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埋藏哪些惊天秘密
秦始皇姓赢名政,生於公元前259年,13岁时立为秦王,即位後便徵集70多万民工为自己修筑陵墓。整整修了37年。当时秦国总人口约2000万,壮丁不过700万。平均每10个壮丁就有1个为秦始皇筑陵。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故入葬。秦二世胡亥下令,宫内凡未生子的宫女,全部殡葬。为防洩密,还将所有在墓内作业的工匠封埋在地宫之中。秦始皇陵坐落在临潼县城东5公里处,北临渭河,南依骊山,原高166米,据说是我国古代帝王陵墓中最大的一个。 除了在秦始皇陵东侧发现陶俑坑,陵园西南隅还有一个占地1030平方米的大坟场,位於今姚池头村南,杂乱的屍骨和腐质层厚达14厘米左右。估计掩埋的都是病累而死的劳工。陵区内还发掘17座杀殉墓,刑徒墓,93座马厩坑。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始皇靠强大的武力兼并了割据称雄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正是对那支浩荡大军的艺术再现。已发现的四个俑坑坐西向东,呈直逼中原之气势,一号坑是右军,二号坑是左军,四号坑是中军,三号坑是统帅三军的指挥部。 一号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为14220平方米,深5米。坑东部为南北向长廊,排列每列有70个战袍俑共三列的横队,是前锋。其後东西向排列38路纵队。作为军阵的主体坑的南北两端和西端各有一列武士俑,分别面向外,作为侧翼和後卫。 二号坑面积6000米,是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弩兵组成的多兵种混合部队。 三号坑面积520平方米,前端有统帅乘坐的四马战车一乘。从这已发掘的三个俑坑,共出土7000余件,身高1.8米的陶俑,100余乘战车,400馀匹身高1.5米长2米的陶马,以及数十万件兵器。 据西安作家朱鸿讲述:「那是将士都是拿著兵器的。那些金钩和铜戈,那些戟和铍,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年之久,竟都没有生銹。那把长长的青铜剑一直压在一堆倒伏的兵马俑之下,它当然是被压弯了,然而搬走这些兵马俑,它却居然能一下反弹过来。恢复其直。我相信,秦军的兵器是精良的兵器……兵马俑以秦始皇的将士及其所骑之马作模仿,捏造以泥,烧烤以火,为秦始皇陵的陪葬品。非常明显,我感到的兵马俑之气,是混合著一种秦始皇时代的特殊之气……」 朱鸿还猜测是主持造陵的李斯丞相向秦始皇提议在陵的周围搞一些地下军阵,「秦始皇的将士,是他实现统一中国的基础,满足野心的资本,施展战术的工具,也是他安全的保障。秦始皇是得意於将士的,这使他欣然接受了李斯的建议。」 而根据《旧汉仪》记载,布置地下卫队更像是秦始皇本人的主意。当时李斯向秦始皇汇报工作进展:「臣所将徒隶七十二万人,治骊山者,已深已极,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天状。」即是说陵墓的深度与广度都已达标,工程似乎可以结束了。 秦始皇听後下令继续挖:「其穷行三百丈,乃止。」为什麼要再拓宽三百丈,《旧汉仪》书里没有详述。直到兵马俑被发掘後,考古学者丈量出俑坑恰恰在陵墓的「三百丈」之内,才明白是怎麼回事。原来秦始皇要再安排三百丈的空间,来排兵布阵,让一支模拟的军队给自己守陵。据说《旧汉仪》上这一段指的含糊的文字,是中国浩若烟海的古籍中惟一一处有关兵马俑的记载。 如果不是在1973年被几位挖井的农民偶然发现,秦始皇亲点的兵马俑军阵就是一支失踪的部队了,兵马俑的故事就失传了。 然而在那样一个万物复甦的春天,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兵马俑,冥冥之中听见了来自外面世界的呼唤。那是春风在呼唤,阳光在呼唤,就像是遥远的母亲呼唤离散的孩子回家。兵马俑所参照的原型,那些东征西杀的士兵,当年就听见过这样的呼唤。他们在亲人的呼唤声中陆续离队,解甲归田。 是的,战争已结束了,该回家了。 西安很老很老了。这恐怕是兵马俑给我造成的印像,兵马俑很老很老了。