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水长皇帝远(山高水长!)

更新时间:2023-03-01 23:49:11 阅读: 评论:0

山高水长皇帝远,桃源悠然事桑麻。__陇南、陕南行__且借清商

前两天,作者去甘肃省东南部陕甘川交界地带的康县阳坝风景区,陕南的青木川古镇、勉县武侯祠游玩,特整理,以飨读者。

肩荷背负行万山,牵马驱骡走千年。

商旅应须昨夜过,马铃犹然响耳边。

                  《康县石鼓》

蕞尔小城怪事多,屈衢石鼓当街坐。

怅恨不见韩夫子,到此再作石鼓歌。

                  《阳坝》

水澹澹兮清冽,山苍苍兮叠翠。

林樾樾兮荒莽,岩巉巉兮乖张。

云掩峭峰兮袅袅,岚绕幽谷兮依依。

茅舍孤独兮烟直,茶园葳蕤兮飘香。

纹章斑斓自有诗,遗弃汀渚无人知。

千载孤伴流水过,万年怅看日月驰。

青楼巧遇李师师,欲问前朝浑不知。

琴瑟无声箫筝寂,暗恨悠悠无绝期。

初上青楼佳人藏,不期相遇杜十娘。

至此犹恨李公子,财宝已投嘉陵江!

溪水清冽巨石兀,洗衣捶衫累漂母。

他日倘遇淮阴侯,可曾再问哺食否。

__淮阴侯就是韩信,韩信少年时饥饿待毙,遇漂母食之,乃起叩曰:他日富贵,定相报之。

河中捞异石,恐与土人知。

藏掖衣摆下,负重行咫尺。

——前几天到陕甘川三省交界的青木川古镇游玩,在河滩上看见此石,有点色彩,难以舍弃,故携回家,当时还怕当地人看见横生节枝,遂以一塑料袋包之,藏之腋下“偷”来的,哈哈!有诗为证。

路边农舍有人家,埂垅地头种菜瓜。

秋来硕果无人问,老去草丛伴野花。

鸡鸣三省即天涯,大山深处有人家。

山高水长皇帝远,桃源悠然事桑麻。

                《勉县武侯墓》

武侯墓茔何处寻,沔郡城北树森森。

三顾两朝老臣逝,五十四柏千载心。

__勉县武侯墓植古柏(一千七百年)五十四株,示丞相五十四寿。据说这是诸葛亮的真墓,在勉县北,旁边是定军山(黄忠斩夏侯渊的地方)。

智逊孔明叹奈何,权借衣冠假诸葛。

无才难得人三顾,有幸挚友交一伙。

凤县,隶属于陕西省宝鸡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

山高黄帝远什么意思

山高皇帝远,又可说成天高皇帝远,最早的时候是指地方太偏僻,皇帝都管不到。后来泛指机构离开领导机关远,遇事自作主张,不受约束。比如你在地方上很有势力,可能中央出了什么政策,你也不遵从,没人管得了。现代很多时候也作为口头语,表示有权管你的人离你太远,说的话对你没什么约束力。

山高水深皇帝远,四面八方都可闻。什么意思?

