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舟二号发射成功!刚刚精准对接
5月29日20时55分,搭载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约604秒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精确进入预定轨道,21时17分,太阳能帆板两翼顺利展开工作。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刚刚,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于5月30日5时01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精准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整个过程历时约8小时。
(人民日报、全球航天事件)
天舟二号受控再入大气层迎“华丽谢幕”
天舟二号受控再入大气层迎“华丽谢幕”
天舟二号受控再入大气层迎“华丽谢幕”,此次天舟二号任务期满后按照国际惯例实施离轨操作,可以减少空间碎片的数量,避免占用轨道资源,天舟二号受控再入大气层迎“华丽谢幕”。
天舟二号受控再入大气层迎“华丽谢幕”1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消息,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已于北京时间3月31日18时40分受控再入大气层。飞船绝大部分器件被烧蚀销毁,少量残骸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
天舟二号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发射的首艘货运飞船,于2021年5月29日发射入轨,这也是我国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的第一次应用性飞行,为空间站送去6.8吨补给物资。
在轨运行期间,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先后与天和核心舱进行了4次交会对接,按计划完成了飞船绕飞、机械臂转位舱段验证、手控遥操作交会对接等多项拓展应用试验。
与空间站分离后,充分利用飞船推进剂余量,成功实施了货运飞船与空间站2小时快速交会试验,为空间站在轨建造和运营管理积累了经验。
在送别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后,在轨飞行的航天员乘组正在紧张进行神舟十三号飞船返回各项准备。目前,空间站核心舱组合体在轨稳定运行,航天员乘组计划于4月中旬返回地面。
2021年10月16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乘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进入天和核心舱,成为入住中国空间站的第二批航天员。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圆满完成出舱活动
160余天的太空飞行中,3名航天员在地面科技人员支持下,圆满完成了2次出舱活动、2次“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活动,开展了多项科学技术试验与应用项目。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航天员首次在轨通过遥操作完成货运飞船与空间站对接,飞行乘组创下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为后续建造空间站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悉,今年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周年,也是决战空间站建造之年。根据任务安排,今年将组织实施空间站问天舱、梦天舱、货运补给、载人飞行等六次飞行任务,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在轨稳定运行的国家太空实验室。目前,执行空间站建造阶段两次载人飞行的航天员乘组已经选定,正在开展任务训练。
天舟二号受控再入大气层迎“华丽谢幕”2
昨天18时40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受控再入大气层。飞船绝大部分器件被烧蚀销毁,少量残骸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总体主任设计师杨胜介绍,此次天舟二号任务期满后按照国际惯例实施离轨操作,既可以减少空间碎片的数量,避免对在轨航天器和地面产生危害,又能为全球空间碎片环境治理发挥重要作用,避免占用轨道资源,是中国航天履行大国责任和担当、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要选择。
天舟二号是如何实现受控离轨的?杨胜介绍,低轨道上卫星或其他航天器的寿命末期,在大气阻力或控制系统作用下,轨道逐渐降低。
