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秦始皇陵

更新时间:2023-03-01 21:39:28 阅读: 评论:0

探秘秦始皇的陵墓究竟什么样

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千米。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
整个陵园可分为四个层次,即地下宫城(地宫)为核心部位,其它依次为内城、外城和外城以外,各各主次分明。
1、陵园的核心是地宫。秦陵地宫位于内城南半部的封土之下,相当于秦始皇生前的“宫城”。
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三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汉书·楚元王列传》载:“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汉承秦制,秦时一尺约为现代23厘米,五十丈即约115米。秦时一里为414米,五里约为2070米,封土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这大概就是秦始皇陵当初的规模,(另一资料:封土初高120米,“高大若山”)。可是经过两千多年的自然的侵蚀和人为的剥削,现存的封土比原来的封土缩小了很多,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
秦陵封土下面就是地宫,地宫呈方形,秦始皇陵的一切建筑都是以地宫为中心。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别进行探测,地宫就在封土堆下。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
2、内城是秦陵园的重点建设区,内城垣内的地面地下设施最多,尤其是内城的南半部较为密集。内城北半部的西区是便殿附属建筑区,东区是后宫人员的陪葬墓区。这种布局清晰地说明:内城南部为重点区,北部为附属区。而南北两部设施的内涵,均属于宫廷的范围。
3、外城,即内外城垣之间的外廓城部分,其西区的地面和地下设施最为密集,南、北两区尚未发现遗迹、遗物。这种布局说明外廓城的西区是重点区,其内涵为象征京城内的厩苑、囿苑及园寺吏舍。与内城相比,显然居于附属地位。
4、外城垣之外的地区。有三处修陵人员的墓地、砖瓦窑址和打石场等,北边发现有陵园督造人员的官署及郦邑建筑遗址,属于最次级边缘的地位。

秦始皇的墓发掘了吗?打开了吗?

还没有,因为文献上记载始皇陵内以水银填充作江河,水银是一种毒性物质,所以不敢贸然发掘。
但是始皇陵究竟有没有被盗,不为所知。
下面引用《古墓探秘》一书中对秦始皇陵的记录:
“虽然地宫尚未开启,但仅仅是陵园中发现的珍宝就足以震惊世人……在围绕秦始皇陵的种种谜团中,那尚未开启的地宫是最为引人注目的。西汉的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如下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据说为了防止地宫秘密外传,修建秦始皇陵地宫的工匠最终都被封死在墓室中。所以到司马迁的时候,就只剩下零星的传说……‘穿三泉’指在地宫中流动的水源,或地宫整体潜于水下,使盗墓贼无法进入。‘下铜而致椁’则指在地宫中用铜铸造巨大的椁室乃至整个宫殿。最为神奇的是地宫中以宝石镶嵌星辰,用水银模拟江河湖海,并以机械提升使其不断循环流动,这样就在地宫中重建起了微缩的天下”。
这段来自《古墓探秘》的描写足以证明始皇墓中有水银,至今考古学家都不敢发掘始皇墓。

秦始皇陵墓为什么挖不下去了?是技术达不到还是另有隐情?

我是赏心乐史,我来回答这个问题。秦始皇陵从真正意义上的考古工作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到现在快60年了,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发掘呢?第一地宫结构复杂,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深度,至今没有完全搞清,而且很多技术问题,也不能解决,若仓促发掘,会造成严重破坏。第二地宫里有大量水银,通过考古勘测这是真的。第三发掘秦始皇陵工程浩大,需要投入巨额资金。第四国家对秦始皇陵的保护与研究,没有绝对把握之前是不会挖掘秦始皇陵,时机还不成熟。

九月,葬始皇郦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第一:秦始皇陵地宫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深度至今没有完全搞清

《汉旧仪》说地宫“已深已极”,而且坚固程度达到“凿之不人,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天状”。这是陵园工程主持者李斯向秦始皇汇报的一段话,当不会有多少水分。接着秦始皇又命令,再向外“旁行三百丈乃止”。由此不难窥见当时的地宫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深度。

