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领导(情境领导模型的主要内容)

更新时间:2023-03-01 19:36:27 阅读: 评论:0

情境领导的基本内容

情境领导理论认为,领导者的行为要与被领导者的准备程度相适应,才能取得有效的领导效果,也就是说领导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根据环境及员工的变化而改变。情境领导模式与管理方格模式类似,都是脱胎于斯托格第尔的领导方式双因素理论,而且情境领导模式与双因素理论的四象限表述更为接近。其分析模型如上图所示(图中的领导者行为与被领导者状态垂直对应)。
这一模型的运用分三步:第一步是识别对员工的任务和要求;第二步是判断和评估员工的准备度;第三步是选择适宜的领导风格。
任务和要求
识别对员工的任务和要求,这是评估被领导者准备度的前提。因为准备度与具体任务有关,由于被要求完成的工作任务不同,员工的准备度往往也会处于不同的水平。为了更准确地评估被领导者的准备度,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工作进行细分。比如一位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对实验控制方面可能非常有经验,但在撰写实验报告方面却力不从心,显然在这两个工作上,该研究人员的准备度是不一样的,领导者应予以不同的工作支持。
诊断被领导者的准备度
准备度是指被领导者完成某项特定工作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意愿水平。其中能力是指表现出来的知识、经验与技能,意愿是指表现出来的信心、承诺与动机。根据员工能力与意愿的高低程度不同组合,可以形成以下四种不同的准备度水平。
准备度一(R1):没能力,没意愿或不安。
准备度二(R2):没能力,有意愿或自信。
准备度三(R3):有能力,没意愿或不安。
准备度四(R4):有能力,有意愿并自信。
关于这四种准备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比如,一个对工作并无兴趣的新员工,他的工作动机只是为了换取生存条件。作为新手,缺乏必要的训练和技能,从心理上也没有去做好工作的兴趣与动机,他就处在准备度一的水平上。而一个对工作有兴趣的新员工,在技能和训练上虽然不足,但却有做好工作的意愿和信心,他则处在准备度二的水平上。一个升职无望的老油条,由于多年磨炼,工作知识和技能无可挑剔,但没有做好工作的动力和愿望,漫不经心,他就处在准备度三的水平上。而一个经验丰富、技术精湛,而且渴望着大显身手的工作骨干,则能力、意愿和信心齐备,他则处在准备度四的水平上。对于这四种不同的员工,领导行为显然是不能一样的。情境领导理论的重点,在于与员工状况相吻合,所以,进行员工准备度的判断,是这一模式的关键。
必须注意,判断员工的准备度,依据是“表现”而不是“潜质”。表现来自于行为,不是言论和思想。赫塞特别强调对“表现”一词的理解,即根据被领导者的行为来判定其准备度,是“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意愿,而不是潜力或是口头上的“雄心壮志”。如此看来,诸葛亮用马谡就是吃了这个亏。两千年前孔老夫子也强调看人要“听其言观其行”,道理是一样的。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东西,一旦忽视就会在实践中铸成大错。
选择合适的领导风格
在评估准备度之后,领导者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确定领导风格。现实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领导风格,领导者通过工作行为和关系行为影响员工,表现出不同的领导风格。工作行为是指导性的,就是告诉被领导者应该做什么,在哪做,如何做,以及在什么时间内完成,这是一种上对下的单向行为。而关系行为是一种双向或多向的行为,强调倾听、让被领导者参与决策,并允许试错。工作行为与关系行为的组合,构成一个关于领导风格的二维模型,示意图中的X轴显示的是工作行为,由低到高;Y轴显示的是关系行为,也是由低到高。通过高低组合,可以把领导风格简化为四种模式:第一种是高工作低关系(S1);第二种是高工作高关系(S2);第三种是低工作高关系(S3);第四种是低工作低关系(S4)。
人们心里通常会预设一个最佳的领导风格,但是事实上不可能找到一种万能式的最好的领导风格。在这一点上,情境领导理论与管理方格理论有着重大差别。赫塞博士认为,不同的情境对应不同的领导风格。领导风格只能在某种情境下最有效,而不可能在任何情境下都最有效。他们把四种不同的准备度水平与四种领导风格联系起来,以帮助领导者选择高效的行为模式。
告知式领导风格
由于R1水平的员工对工作完全没有准备,所以,领导者需要明确地告诉他们做什么,哪里做,什么时候做及怎么做。这一阶段不应给予过多的支持行为与双向沟通。过多的支持行为会使被领导者产生误解,认为领导者容忍或接受不佳表现,甚至会鼓励不佳表现。而被领导者由于对工作不熟悉,技能不足,既不掌握窍门,又提不出创见,过多地让其参与决策,反而会造成他们的惶恐不安,甚至增加思想负担。比较合适的做法是进行少量的沟通,这种沟通以促进被领导者对工作指令的理解为目的。这一阶段最佳的领导风格就是高工作低关系行为。因为领导者需要做出详细的指示,所以又称为“告知式”,接近于通常所说的命令式。
推销式领导风格
对于处于R2水平的员工,他们虽然缺乏必要的知识与技能,但具有工作的意愿和学习的动机,由于能力的不足,领导者要进行较多的工作指导。而且该阶段的被领导者自我状态很好,有积极参与决策的愿望或对工作充满信心,具有这种信念的员工,一般都比较反感直接的命令,领导者必须要给他们以支持或鼓励,否则会让他们产生挫折感,认为得不到信任。这一阶段要采用高工作高关系行为的领导风格,领导者要通过向被领导者解释决策的原因,试图让被领导者感觉得到重视,从心理上完全接受,因此可称作“推销式”。由于领导者要有全面的指令或指导,又称为“教练式”。
参与式领导风格
处于R3水平的员工具备足够的能力,但缺乏信心,或承诺度低。他们不需要大量的有关提升能力的指导和具体指示,但需要领导者在心理和氛围上予以支持和鼓励。这一阶段的领导风格是低工作行为与高关系行为,领导者对具体任务可以放手,但要强化沟通和激励,通过鼓励员工参与决策激发其工作意愿,建立信心。这种方式强调部下的参与,所以称之为“参与式领导风格”。
授权式领导风格
达到R4水平的员工有足够的能力、意愿和信心。对于这样的被领导者,领导者基本上可以放手、充分授权。在工作实践中,这样的员工具有的知识和技能,他们不需要指导或指令,不需要频繁的监督,他们有信心并主动地完成工作,也不需要过多的鼓励与沟通。领导者对他们要做的,主要是对其工作结果进行合适的评价。这种领导风格是低工作行为与低关系行为。由于领导者对这类员工要给予充分的信任,决策权与执行权都会下移,所以称为“授权式领导风格”。


