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会考知识点总结
龙驰教育
2
高中数学会考知识点总结
一、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及算法初步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常用数集:自然数集N、正整数集*N或
N、整数集Z、
有理数集Q、实数集R。
子集、真子集、补集
交集、并集
逻辑联结词:或)(、且)(、非)(。
复合命题三种形式:p或q;p且q;非p。
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
p或q:同假为假,否则为真;p且q:同真为真;非p:
与p真假相反。
四种命题:
原命题:若p则q;逆命题:若q则p;否命题:若p则
q;逆否命题:若q则p。
原命题与逆否命题互为逆否命题;逆命题与否命题
互为逆否命题。
互为逆否的两个命题是等价的。
反证法步骤:假设结论不成立推出矛盾否定假
设。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龙驰教育
3
若qp,则p叫做q的充分条件;
若pq,则p叫做q的必要条件;
若qp,则p叫做q的充要条件。
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
构。
二、基本初等函数
映射、函数
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区间(闭区间、开区间、半
开半闭区间)
求函数的定义域:
分式的分母不等于0;偶次根式的被开方数大于等于
0;对数的真数大于0,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零
次幂的底数不等于0;三角函数中的正切函数xytan,
2
kx
)(Zk;已知函数)(xf定义域为D,求函数)]([xgf的
定义域,只需Dxg)(;已知函数)]([xgf的定义域为D,
求函数)(xf定义域,只需要求)(xg的值域D。(5年高
考3年模拟5p,例2)
函数的单调性、单调区间、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函数的奇偶性
偶函数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像关于原点
对称。
龙驰教育
4
指数、分数指数幂
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Qsrba,,,00):srsraaa;
rssraa)(;rrrbaab)(。
对数:如果Nax
)10(aa,,数x就叫做以a为底N的对
数,记为xN
a
log,其中a叫做底数,N叫做真数
(NaN
alog)。
积、商、幂、方根的对数(M,N是正数):
NMMN
aaa
loglog)(log;NM
N
M
aaa
logloglog;MnM
a
n
a
loglog。
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叫做常用对数,N
10
log通
常写成Nlg。
自然对数:以e为底的对数叫做常用对数,N
e
log通常
写成Nln。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20p)
幂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21p)
函数的零点:使0)(xf的实数x叫做函数)(xfy的零点;
方程0)(xf有实根函数)(xfy的图像与x轴有交点
函数)(xfy有零点。
函数有零点的判定:
如果函数)(xfy在区间][ba,上的图像是连续不断的一
条曲线,并且0)()(bfaf,那么函数)(xfy在区间)(ba,内
有零点,即存在)(bac,,使得0)(cf。这个c也就是方
龙驰教育
5
龙驰教育
6
tantan1
tantan
)tan(
。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cossin22sin;
2222sin211cos2sincos2cos;
2tan1
tan2
2tan
。
化特殊式子:xbxacossin为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形式,例
如:)
6
sin(2sin3cos
xxx。
斜三角形的解法:
正弦定理:
C
c
B
b
A
a
sinsinsin
。
余弦定理:
Abccbacos2222,Baccabcos2222,Cabbaccos2222。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BacAbcCabS
ABC
sin
2
1
sin
2
1
sin
2
1
。
四、不等式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43p)
比较两个数或式的大小,一般步骤是:
作差——变形——与0比较大小;或者作商——变
形——与1比较大小。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43p)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44p)
龙驰教育
7
基本不等式:
若Rba,,则abba222;
若a,b为正数,则
2
ba
ab
,当且仅当ba时取等号。
利用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定理求函数的最大值
和最小值
五、数列
n
a与
n
S的关系:
)1(
)1(
1
1
n
n
SS
S
a
nn
n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dnaa
n
)1(
1
。
等差中项:a,A,b组成等差数列,A叫做a与b的等
差中项;Aba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d
nn
na
aan
Sn
n2
)1(
2
)(
1
1
。
等差数列的常用性质:dmnaa
mn
)(;若qpnm,则
qpnm
aaaa。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1
1
n
n
qaa。
等比中项:a,G,b成等比数列,G叫做a与b的等比
中项;2Gab。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1(
)1(
11
)1(
1
1
1
q
q
na
q
qaa
q
qa
S
n
n
n
等比数列的常用性质:mn
mn
qaa;若qpnm,则
qpnm
aaaa。