同样,两千多岁的秦始皇,也很老很老了。 西安又是很年轻很年轻的。我去西安,没找到秦始皇,却被他那些永远年轻的卫兵给拦住了。两千多岁的兵马俑,并没有真的变成老人,依然保持著二十多岁的面容与体型,像一个战胜了时间的奇迹。难怪兵马俑出土後被称作世界第八大奇迹。两千多岁的西安,也像兵马俑那样,拥有二十多岁的青春。当我看见兵马俑,就看见了二十多岁的西安,目视前方,沉默寡言,健壮而又自信。 你想知道二十多岁的西安长什麼样子吗?那就去看看兵马俑吧。你想知道两千多岁的西安长什麼样子吗?那就去看看兵马俑吧。 西方美术史上的大卫、掷铁饼者等雕塑,让人记住了古希腊乃至古罗马的男人们长什麼样子。幸好,我们有兵马俑。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男人长什麼样子,知道自己的祖先长什麼样子。兵马俑是大秦帝国男人们的自画像。我们见不到秦始皇了,却能大致地想像出他的模样。夸张点说,他才是兵马俑真正的父亲。他老了,他死了,却让这些土生土长的孩子永远活在二十多岁。作为他的那个时代不老的象徵。 兵马俑是1973年被几位二十多岁的农民打井时发现。在此之前,人们去西安,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在此之後,又多了一个愿望:看兵马俑。就像探访一处神秘的远房亲戚。连远道而来的日本学者都赞叹:不到西安,就不算到中国,不见兵马俑,就不算到西安。最老的兵马俑,成了西安最新的形象代言人。西安的奇迹太多,兵马俑是奇迹中的奇迹。 兵马俑在两千多年後被挖掘出来,相当於他的复活,他的第二次诞生。在他出土那一年出生的孩子,如今都已经三十多岁了。而发现兵马俑的那几位青年农民,如今该六十多岁了吧。但我仍能想像出他们撞上时惊讶的神情。他们原本打井的,想不到却打通了一条时光隧道,二十多岁的西安人,看见了两千多年前的西安人。三十多年过去了,兵马俑显得比这些曾经的年轻人还要年轻。两千多年过去了,兵马俑仍然是西安人中的年轻人。我从他身上看见了老西安的青春,大秦帝国的青春。 秦始皇召集江湖术士炼丹,委派五百童男童女出海远航蓬莱,据说都为了寻访长生不老药。怕死的秦始皇直到死了也没找到。可他那些不怕死的士兵,却像吃了长生不老药似的,通过雕塑而获得了永生。我相信兵马俑确是以那些不怕死的士兵为模特儿的。否则,不可能把眉宇之间的英气与勇气延续两千多年。兵马俑的原型会老、会死,可精神还活著。仍像在随时待命,唉,给他们下命令的人已经死了。他们因为永褒青春而无法退役。 这群并没走上战场的士兵,其实每时每刻都在战斗,跟黑暗搏斗,跟寂寞搏斗,跟虚无搏斗……这一仗足足打了两千多年。最终,他们战胜了时间。他们以胜利者的姿态浮出地面。完好无损的兵马俑,本身就是自己的战果。还有什麼能把他们打垮呢?他们坚持著,坚持著证明自己不是垮掉的一代。一支勇敢的部队,在阵地上坚守了两千多年,也没有被打乱队列。朝代更替,也无法取消他们的番号。 西安人应该以兵马俑为骄傲,倒不是说靠他每年拉来多少游客,带动多少消费,而是向全世界展览了古老的西安人,其实也是古老的中国人,那种众志成城的精神面貌。两千多年前的大阅兵,直到今天还没有结束,还没有解散。兵马俑也算中国人的根啊,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人的形象。中华文明是世界几大古老文明中惟一延续到今天的,正如兵马俑不倒。兵马俑明明是易碎品,却就是没有垮掉。 我看兵马俑,就像看见两千多年前的西安人。他们是两千多年前西安人的替身。 同样,我在北京遇见西安人,也会下意识地联想到兵马俑,他们来自兵马俑的故乡。包括看见张艺谋,我都觉得:他跟兵马俑长得真有点像啊。张艺谋以前确实自导自演过一部电影《古今大战秦俑情》,扮演的就是一尊复活的秦俑。女主角是巩俐演的,她美得居然能让秦俑产生了爱情。看来兵马俑并不真的铁石心肠。 西安人外表粗犷,憨厚,骨子里还是很细腻的。张艺谋就是一个证明。我把他的电影当作兵马俑的梦想。兵马俑要是做起梦来,也是很超人的。譬如能把一个梦,一做就是两千多年。直到现在,浮出地面了,还没完全醒呢。兵马俑把西安,把秦始皇陵当成自己永久的梦乡了。没有一个逃兵。 贾平凹对兵马俑最有感情:「秦兵马俑出土以後,我在京城不止一次见到有人指著在京工作的陕籍乡党说:瞧,你长得和兵马湘一模一样!