当降至100千米至120千米左右高度时,在气动力作用下,轨道高度会迅速降低,气动作用加剧,此时可以认为航天器再入大气层。低轨航天器再入大气层时,会以每秒8千米的速度快速飞行,并在气动热和气动力的双重作用下逐步解体、二次解体和烧蚀。
为降低对地面人员的风险,近地大型航天器实施离轨的通用做法是以受控再入方式脱离轨道并陨落于安全区域。国际上通用的低轨航天器再入“坟墓”一般选择在南太平洋无人区域,那里少有飞机和轮船经过。我国在2017年和2019年相继实施了天舟一号和天宫二号的受控再入任务,为了降低地面风险,均采取了轨道、姿态机动以控制再入落点。
杨胜表示,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的受控再入过程采用分次控制的方式精确控制陨落。第一次是从400千米高度的圆轨道变至200千米的近地点椭圆轨道,第二次是将其近地点变至大气层高度90千米以下,使其能进入大气层烧毁,未烧毁的进入预定落区,最终顺利完成任务。
天舟二号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发射的首艘货运飞船,于2021年5月29日发射入轨,为空间站送去6.8吨补给物资,这也是我国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的第一次应用性飞行。在轨运行期间,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先后与天和核心舱进行了4次交会对接,按计划完成了飞船绕飞、机械臂转位舱段验证、手控遥操作交会对接等多项拓展应用试验。
与空间站分离后,充分利用飞船推进剂余量,成功实施了货运飞船与空间站2小时快速交会试验,为空间站在轨建造和运营管理积累了经验。
天舟二号受控再入大气层迎“华丽谢幕”3
北京时间3月31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按照既定任务计划,实施受控离轨,再入大气层,顺利回到地球怀抱。这一壮举背后有哪些意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舟二号货运飞船设计师来揭秘。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舟二号货运飞船设计师介绍,按照国际惯例对完成任务后的在轨航天器实施离轨操作,是中国航天履行大国责任的必然选择。
一般而言,对在轨航天器来说,一旦撞上10厘米以上的空间碎片就极其危险。这些空间碎片,经常让飞驰的航天器不得不采取变轨措施避撞,确保自身安全,有时会严重影响在轨飞行任务。空间碎片的治理非常困难,在400千米高度的近地轨道上,空间碎片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逐渐离轨消失。
此次天舟二号任务期满后按照国际惯例实施离轨操作,既可以减少空间碎片的数量,避免对在轨航天器和地面产生危害,又可以为全球空间碎片环境治理发挥重要作用,避免占用轨道资源,是中国航天履行大国责任和担当,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要选择。
天舟二号如何受控离轨?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舟二号货运飞船设计师介绍,低轨道上的卫星或其他航天器寿命末期在大气阻力或控制系统作用下,轨道逐渐降低,当降低到100—120千米左右高度时,在气动力作用下,轨道高度迅速降低,气动作用加剧,此时可以认为航天器再入大气层。
低轨航天器再入大气层时,会以每秒8千米的速度快速飞行,此时在气动热和气动力的双重作用下,航天器逐步解体、二次解体和烧蚀。
为降低对地面人员的风险,对近地大型航天器实施离轨的通用做法是进行受控再入,和平号空间站、美国的空间实验室、欧洲的`ATV等均在任务末期通过受控再入的方式成功脱离轨道并陨落于安全区域。
安全区域一般选择在南太平洋无人区域,那里少有飞机和轮船经过,是国际上通用的低轨航天器再入区域。我国也在2017年和2019年相继实施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受控再入任务,为了降低地面风险均采取了轨道、姿态机动以控制再入落点。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的受控再入过程采用分次控制的方式精确控制陨落。第一次是从400千米高度的圆轨道变至200千米的近地点椭圆轨道,第二次是将它的近地点变至大气层高度90千米以下,使其能够进入大气层烧毁,没有烧毁的进入预定落区,最终顺利完成任务。
天舟二号已圆满完成空间站建造阶段的各项技术试验验证以及在轨拓展试验验证,为了不占用轨道资源,为其他航天器创造安全干净的空间环境,天舟二号最终再入大气层,回到地球怀抱。
天舟二号已与天和核心舱进行对接
天舟二号已与天和核心舱进行对接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5月29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并在约8小时后,与天和核心舱顺利实现自主快速对接。在这次对接中,天舟二号采用了“全相位全自主交会对接方案”,将对接环节的效率提升到了极点。