龙驰教育
8
六、导数及其应用
导数的几何意义:函数)(xfy在
0
xx处的导数)('
0
xf的几
何意义,就是曲线)(xfy在点))((
0
xfx,处的切线的斜率,
即)('
0
xfk。
导函数
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
0)'(c;1)')((nnnxx;xxcos)'(sin;xxsin)'(cos;
aaaxxln)'(;xxee)'(;
ax
x
aln
1
)'(log;
x
x
1
)'(ln。
导数的运算法则(61p)
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xgfy,则
xu
uyy'''。
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在某个区间)(ba,内,如果
0)('xf,那么函数)(xfy在这个区间内单调递增;如果
0)('xf,那么函数)(xfy在这个区间内单调递减。
求函数)(xfy的极值的方法(61p)
求函数)(xfy在][ba,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步骤(61p)
七、数系扩充、推理与证明
12i
dicbia(Rdcba,,,)的充要条件是:ca且db。
复数的分类:
)(Rbadicbia,:
龙驰教育
9
0b时,为实数;
0b时,为虚数(0a且0b时,为纯虚数;0a且0b时,
为非纯虚数)
共轭复数:biabiaz)(Rba,
复平面、实轴、虚轴
复数集C和复平面内所有的点所成的集合是一一对
应关系;
复数集C和复平面内的向量所成的集合也是一一对
应关系。
复数的模:22||||babiaz
复数的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69p)
复数加减法运算的几何意义(69p)
三段论:大前提:M是P;小前提:S是M;结论:S是
P。
综合法、分析法
反证法(70p)
数学归纳法的步骤(70p)
八、平面向量
向量、向量的模(||a)
相等向量和共线向量(平行向量也叫做共线向量)
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
龙驰教育
10
则(78p)
向量减法的几何意义(79p)
向量的数乘运算
向量共线的条件:向量a与非零向量b共线,当且仅
当唯一一个实数,使得ab。
向量的夹角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设)(
11
yxa,,)(
22
yxb,,则)(
2121
yyxxba,,)(
2121
yyxxba,。
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
设)(
11
yxa,,)(
22
yxb,,0b,则a,b共线(a∥b)的充
要条件是0
1221
yxyx。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cos||||baba。
向量垂直的条件:设)(
11
yxa,,)(
22
yxb,,则向量a,b垂
直当且仅当0
2121
yyxx。
九、立体几何
棱柱: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
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
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柱。
棱台: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底
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叫做棱台。
圆台:用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底面与
龙驰教育
11
截面之间的部分叫做圆台。
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
投影、三视图
斜二测画法的步骤(87p)。
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88p)。
点A在平面内,记作A;点A不在平面内,记作
A。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
这条直线上的所有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公理2: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
平面。
典型结论1:经过一条直线和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
个平面。
典型结论2: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典型结论3: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3: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还有
公共点,且所有这些公共点的集合是一条过这个公
共点的直线。
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平行、异面。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等角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
别平行并且方向相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龙驰教育
12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取值范围]
2
0(
,)
异面直线垂直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在平面内、直线和平
面相交、直线和平面平行。
平面和平面的位置关系:平行、相交。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平面外的一条直线和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
该直线和此平面平行。
平面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
面,则这两个平面互相平行。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
