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沉银出水(张献忠沉银处)

更新时间:2023-03-01 22:08:48 阅读: 评论:0

张献忠的沉银事件

江口沉银遗址”位于四川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的岷江河道内,2010年被公布为眉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布面积100万平方米,清代以来的文献中多记载明末大西军领袖张献忠曾沉银于此。 2016年12月26日,“江口沉银遗址”进行首次考古发掘。2017年1月5日,彭山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发掘正式启动。 2017年4月13日,发掘面积2万余平方米,出水文物3万余件,西王赏功币数以百计,金器数以千计,银器数以万计。[1]2017年5月12日,考古所有工作全部结束,考古发掘面积20000余平方米,出水文物30000余件,初步发现直接与张献忠大西国相关的文物上千件。[2]2017年10到11月,新一轮发掘开展,前期规划5年内建成博物馆,成都市民或可乘船“江战”。2018年4月,考古发掘再次出水各类文物12000余件。[3]

为啥张献忠在江口沉银?当时沉了多少财宝在水下?

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能识得破,买断成都府。

这是在成都自古流传的一首歌谣,它涉及到历史上一桩绝大的秘密:张献忠的江口沉银。

4月2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考古发掘成果通报会,“江口沉银”又有了最新消息。

在4月18日刚刚结束的考古发掘中,出水了一枚重达约16斤、含金量高达95%的金印----“蜀世子宝”。金印为蜀王世子所有,是其身份象征,也是蜀王府历代世子传用之珍宝。据介绍,“蜀世子宝”是国内首次发现世子金宝实物,也是目前唯一的一枚。



传说都是真的,彭山江口确实是明末张献忠沉银之处,大量金银财宝被沉于水底留待有缘人。

话说回来,张献忠为什么会在江口沉银,又有多少金银财宝沉在水下?

张献忠此人,不用再多做介绍,明末农民军首领,凶狠狡黠人称“八大王”,之后更是挺进四川,占据成都称帝,国号“大西”,实在是明末一位风云人物。

张献忠的沉银,来自他入川作战所得,末代蜀王朱至澍的府库是其一大来源。

蜀王是明朝最有钱的藩王,这个爵位从明初就开始传承,第一代蜀王朱椿是朱元璋第十一个儿子。

嘉靖朝严嵩之子严世蕃曾经做过一个大明富豪榜,排名第一的就是当时的蜀王朱让栩。

明朝人陆釴在他的《病逸漫记》中说:“天下王府,惟蜀府最富。”

谭纶说:“蜀府之富,甲于天下。”

蜀王的富有是公认的,相比之下,万历年间才就封的福王朱常洵是暴发户,蜀王才是老资格富豪。



张献忠统三十万大军入川,在夔门击败了秦良玉,又用计绕过铜锣峡天险,智取下重庆,兵锋直指蜀王的驻地、四川的中心——成都。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张献忠攻下重庆后,已经自统大军毕竟成都,成都城内,大概还有三万军队。没有来得及到重庆上任的新任四川巡抚龙文光,带领总兵刘佳印、参将杨展,率领三千精兵正从川北驰援成都。

此外,四川其他各地,陆陆续续有一些地方部队和义军奉命或自发从各地赶到成都汇集,四川各地民众对张献忠素来没有好感,此时坚守成都的决心也非常坚决,颇有一番众志成城的气势。

如果此时蜀王朱至澍能散财招兵,巩固城防,不说能打败张献忠,坚守住成都一段时间还是很有希望的。

朱至澍的企图却不止于此。

当时崇祯已自缢,天下大乱,一国无主,朱至澍觉得自己作为宗室亲王,也能过一把皇帝瘾。

于是他召集文武官员开会,说不到三句,话锋一转,提到了自己想要出任监国,暂代国事。

主持重庆城防的四川巡按刘之渤大怒,当众怼了朱至澍一脸口水还不解气,直接冲出王府跳进了金水河。

刘之渤还是被救了上来,但他连续三天闭门谢客,城防的事就被耽搁了下来。



之后大家好不容易把刘之渤劝出山工作。这时需要招兵买马,加固城防,府库已空,不过有四川最大的财主蜀王在,大家觉得问题不大,天下都是老朱家的天下,蜀王拿点钱财出来犒赏军民,怎么想也是应该的。