据现在勘测的资料表明,秦始皇陵分为地面上的巨大封土和封土下的地宫两部分。封土是经人工夯筑的,现高50余米,底边南北长350米,东西宽345米,地宫上穴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总面积达249755平方米。地宫四周均有4米厚的宫墙,宫墙用青砖包砌起来,并且在地宫东、西、北三面发现了若干个门道。秦始皇陵究竟有多深,目前只钻探到26米,仍然是夯土层。要发掘这样规模巨大的地下陵墓,必须先要修建一个长宽各600米的顶棚,若不建项棚防雨、防晒、5风,地下建筑则难以完美保全。建这样的大棚,目前国内的技术力量还达不到。

第二:“穿三泉”,地宫的阻排水系统

2000年勘探发现一组大型的地下阻排水系统,现己勘探的长度为1303米, 其中阻水渠长778米,最深处39. 4米;排水渠长525米。阻水渠下层由厚17米的青膏泥夯层组成,上层为21米厚的夯土层,它的走向为:始于陵墓封土东侧东西轴线的偏北处,向南至封土东南角折西,至封土西南部折北,在封土西侧正中含铜车马陪葬坑下折向西去。

排水渠由8段明井、7处暗渠构成,最深处23米,从封土西侧向西穿过内城西门,沿内城西墙折向北去。阻排水系统的作用是为阻挡地宫以外的潜水进入,从而达到永久性地保证地宫安全,它是秦代大地勘测技术、地质学应用技术、坎儿井技术综合应用的结晶。且秦始皇陵地下水位高,距地表16米就见水,而大量的地下建筑都在16米以下,如发掘时没有大型抽水、排水设施,会使整个地下宫殿被水淹没。

第三: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

根据考古工作者提供的资料,始皇陵封土来源于陵墓北侧的鱼池村、因而,这次布点时除在封土中央加密布孔之外,还有一条测线通过陵墓中央直至鱼池村,全长7.5公里。样品化验结果,两处土壤样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陵封土土壤样品中不仅含汞量高,而且基本分布在封土中央12000平方米的范围内,相反鱼池村土壤样品中含汞量却微乎其微。

这就说明来自鱼池村的陵封土原来汞含量较小,而后来封土中“连续汞”的高含量可能是陵墓内水银挥发的结果。如果这一测试工作能进一步在陵墓封土较深的地层及鱼池村2米以下的层位再次取样,看是否仍然有“汞异常”,以取得更具说服力的证据。专家由此得出初步结论,证明 了《史记》中关于始皇陵中有大量埋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科学试验初步揭开了地宫水银河之谜。地宫充满水银对于发掘秦始皇陵来说又是一个难题。

第四:发掘秦始皇陵的工程浩大,挖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1974年,当地村民打井发现了秦兵马俑,随即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正式组建,并开始了大规模的考古工作。与此同时,也围绕秦始皇帝陵展开详细地考古勘探工作。40余年来围绕秦始皇帝陵所进行的考古工作硕果累累,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马厩坑、珍禽异兽坑、各种府藏坑、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吏俑坑、青铜水禽坑等多座陪葬坑的发现与发掘,城垣建筑、便殿、卧官遗址、鱼池建筑遗址、石料加工场等的发现与试掘,陪葬墓、修陵人墓地及刑徒墓地的发掘,以及发掘出土的大量文物,为秦史、秦文化尤其是秦陵墓制度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秦始皇帝陵及兵马俑愈来愈受到世界的关注,由此形成了秦俑学研究的兴起,并极大地推动了整个秦文化考古工作的深入研究。

总结:地宫结构复杂,很多技术问题不能解决,发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只有不断的研究和提高技术,才不会对发掘秦始皇陵造成严重破坏。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秦始皇陵的发掘之日总会来到,那必将又是一个震惊世界的奇迹。

参考资料: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汉考古研究部《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张占明《秦始皇陵地宫探秘》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回答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1996年,中德双方科学家对秦始皇陵核磁扫描,发现了什么

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最大的梦想恐怕就是挖掘秦始皇陵了吧。作为古代第一位自称“皇帝”的人,秦始皇在 历史 上的地位毋庸置疑,绝对当得起“千古一帝”这个称呼。如此伟大的一位人物,他的陵墓中想必也埋藏着许许多多的秘密,等待着考古学家去 探索 。

