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后行是谁说的(三思而后行是谁说的话)

更新时间:2023-03-01 23:47:11 阅读: 评论:0

孔子说“三思而后行”,下半句说了什么?

孔子的三思而后行下半句是,再,斯可矣。翻译成现在的话,也就是想两次就够了。在论语当中记载的不仅仅是孔子的言论,也有孔子和其弟子之间的言论。三思而后行并不是孔子说的,而是其弟子季子说的。当时候他的弟子说出了这一句话时,孔子认为只要想两次就够了。这是因为他的地址常常因为对一件事情思考过久而错过了良机,但是我们对于论语的引用,更多的会将三思而后行作为引用的对象。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让我们再考虑事情之前一定要想三次,而是要告诉我们,在考虑事情的时候,我们应当多加思考。不要随意的去做出轻率的决定。

在许多普通事情面前,我们都不需要进行过多的思考便可以进行。但是在重大的时刻或者在重大的决定的时候,必须要三思而后行。这是因为这种决定很可能会对我们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不经思索而轻率的决定某些事情,很可能会导致为自己的决定承担一定的后果。往往一些决定是非常关键的,而这种决定可能会影响一个人,一个集体甚至一个国家的走向。这句话的目的更多的是让人们在做重要决定之前必须要谨慎思考。

对于下半句之所以不引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对于上半句的理解与当时的背景有所偏差。当然每天到三思而后行的时候都不会认季子的背景,所以才不会明白孔子他后面说的这句话的意思。如果将下半句作为引用的对象,很大程度上会使得人们曲解其中的意思。

论语当中记载的更多的是孔子与其弟子之间交谈的言论,有许多在论语当中有意义的话语,其实并不是全部都是由孔子所说的。有许多话语是孔子的弟子所表述的。


三思而后行是哪三思 三思而后行出自何处

1、三思,主要指思危,思退,思变。即:思虑做此事有什么危险的地方;思虑做此事后有什么退路;思虑做此事的将来有什么变化的地方。

2、“三思而后行”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翻译这句话就是说:季文子遇事都三思后才行动。孔子听到了,说:“继续,这样就可以了。”换成现在的通俗的话语是说:季文子遇到某些事情都是要经过三思后才行动。季文子的这些事传到了孔子这里,他说:“按照季文子这样(做事的方式)继续行事就可以了!”

三思而后行是哪三思?

“三思”指的是思进、思退、思危。
这种建立在功利主义上的思考,体现的是一种明哲保身的价值观,在方法论上不具有普遍性。文化诊断学从思维体系完整性和思维方式完善性的角度阐述了“三思”的具体方法:
(一)首先思考是什么。 也就是对该事物进行定义、定性和定位分析,弄清楚该事物的存在方式。如果掌握了文化诊断学的时空扫描,就能够对事物的结构、矛盾、联系、过程做出具体分析,进而对它的存在本质做出科学判断。
(二)其次思考为什么。 也就是要分析事物产生的背景、相对性条件,以及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如果掌握了文化诊断学的真理结构,就能够判断其中的因果关系,理解它“为什么”。
(三)然后思考做什么。 也就是要从“我”的角度对它进行合理取舍——“我”是当事人应该怎么做?怎么想?其中的力度、角度、适度如何进“量”的把握。如果掌握了文化诊断学的应变思维方法论,就能够在实践判断的意义上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三思而后行“原自何处

三思而后行
开放分类: 成语、文学

sān sī ér hòu xíng
〖解释〗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出处〗《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示例〗他非常细心,办事总是~。
用法 作宾语、分句;指思考后才行动
近义词 三思而行

“三思而后行”的古训出于《论语》,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明确,就是教我们要养成作事前多思考的好习惯。
“三思而后行”并不是胆小怕事、瞻前顾后,而是成熟、负责的表现。过去,我也是属于做事比较冲动的那种类型的人,做事情的时候往往凭第一感觉,凭一时的冲动,结果有很多时候考虑问题不是很周全。比如有的事,是自己找当事人去说,还是让领导出面去说,效果就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特别是重大问题时,必须要进行全方位的考虑,拿不准的时候多听听旁人的意见,也很有好处。
“三思而后行”对问题的完美解决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这个快速多变的社会中,稍一犹豫,时机会在瞬间错失。有的时候考虑得太多也是不好。正如鲍威尔曾经讲过的:在作决策的时候需要在掌握40%至70%信息的时候做出你的决策。信息过少,风险太大,不好决策;信息充分了,你的对手已经行动了,你就出局了。
“三思而后行”与快速地把握时机并不矛盾,做事情要学会把握时机,同时在决策的时候还要多去思考。这样的人才有希望达到成功的彼岸,立于不败之地。