谁知朱至澍给出的回答却让人无言以对,“孤库中钱粮有数,只有承运殿一所,老先生等拆去变卖充饷”,这简直是在耍赖皮了。

刘之渤厉声说道:“殿下!承运殿无人买得起,唯有张献忠是受主!”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结果还是“蜀王终不悟”。蜀王都不肯出钱,其他人就更不愿意了,成都开始不断有人外逃。

张献忠进军需要时间,从五月初到七月底,拿钱的事还是没搞定,直到张献忠即将兵临城下了,蜀王才终于同意拿出钱财来招募士兵守城。

然而这时已经找不到什么人了,民众能逃的都逃了,朱至澍拿出一人50两白银的高额悬赏,才招募到一些人拿起刀枪登上城头,但这些人是来骗钱的,拿到赏金,一不注意就扔下刀枪逃的不知去向。

早知如此,早干什么去了呢?



八月初四,大西军兵抵重庆,明数少不敢出城野战,只能守城。张献忠使用农民军攻城的老办法“放迸法”,也就是挖地道埋火药,把城墙炸飞。

八月初九,月黑风高,张献忠一声令下,随着天崩地裂一声巨响,一大截子城墙飞到了半空,火药威力之大,连城墙西北角的锦江楼也被炸飞,成都沦陷,已成事实。

城破以后,最倒霉的还是朱姓的宗室,士兵官员可以逃跑、可以投降,但农民军对宗室的态度是一网打尽,捕杀老朱家子孙,不管是李自成,还是张献忠,或者是清兵,都是最喜欢干的事。

张献忠下令:“凡王府室支,不分顺逆,不分军民,是朱姓者,尽皆诛杀。”

蜀王一支,繁衍了260多年,人数在万人以上,加上家属,何止数万,经过张献忠的捕杀,基本从地球消失,就此宣告功能性灭绝。

至于朱至澍本人,早在城破当天,就带着家属投井自杀。

蜀王府历代积累下来的珍宝,自然也就落到了张献忠手中。


张献忠沉银一共挖到多少财物?

张献忠沉银一共挖到42000余件财物。

2016年12月26日,“江口沉银遗址”进行首次考古发掘。2017年1月5日,彭山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发掘正式启动。2017年4月13日,发掘面积2万余平方米,出水文物3万余件,西王赏功币数以百计,金器数以千计,银器数以万计。

2017年5月12日,考古所有工作全部结束,考古发掘面积20000余平方米,出水文物30000余件,初步发现直接与张献忠大西国相关的文物上千件。

2017年10到11月,新一轮发掘开展,前期规划5年内建成博物馆,成都市民或可乘船“江战”。2018年4月,考古发掘再次出水各类文物12000余件。

张献忠沉银出土的文物:

2016年1月5日,张献忠“江口沉银遗址”中心区域发现的一批珍贵文物神秘面纱揭开,除发现刻有“大西”年号的银锭及“西王赏功”金、银币外,最为珍贵的是长12厘米、宽10厘米、重730克,刻有29个字的金封册,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张献忠沉银传说是真的么?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日宣布,今年1月开始的彭山江口沉银水下考古在两个多月后取得重大进展:出水文物超过1万件,实证确认了“张献忠江口沉银”传说。

记者20日在现场看到,文物考古单位在岷江河道内围堰抽水,将发掘环境从水下变成了陆地。考古人员从“陆地”向下发掘约5米,露出了长达数百米的坚硬河床,起伏的褐红色河床状似静止的“怒涛”,文物就散布在“波涛”凹槽中的鹅卵石和河沙之间,文物堆积层约有2米厚。


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介绍,出水文物包括明王朝分封藩王及张献忠分封嫔妃的金册、银册,以及西王赏功金币、银币、大顺通宝铜币、银锭,戒指、耳环、发簪等各类金银首饰和铁刀、铁剑、铁矛、铁箭镞等兵器。据介绍,仅带铭文银锭上的地名就涉及明代的20余府、州、县。

记者现场目击了一段装有数枚银锭的木鞘出水,不少元宝状银锭仍旧反射出贵金属的光芒;在考古发掘现场附近的工作站,记者见到部分出水文物,各类金银器物、钱币上的文字大都清晰可辨,各种金银首饰上的花纹依然精致。

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等30多位考古学家现场考察后认为,这是中国传说中的、记载的几处皇家藏宝中唯一被找到,且是由考古机构科学发掘出的批量宝藏;出水文物数量之多、等级之高,种类之丰富,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对研究明代的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和生活史等具有重要意义,可谓展开了一幅中国明朝晚期的社会历史画卷。