话说得也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在相貌上的衍变是极其缓慢的。我是陕西人,又一直生活在陕西,我知道陕西在西北,地高风寒,人又多食面食,长得腰粗膀圆,脸宽而肉厚,但眼前过来过去的面孔,熟视无睹了,倒也弄不清陕西人长得还有什麼特点……现今陕西是公认的国内几个产美女的地方之一,朝朝代代里陕西人都是些什麼形状呢,先人没有照片可查,我只有到博物馆去看陶俑。到了秦,就是兵马俑了。兵马俑的威武壮观已妇孺皆晓,马俑的高大与真马不差上下,这些兵俑一定也是以当时人的高度而塑的,那麼,陕西的先人是多麼高大!但兵俑几乎都腰长腿短,这令我难堪,却想想,或许这样更宜於作战。古书上说狼虎之秦,虎的腿就是矮的,若长一双鹭鸶腿,那便去做舞伎了。陕西人的好武真是有传统,而善武者沉默又是陕西人善武的一大特点。兵俑的面部表情都平和,甚至近於木讷,这多半是古书上讲的愚,但忍无可忍了,六国如何被扫平,陕西人的爆发力即所说的刚,就可想而知了。」 贾平凹还认为陕西作为中国历史的缩影,陕西人也最能代表中国人:「每每测览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陶俑,陕西先人也一代一代走过,各个时期的审美时尚不同,意识形态多异,陕西人的形貌和秉性也在复复杂杂中呈现和完成。俑的发生,发展至衰落,是陕西人的幸与不幸,也是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的幸与不幸。」 西安正因有了永远年轻的兵马俑而在我眼中不是一座老掉牙的城市
秦始皇陵地宫隐藏什么惊天秘密?
谜团一:幽幽地宫深几许?
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表明: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宫是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地宫,其规模相当于5个国际足球场。
通过考古钻探进一步证实,幽深而宏大的地宫为竖穴式。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说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极的地宫究竟有多深呢?
尽管这一推断悬殊太大,但却首开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奥秘的先河。国内文物考古、地质学界专家学者对秦陵地宫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
根据最新钻探资料,秦陵地宫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深。实际深度应与芷阳一号秦公陵园墓室深度接近。
这样推算下来,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这个数据应当说不会有大的失误,这是依据目前勘探结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赖于考古勘探进一步验证。
谜团二:地宫设有几道门?
秦陵地宫门道数量问题,其实《史记》中似乎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学者们的重视罢了。《史记》清楚的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棺椁及随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门以内。
工匠正在中门以内忙活,突然间“闭中羡门,下外羡门。”工匠“无复出者”,也成了陪葬品。
这里涉及既有中羡门,又有外羡门,其中内羡门不言自明。地宫三道门似乎无可辨驳。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中羡门用了个“闭”字,外羡门则有了个“下”字,说明中羡门是可以开合的活动门,外羡门则是由上向下放置的。
中羡门可能是横向镶嵌在两壁的夹槽中,是一道无法开启的大石门。内羡门可能与中羡门相似。三道羡门很可能在一条直线上。
谜团三:“上具天文”作何解释?