天舟二号已与天和核心舱进行对接1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继29日20时55分发射成功后,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于5月30日5时01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精准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整个过程历时约8小时。
所谓空间交会对接,是载人航天活动的三大基本技术之一,是实现空间站和空间运输系统的装配、回收、补给、维修、航天员交换及营救等在轨服务的先决条件,复杂度高、精准度高、自主性要求高、安全性要求高。自2011年11月以来,我国共实施了10次空间交会对接,圆满实现了首次无人/载人交会对接,并验证了在轨补加技术。天舟二号与天和核心舱的此次交会对接,是我国在轨进行的第二次快速交会对接,和2017年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的快速交会对接相比,实现了新的技术升级。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天舟二号的抓总研制单位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了解到,相较于天舟一号,天舟二号增加了“全相位全自主交会对接方案”。“全相位”是指无论目标飞行器在入轨时和空间站的相对位置为1/4圈、半圈,哪怕整圈,天舟二号都可以最快速度或者在规定时间点实现对接,而不用专门根据空间站的位置来选择飞船发射时间,实现全天候发射。“全自主”是指从飞船入轨到交会对接成功,全程不需要人工干预,由船上控制器自主规划完成。天舟一号在远距离段需要通过人工辅助把飞船引导到距离天宫二号一定的位置,然后由飞船自主完成近距离交会对接。天舟二号增加了远距离自主导引,可以利用北斗导航的位置信息来实现远距离、全自主的'导航计算及其制导与控制。
天舟二号携带了航天员生活物资、舱外航天服及空间站平台设备、应用载荷和推进剂等,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后,转入组合体飞行段,将按计划开展推进剂补加和空间应用项目设备测试等工作。
天舟二号已与天和核心舱进行对接2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5月29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并在约8小时后,与天和核心舱顺利实现自主快速对接。在这次对接中,天舟二号采用了“全相位全自主交会对接方案”,将对接环节的效率提升到了极点。
此次,天舟二号的任务可谓是完成得十分圆满,但是,就在要准备发射的关键时刻,却遭遇了两次坎坷,导致发射任务推迟两次。但好在试验队员及时发现问题,始终保持着严谨负责的态度,在室外温度36℃,舱内温度却在零下183℃冰火两重天的环境之下,在火箭中摸爬滚打,排除故障,才得以让本次飞天对接任务完成。
天舟二号的顺利飞天与天和核心舱完美对接,再一次彰显了我国航天事业再进一步。对此呢,网友直赞:“厉害了,我的国!辛苦了,我们的科研人员!”是的,此次天舟二号在发射途中,在天际划出的轨迹久久未曾消逝,就像是国家与科研人员为我们划出的一道希望的光。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遇故障,发射再一次推迟,是出现什么大问题了?
“中国空间站”建设是中国2021年主要的太空项目之一,因为按照计划是在2年内完成建设,在这两年之中预计是有“11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发射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而在我国发射天和核心舱之后,进行了各种测试,表现也完全正常。不过在发射“天舟二号”,也就是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的时候,我们遇到了“故障”。
天舟二号的发射已经连续两次进行延迟了,第三次什么时间进行发射,暂时还不清楚。不过相继进行了两次的发射延迟,很多人又在进行猜测了,下面我们来看看。
天舟二号,也就是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是中国空间站的一个关键部分,并且关键技术验证及建造阶段首飞货运飞船,对我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该货运飞船按照计划来看,是将携带3名航天员消耗品、舱外航天服、平台物资与在轨运行的天和核心舱进行交会对接,所以这是我国走进太空的重要部分。当然这一个部分建造成功之后,那后面就更加方便了。
可以采取相同的方式,进行其他太空舱部分的对接,建造等等。空间站建造分为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空间站建造两个阶段,而刚好“天舟二号”就是关键技术验证,所以我们是要确保“万无一失”才行。不过如今确实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那就是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的发射出现了先后延迟,已经出现了两次延迟了,上面我们已经说明了,这是什么情况?
