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古诗词鉴赏
篇1:念奴娇赤壁怀古
朝代:宋代
原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一作:强虏)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一作:人间;尊通:樽)
鉴赏
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
生。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
约深沉。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千古风流人物既被大浪淘尽,则一己之微岂不可悲然而苏轼却另有心
得: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复何足悲叹!人
类既如此殊途而同归,则汲汲于一时功名,不免过于迂腐了。接下两句切
入怀古主题,专说三国赤壁之事。人道是三字下得极有分寸。赤壁之战的
故地,争议很大。一说在今湖北蒲圻县境内,已改为赤壁市。但今湖北省
内有四处地名同称赤壁者,另三处在黄冈、武昌、汉阳附近。苏轼所游是
黄冈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议论。
乱石以下五句是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
形象生动。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物过渡到
人事。
不留意的人容易把羽扇纶巾看作是诸葛亮的代称,因为诸葛亮的装束
素以羽扇纶巾著名。但在三国之时,这是儒将通常的装束。宋人也多以羽
扇代指周瑜,如戴复古《赤壁》诗云: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英风挥
羽扇,烈火破楼船。
苏轼在这里极言周瑜之儒雅淡定,但感情是复杂的。故国两句便由周
郎转到自己。周瑜破曹之时年方三十四岁,而苏轼写作此词时年已四十七
岁。孔子曾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苏轼从周瑜的年轻
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故有多情应笑我之句,语似轻淡,意却沉郁。
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不是一介悲悲戚戚的寒儒,而是参破世间宠辱的智
者。所以他在察觉到自己的悲哀后,不是像南唐李煜那样的沉溺苦海,自
伤心志,而是把周瑜和自己都放在整个江山历史之中进行观照。在苏轼看
来,当年潇洒从容、声名盖世的周瑜现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尽了吗。
这样一比,苏轼便从悲哀中超脱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所以苏轼在与
周瑜作了一番比较后,虽然也看到了自己的政治功业无法与周瑜媲美,但
上升到整个人类的发展规律和普遍命运,双方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差别。
有了这样深沉的思索,遂引出结句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正如
他在《西江月》词中所说的那样: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消极悲
观不是人生的真谛,超脱飞扬才是生命的壮歌。既然人间世事恍如一梦,
何妨将樽酒洒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脱却苦闷,从有限中玩味无限,让
精神获得自由。其同期所作的《赤壁赋》于此说得更为清晰明断:惟江上
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
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这种超然远想的文字,
宛然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翻版。但庄子以此回避现实,苏轼则以此超
越现实。
黄州数年是苏轼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也是他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的
时期,他以此保全自己的岸然人格,也以此养护自己淳至的精神。这首
《念奴娇》词及其作于同一时期的数篇诗文,都为我们透示了其中的端倪。
此词自问世后,经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誉之者如胡仔《苕溪渔
隐丛话》称其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贬之者如俞文豹《吹剑续录》所云: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七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
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
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幕士的言论表面上是从演唱风格上区
分了柳、苏二家词风的不同,但暗含有对苏词悖离传统词风的揶揄。清代
更有人认为此词平仄句调都不合格(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朱彝尊
《词综》并详加辩证,亦可谓吹毛求疵者。
《念奴娇》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苏轼21岁中进士,30岁以前
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
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
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
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
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
名篇,此词为其代表。
上阙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
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假
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的人物。乱穿惊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
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
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
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