秦陵地宫“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记载出自《史记》,其含义是什么?着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推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应当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可能仍保存在今日临潼始皇陵中。”
近年来,西安交大汉墓发现了类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画。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则是代表山川的壁画。
由此推断,秦陵地宫上部可能绘有更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下部则是以水银代表的山川地理。
在这座有着象征天、地的地下“王国”里,秦始皇的灵魂照样可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统治着这里的一切。
谜团四:地宫埋“水银”之谜
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见于《史记》,《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验证秦陵地宫埋水银这一千古悬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题条件。
地质学专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后两次来始皇陵采样。经过反复测试,发现始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果然出现“汞异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含量。
科学家由此得出初步结论:《史记》中关于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现代科技终于解开了地宫埋“水银”的千古谜案。
至于地宫为何要埋入大量水银?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原来是以水银象征山川地理,与“上具天文”相对应。
谜团五:地宫珍宝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一语出自司马迁笔下。早于司马迁的大学者刘向也曾发出过这样的深切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么,这座神奇的地宫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宝呢?
《史记》明文记载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还有什么稀世之宝谁也不清楚。不过80 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宫西侧发掘出土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车马造型之准确,装饰之精美举世罕见。
之前,考古工作者还发掘出土了一组木车马,除车马、御官俑为木质外,其余车马饰件均为金、银、铜铸造而成。地宫外侧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随葬品,那么,地宫内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致是可想而知的。
谜团六:秦陵地宫有无飞雁之谜
据《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后,曾以三十万人盗掘秦陵。在他们挖掘过程中,突然有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一直朝南飞去。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有一位三国太守张善还见到了这只金雁。
浏览史书,我们发现司马迁和班固都留下“黄金为凫雁”之说。至于说金雁制作精巧,而且还能飞,这也是有可能的。因为在春秋时期,鲁班已经能制造出木雁,能飞到天空,一直飞到宋国城墙上。
不过一个金属物体在空中飞翔要像风筝和轻气球那样简单易行,如果没有机械动力单靠自然界风力,不要说空中飞行,恐怕连起飞都成问题。
再进一步分析,假设秦代有能力制作会飞的金雁,那么金雁埋入地宫之后将会不停地自动飞翔,一直在地宫内飞行了近一千个日日夜夜。如果这个奇闻不是传说,那么金雁的控制与指挥系统恐怕连今天的电脑也望尘莫及了。
谜团七:秦始皇使用铜棺还是木椁?
秦始皇使用什么样的棺椁?《史记》、《汉书》均未明确记载。司马迁只留下一句“下铜而致椁”的含糊记录。于是有学者据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铜棺。
但从文献记载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铜棺。《史记》、《汉书》明文记载:“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披 以珠玉,饰以翡翠”,“棺椁之丽,不可胜原。”这里“漆涂其外”、“饰以翡翠”的棺椁恐怕只能是木质的了。
如果是铜棺或石棺肯定用不着土漆涂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
从先秦及西汉的棺椁制度考察,使用“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是当时天子的特权。自命功劳大过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弃“黄肠题凑”的木椁而改用其它棺椁。
谜团八:地宫有没有空间?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宫为竖穴式。墓内可能有“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如果是竖穴木椁墓,墓道及木椁上部都以夯土密封。这样一来,墓室内外严严实实,不会再有空间。
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则说:“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李斯这段话如果记载无误,那地宫明显有个外壳。
按理这段话不会有假。因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亲自主持过陵墓工程,对地宫的构造了如指掌。加之这段话是当面向圣上汇报的,应该说不会有掺假嫌疑。
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断秦陵当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 地宫。不然,怎么会“叩之空空”?又怎么会“烧之不燃”?
按文献记载推理地宫是空的,且有较大的空间,但由于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宫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宫内部究竟是虚是实目前还是个谜。
谜团九:秦始皇遗体完好吗?
20世纪70年代中期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的发现震惊中外。其尸骨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由此,有人推测秦始皇的遗体也会完好地保存下来。虽然客观上具备保护遗体条件,但秦始皇遗体是否完好地保存下来呢?
