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心得体会5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一般分为
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以下是的读论
语心得体会5篇,欢送阅读参考!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
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
不仅教会人们应该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标准自己,以行
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
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珍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
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
但是在注释的帮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
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现在都还不
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
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
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
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
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假设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
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
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
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
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
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
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
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
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
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
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
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扞卫真理?他们最
初不被承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
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
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
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
响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理解,写了一
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
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理解不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
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
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
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
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
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
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一定能理解你的吧。
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忧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
理解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论语》是二千多年前孔子及其门徒们的言行被记录后编成的
一本书。曾经在中国的私塾教导史上施展过重要浸染,与《孟子》、
《诗经》等一路为讲义,由私塾老师(先生)逐句逐段的讲授,谓之
“孔孟之道”。
在中国已往的二千多年的汗青中,被历代君主帝王积极推许,
在中国的文化勾当中充当了主流学说,对人们的头脑起了严峻的约
束浸染,并且《论语》中首要建议的是“礼教”也就是宣传“忠君、
尚礼”,与当代社会的头脑见识(划一、自由、均富等等)已有很大
的差距,也很难溶入当代社会的文化中。可是,就《论语》中有些
伦理道德的概念等不能通盘否认,照旧有可取之处,并且已被中华
民族接收并传承至今。
曾读过于丹传授的“《论语》心得”,古本年中外信手拈来;也
在央视屏上听过她的答复题,神定气爽娓娓道述。所讲篇章约占
《论语》的异常之一多点,已很了得呵。但也有她自我认知的范围,
岜不说曲直解之意可也是误解或谬误了。好比:《论语》中有一句
“民无信不立”,孔夫子的语境应领略为:守信于民。可能:对老
黎民要讲诺言。而不能说明为“信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行文于此,也声名孔老汉子清楚汗青是会变迁的,会后浪推前
浪而长奔不息。这就是心得读后的心得。
本人曾在课外阅读和研习过《论语》,其时是怀着一种莫名的
崇拜,也出于一种好奇心。由于在我们念书的年轻年月是列为禁区
的。没有哪个先生敢教,更谈不上有人解读释疑了。并且好不轻易
寻求到册本,照旧偷梁换柱似逃避着读。自已参照学过的古文来解
读《论语》,其自学之难不堪回忆。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与其他的语录没什么差异。
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有关修身(内圣)、治国(外王)的思想
流连于语录的字里行间。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
一种自由精神。
就我看来,人的一生中秉怀着许多有关生活的触动,只是很多
时候,这些触动没有点燃让我们人格震撼的导引线,而使我们困窘
地活着。于丹的《论语》心得中,虽然从其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解
读《论语》。但毕竟是一种颇能为群众认可的个人独特的对于《论
语》的感悟。每个人要是想要在《论语》中找到让我们人格震撼的
导引线,还需自己到论语中慢慢寻觅。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
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如今人们对父母
的付出视之为必然,孝道在逐渐褪色。对现在的人们讲孝是非常
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
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
力;”“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
考察他的行为;假设是他对他父亲的教导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
可以说是尽到孝了。”“事父母能竭其力;”为人子女,做让父母
为你担忧的事情,也不算是孝道。如今人们认为只要提供父母良好
的生活条件就是孝,而对父母们的感情需求漠然不管,不听从父母
的意愿、教导行事做人。但父母们真正需要的就是这些。所以为
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
教导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那么的仁爱之心去
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
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
也;生心之所不能已1也,非求其报也。故曰:“上仁为之而
无以为也。”仁,是说其从心底里欣然地去爱别人;他喜欢别人
也有福,而且不喜欢别人有灾祸;这是从心中生起而不能停顿的情感,
是不求回报的情感。所以说:“那上面的与人相互亲爱有所作为而
不有心于作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也就是"恕"这个字的
本意。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
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防止
对他人造成伤害。我对孔子的仁爱之道尤为触动,孔子曾经说,仁
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爱离我们远吗?我想要仁的时候,念
头一动,斯仁至矣,仁爱就来到我的心中,我的生命就被仁爱充满
了。
修身,一是修德,二是修智,德才兼备,便是修身的理想结果。
而修德又是修身的首要任务。子曰:弟子,入那么
孝,出那么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
有馀力,那么以学文。”说的是,先要懂得“孝
悌”“谨信”“仁爱”、、,然后“学文”,这
就明白告诉我们,应以修德为先。论语中,修德
之道无处不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已是
家喻户晓”的至理名言。庄重、宽厚、诚信、勤
敏、慈惠,人之“五德”。至于修智,论语》
《不仅指明了学习知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的为学之道和“举一隅”而“三隅反”的学习方法。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
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
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
的治学态度。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故而知新”“学而不思那
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
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
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与做人,
“做人”“治学”乃之本,德才兼备方能至于至善。“知之为
不知,不知为不知”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虚浮而学,
德才具不兼备。
在现在社会中,孝道、仁爱、修身和治学,每每被人无视,圣
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
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一种智
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为学之道理智看待,是
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
道理,这些方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
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那么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
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那么。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
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剧烈的社会中,现实生
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
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
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
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
作做得更好更实。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
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
时间内承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
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
遗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传统的道德理想,《在
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
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
想的根底,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
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
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
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
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
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
对内心的照顾,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
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
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
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翻开整个你的世界,
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
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
人生。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
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
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懊悔、不
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
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
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
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
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
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
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
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
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
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
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
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那么
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
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
意义吧!
暑假,王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读《论语》。并写出读
后感。我原本以为,论语是一部很枯燥无聊的书。可是,事实证明,
我想错了。
我拿起《论语》看了几页。马上被吸引住了。这里面有很多妙
趣横生的故事。但是背后都隐藏了一个又一个的大道理。它们都是
做人的根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好好的去学习,
把它们继承并发扬下去。
论语是子的杰作,是子总结的人生道理,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子
的思想。在一天该完毕时反省自己。
论语是中华民族的精华,我们应该认真地去读。
本文发布于:2023-03-01 21:12: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676370867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论语读书心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论语读书心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