情境领导模式的简介

情境领导模式又称情境领导理论(Situational leadership theory)保罗·赫塞(Paul.Hery)博士在20世纪60年代率先提出了“情境领导模式”理论。1969年,他编著了《情境领导》教科书,该书被翻译成14种文字,销量达百万册。之后,赫塞博士又组织了“领导力研究中心”,不断深入研究并完善该理论。“情境领导模式”理论认为我们在领导和管理公司或团队时,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而要随着情况和环境的改变及员工的不同,而改变我们领导和管理的方式 。


情境领导模式的研究

情境领导模式的四个阶段
情境领导模式针对员工在特定工作下将员工的成长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R1“没能力,没意愿并不安”的阶段;
第二阶段为R2“没能力,有意愿或自信”;
第三阶段为R3“有能力,没意愿或不安”;
第四阶段为R4“有能力,有意愿并自信”。
相对于员工的四个不同阶段,领导应采取四种不同的领导风格。当员工在第一阶段R1时,领导者要采取“告知式”来引导并指示员工;当员工在第二阶段R2 时,领导者要采取“推销式”来解释工作从而劝服员工;而当员工在第三阶段R3时,领导者要采取“参与式”来激励员工并帮助员工解决问题;如果员工到了第四阶段R4,领导者则要采取“授权式”来将工作交付给员工,领导者只需作监控和考察的工作。 情境领导模式员工的工作状态类型
情境领导模式把员工的工作状态分为四种:
第一种消极的学习者(工作水平低,工作意愿也低);
第二种为热情的学习者(工作水平低,工作意愿高);
第三种为谨慎的执行者(工作水平高,工作意愿低);
第四种为高效的完成者(工作水平高,工作意愿高)。 四种不同的领导类型 与员工的发展阶段相对应的是四种不同的领导类型: 第一种为教练型领导,向员工解释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方法,同时继续指导员工去完成任务;
第二种为指令型领导,对员工的角色和目标给予详尽的指导,并密切监督员工的工作成效,以便对工作成果给予经常的反馈;
第三种为支持型领导,领导者和员工共同面对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给予鼓励和支持;
第四种为授权型领导,提供适当的资源,完全相信员工的能力,将工作任务交由员工全权负责、独立作业。
将员工的工作状态和领导类型两相对照,就是一个完整的情境领导模式了。四种领导型态没有优劣之分,一切依情境而定,惟有领导者的领导型态能与员工的发展阶段相配合之时,他的领导才能够有效。
使用情境领导模式可以帮助管理者理解领导与管理的差异; 根据四种领导类型进行自我诊断,改变“一刀切”的传统管理模式,实现员工差异化管理意识的形成.。