如果单从遗体保护技术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汉女尸能很好地保护下来,秦代也应具备保护遗体的防腐技术。
问题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时节,“尸体”未运多远,便发出了熏人的腥味,经过50余天的长途颠簸,尸骨才运回咸阳发丧。
根据当代遗体保护经验,一般遗体保护须在死者死后即刻着手处理。如若稍有延误,尸体本身已开始变化,恐怕再先进的技术也无能为力。秦始皇遗体途中就开始腐败,尸体运回咸阳等不到处理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据此推测秦始皇遗体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谜团十:自动发射器?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人们就开始在墓穴中设置一些主动防卫的设施,既起到射杀盗墓者的目的,又能杀一儆百,吓唬有盗墓企图的人。而秦始皇在防止盗墓方面也苦费心机。
《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进者辄射之。”指的是这里安装着一套自动发射的暗弩。如果记载属实的话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自动防盗器。
秦代曾生产过连发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宫的暗弩当是一套自动发射的弓弩。
当外界物体碰到弓便会自动发射。2200多年前的秦代何以生产如此高超的自动发射器也是一大谜。
秦始皇陵有何惊天秘密,为何至今都不敢挖?
目前比较认可的说法就是,秦始皇陵的水银含量比较超标,除此之外秦始皇陵内部的空间之大,也是让众多的考古学家们束手无策。据说秦始皇陵的空间足足有故宫的70余倍,简直大的难以想象。
秦始皇作为我国自古以来的第一位皇帝,自身也是为后人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就比如说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的行为,对后世的我们都有很大的好处。因此,一直以来,人们对于秦始皇陵就有着比较大的好奇,再加上秦始皇陵一直以来没有被发掘,越发的让人们对于秦始皇陵更好奇了。
迄今为止,我们只发掘出了秦兵马俑这一种与秦始皇有关的文物。秦兵马俑的做工精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对于这位“千古一帝”更加的好奇了。根据已经发掘出的部分来看,秦始皇陵的面积确实是非常大的。司马迁曾经形容秦始皇陵是“穿三泉”,在《汉旧仪》中也有过描写,都说明了秦始皇陵的深度让人们很难对它就行发掘。在整个的考古史上,秦始皇陵的空间之大是之前人们从来没见过的。
其实一直以来,我国众多的的考古学家们对于秦陵也是一直没有放弃勘测的想法。他们利用了现代很多的先进技术,对秦始皇陵的内部状况进行了很多次的探查,但秦始皇陵的的内部情况比较的复杂,根据史料记载墓中也是存在着很多的机关暗门,因此对考古的进行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秦始皇陵的惊天秘密》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秦始皇陵的惊天秘密》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0diaBdpBZJC8iReZYb0FaQ
?pwd=8wx6 提取码: 8wx6
《秦始皇陵的惊天秘密》
导演: Hugh Ballantyne、陈凯歌、Ben Duncan、Ricky Ko、Nic Young
编剧: Nic Young
主演: Dong Chunguang、Liming Geng、Ma Kun
类型: 纪录片、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6-10-17
片长: 88分钟
1974年,中国中部地区的一名农民在距离秦始皇墓地不足1英里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现:被埋藏在地下的8000余座兵马俑。自发现以来的40年中,考古学家和学者持续对这个令人惊叹的遗迹进行研究,并发掘出很多遗迹,但一直未能真正破解谜题。这次,国家地理频道和英国广播公司(BBC)联手,纪录了陵墓考古学家新的挖掘进程,不仅为秦始皇考古发现提供的新的启示,并且重写了中国与西方世界交流沟通的历史。
秦始皇陵地宫隐藏什么惊天秘密
谜团一:幽幽地宫深几许?
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表明: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宫是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地宫,其规模相当于5个国际足球场。
通过考古钻探进一步证实,幽深而宏大的地宫为竖穴式。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说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极的地宫究竟有多深呢?
尽管这一推断悬殊太大,但却首开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奥秘的先河。国内文物考古、地质学界专家学者对秦陵地宫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
根据最新钻探资料,秦陵地宫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深。实际深度应与芷阳一号秦公陵园墓室深度接近。
这样推算下来,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这个数据应当说不会有大的失误,这是依据目前勘探结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赖于考古勘探进一步验证。
谜团二:地宫设有几道门?
秦陵地宫门道数量问题,其实《史记》中似乎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学者们的重视罢了。《史记》清楚的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棺椁及随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门以内。
工匠正在中门以内忙活,突然间“闭中羡门,下外羡门。”工匠“无复出者”,也成了陪葬品。
这里涉及既有中羡门,又有外羡门,其中内羡门不言自明。地宫三道门似乎无可辨驳。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中羡门用了个“闭”字,外羡门则有了个“下”字,说明中羡门是可以开合的活动门,外羡门则是由上向下放置的。
中羡门可能是横向镶嵌在两壁的夹槽中,是一道无法开启的大石门。内羡门可能与中羡门相似。三道羡门很可能在一条直线上。
谜团三:“上具天文”作何解释?
