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
教育类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好好地写一份,这样
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为大家的
教育类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欢送阅读与收藏。
读书,就一个人而言,如莎士比亚的诗:“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
似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似鸟儿没有翅膀。”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虽然是教育类书籍,却不同于以
往我们常见的那种书卷气,案例分析式讲评,几乎可以涵盖一线老师
平时教育中的所有常见问题,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这
本书给我一种思想的启迪:教师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是因为没有寻根求
源,而当了情绪的奴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体力化;学生出
了问题,也是因为教师不够了解孩子的原因,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成长
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师生关系是
最为微妙的,远近皆有度,远近皆因情绪而产生不同的学问;教师与
家长的关系在现实并不理想,这就指导我们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
指导家长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头疏堵漏洞,这是使自己
的工作趋于轻松的;管理孩子不如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
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
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
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
教书育人。
新教育行动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我们也积极的参与其中。又
一次的读了《新教育》这本教育典著,又一次的豁然开朗,又一次的
被深深的震撼。
再一次的重读《新教育》,这一次对它的理念“过一种幸福而完
整的教育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也燃起我对教育的新的期望。教
育也可以是幸福的、完整的。这句话,不只说我们教师要过幸福而完
整的教育生活,学生也应该是幸福的。
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行动就有收获。朱永新教授说的
是,只要你去做,你就能行;只要你去做你就会成功。是的,在人生
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总是想要的、希望的很多,而实现的却很少。原
因有很多种,自身的惰性,是最重要的是,没有去行动,没有去坚
持。我们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话语,我们不需要夸夸其谈的,我们只需
要踏踏实实的去做、去行动,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而整本书里,我感受最深的是没有教师的幸福,就不会有快乐的
学生。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支撑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
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开展进步。让教师和学生
一样,也能享受教育的幸福感和愉悦感。我们校长也常说,一个学校
开展的最最核心的的东西就是教师用自己的专业开展带动学校的开
展,进而去影响学生的成长。那就很清楚了,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
也就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快乐就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教师
不快乐,他就没有激情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幸福的教育生活从
何而来?
一个人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
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把阅读当成一个自己的习惯,就像每天起床、吃饭
一样,每天读每天都有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收获中快乐,自己快
乐,孩子们也就快乐了。
朱永新教授还说过:“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
的态度,真正的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每个老师都应该有自
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的精神。这样
每一个老师、每一位学生都要成功、都会成功。
为师者,不断提高自己,用心阅读,用心成长,用心总结。让我
们在新教育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决,越走越平坦。
第一次接触华东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
是在灌南交流期间。还记得是在去年10月份,灌南县六塘小学教科室
相帆主任荣膺灌南县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县教育局为了勉励大
家,特选赠了几本具有纪念价值的教育专著作为奖品。而《教育走向
生本》就是其中的一本。随后,相主任就在每周举行的“主题分享”
活动中,将这本书推荐给了学校的每一位教师,从而,在六小校园内
掀起了一股研读“生本”,践行“生本”的改革热潮。
现如今,我县教育局也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列为我
县教师今年上半年的必读书目,足见这本书的教育指导意义非同一般
了。
郭教授在书中的上篇的引子中介绍到,他是通过以一个低年级成
功的教育实验改革实验,作为引发思辨的源点,真实生动地阐述了生
本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似乎开创了新的教育思路即让学生处在真
正自主的状态中,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学生的天性得到开展,学生
的收获像鲜花怒放。“我们把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
教学,称为生本教育体系。”随后,提出了“各个年级都行吗?”迫
切疑问,继而通过大量的,真实的,鲜活的案例佐证这样的观点“只
要保持生本状态,只要不断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封闭它,只要
始终保持情境的适度挑战性,只要让学生有适合其年龄特征的舞台,
只要永远使学习带有与他们个体相联系的意义,在他们所认识到的越
来越多的事物的比拟和启发之下,他们的求知和表现的要求就会更为
强烈。”
生本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要让儿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最
大限度地依靠儿童的内部自然来进行教育或教学。笔者认为,生本,
生本,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性开展为根本,以学生的自我
教育为根本,以充分开掘学生潜能为根本,以强力保持学生追求的天
性为根本。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对现行教育的深刻反思,是对人性
回归的深切呼唤,郭教授作为“生本理念“的呐喊者,倡导者以及践
行者,很是关注现行教育是否能够依据“人”自身开展的规律进行教
育教学,他显然是教育改革征程中标杆,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
中的“教育理想”的追随者:找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
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闹、厌恶和无益的劳
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彭兴顺老师,我记得前几年暑假教育局组织学校中层领导进行培
训时曾给我们上过课,现在拿着他新出版的《教育就是唤醒》一书,
一一阅读下来,感受颇深。让我们来欣赏欣赏其中的一些语句吧。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励、鼓舞和唤醒。”教育
的功能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唤醒人们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使人性发
出灿烂的光芒;唤醒人们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使蕴藏在人脑中的
巨大潜能得以开发;唤醒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使人们在创造
生活中享受幸福的人生。
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唤醒教师,就要唤醒教师的爱与责
任,自觉践行师德标准;唤醒教师对职业的审美情趣,不断升华职业
境界;唤醒教师的雄心壮志,追寻专业开展之道;唤醒教师的育人担
当,不抛弃,不放弃,不让一个孩子落伍。
要改变孩子,先改变家长。唤醒家长,就要唤醒家长的示范意
识,抓住习惯培养的教育根本,着眼孩子的终身开展;唤醒家长的发
现智慧,开发孩子的优势潜能,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育人先育心,浇树要浇根。唤醒孩子,就要唤醒孩子的责任与良
知,使人格得以健全完善;唤醒孩子追逐人生梦想,成就自己美丽人
生。
不一而足,有见地的语句比比皆是。全书分为七讲,内容分别是
守望道德星空、发现教师职业之美、就这样成为名师、没有教不好的
孩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习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点亮孩子心中
的那盏灯、用美德占领孩子心灵。希望老师们认真读读。
以前人们总认为:师德高不可攀,师德遥不可及。所谓的师德楷
模大多是让我们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厌的.“苦行僧”,更谈不上什么优
美和阳光。读过《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后,才知道师德可攀,我
们的教育实践就是攀登的阶梯。师德可及,它与我们的生活朝夕相
伴。师德可为,它给我们创造的灵感、操作的智慧。师德可赏,它给
我们心灵的感动、美的享受。
真正的师德更多的表现是植根于普通的、具体的、甚至是有些琐
碎的职业生活,能够答复以人为本的显现实生活世界的种种拷问。真
正的师德尊重和张扬个性人格,充满创造性。即使同为对学生的爱,
在不同的老师那里,却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有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
关心,有对学生过错的宽容和理解,有对学生开展的责任和义务。好
老师是形形色色的,他们的“好”以不同形式表达在职业生活的不同
领域。
正像前苏联一位著名美学家所说的那样:付出与获得平衡是最高
的境界,称之为“优美”,略高于那么是“崇高”,付出大大高于获
得那么成为不折不扣的“悲剧”。因为这其中有许多我们应该尽力防
止的无谓和不必要的牺牲,过分弘扬和宣传这样的师德会让老师们对
师德望而却步。只有优美的师德才是阳光的、亲切的、有趣而有效
的,因而也是充满快乐的。
对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我要做
一个阳光教师,我要以我的快乐去快乐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阳光去
阳光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品德去影响学生的品德。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本文发布于:2023-03-01 23:29: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68458050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教育类读书心得体会.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教育类读书心得体会.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