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
历史对晚清重臣曾国藩有怎样的评价?
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厉害之处体现在哪里?
曾文正公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以庸人之姿,靠着自己的闯劲和狠劲,干出了再造大清的不世之勋,而且,位极人臣时还能保持冷静,抵抗诱惑,守住自己的本分,成为古代读书人眼中近似完人的楷模。
曾国藩脾气暴躁,进京之初经常跟人发生冲突。一次跟同乡郑小珊因为意见不合而发生争吵,曾国藩在日记中记述“肆口谩骂,忿戾不顾,几于忘身及亲”,双方破口大骂,毫无顾忌,甚至互相“问候”了对方的女性长辈,实在是斯文扫地。
他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对自己一天的不当行为和思想进行深刻反省,痛骂自己“真禽兽矣”“屡惩屡忘,直不是人”,还把自己的日记交给朋友们传阅,请他们做出点评,并监督自己进行改善。他把和郑小珊吵架的经过记在日记中,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便立即改正,主动向对方赔罪,双方把酒言欢,尽释前嫌。
通过一点一滴,实实在在的自我完善,曾国藩过上了严格自律的生活,每日用正楷书写日记,读史若干页,练字、作文若干,这让他在清闲的翰林工作中能够保持充分的时间来学习,以应付不定期限的翰林大考。
他的故事这些年早已被宣扬的人尽皆知,但是还是有两点我觉得值得一说。
第一,曾国藩能有机会创立湘军,除了有皇帝诏命以外,他的变通也是极为重要的。他没有一味死守当京官的政治初衷,而是适当的做出调整,放弃一般人眼中高大上的,光鲜亮丽的京官桎梏,才给自己营造了一片新的天地。
所以,当走进死胡同时,不妨退一步,换个表面看起来没有机会的环境,说不定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第二,当湘军攻灭太平天国,让曾国藩达到权势巅峰后,手里掌握着当时最能打的,久经战火考验的彪悍湘军,当有人劝他更进一步自立为王的时候,他的拒绝虽然果断,但心底没有起过哪怕一起涟漪,怕也是不一定的。其实,朝廷也是有这个顾虑的,摁下葫芦起了瓢,大清可是吃不消了!
但大清之幸,曾国藩精明的做出了选择,就好像曹操始终拒绝称帝一样,曾国藩也一样看到了问题的本质。称帝,意味着所有道义的优势荡然无存,成不成功另说,忠勇的形象必定会被叛逆所取代,极有可能会成为众矢之的,洪秀全的身死国灭犹在眼前!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嘉庆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1811年11月26日),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娄底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
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曾国藩五岁启蒙,六岁入家塾“利见斋”。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扩展资料
曾国藩故居
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位于双峰县东部,东边与南岳衡山相邻。因四周群山环抱一盆地形似荷叶而得名,曾国藩故居就座落在这片荷叶中。这里山青水秀、人杰地灵,风景秀丽、风水奇异,人文和自然景观丰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聚宝盆”。
这里面积仅100多平方公里,但却走出了一批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有晚清重臣曾国藩、著名外交家曾纪泽;有中共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蔡和森、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蔡畅、伟大的革命母亲葛健豪。
同时还有秋瑾、唐群英、向警予都曾嫁入荷叶, 在这里留下了革命的足迹。曾国藩故里赏有“中国家教文化圣地”、“大儒摇篮”、“女杰之乡”、“全国书画艺术之乡”、“院士之乡”“中国顶级风水宝地”等美誉。
曾国藩故里有乡间侯府富厚堂、曾国藩兄弟出生地白玉堂、曾国潢故居万宜堂、曾国荃故居大夫第等九处十堂曾氏家族文化遗产,还有省级森林公园九峰山、天然奇异石林石鸡寨等自然景观。
其中,核心景区富厚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及湖南新潇湘八景。曾国藩故居景区为湖湘文化旅游最热门景区之一,湖南省精品旅游线路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国藩
曾国藩为何能成为晚清重臣,看他如何劝诫曾国荃,可谓大谋不谋
曾国藩是我国晚清时期的朝廷重臣,他出生于湘军,其实一开始并不是一个很招人待见的军队,作为后起之秀的曾国藩对于晚清的贡献其实也是非常大的。
他不仅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同时也加入了洋务运动,为晚清走向世界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而对于这位朝廷重臣来说,他的为人处世之道也是非常值得人们仔细推敲和琢磨的。
曾国潘认为,他之所以能够取得今日的成就,就是因为他知道一定要谦逊谨慎,同时在他成功的基础之上,他也总结出了自己的经验教训。千万不要觉得自己了不起,一点小功绩就得意洋洋,沾沾自喜,因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如果是因为自己的一点小进步而局限了自己,不再向前迈进,没有与更优秀的人接触,那么他也不能够一直取得成功,而这种过于孤傲的人也只会在平时遭到同伴的冷落和歧视,成为孤家寡人一个。
一次曾国潘给他的弟弟写信说道:我们现在虽然身处顺境,官运亨通,但是总会有一天我们会遭受逆境,所以我们今天如果盛气凌人,欺压他人,当我们有一天落难时,他人是否也会依旧盛气凌人的对待我们,或者是欺负我们的子孙。因此他希望弟弟能够不要居功自傲, 同时要常常以“恕”字自省,要给他人留余地,不要过于追究。
同时,他也劝诫弟弟说,当人们在巅峰时刻的时候总会行差踏错,因此一定要居安思危,小心行事。对于曾国藩来说,一定要在人顺风顺水之时,预想到可能会发生不幸后果,居安思危,不要让自己固步自封,沾沾自喜,最后只会害了自己。
对于曾国藩来说,长留余地,兢兢业业做事,坦坦荡荡做人,是他至正和志军的一个重要原则。而在攻克金陵以前,他也是对曾国荃说:虽然我现在有非常高的功绩,但是我却从来不敢以第一自称,毕竟做人还是应该谦虚谨慎,我虽劳苦功高,但是我却不会独占功劳。在成功攻克金陵以后,曾国藩也是缩减军队,同时减少军饷,而这些也体现出来他在有了功绩之后,选择功成身退,毕竟功高盖主是一个大忌,同时,对于下属,他也会经常劝诫下属们要给自己做事留余地。
曾国藩曾劝诫下属在提升军衔之后要宽以待人,严以待己,小心谨慎,事无巨细,不要揪着别人的小毛病不放,要多给他人留余地,不要觉得自己功高盖主能够抢过一切的功劳,同时如果有过错,千万不要推卸责任,记住这些才能够长久地挑起大梁,同时能够福泽长久。
曾国藩对于朝廷政事以及人生的感悟,其实是非常深刻,同时也非常客观,他也曾告诫他的弟弟说:我们肯定会有鼎盛时期也有衰落之际,所以我们要学会自我节制,而这也是正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道。
晚清名臣曾国藩,他为洋务运动作出了哪些贡献?