秦陵地宫“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记载出自《史记》,其含义是什么?着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推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应当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可能仍保存在今日临潼始皇陵中。”
近年来,西安交大汉墓发现了类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画。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则是代表山川的壁画。
由此推断,秦陵地宫上部可能绘有更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下部则是以水银代表的山川地理。
在这座有着象征天、地的地下“王国”里,秦始皇的灵魂照样可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统治着这里的一切。
谜团四:地宫埋“水银”之谜
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见于《史记》,《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验证秦陵地宫埋水银这一千古悬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题条件。
地质学专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后两次来始皇陵采样。经过反复测试,发现始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果然出现“汞异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含量。
科学家由此得出初步结论:《史记》中关于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现代科技终于解开了地宫埋“水银”的千古谜案。
至于地宫为何要埋入大量水银?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原来是以水银象征山川地理,与“上具天文”相对应。
谜团五:地宫珍宝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一语出自司马迁笔下。早于司马迁的大学者刘向也曾发出过这样的深切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么,这座神奇的地宫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宝呢?
《史记》明文记载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还有什么稀世之宝谁也不清楚。不过80 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宫西侧发掘出土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车马造型之准确,装饰之精美举世罕见。
之前,考古工作者还发掘出土了一组木车马,除车马、御官俑为木质外,其余车马饰件均为金、银、铜铸造而成。地宫外侧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随葬品,那么,地宫内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致是可想而知的。
谜团六:秦陵地宫有无飞雁之谜
据《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后,曾以三十万人盗掘秦陵。在他们挖掘过程中,突然有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一直朝南飞去。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有一位三国太守张善还见到了这只金雁。
浏览史书,我们发现司马迁和班固都留下“黄金为凫雁”之说。至于说金雁制作精巧,而且还能飞,这也是有可能的。因为在春秋时期,鲁班已经能制造出木雁,能飞到天空,一直飞到宋国城墙上。
不过一个金属物体在空中飞翔要像风筝和轻气球那样简单易行,如果没有机械动力单靠自然界风力,不要说空中飞行,恐怕连起飞都成问题。
再进一步分析,假设秦代有能力制作会飞的金雁,那么金雁埋入地宫之后将会不停地自动飞翔,一直在地宫内飞行了近一千个日日夜夜。如果这个奇闻不是传说,那么金雁的控制与指挥系统恐怕连今天的电脑也望尘莫及了。
谜团七:秦始皇使用铜棺还是木椁?
秦始皇使用什么样的棺椁?《史记》、《汉书》均未明确记载。司马迁只留下一句“下铜而致椁”的含糊记录。于是有学者据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铜棺。
但从文献记载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铜棺。《史记》、《汉书》明文记载:“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披 以珠玉,饰以翡翠”,“棺椁之丽,不可胜原。”这里“漆涂其外”、“饰以翡翠”的棺椁恐怕只能是木质的了。
如果是铜棺或石棺肯定用不着土漆涂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
从先秦及西汉的棺椁制度考察,使用“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是当时天子的特权。自命功劳大过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弃“黄肠题凑”的木椁而改用其它棺椁。
谜团八:地宫有没有空间?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宫为竖穴式。墓内可能有“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如果是竖穴木椁墓,墓道及木椁上部都以夯土密封。这样一来,墓室内外严严实实,不会再有空间。
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则说:“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李斯这段话如果记载无误,那地宫明显有个外壳。
按理这段话不会有假。因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亲自主持过陵墓工程,对地宫的构造了如指掌。加之这段话是当面向圣上汇报的,应该说不会有掺假嫌疑。
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断秦陵当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 地宫。不然,怎么会“叩之空空”?又怎么会“烧之不燃”?
按文献记载推理地宫是空的,且有较大的空间,但由于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宫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宫内部究竟是虚是实目前还是个谜。
谜团九:秦始皇遗体完好吗?
20世纪70年代中期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的发现震惊中外。其尸骨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由此,有人推测秦始皇的遗体也会完好地保存下来。虽然客观上具备保护遗体条件,但秦始皇遗体是否完好地保存下来呢?