论语:[5-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孔子主张,何必三思而后行,再思就可以了。

一般都说做人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而且都是是老夫子教导我们的上帝. 老夫子如果有灵, 一定会晕倒. 这句话原来是孔子在评论季文子这个人,说他做事过分小心,思虑太多,往往都为自己考虑不好. 孔子说:"再思考一次就可以了."可是现在有人居然理解成: 孔子说:"要再思考一次才可以." 意思是说,季文子三思而后行还不够, 要再思一次才可以行. 而且这种解释还能出书, 可谓误导大了.
这也说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人同样一句话, 可以被理解成完全不一样, 更厉害的是能盛行于世而不被修正. 然后老师传学生, 学生长大变老教小子, 这样一代一代误导下去.这句话不象有些古句,在学术界有很大的争论. 我看了几个比较博学的国学家对这句话的解释都是一致的, 本人才浅没有翻过历代大儒的解释, 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那么为什么有专业精神的人士都知道其意思, 而"三思后行"这个训诫一直流行呢? 可能的原因有三: 一,"三思后行"确实很有必要.在这个复杂的社会,要想保全自己,成就事业,必须要三思而后行. 二,大家都觉得这个是孔子倡导的, 是一定对的. 三, 可能这个话来自其他典籍我有所不知.附:南怀瑾对“三思”的分析:谨慎是要谨慎,过分谨慎就变成了小器。季文子姓季孙,名行父,谥文,是鲁国的大夫。做事情过分的小心,过分的仔细。“三思而后行”,一件事情,想了又想,想了又再想叫“三思”。孔子听到他这种做事的态度,便说:“再,斯可矣!”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从前老学究们的解释认为:“做事情要特别小心,孩子们,想三次都不够,孔子说‘再斯可矣!’还要再想一次哪!”这种解释是不对的。其实,孔子认为他想得太多。作人做事诚然要小心,但“三思而后行”,的确考虑太多了。学过逻辑就知道,学过《易经》的道理更懂得。世界上任何事情,是非、利害、善恶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但是要三思就讨厌了,相对总是矛盾的,三思就是矛盾的统一,统一了以后又是矛盾,如此永远搞不完了,也下不了结论的。所以一件事情到手的时候,考虑一下,再考虑一下,就可以了。如果第三次再考虑一下,很可能就犹豫不决,再也不会去做了。所以谨慎是要谨慎,过分谨慎就变成了小器。大家都有几十年的人生经验,过分小心的朋友,往往都犯了这个小器的毛病,小器的结果,问题就多了。所以孔子主张,何必三思而后行,再思就可以了。
英文对照:Think today and speak tomorrow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编辑词条
参考资料:
1.我自己的创作!!!

贡献者(共6名):
lxk1990、南往、冷あ—雪、奶油螃蟹breeze、 高楼居士、woxinruozai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共6条):查看评论 >>

返回页首

©2008 Baidu

三思而后行,再斯可矣什么意思

三思而后行,再斯可矣的意思是:季文子遇事都要考虑三次才去行动,孔子听说后,说:“想两次就可以行动了“。这句话出自《论语·公冶长》。原文如下: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这里引出成语:三思而行。指经过反复再三考虑,然后再行动。

扩展资料

一、注释:

1、三:古人说“三”的时候,往往不指确数的“三”,而是表示次数很多。但这里和“再”相对,所以仍旧看作确数。指考虑周到,然后再去做。

2、再,斯可矣:思考两次,(再借鉴以往的经验)就可以了。

二、词义

多次思考再行动,形容做事谨慎,小心稳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思而后行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0:35: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685631899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三思而后行是谁说的(三思而后行是谁说的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三思而后行是谁说的(三思而后行是谁说的话).pdf

标签:谁说   后行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