晚清名臣曾国藩被誉为洋务运动的领袖。
许多人表示质疑,他们认为,洋务运动始于1861年,终于1894年,而曾国藩只是在洋务运动的早期短暂参与过,随后就于1872年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他没有经历过洋务运动发展最迅猛的阶段,怎么能称得上是洋务运动的领袖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曾国藩对洋务运动作出的贡献。
开办中国第一家兵工厂
一直到19世纪60年代,清朝都没有专门的兵工厂。武器制造要么由兵部定式,工部制造;要么由督抚提请兵部批准,开始进行制造。同时,清朝还严格控制火器的制造和使用,不准绿营制造和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火器的发展。
曾国藩在与太平军作战时,出于实际需要,多次奏报朝廷,请求开办兵工厂。1861年秋天,在经过朝廷同意后,曾国藩终于在安徽安庆开办了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的兵工厂——安庆内军械所。虽然安庆内军械所规模不大,所生产的武器装备性能有限,但依然生产了不少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如中国第一台蒸汽机、中国第一艘蒸汽机轮船。
1864年,曾国藩在攻克南京后,将安庆内军械所搬迁到南京,改名为金陵内军械所。1865年,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后,在金陵内军械所的基础上筹建了金陵机器制造局。金陵机器制造局成为近代中国四大兵工厂之一,能够制造马克沁单管机枪、带车轮移动的架退克鲁森式膛炮等重型武器,曾国藩实有奠基的功劳。
除了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还与李鸿章一起,创办了中国最大规模的江南制造总局,并第一个派人(容闳)到外国购买成套“制器之器”。
创建中国第一家翻译馆
曾国藩从来没有去过外国,不会外语,也很少与外国人打交道,可是,他的眼光并不狭隘——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拥有“放眼看世界”的眼光。
他在与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期间,聘请了一些洋人专家。曾国藩发现,洋人制造机器,都是根据书上的数字推算而来,一切按照图纸的标准来办。但是,由于制造机器需要的书籍,都是外文资料,不懂外语的中国人根本就看不懂,更别说要照此来制造机器。
因此,曾国藩于1867年奏报朝廷,设立了中国第一家翻译馆,聘请中外学者主持译务,负责翻译和引进西方的科技类书籍。
据1909年翻译馆所编《江南制造局译书提要》统计,翻译馆先后共译书160种,是近代中国译书最多、影响最大的翻译机构。翻译馆出版的书籍,涉及兵学、工艺、兵制、医学、矿学、农学、化学、交涉、算学、图学、史志、船政、工程、电学、政治、商学、格致、地学、天学、学务、声学、光学等方面,为中国人打开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为洋务运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送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
在19世纪60年代,绝大多数依然沉浸于“天朝上国”的迷梦,对外界一无所知。咸丰皇帝甚至极度害怕与洋人见面,也不愿意官员与洋人接触。可想而知,在那个年代,有谁会想到要把中国孩子送到外国去,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曾国藩就有这样的意识,早在1860年,他在一份奏折中提到:“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以迂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这是说,购买洋枪洋炮来帮助进剿太平军,只能缓解一时的忧患;只有将来学习利用洋人的技术来制造大炮和轮船,才能收到长久的利益。
还有比直接到外国去学习更便捷的办法吗?基于此,
1871年8月19日,曾国藩联合李鸿章联衔会奏《拟选子第出洋学艺折》,请求朝廷以官方的名义,派遣一批幼童到美国留学。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留美幼童启程。最终,共有120名中国孩子远赴美国留学。
留美幼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他们之中走出了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开滦煤矿矿冶工程师吴仰曾、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等一大批栋梁之才,不少成为了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国与外国的文化、技术交流、推动了中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一批新式知识分子队伍。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0:30: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679997880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晚清重臣曾国藩(晚清重臣曾国藩的格言).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晚清重臣曾国藩(晚清重臣曾国藩的格言).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