其实,不光是考古人员对秦始皇陵感兴趣,普通人对这座“千古一帝”的陵墓也充满了好奇。从已经挖掘出的秦兵马俑就可以看出,秦始皇陵的规模绝对相当庞大,里面埋藏的珍宝和秘密肯定也十分惊人。

只不过,想要挖掘秦始皇陵,就目前来说恐怕还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事实上,我国目前对皇帝陵墓的挖掘,一直保持着十分谨慎的态度。这主要是由于在挖掘明定陵时吃过大亏,导致无数珍贵文物毁于一旦,所以如非必要的话,是不可能主动开挖皇帝陵墓的。

皇帝陵墓的发掘,虽然能够得到很多珍贵文物,也能解开很多 历史 谜团,但是面临的问题也同样多。比如说文物保护这个问题,很多文物在地下埋藏千百年之后已经变得十分脆弱,可能被挖掘出来的那一瞬间,就是文物被毁掉的时候。所以,在文物保护技术取得长足的进步之前,是不太可能开挖帝王陵墓的。

但是,秦始皇的陵墓实在是太吸引人了,虽然国家已经明确规定不能对其进行挖掘,但是也阻挡不了考古学家 探索 其中奥秘的热情。随着 科技 的进步,考古学家联合中外科学家利用一系列先进仪器,对秦始皇陵进行了全方位的 探索 。在这几次的秦陵探秘中,考古学家们还真发现了不少秘密。

在1996年的时候,中国的考古学家联合德国科学家一同对秦始皇陵进行了科学考察,中德双方利用核磁扫描技术对秦始皇陵进行了检测,还真有了意外的发现。

在这次科学考察中,考古学家不但掌握了秦始皇陵的主要布局和地下结构,还发现了一座新的地下陪葬坑。不久之后,考古学家对这个编号为K9801的陪葬坑进行了挖掘,通过挖掘出的文物判断,这是一座秦始皇陵的地下军备库,与不远处的兵马俑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在这座陪葬坑中,考古学家挖掘出来大量精美的石质铠甲,而这些铠甲的作用,考古学家经过研究后认为,它们的主要用途就是装饰作用。这倒并非是因为这些铠甲不够精美,实际上这些铠甲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每一枚甲片的打磨、抛光都要花费巨大的时间。

这些石质铠甲一套大约需要用到六百枚甲片,根据考古学家的推算,即便是手艺精湛的匠人,想要打磨出如此多精美的甲片,也最少需要花费一年的时间。而匠人们花费如此多的精力制作的盔甲,仅仅是为了装饰陵墓中的武士俑,由此也可以看出,秦朝滥用民力确实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地步。

在最近的数十年中,考古学家一直没有中断对秦始皇陵的 探索 ,企图通过现代 科技 完全解开秦始皇陵的奥秘。事实上,通过多次对秦始皇陵的考察,考古学家对这座古代地下城市已经了解得十分透彻了。秦始皇陵地下建筑的布局、夯土层的厚度、地下城墙的位置等等关键信息,在现代 科技 的扫描下统统无所遁形。

比如说,《史记》中记载说,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虽然关于秦始皇陵墓里的长明灯,以人鱼油膏为燃料万年不灭这个记载,考古学家至今还没有证实,但是秦始皇陵含有数量巨大的水银一事,却已经得到证实。

考古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骊山附近的土质中汞含量比其他地区要高很多,然后通过探测技术对陵墓内部进行探测,发现陵墓内确实含有数量惊人的水银,保守估计也高达百吨。由此可见,司马迁的《史记》中对秦始皇陵的描述虽然看起来很夸张,但是司马迁写作时也是有一定事实依据的。

也许等到未来, 科技 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们会有机会亲眼看到秦始皇陵内部的景象。