如果单从遗体保护技术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汉女尸能很好地保护下来,秦代也应具备保护遗体的防腐技术。
问题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时节,“尸体”未运多远,便发出了熏人的腥味,经过50余天的长途颠簸,尸骨才运回咸阳发丧。
根据当代遗体保护经验,一般遗体保护须在死者死后即刻着手处理。如若稍有延误,尸体本身已开始变化,恐怕再先进的技术也无能为力。秦始皇遗体途中就开始腐败,尸体运回咸阳等不到处理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据此推测秦始皇遗体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谜团十:自动发射器?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人们就开始在墓穴中设置一些主动防卫的设施,既起到射杀盗墓者的目的,又能杀一儆百,吓唬有盗墓企图的人。而秦始皇在防止盗墓方面也苦费心机。
《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进者辄射之。”指的是这里安装着一套自动发射的暗弩。如果记载属实的话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自动防盗器。
秦代曾生产过连发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宫的暗弩当是一套自动发射的弓弩。
当外界物体碰到弓便会自动发射。2200多年前的秦代何以生产如此高超的自动发射器也是一大谜。
秦始皇陵地宫隐藏什么惊天秘密?
谜团一:幽幽地宫深几许?x0dx0a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表明: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宫是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地宫,其规模相当于5个国际足球场。x0dx0a通过考古钻探进一步证实,幽深而宏大的地宫为竖穴式。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说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极的地宫究竟有多深呢?x0dx0a尽管这一推断悬殊太大,但却首开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奥秘的先河。国内文物考古、地质学界专家学者对秦陵地宫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x0dx0a根据最新钻探资料,秦陵地宫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深。实际深度应与芷阳一号秦公陵园墓室深度接近。x0dx0a这样推算下来,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这个数据应当说不会有大的失误,这是依据目前勘探结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赖于考古勘探进一步验证。x0dx0a谜团二:地宫设有几道门?x0dx0a秦陵地宫门道数量问题,其实《史记》中似乎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学者们的重视罢了。《史记》清楚的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棺椁及随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门以内。x0dx0a工匠正在中门以内忙活,突然间“闭中羡门,下外羡门。”工匠“无复出者”,也成了陪葬品。x0dx0a这里涉及既有中羡门,又有外羡门,其中内羡门不言自明。地宫三道门似乎无可辨驳。x0dx0a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中羡门用了个“闭”字,外羡门则有了个“下”字,说明中羡门是可以开合的活动门,外羡门则是由上向下放置的。x0dx0a中羡门可能是横向镶嵌在两壁的夹槽中,是一道无法开启的大石门。内羡门可能与中羡门相似。三道羡门很可能在一条直线上。x0dx0a谜团三:“上具天文”作何解释?x0dx0a秦陵地宫“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记载出自《史记》,其含义是什么?着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推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应当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可能仍保存在今日临潼始皇陵中。”x0dx0a近年来,西安交大汉墓发现了类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画。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则是代表山川的壁画。x0dx0a由此推断,秦陵地宫上部可能绘有更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下部则是以水银代表的山川地理。x0dx0a在这座有着象征天、地的地下“王国”里,秦始皇的灵魂照样可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统治着这里的一切。x0dx0a谜团四:地宫埋“水银”之谜x0dx0a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见于《史记》,《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验证秦陵地宫埋水银这一千古悬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题条件。x0dx0a地质学专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后两次来始皇陵采样。经过反复测试,发现始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果然出现“汞异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含量。x0dx0a科学家由此得出初步结论:《史记》中关于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现代科技终于解开了地宫埋“水银”的千古谜案。x0dx0a至于地宫为何要埋入大量水银?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原来是以水银象征山川地理,与“上具天文”相对应。x0dx0ax0dx0a谜团五:地宫珍宝知多少?x0dx0a“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一语出自司马迁笔下。