情景领导的情景领导理论概述

情景领导理论是由美国行为学家保罗·赫塞博士(Paul.Hery)提出的领导力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领导和管 理团队时,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而要随着情况和环境的改变及员工的不同,而改变我们领导和管理的方式。
情境领导模式将员工的状态分为四种情况:第一种状态为“没能力,没意愿并不安”的状态(简称R1状态);第二种状态为“没能力,有意愿或自信”的状态(简称R2状态);第三种状态为“有能力,没意愿或不安”的状态(简称R3状态);第四种状态为“有能力,有意愿并自信”的状态(简称R4状态)。
相对于员工的四个不同状态,领导应采取四种不同的领导风格。当员工处于R1状态时,领导者要采取“告知式领导风格”辅导或者督导员工;当员工处于R2状态时,领导者要采取“推销式领导风格”激励和劝服员工;而当员工处于R3状态时,领导者要采取“参与式领导风格”鼓励员工并放手让员工自己解决问题;如果员工处于R4状态时,领导者则要采取“授权式领导风格”,将任务彻底的委托给员工,领导者只需作绩效考核和适度的检查工作。


情境领导模式的案例

在谈到情境领导如何指导进行员工开发之前,我们来分析一个案例。在一家电脑维修服务公司,王工是一位优秀的电脑维修服务工程师,他的电脑维修技术在公司是最好的,同时他服务的客户满意度最高,公司经理对他的工作非常放心,放手让他自己工作。公司经理根据他优秀的表现,提拔他到行政办公室负责管理一个电脑维修工程师团队,基本上也是放手让他自己工作。然而经过一段时间,,发现该团队成员之间不是很融洽,并且客户对该团队维修服务满意度远不如王工原来的满意度,并且经常不能按时为客户提供服务。王工也开始抱怨团队成员没有他的技术好,经常自己亲自做维修,同时也开始抱怨公司。
为什么会出问题,因为公司经理仍然采用原来的领导方式来领导角色发生改变的王工,没有负责起有效的开发王工的责任,王工也没有成为一个合适的团队领导者。
我们来初步分析案例A,如图(右图):组织技能模型,组织结构中不同阶层,都需要3种技能,即:技术、人际和概念技能,但不同的阶层需要的权重不一样。王工原来属于非管理阶层,他主要需要的是技术技能,所以王工由于他的电脑维修技术在公司最好,他在本团队中绩效最好,公司经理当然对他的工作最放心。然而提升王工为电脑维修工程师团队的负责人之后,王工没有很好地转变角色;而最大的问题是公司经理认为王工是一位优秀的工程师,也会是该专业优秀的团队领导者,没有对王工采用合适和改变的领导风格,仍采用以前的风格,当然会出问题。根据图一,王工提升为主管阶层,他主要需要的技能已由技术技能转变为人际技能,所以他的人际技能需要提升,而他责怪团队成员没有他技术好是不合适的,他应该帮助团队成员提高技术,并主要关注客户维修计划和管理的相关事宜。当然公司经理应负担主要责任,王工的角色发生变化后,公司经理也应根据王工在新的岗位的需求来领导和开发他,然而他没有做到,最终导致客户和员工的满意度下降。


领导方式情景理论主要有

领导方式情景理论主要有: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路径—目标理论、菲德勒权变理论。
情景领导理论亦称"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赫塞(PaulHery)和布兰查德(KenBlanchard)于1969年提出的权变理论。
情境领导模式针对员工在特定工作下将员工的成长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R1"没能力,没意愿并不安"的阶段;
第二阶段为R2"没能力,有意愿或自信";
第三阶段为R3"有能力,没意愿或不安";
第四阶段为R4"有能力,有意愿并自信"。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0:20: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670587816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情境领导(情境领导模型的主要内容).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情境领导(情境领导模型的主要内容).pdf

标签:情境   领导   主要内容   模型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