秦始皇墓之谜 丰富的奋斗奋斗奋斗奋斗奋斗

  丰富的奋斗奋斗奋斗奋斗奋斗~~
  秦始皇帝(公元前259年-前210年),通称为秦始皇,嬴姓,赵氏,名政(正),秦庄襄王之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战国末期秦国君主、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怎么会想到,当年为他陪葬的地下兵团两千年后又冲击地平线,再次旋风般地征服了世界。只是这回它不再是凭借金戈铁马,而是它永恒不朽的艺术魅力。
  正如对金字塔的探秘一样,后人对秦始皇陵的探秘也从未停止过,秦始皇陵内惊现“大厦”30米 “高楼”供灵魂出游的报道再次引起人们对那个迷宫的无限遐想,秦始皇果然常常有超出常人的思想和做法。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大篇幅介绍中国秦始皇陵时说:如果能破解秦始皇陵图库地宫的秘密,那将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考古发现。
  40余年来,关于秦始皇陵图库的考古工作从未停止过,虽然近来又有重大发现,但陵园最大的秘密——地宫之谜,仍然深藏在地下等待后人发掘。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位在生前骄横跋扈、性情不定的始皇帝,在死后留下的陵墓依然扑朔迷离,成为中国考古史上最重要、最难破解的谜团之一。
  一、发现秦始皇陵
  从西安驱车东行约20公里到达临潼县,在临潼县城东侧就是始皇陵巨大陵园区,古时称骊山园。由于长期水旱兵燹、明挖暗盗,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那山峦般的封土孤零零地耸立在骊山图库脚下。
  促使始皇陵穿破千百年的尘封的却是一个偶然事件。1974年3月,临潼县西杨村几位打井村民意外挖掘出秦兵马俑,庞大的兵马俑图库军团以其精湛的技艺、完美的造型让世界为之惊叹。一时间,这片神奇的土地吸引了世界的关注。
  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于1962年,考古人员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历经两千多年风雨沧桑的秦始皇陵园,第一次清楚地露出它的轮廓。经探测,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面积之大在世界上也属罕见,因此引起考古界轰动。
  在陵墓中心区,考古人员勘测出地下有保存完好的建筑遗址,布局长方形,有内、外两城,封土位置位于在内城的南半部,近似方形,占地面积近25万平方米。
  二、巨大的封土岭
  巨大的封土是用一层层黄土夯筑而成,经过两千多年风雨的洗礼,夯土依然细腻结实,可见工程劳作之艰辛。
  有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正好活了2012网50岁,因此他决定将陵园封土修筑五十丈高,即现在的115米,事实是不是如此呢?
  明代学者都穆在他的《骊山图库记》中,忠实地记录了陵园内外城、门址的具体尺寸,但他所记载的封土高度只有14余米。1906年,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来到秦始皇陵,在实地测量后认为封土高度应为76米。1917年,一位叫维克托萨加伦的法国学者测得封土高度约为46米。
  秦始皇陵封土高度究竟是多少?袁仲一先生是参加兵马俑图库发掘的专家之一,多年来一直参与秦始皇陵的考察研究工作。他认为,秦始皇陵整个地形像一条鱼脊,从不同角度测量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数值。
  三、封土下的秘密
  秦始皇生前穷奢豪华,死后巨大的封土也能显示他的尊威。封土还有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保护下面的地宫。
  秦始皇陵考古队在封土南部向下约十六七米处发现一层厚厚的石层,最厚处竟有三四米,这是文献资料中从来没有记载过的。这厚石层会不会是地宫的顶盖?考古队决定在封土岭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探测。
  其实,从1962年以来,对秦始皇陵的考古勘察工作一直没有中断,由于主要采用取地下土样来进行分析,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因此要进一步查明封土之下的情况还需相当长的时间。
  经探测,考古队确定了城墙的大概位置。通过发掘,发现内城墙宽3.5米,城墙上的建筑可作为推测地宫建筑的依据。考古队在封土附近探测出一个长方形宫墙遗迹,南北长460米,东西宽392米。经考证,宫墙之内就是地宫在地面的开口面积。
  四、地宫深度之谜
  地宫是放置秦始皇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两千多年来,深藏地下的地宫构成了先秦文化中最大的谜团之一。
  关于秦地宫最早的历史文献记载是司马迁的《史记》:“始皇初继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司马迁展示了始皇陵的情景,穿三泉而建的地宫充满穷奢豪华的陪葬品,有以水银来表现的百川大海,有防止盗墓的机关弩矢,宫顶装饰天文星宿之象,地上模拟统一后的中国疆域,还有用鲸鱼油做成的长明灯,照亮了整个地宫,经久不熄……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推测:地宫形状为拱形,直径约50米,地宫中有四条直径25米的青铜环状物,总重超过万吨。
  袁仲一先生则认为,地宫结构应和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的大型墓室结构近似,即多层台阶或近似方形的土圹。
  从事秦汉时期考古工作的王学理先生得出更具体数据:墓室由巨型竖井式圹穴构成,犹如一个倒置的‘四棱台体’。
  地宫的深度是研究者们争议最大的地方。其中最大胆的推断出自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他们推断地宫的深度在500米到1500米之间。
  多数中国学者认为这个数字难以置信。有人推断地宫的深度至少在50米以上,其重要依据是湖北大冶铜绿山发现的战国古铜矿竖井深度已达50米。袁仲一先生通过对地下水位的研究,认为深度应为23米,而秦代最有代表性的秦王陵墓凤翔秦景公大墓深度为24米。孙嘉春先生是陕西区域地质矿产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他发现秦代墓圹中墓道与水平面约为10度左右。经计算得出秦陵墓道长度约200米,而地宫深度应为43.73米。
  考古队还有一个重要发现——地宫防水大坝,并由此推断地宫深度将低于30米,否则地下水将从高处渗入地宫。
  王学理先生经计算得出地宫深度是33.18米,他认为这是高精度的探测结果。
  五、地下水银世界
  司马迁对地宫结构的文献记录中,唯一可验证、且已经验证的就是关于水银的记载。研究人员曾对秦始皇陵园进行汞含量测试,发现在封土中心1.2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有一个强汞异常区。封土中的汞异常是地宫大量存在的水银挥发造成的,其分布呈有规律的几何形,证实了《史记》中的“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
  王学理认为,在我国古代,炼丹家已掌握了将硫化汞分解得到水银的方法。如果始皇陵地宫中以水银为百川、大海,估计至少使用了一百吨水银。
  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宏的自然景观,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而且汞是剧毒物质,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因此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盗墓者。
  这些数量巨大的汞矿是从那里来的呢?据考证,四川东南一带是春秋战国时期汞矿的主要产地。当时川东南一带的汞矿跨长江、溯嘉陵江而上,走巴山,过汉水,经过千里栈道运到关中,其艰辛可想而知。