江口沉银遗址距离四川省会成都市约50公里,位于岷江主河道和流经成都市区的府河交汇处。据一些地方县志记载,1646年,明朝末年著名农民起义首领张献忠顺岷江南下转移财物,在此遭明将杨展伏击,战败船沉。当地几百年来传说不断,称有整整1000船金银财宝沉于江底,有一句歌谣说:“谁人能识破,买尽成都府”。然而由于并无正史记录,对于江口沉银是否存在、具体地点在哪儿,之前史学界长期存在争议。


近年来,在岷江彭山江口段河道施工过程中陆续发现了一些与张献忠有关的文物,为破解历史之谜提供了线索。发掘项目于2017年1月5日启动,截至3月15日已发掘面积1万余平方米。


本次考古发掘不仅是四川首次开展的水下考古发掘项目,也是中国考古界首次在内水区域开展围堰考古。运用了大量新技术和最新科技手段。此外还面向全国公开招募了志愿者,为公众参与考古提供了平台。

据了解,由于发掘只能选择在枯水期开展,距离今年发掘工作结束还有约一个月。尽管出水文物数量巨大,但专家认为,目前的发现可能仅为江口沉银的冰山一角。


杨展——张献忠“江口沉银”的“制造者”

说到近几年中国考古界最为重大的发现与成就,自然当属张献忠“江口沉银”的发掘出水了。大量金银器物和重要 历史 文物的出水,也证实了数百年来民间传说的真实,为明末清初的 历史 研究提供了详实史料。

张献忠,明末义军领袖,曾在成都建大西政权。清军入关后,在与清军作战中兵败,被射杀。在清朝史书和民间著书及传说中,多有张献忠残暴不仁、嗜杀成性的记载和描写。也有史学家,认为这多是清朝为转移和冲淡人们对“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注意,而有意的抹黑之举。但从发掘出水的大量民用金银器物来考证,张献忠所部应确有纵兵抢掠的行为。

说到藏宝,人们都会联系到某位“大人物”危急之下,将自己的财物埋藏起来,等待日后再取出使用。但张献忠的“江口沉银”则是不然,他是在江上被明军于击败,宝船被毁财宝才沉于江底的。不久,他就被清军击败,射杀。再无寻回使用这笔巨额财富的机会了。那么,是谁在此击败了张献忠,“制造”了“江口沉银”呢?他就是明末名将——杨展。

杨展,少年勇武,明崇祯十年(1637),中武进士第三名。从军后,在镇压农民义军中,作战英勇,累功授川镇中军参将。崇祯十七年(1644),张献忠的大西军进攻成都,他率部守城,斩敌二十余级,终因寡不敌众城破被俘。在押赴刑场,即将被斩首时,他奋而夺刀断索,砍杀两个看守,跳江游到新津逃脱。

以后,杨展再度起兵,在对抗张献忠的大西军战事中,胜多败少、兵锋日盛。1646年,随着清军入关,在四川经营一年有余的张献忠深受清军和南明军的双重压力,决定突围而走,携带大量金银财货出川入楚。杨展在彭山江口设伏攻击张献忠船队,并纵火焚舟,张献忠只得败归成都。这就造成了张献忠所带财宝,大部沉入江中。

数百年来,在江口一带的民间,就流传着: 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 有人深信不疑,可面对滔滔江水,也只能望洋兴叹。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多的人认为这只是一个 历史 传说罢了!

直到了近些年,随着一些倒卖文物案件的告破,人们才认识到部分文物确是盗宝者在江口水下盗取的。2016年12月26日,“江口沉银遗址”进行首次考古发掘。大量的金银器物和 历史 文物在滔滔江水下,沉睡了数百年之后,终于重见天日,向人们无声的描绘着这那段波澜壮阔、金戈铁马的战争画卷。

人们在关注“沉银”出水的时候,又有多少人学会想到,它的“制造者”——杨展呢?杨展后来成为南明永历朝的重要的军事将领,但在武将争权内讧中,被对手设计杀害,终年45岁。 历史 上,对杨展评价褒扬较多。据记载,杨展驻军川蜀时,注重恢复农业生产,军民基本足以自给,蜀民赖以活命者达数百万之众。《南明史》也有:“展智勇冠诸将,川东西之起兵者,倚为长城。”的评价。

大西王张献忠劫掠全川的宝藏究竟藏于何处?

