语出《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师:借鉴。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形容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例句:我们要善于从过去的工作中吸取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免重蹈覆辙。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什么意思

记取以前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做事的鉴戒。
语出《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师:借鉴。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形容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例句:我们要善于从过去的工作中吸取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免重蹈覆辙。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出自《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发生的时代就是《资治通鉴》开篇三家分晋时发生的事,现代也是耳熟能详,大家都用烂的一个成语。

只是,人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痛的,所以阳光下没有新鲜事。

《资治通鉴》卷第四十二汉纪三十四:“冯异自长安入朝,帝谓公卿曰:‘是我起兵时主簿也,为吾披荆棘,定关中。’既罢,赐珍宝、钱帛,诏曰:‘仓卒芜蒌亭豆粥,滹沱河麦饭,厚意久不报。’异稽首谢曰:‘臣闻管仲谓桓公曰:‘愿君无忘射钩,臣无忘槛车。’齐国赖之。臣今亦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

也许,正因为前事易忘,所以齐桓公、管仲君臣一体;光武、冯异戮力同心成就事业,成为佳话。但历史的长河中更多的却是杜牧《阿房宫赋》中所说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冯异(?-公元34年),字公孙,汉族,颍川父城(今河南省宝丰县东)人,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七位。冯异原为新朝颍川郡掾,后归顺刘秀,随之征战,大破赤眉、平定关中。协助刘秀建立东汉。刘秀称帝后,冯异被封为征西大将军、阳夏侯。建武十年(34年)病逝于在军中,谥曰节侯。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意思及出处典故

  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意思及出处典故,欢迎大家分享。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意思师:借鉴。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出自 《战国策·赵策一》:“前誓之不忘,后事之师。”

  典故

  据《战国策·赵策一》记载,春秋末年,晋国的大权落到智、赵、魏、韩四卿手中,晋定公实际上成了傀儡(kuǐ lěi)。公元前458年(已进战国时期),晋定公派使者去请求齐、鲁两国出兵讨伐四卿。四卿得到消息后,联合出兵攻打晋定公。定公无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结果病死在路上。

  定公死后,宗室姬骄被立为国君,史称晋哀公。智卿智伯独揽了朝政大权,成为晋国最大的卿。其他三卿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智伯分别向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了土地。当他要求赵襄子割地时,遭到了严厉拒绝。智伯非常恼怒,立即派人传令给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他们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赵襄子。 赵襄子估计智伯会攻打他,忙找谋臣张孟谈商量。张孟谈建议到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到了晋阳,赵襄子发现能够打仗的武器很少。张孟谈劝道:“这里的围墙是用一丈多高的楛(hù)木做的,殿柱是用铜铸的,这些都是制造武器的好材料。”智伯率魏、韩两家攻打晋阳,由于魏、韩不愿为智伯卖命,智伯无法取胜。 晋阳被智伯水淹,围困了整整三年,由于地面积水,老百姓都在树上搭起棚子来居住,城里粮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冻饿成病,军心也开始动摇了。一天,张孟谈面见赵襄子,说:“魏、韩两家是被迫的,我准备去向他们说明利害,动员他们反戈联赵,共同消灭智伯。”赵襄子听了非常高兴,连连拱手表示感谢。 当天夜晚,张孟谈潜入魏、韩营中,说服了魏桓子和韩康子,决定三家联合起来消灭智伯,事成之后平分智氏之领地。到了约定的那一天,赵、魏、韩三家联合进攻,杀得智军四散逃窜,智伯被擒。从此,晋国成了赵、魏、韩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张孟谈向赵襄子告别。赵襄子急忙挽留。张孟谈说:“你想的是报答我的功劳,我想的是治国的道理,正因为我的功劳大,名声甚至还会超过你,所以才决心离开。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君臣权势相同而永远和好相处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请你让我走吧。”赵襄子只好惋惜地答应了。张孟谈辞去官职,退还封地,隐居到负亲丘去,在那里平安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后人将“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改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成语,提醒人们记住过去的教训,以作后来的借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什么意思 出自哪里

1、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一个汉语词汇,比喻人们应当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出自《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2、成语由来:

据《战国策·赵策一》记载,春秋末年,晋国的大权落到智、赵、魏、韩四卿手中,晋定公实际上成了傀儡。公元前458年(已进战国时期),晋定公派使者去请求齐、鲁两国出兵讨伐四卿。四卿得到消息后,联合出兵攻打晋定公。定公无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结果病死在路上。

定公死后,宗室姬骄被立为国君,史称晋哀公。智卿智伯独揽了朝政大权,成为晋国最大的卿。其他三卿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智伯分别向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了土地。当他要求赵襄子割地时,遭到了严厉拒绝。智伯非常恼怒,立即派人传令给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他们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赵襄子。

赵襄子估计智伯会攻打他,忙找谋臣张孟谈商量。张孟谈建议到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到了晋阳,赵襄子发现能够打仗的武器很少。张孟谈劝道:“这里的围墙是用一丈多高的楛(hù)木做的,殿柱是用铜铸的,这些都是制造武器的好材料。”智伯率魏、韩两家攻打晋阳,由于魏、韩不愿为智伯卖命,智伯无法取胜。

晋阳被被智伯水淹,围困了整整三年,由于地面积水,老百姓都在树上搭起棚子来居住,城里粮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冻饿成病,军心也开始动摇了。一天,张孟谈面见赵襄子,说:“魏、韩两家是被迫的,我准备去向他们说明利害,动员他们反戈联赵,共同消灭智伯。”赵襄子听了非常高兴,连连拱手表示感谢。

当天夜晚,张孟谈潜入魏、韩营中,说服了魏桓子和韩康子,决定三家联合起来消灭智伯,事成之后平分智氏之领地。到了约定的那一天,赵、魏、韩三家联合进攻,杀得智军四散逃窜,智伯被擒。从此,晋国成了赵、魏、韩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张孟谈向赵襄子告别。赵襄子急忙挽留。张孟谈说:“你想的是报答我的功劳,我想的是治国的道理,正因为我的功劳大,名声甚至还会超过你,所以才决心离开。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君臣权势相同而永远和好相处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请你让我走吧。”赵襄子只好惋惜地答应了。张孟谈辞去官职,退还封地,隐居到负亲丘去,在那里平安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0:35: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686368902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