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是什么意思?
拼音:[ rén wéi dāo zǔ,wǒ wéi yú ròu ]
基本释义:
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复句式;作定语、分句;含贬义。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
扩展资料: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成语典故:
楚汉相争时,项羽屯兵40万在新丰鸿门,谋士范增设计要除掉刘邦。
刘邦依约赴鸿门宴,刘邦第二天早晨使一百多人骑着马跟从他来见项羽,到了鸿门,向项羽谢罪项羽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
项羽、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坐。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羽,项羽沉默着没有反应。
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沛公,项庄无法刺杀沛公。
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
项羽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以上厕所为由,趁机起身把樊哙叫了出来。
刘邦出去后,项羽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需躲避小责备。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还辞别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鸿门宴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的典故 意思 全诗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出自本文“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别人是刀和砧板,自己是放在砧板上被宰割的鱼和肉。比喻生杀之权掌握在他人手里,自己处于被人宰割的地位。
《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十分精彩的片断。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206年,是刘邦、项羽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是他们二人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的胜利果实而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智、斗勇的政治斗争。
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许多富有戏剧性的难忘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扩展资料: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出自鸿门宴。这句话形象地揭示了鸿门宴前和鸿门宴上刘邦与项羽悬殊的实力。鸿门宴上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杀了刘邦,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
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刘邦,在危急关头,樊哙闯入救下刘邦。
后来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需躲避小责备。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还辞别什么呢?”于是刘邦得以离去。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是什么意思?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字面意思就是,别人是刀和刀砧板,我却是马上要被宰杀的鱼肉。
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出自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原文如下。
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之后演变为成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可以翻译文:
樊哙说:“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礼让。现在人家是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
扩展资料:
1、即使处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为鱼肉的地位,也不甘心任人宰割。
2、现在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做不做已经由不得我们了。
3、即使处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地位,也不甘心任人宰割。
4、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太年轻太幼稚了。我为我的卤莽付出了代价,我会铭记五内,西日昌,当我有能力击溃你的时候,绝对不会手下留情。周梦
5、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他是元帅,随便就可以玩死我这个小人物。
参考资料: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百度百科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是什么意思?
“俎”就是古代切肉用的砧板,字面意思是说,别人像切肉的刀和砧板,我就是砧板上的鱼肉。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扩展资料:
故事背景:
《史记·项羽本纪》里的著名故事“鸿门宴”写道:因为刘邦和项羽与怀王有“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刘邦入关中后占领咸阳,封存秦宫府库想据为己有,并驻军霸上严阵以待,守住函谷关不让项羽入关。
后到的项羽率带甲四十万屯驻新丰鸿门,刘邦的霸上驻军只有十万,就是不论兵力的多少,刘邦军队也抵挡不了彪悍的楚军。
眼看着要任人宰割,刘邦只能巧言令色地求和解。于是项羽请刘邦到鸿门赴宴。鸿门宴上项羽虽然被说服,而范增意在杀了刘邦以绝后患,于是屡次欲对刘邦下手,形势非常威急,这种情况就好像刘邦是被放在砧板上的鱼、肉,已经无处可逃,而项羽和范增则像是手执快刀的庖厨,只要愿意就可以一刀剁下来让刘邦化成齑粉。
参考资料: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百度百科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什么意思啊?
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扩展资料:
本句话出自典故《鸿门宴》(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原句是: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之后演变为成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这句话,形象地揭示了鸿门宴前和鸿门宴上刘邦与项羽悬殊的实力。当时,刘邦的处境是何其被动,甚至于是危在旦夕。刘邦和项羽受楚怀王之命,兵分两路伐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刘邦语)。项羽先杀宋义,后败章邯,使"百二秦关终属楚",威震诸侯,功高盖世;刘邦则先破咸阳,后降子婴,同样功莫大焉。楚怀王曾事先与诸将有约--"先破秦入关者王之",照理说刘邦在关中称王也无可厚非。
但是,此时的项羽自恃兵强马壮,而他本人又"力拔山兮气盖世",哪会把区区刘邦放在眼里--根本就不管有什么约定,只要有人敢和他争夺关中这块肥肉,就会像踩死一只虫子一样让其灭亡。说实话,当时的刘邦确实够倒霉,不仅好不容易夺到的肥肉无法享用,反而还给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再看项羽,一听到曹无伤告密"沛公欲王关中"就勃然大怒,立马下令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当时,项羽有四十万大军,而刘邦只有十万军队,项羽要吃掉刘邦易如反掌。再加之谋士范增"急击勿失"的劝告,此时刘项双方已剑拔弩张,战争确实已一触即发。看来,刘邦的气数要尽了。可是,刘邦居然福大命大,竟阴差阳错地攀附上了项伯这棵大树。于是,刘邦对项伯又是"奉卮酒为寿",又是"约为婚姻",很快便使笼罩在他头顶的战争乌云暂时消散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刘邦已经完全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遇中逃脱。就这样,项伯临走时的叮嘱--"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便为鸿门宴上的斗争拉开了帷幕。
鸿门宴上,双方看似觥筹交错,其乐融融,实则却是刀光剑影,杀机四伏:亚父先是"数目项王",接着"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此时的刘邦完全就是项羽菜刀之下砧板之上的一块鱼肉。但是,项羽却始终"默然不应"。这样,刘邦又侥幸逃过一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是什么意思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释义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0:33: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683465892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人为刀俎我为鱼肉.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人为刀俎我为鱼肉.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