当然,天舟二号在推迟消息出来之后,大家又将目光转向了美国,从天舟二号的发射位置来看,是位于我国文昌发射场,确实美国最近也在我国近海区域进行活动,所以大家直接将目光转向了美国。到底是不是这个原因呢?很多人说可能是美国配备了电子设备,有可能干扰我国天舟二号的火箭,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
所以我国连续取消天舟二号的发射,可能就是因为美国在搞事情?美国可能进行“信号干扰”。但是这个消息并没有得到证实。只不过恰好在天舟二号发射的时段,美国就来“找事情”了,所以两者是巧合,还是故意的,其实这个并没有得到官方的证实,所以,我们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美国的活动可能对天舟二号的发射,产生了信号干扰。
天舟二号是出现大问题了?除了上面的说法之外,同时还有一些说法出来了,有人说第一次天舟二号延迟发射,是因为喷淋系统出现了问题——也就是我们说的“点火过压保护/噪声抑制系统”(Ignition Overpressure/Sound Suppression system)”。
这个喷淋系统有什么用处呢?简单的来说就是我们看到的火箭尾巴部分,在火箭发射台上喷水除了可以降温、防止火箭的尾焰烧坏发射台之外,这几个系统还有一个关键性的作用——就是抑制火箭燃烧产生的巨大噪声。
说的是因为这个技术问题导致延迟的,但是我国航天局说明的是因技术原因推迟实施,并没有直接说是这个系统,这算是大家传言。而第二次说延迟发射,有人说是因为“火箭主体气封性出现问题”,所以到底是不是这些原因,官方暂时也没有说明,这都是大家的猜测说明。
综合这两次的延迟情况来看,似乎都没有说与美国“信号干扰”有关,大家可能是真的想多了,美国的近海活动与这个有没有关系,具体我们只能等待官方说明。就算是大家说是“喷淋系统”问题,还是后面说的“火箭主体气封性出现问题”,暂时无法进行证实,所以这里也提醒大家别猜测了,等待具体情况公布吧。
中国空间站的建设,之所以加速实施,主要还是为太空实验做准备,并且这也是属于我国首个空间站,也是一个体验技术的时候。虽然很多人将中国的空间站与国际空间站进行比较,确实不在一个级别上,但是我们“不比规模,而是要比效益”,在建设之后,我国有望产出一大批重大科学成果,突破一大批核心关键技术,这是我们最关键的。
中国空间站工程是我国重要的工程,虽然天舟二号如今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我们是追求“精、准、稳”等成功,要做就一次做好,所以遇到问题不怕,解决就行了,这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第三次什么时间发射,我们只需要继续等待公布即可。同时再次强调,我国说明了技术原因推迟,并没有说到什么点上,所以“技术问题”与大家说的美国信号干扰存在的可能性不大,同时大家传出来的因素,也未得到证实,后面说明了我们也再来看看。
2022年中国航天大事件有哪些?
2022年中国航天大事件有:1、3月5日14时01分,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点火升空,成功将银河航天02批6颗卫星和1颗暄铭星愿微纳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银河航天02批6颗卫星主要用于在轨验证多星联合工作、星座组网布置、通信-遥感一体化技术。搭载的暄铭星愿卫星是一颗6U遥感立方星。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10次发射。2、3月17日15时09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将遥感三十四号02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遥感三十四号02星与已在轨的遥感三十四号01星及后续星形成组网运行状态,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满足对地观测快速重访需求,可为“一带一路”建设等提供信息保障。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11次发射。3、2022年3月23日15时44分,“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上了又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在约45分钟的授课中,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相互配合,生动演示微重力环境下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深入浅出讲解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同时展示了部分空间科学设施,介绍了在空间站的工作生活情况。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4、3月29日17点50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新建发射工位上,我国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六号改首次点火起飞。火箭顺利将浦江二号卫星和天鲲二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5、3月30日10时29分,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以“一箭三星”的方式,托举天平二号A、B、C卫星点火起飞,随后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6、3月31日18时40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受控再入大气层。飞船绝大部分器件被烧蚀销毁,少量残骸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确定!天舟二号挥别空间站,为什么不继续停留?-
经过2021年的“密集发射”,中国空间站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尤其是天和核心舱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曾一度被外媒解读为“这是中国将人类送入太空的计划中的重要里程碑“。
而随着“太空出差三人组”和“太空超长待机三人组”相继分别搭乘神舟十二号和神舟十三号进入太空,航天员进驻天和核心舱并按照计划完成相关任务,我国的空间站建造等关键技术得到进一步验证。