——“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这首古老歌谣,因被认定为破解大西王张献忠藏宝之地的“密咒”,在成都流传了300多年。

  在1646年,张献忠身亡后,他所聚敛的巨额财宝便不知去向,甚至没人说得清这笔财宝究竟是真有其事,还是一个巨大的谎言。但在这数百年间,围绕它的猜测和寻找从未停止过。在传说中,张献忠将劫来的金银财宝藏在成都附近某处,以石牛和石鼓作为暗记。

  _2010年11月底,距四川彭山县城仅两三公里的江口采沙场传出消息:有人在附近江中挖出一只重12斤的黄金盘。这个意外的发现,让传说中的张献忠巨额财宝再露端倪。

  1.劫掠全川之财

  张献忠生于1606年(明万历三十四年),延安人。据《明史》记载,他身材魁梧,脸形稍长,面色微黄,留着及胸的长胡子,声若巨雷,人称“黄虎”。他性格桀骜不驯,在延安府当捕快期间,就屡犯军法。1630年(明崇祯三年),恰逢明末乱世,宦官当权,民不聊生,张献忠在家乡米脂追随王嘉胤起事。王死后,他改投高迎祥,和李自成同属一股起义军。不久,张献忠与李自成因故分裂,李自成进攻黄河流域,他则率部进攻长江流域。

  而随着起义力量的壮大,李自成称“闯王”,张献忠则自称“八大王”。张为人极其狡诈,明朝对他软硬兼施,先是许给他高官厚禄,期冀招抚;后又对他多次围剿。每到危急关头,他就诈降,度过危机后则再次反叛。明朝政府根本不能满足他的欲望,他的目标只有一个——当皇帝。

  在1643年,张献忠攻下武昌后称帝,建立大西政权。清朝文人赵吉士在《寄园寄所寄》中说,他将楚王(朱华奎)塞进竹轿,抛入湖中溺死,自己则“尽取王宫中金银上百万,载车数百辆”。

  就在次年,张献忠带兵入川。在天府之国,他两件让自己留下恶名的事,一是杀人,二是掠财。

  据说,张献忠攻陷成都后,部下报粮草不足,他便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了这个最困难的问题——杀人,杀百姓,杀伤兵。成都有一块《七杀碑》,记录的便是他的杀人如麻:“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

  除了杀人外,张献忠更以“劫掠”出名,劫掠对象由皇室官绅发展到普通百姓。清人刘景伯在史书《蜀龟鉴》中记载,张献忠从各州郡的富商大贾处掠取的钱财,少则数千两黄金,多则上万,拿到钱后还会杀人灭口。其行为之暴虐,可谓空前绝后、毫无天理与人道可言。

  与此同时,他还对抢掠所得财产进行严格的控制,立下规矩:部下若私藏金银一两,斩全家;藏十两,本人剥皮,斩全家。如此一来,整个四川之财尽归张献忠一人。据史书记载,崇祯皇帝和他相比也只能算是“小户”。他曾在成都举办斗宝大会,得意洋洋地炫耀自己的富有:24间屋子摆满奇珍异宝、金锭银锭,令人目不暇接、瞠目结舌。

  而有历史学家粗略估算了一下,张献忠至少拥有千万两白银。按明末一两白银折合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300元人民币计算,在那个年代,他拥有相当于现在30亿人民币的财富。

  宝藏沉于锦江?

  有人说,人生最可悲的事,就是人死了,钱没花完。对敛财有着近于病态狂热的张献忠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生命会如此短暂。1646年,清朝肃亲王豪格同吴三桂率清军由陕南入川,攻打张献忠。同年11月,张献忠部被清军包围。张献忠匆忙出城迎战,被清将雅布兰射死在凤凰山(今四川南溪县北)。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巨额财宝竟自此和他一同消逝。

  这笔宝藏是藏于锦江水底?埋于青城山下?还是隐于芦山县城(隶属于今雅安市)?人们的猜测不一而足,其中最让人们信服的藏宝地,就是锦江江底。

据《明史》记载,张献忠在被迫撤离成都前,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他让部下在锦江筑堤,抽干江水,在堤坝下游的泥沙中挖出数丈深的大坑,将劫掠来的财宝全数倾倒其中,再重新决堤放水,将大坑冲平、淹没,以此掩人耳目。后来的史书《明纪》,也一字不易地抄录了这条史料。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0:30: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679728847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张献忠沉银出水(张献忠沉银处).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张献忠沉银出水(张献忠沉银处).pdf

标签:张献忠   沉银处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