探秘,秦始皇兵马俑是如何被发现的

1974年3月24日,临潼县西杨村要打一口井,村里的头头杨培彦,杨文学在村西南柿园中选好了打井的位置。第二天,组长杨全义,带领杨志发,杨学彦等7人安选定的位置就开始打井。杨全义等人轮番挖土,挖下去两米左右就遇到了坚硬的夯土层,好不容易将夯土层挖尽,又遇到了一层红烧土,村民以为是挖到了砖瓦窑或是坡面底子。

3月29日,杨全义等人继续向下挖,当挖到四五米深处时,杨志发忽然发现一个空腹俑脖,杨志发以为是一个瓦罐,自言自语到,嘿!正好拿回去放鸡蛋。于是小心将空腹俑脖周围土挖去,一看,原来是一个瓦人。
杨志发将瓦人送出坑外,杨全义等人爱不释手,纷纷这是宝贝。于是杨志发挖得更起劲了。不久,又挖出了分散的俑头,俑手和俑腿以及3个弩机,大量的青铜箭簇。最后挖到了用方砖铺成的地面。于是村民们坚信是挖到了破庙底子,瓦人是神像.
西杨村挖出神像的消息惊动了临潼县,周围几十里的人纷纷来西杨村观看。姜寨公社的水保员房树民是个有心计的人,他注意到井底的方砖跟秦始皇陵出土的方砖是一模一样的,觉得瓦人跟秦陵有关,于是打电话向县文化馆做了报告。县文化专管文物和考古的馆员赵康民当即赶到西杨村。找康民下到井下后,估摸着井与秦陵的距离,大胆的推断;什么神像,没准是国宝。
赵康民嘱咐村干部一定要将现场保护好,又在村干部的帮助下,把瓦人和瓦人碎片运回文化馆,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精心的将瓦人修复好——一个铠甲俑,两个短褐俑,它们的大小与真人一样。于是震惊世界的兵马俑被发现了。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0:2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677968873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探秘秦始皇陵.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探秘秦始皇陵.pdf

标签:秦始皇陵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