出至: 明·黄溥《闲中今古录》:“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原指偏僻的地方,中央的权力达不到。现泛指机构离开领导机关远,遇事自作主张,不受约束。 天高皇帝远”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民间口语,出自明朝人黄溥编纂的《闲中今古录摘抄》,原文为“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显然,这是一次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武力抗争。那么,“天高皇帝远”中的“皇帝”指的是谁呢?有学者认为,其中的“皇帝”并非针对某一个皇帝,而是对所有封建昏庸皇帝的泛称。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单纯从语法角度上来看,“天高皇帝远”和“民少相公多”是一组极其工整的对偶句。句中,“天”对“民”、“皇帝”对“相公”,丝毫不乱。其中,“民”是指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穷苦百姓,“相公”是对那些作威作福的官吏的蔑称,两个词语对应的分别是两类群体;而“天”是对苍天的专称,所以按照对偶规则,“皇帝”也应该是专指某一个皇帝,而不是多个皇帝。   黄溥是明朝人,其《闲中今古录摘抄》是以杨讷的《元代农民战争史料》为蓝本的。生活在元末明初的杨讷,亲历元亡明兴的朝代更替,目睹农民起义的反抗怒潮,其作品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据《元代农民战争史料》记载:元朝至正八年(1348),浙江台州、温州百姓树起“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的反抗旗帜,首义反元。从这首《台温处树旗谣》产生的时间来看,“天高皇帝远”中的皇帝应该专指元顺帝。   元朝统一中国后,将其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个等次,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并规定这四等人在做官、科举、打官司等诸多方面享受不同等次的待遇,导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逐步加剧。到了元顺帝的时候,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将士堕落,赋税繁重,民不聊生,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虽然元顺帝曾以脱脱为相,以图刷新政治,帝国中兴,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由来已久,积重难返。   脱脱遭馋退位后,国事日非,元顺帝本人却“怠于政事,荒于游宴”,一味的沉湎于享乐和女色,纪纲废弛,官吏贪蠹,财政窘迫,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风起云涌。在元朝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元顺帝宁可专心致志地学“行房中运气之术”,也不处理朝政;宁可别出心裁地设计船舶、制造宫漏,也不关心民计民生。1368年,朱元璋攻破通州后,直逼元大都。看到元朝大势已去,元顺帝索性逃回漠北老家。   在上都喘息期间,朱元璋派使者前去招降,元顺帝让使者给朱元璋带去了一首诗:   金陵使者渡江来,漠漠风烟一道开。   王气有时还自息,皇恩何处不昭回。   信知海内归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   归去诚心烦为说,春风先到凤凰台。   在这首《答明主》中,元顺帝承认元朝气数已尽,但却婉转的表达了自己禅让的诚意。本来是自己走投无路、仓皇北顾,反倒被他说成皇恩浩荡、完璧归赵,从中我们也可以领略到元顺帝的麻木不仁和荒唐可笑。   洪武二年六月,元顺帝逃奔应昌(今内蒙古克什腾旗西北),次年四月,因“痢疾”死于应昌,庙号“思宗”。朱元璋因其在国破家亡之际,没有背城一战,而是选择了逃窜漠北,是“知顺天命,退避而去”,故称其为“顺帝”。曾经横扫中原、所向披靡的蒙古帝国,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声讨中土崩瓦解,沉寂为短命王朝;而这位名叫脱欢贴睦尔的乌哈图可汗,则在“天高皇帝远,不反待如何”的呐喊中狼狈逃窜,沦落为亡国之君。朱元璋把他称作“顺帝”,不能不说是对他的莫大嘲讽。

山高皇帝远是什么意思?

山高皇帝远:意思是指地处偏远,法律、制度管束不到。也说天高皇帝远。现泛指机构离开领导机关远,遇事自作主张,不受约束。并不是实际地理位置上跟皇帝的远近。

出自明·黄溥《闲中今古录》:“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白话译文:偏远地区皇帝管不到,官员比平民还多。每天把平民打三遍,还不造反干什么。

其中的“皇帝”是指元顺帝,“相公”则是指元朝腐败的官员,“民”是指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穷苦百姓。

例句: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二:要论这个省分,又是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怕什么呢。

扩展资料:

来源典故:

在元朝至正八年(1348年),由于不堪忍受元朝的残酷统治,浙江台州、温州的百姓起义反元,并树起了“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的反抗旗帜。后来,被明朝人黄溥收入《闲中今古录摘抄》,这才得以流传至今。

在中国的封建王朝中,元代对汉民族的统治最为残酷,当时的元代统治者将臣民分为几个等级,江南汉民的地位是最低的。在元朝,蒙古人无论官民,都可以骑在汉人头上作威作福,他们被调配到江南各地,成为自霸一方的黑恶势力,让汉民不堪其苦,所以反元首义才会在浙江发生。

“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显然是一次在元朝暴政下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武力抗争。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0:35: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685751867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山高水长皇帝远(山高水长!).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山高水长皇帝远(山高水长!).pdf

标签:山高水长   皇帝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