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平面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如果两个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
交线平行。
直线与平面垂直: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相交,
并且和这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
说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互相垂直,其中直线叫做平
面的垂线,平面叫做直线的垂面,交点叫做垂足。
龙驰教育
13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
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取值范围]
2
0[
,)
二面角
二面角的平面角:过二面角的棱上的一点O分别在两
个半平面内作棱的两条垂线OA,OB,则AOB叫做二面
角l的平面角。(取值范围)0[,,二面角的平面角
为直角时,称为直二面角)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
另一个平面垂直。
空间两点的距离公式:
空间两点)(
1111
zyxP,,,)(
2222
zyxP,,,则
2
21
2
21
2
2121
)()()(||zzyyxxPP。
十、直线和圆的方程
倾斜角(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1800)
斜率:tank;过)(
111
yxP,,)(
222
yxP,的直线的斜率
12
12
xx
yy
k
)(
12
xx。
龙驰教育
14
两直线平行或垂直的判定(101p)
直线的几种形式:
点斜式:)(
00
xxkyy
斜截式:bkxy
两点式:
12
1
12
1
xx
xx
yy
yy
截距式:1
b
y
a
x
一般式:0CByAx
直线的交点坐标:联立直线方程进行求解。
两点间的距离:
已知平面上两点)(
111
yxP,,)(
222
yxP,,则
2
21
2
2121
)()(||yyxxPP。
点到直线的距离:
点)(
00
yxP,到直线0CByAx的距离
22
00
||
BA
CByAx
d
。
两平行直线的距离:
已知两条平行直线
1
l和
2
l的一般式方程0
11
CByAxl:,
0
22
CByAxl:,则
1
l与
2
l的距离
22
21
||
BA
CC
d
。
平面上两点连线的中点坐标公式:
平面上两点)(
111
yxP,,)(
222
yxP,,线段
21
PP的中点为
)
22
(2121
yyxx
P
,。
圆的标准方程:222)()(rbyax,圆心为)(ba,,半径为
龙驰教育
15
r)0(r。
圆的一般方程:022FEyDxyx)04(22FED,圆心为
)
22
(
ED
,,半径为
2
422FED
r
。
圆的直径式方程:
0))(())((
2121
yyyyxxxx(圆的直径的端点是)(
11
yxA,,
)(
22
yxB,)。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根据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半径r的
大小关系进行判断。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
径r的大小关系进行判断。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根据圆心距与半径
1
r和
2
r的大小
关系进行判断(5种情况)。
十一、圆锥曲线
椭圆:平面内与两个定点
1
F,
2
F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
a2)2||2(
21
cFFa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
若M为椭圆上任意一点,则有aMFMF2||||
21
。
椭圆的标准方程:
1
2
2
2
2
b
y
a
x
)0(ba(焦点在x轴上),或1
2
2
2
2
b
x
a
y
)0(ba(焦
点在y轴上)。
离心率:
a
c
e,10e。
龙驰教育
16
双曲线:平面上与两个定点
1
F,
2
F的距离的差的绝对
值等于非零常数a2)2||2(
21
cFFa的动点的轨迹是双曲
线。若P为双曲线上任意一点,则有aPFPF2||||
21
。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
2
2
2
2
b
y
a
x
)00(ba,(焦点在x轴上),或1
2
2
2
2
b
x
a
y
)00(ba,
(焦点在y轴上)。
离心率:
a
c
e,1e。
渐近线:x
a
b
y叫做双曲线1
2
2
2
2
b
y
a
x的渐近线。
与1
2
2
2
2
b
y
a
x
)00(ba,有共同渐近线的双曲线方程为
k
b
y
a
x
2
2
2
2
)0(k
等轴双曲线:实轴和虚轴等长的双曲线叫做等轴双
曲线。
抛物线:平面内与一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
等的动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pxy22(焦点坐标)0
2
(,
p,准线方
程:
2
p
x);
pyx22(焦点坐标)
2
0(
p
,,准线方程:
2
p
y)。
如果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为)(
11
yxA,,)(
22
yxB,,
则弦长||
1
1||1)()(||
21
2
21
22
21
2
21
yy
k
xxkyyxxAB,
21
2
2121
4)(||xxxxxx,21
2
2121
4)(||yyyyyy。
龙驰教育
17
十二、计数原理、概论统计
系统抽样、分层抽样
频率分布直方图
茎叶图
中位数、众数
均值、方差
本文发布于:2023-03-01 23:17: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683827893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会考数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会考数学.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