早于司马迁的大学者刘向也曾发出过这样的深切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么,这座神奇的地宫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宝呢?x0dx0a《史记》明文记载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还有什么稀世之宝谁也不清楚。不过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宫西侧发掘出土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车马造型之准确,装饰之精美举世罕见。x0dx0a之前,考古工作者还发掘出土了一组木车马,除车马、御官俑为木质外,其余车马饰件均为金、银、铜铸造而成。地宫外侧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随葬品,那么,地宫内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致是可想而知的。x0dx0a谜团六:秦陵地宫有无飞雁之谜x0dx0a据《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后,曾以三十万人盗掘秦陵。在他们挖掘过程中,突然有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一直朝南飞去。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有一位三国太守张善还见到了这只金雁。x0dx0a浏览史书,我们发现司马迁和班固都留下“黄金为凫雁”之说。至于说金雁制作精巧,而且还能飞,这也是有可能的。因为在春秋时期,鲁班已经能制造出木雁,能飞到天空,一直飞到宋国城墙上。x0dx0a不过一个金属物体在空中飞翔要像风筝和轻气球那样简单易行,如果没有机械动力单靠自然界风力,不要说空中飞行,恐怕连起飞都成问题。x0dx0a再进一步分析,假设秦代有能力制作会飞的金雁,那么金雁埋入地宫之后将会不停地自动飞翔,一直在地宫内飞行了近一千个日日夜夜。如果这个奇闻不是传说,那么金雁的控制与指挥系统恐怕连今天的电脑也望尘莫及了。x0dx0a谜团七:秦始皇使用铜棺还是木椁?x0dx0a秦始皇使用什么样的棺椁?《史记》、《汉书》均未明确记载。司马迁只留下一句“下铜而致椁”的含糊记录。于是有学者据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铜棺。x0dx0a但从文献记载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铜棺。《史记》、《汉书》明文记载:“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披以珠玉,饰以翡翠”,“棺椁之丽,不可胜原。”这里“漆涂其外”、“饰以翡翠”的棺椁恐怕只能是木质的了。x0dx0a如果是铜棺或石棺肯定用不着土漆涂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x0dx0a从先秦及西汉的棺椁制度考察,使用“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是当时天子的特权。自命功劳大过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弃“黄肠题凑”的木椁而改用其它棺椁。x0dx0a谜团八:地宫有没有空间?x0dx0a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宫为竖穴式。墓内可能有“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如果是竖穴木椁墓,墓道及木椁上部都以夯土密封。这样一来,墓室内外严严实实,不会再有空间。x0dx0a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则说:“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李斯这段话如果记载无误,那地宫明显有个外壳。x0dx0a按理这段话不会有假。因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亲自主持过陵墓工程,对地宫的构造了如指掌。加之这段话是当面向圣上汇报的,应该说不会有掺假嫌疑。x0dx0a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断秦陵当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地宫。不然,怎么会“叩之空空”?又怎么会“烧之不燃”?x0dx0a按文献记载推理地宫是空的,且有较大的空间,但由于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宫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宫内部究竟是虚是实目前还是个谜。x0dx0ax0dx0a谜团九:秦始皇遗体完好吗?x0dx0a20世纪70年代中期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的发现震惊中外。其尸骨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由此,有人推测秦始皇的遗体也会完好地保存下来。虽然客观上具备保护遗体条件,但秦始皇遗体是否完好地保存下来呢?x0dx0a如果单从遗体保护技术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汉女尸能很好地保护下来,秦代也应具备保护遗体的防腐技术。x0dx0a问题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时节,“尸体”未运多远,便发出了熏人的腥味,经过50余天的长途颠簸,尸骨才运回咸阳发丧。x0dx0a根据当代遗体保护经验,一般遗体保护须在死者死后即刻着手处理。如若稍有延误,尸体本身已开始变化,恐怕再先进的技术也无能为力。秦始皇遗体途中就开始腐败,尸体运回咸阳等不到处理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据此推测秦始皇遗体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x0dx0a谜团十:自动发射器?x0dx0a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人们就开始在墓穴中设置一些主动防卫的设施,既起到射杀盗墓者的目的,又能杀一儆百,吓唬有盗墓企图的人。而秦始皇在防止盗墓方面也苦费心机。x0dx0a《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进者辄射之。”指的是这里安装着一套自动发射的暗弩。如果记载属实的话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自动防盗器。x0dx0a秦代曾生产过连发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宫的暗弩当是一套自动发射的弓弩。x0dx0a当外界物体碰到弓便会自动发射。2200多年前的秦代何以生产如此高超的自动发射器也是一大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