按照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预计到2022年末前后我国将全面建成天宫空间站,而彼时本将快要“退休”的国际空间站又“屋漏偏逢连夜雨”,尤其是俄罗斯向美国等国发出关于国际空间站的“最后通牒”,这也意味着中国空间站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人类近地轨道上唯一运行的空间站,并且完全由中国自己掌握,这也是为何中国空间站还处于建造阶段,就有许多国家申请到中国空间站进行科学实验的原因之一。
中国空间站总重量可达180吨,由于整体载荷太重,现有的运载火箭无法进行一次性发射,并且空间站模块多、技术复杂,需要阶段性的验证,所以也不适合一次性发射,这就注定了空间站必须通过搭积木的形式完成建造,也就是分阶段通过多次完成发射去构建,最后构成完整的天宫空间站。
从后续建造情况来看,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还要完成两个重要步骤,一个是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包括“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神舟十二号、天舟三号以及神舟十三号的发射,另一个则是空间站的实验舱发射组建阶段,包括“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的发射。
目前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基本上可以说是处于“收尾阶段”:“天和”核心舱已于2021年4月29日完成了发射;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在圆满完成舱外维修维护、设备更换、科学应用载荷等一系列操作后,也于2021年9月17日13时30分许乘组返回舱在新启用的20000多平方公里的东风着陆场安全降落,并实现“舱落人到”。
而正在空间站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三号新“太空出差三人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他们是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被送入太空的,按照计划他们在太空驻留6个月并完成相关任务后将在4月返回地面,也就是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已经进入了“回家倒计时”的阶段。
我们注意到,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六次飞行任务,也是这一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这就意味着神舟十三号返回地面后,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结束、空间站建造将朝着全面建成和运营的目标扎实迈进。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的消息,北京时间3月27日15时59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完成空间站组合体阶段全部既定任务后撤离空间站核心舱组合体,飞船状态良好,后续将在地面控制下择机再入大气层,最终与大气层剧烈摩擦而彻底解体烧毁。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于2021年5月29日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入轨,作为重要的“太空快递”,它为空间站送去6.8吨物资补给,包括航天员日常消耗物品、舱外航天服、空间站推进剂、空间站平台设备、空间站舱内补给气体以及试验所需的太空种子等试验载荷。
实际上天舟二号的使命不仅仅只是上行补给物资的运送,它还配合完成了其它诸多重要的试验任务,为后续“问天”和“梦天”两个实验舱的发射等任务做准备。
譬如神舟十二号返回地面后,天舟二号就绕飞到前向对接口进行对接,并完成了推进剂的加补,而当天舟三号和神舟十三号完成与天和核心舱的交会对接后,天舟二号则在机械臂的协助下又完成了水平转位技术验证,这一整台流程其实就是出于提前给实验舱的发射做“演练”这方面的考量。
当然,天舟二号先后完成上行物资的运输和在轨试验后,最后还要充当“太空环保卫士”,将空间站产生的废弃物和神舟十三号航天员返回地面前所产生的生活垃圾等带走,并最终在再入大气层后彻底烧毁。
2022年属于中国空间站建造“攻坚”的一年,包括天舟四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以及穿插“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共6次发射任务。
目前神舟十三号乘组已经进入返回准备阶段,天舟二号也挥别空间站,这也意味着天和核心舱将会为迎接下一批“客人”做准备。
按照驻守天和核心舱6个月的计划,神舟十三号预计在4月中旬返回地面,紧接着将开展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工作,而执行这2次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也已经选定了,正在进行相关任务训练。
按照计划,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2次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都将在空间站执行为期6个月的在轨飞行任务,这就意味着神舟十三号返回地面后,神舟十四号的发射时间就非常近了。
神舟一四号发射后,还将配合地面完成“问天”和“梦天”两个实验舱的交会对接、转位等任务,同时继续配合完成空间站其它组装建造任务。
并且与以往不同的是,等到神舟十四号与神舟十五号“换班”时,中国空间站将首次停靠两艘载人飞船,实现6名航天员“在轨轮换”,到那个时候中国空间站内将供6名航天员同时“留宿”。
天舟二号在轨10个月后挥别中国空间站,为的是给接下来的发射任务“腾位置”,而在此之前其价值也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包括上行补给物资的运输和下行空间站内废弃物的“清洁”,以及完成多项在轨任务试验,为后续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2年,待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完成6次发射任务后,届时中国空间站将完成建造并转入运行阶段。
当然,作为中国自主建造并完全由自己掌握的天宫空间站,除了中国自己进行的相关太空试验外,也将迎来其他国家的一些试验,而美国由于自身原因无缘中国空间站首批太空科学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