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
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
色。
用豪壮的情调书写胸中块垒。
诗人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
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虽然书写失意,然而格调是豪壮
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词作中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
赤壁景物的描写上。长江的非凡气象,古战场的险要形势都给人以豪壮之
感。周瑜的英姿与功业无不让人艳羡。
篇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朝代:宋代
原文: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
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
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鉴赏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
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
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在《亡
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
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
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
绝大沉痛。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
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且传
诵千古的悼亡词。
宋神宗驾崩后,宋哲宗继位,任用司马光为宰相,苏东坡又被召回京
城升任龙图阁学士,兼任小皇帝的侍读。这时的苏东坡,十分受宣仁皇太
后和年仅十二岁的小皇帝的赏识,政治上春风得意。苏东坡不时怀念起死
去的结发妻子王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
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
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由
此成就了一阙悼妻怀思的传世之作。
苏东坡对于王弗是痛彻心肺的悲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
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阴阳相隔,重逢只能期于梦中,也只有梦是
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超越一切的界限和有限。朴素真挚的深情,沉痛的
生离死别,每读一次就更为其中的深情所感动。
应该说,苏东坡再次得宠多少有些幸运的成分。这么个大词人,大文
学家,被政治牵绊得头晕目眩,苏子的一生常常让人有点啼笑皆非的意思,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一段相对安稳适意的生活中,苏东坡的精神状
态是轻松和愉悦的,但苏东坡也断断不能忘记王弗曾经陪伴着自己度过的
那些艰难的时光。王弗在苏东坡的一生中作扮演的角色绝非一个主妇那么
简单,在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也曾有过这样的落笔:苏东坡由气质和
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要变成一个隐士。社会,文化,学问,读历史的教训,
外在的本分责任,只能隐藏人的本来面目。若把一个人由时间和传统所赋
予他的那些虚饰剥除净尽,此人的本相便呈现于你之前了。他偶尔喝醉,
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也许造物主
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顽童,这里林语堂先生固然是在一种嘉许的
语气在点评苏东坡的自由性灵,然而苏东坡实际上又何尝不是一个顽皮的
孩子呢不谙世事,兴致所至,聪明有余而内敛不足。
夫人稳健,而丈夫往往不能。丈夫往往急躁,灰心丧气,喜怒无常。
高兴了把酒言欢,不高兴了也要骂骂娘。麻烦的是丈夫有了旷世的才气,
就不是骂骂娘这么简单了。苏东坡常常会在自己的诗作里流露一些不合时
宜的论调,自找祸端。由此可见在日常的生活起居,待人接物中,这等人
物将是何等的低才。倘若没有一个得体大度,端庄典雅的夫人为丈夫张罗
这些不入眼俗事,怕苏先生不会有几天清闲。在密州,他们正过苦日子,
苏东坡对新所得税至为愤怒,孩子揪着他的衣裳对他晓晓不休。他说:孩
子们真傻!苏夫人说:你才傻。你一天闷坐,有什么好处好了。我给弄点
儿酒喝吧。在一首诗里记这件事时,苏东坡觉得自己很丢脸,这时妻子洗
杯子给他热酒。这当然使他很欢喜,他说他妻子比诗人刘伶的妻子贤德。
因为刘伶的妻子不许丈夫喝酒。苏夫人也是用了好几年的工夫才摸清楚丈
夫性格,那是多方面的个性,既是乐天达观随遇而安,可是有时又激烈而
固执。苏夫人聪明解事,办事圆通。她是进士的女儿,能读能写,但是并
非一个士。做妻子的也知道要管家事,要抚养孩子,要过日子。正因为如
此,苏东坡的生活中是不能没有一个这样的女人把握船舵的。只有在妻子
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下,苏东坡才有更多的闲情逸致去浴乎沂,风乎舞雩。
也正因为如此苏夫人也成为苏东坡最为信任依赖的人,很多事情埋藏在苏
东坡的心灵深处,别人大都不知道,苏东坡的妻子一定知道。同过患难,
共过生死,日日的关心和爱护,充满信任的等待和抚慰。王弗给与苏东坡
的是所谓相濡以沫的质朴而深厚的情感。
在这首小词中,读不到一句令人感觉矫情之语,词语的运用简练凝重。
每一个音节的连接都有冷涩凝绝之感,犹如声声咽泣,压抑沉重的气氛就
在这幽咽泉流中弥散开来,让人艰与呼吸,又难以逃避。
苏东坡用了十年都舍弃不下的,是那种相濡以沫的亲情。他受不了的
不是没有了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失去了伴侣后孤单相吊的寂寞。纵使相
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在梦里能够看见的,也全是逝去亲人往日生活
里的琐碎片断。因为在那些琐碎里,凝结着化不去的亲情。在红尘中爱的
最高境界是什么执子之手是一种境界,相濡以沫是一种境界,生死相许也
是一种境界。在这世上有一种最为凝重、最为浑厚的爱叫相依为命。那是
天长日久的渗透,是一种融入了彼此之间生命中的温暖。
面对这样的深情,解读都似乎是一种伤害,那是需要在生命里反复吟
唱,静夜中不断怀思的乐音。无数的人毫不吝惜地把绝唱这个词赠与了这
首词,然而,时光流转了千年,我们又听到了一声相似的叹息,那叹息给
予了我们有一篇值得反复玩味的美文,也让我们更深切地领会了苏子心中
的创痛,两个文人千年的唱和,诉说着人世间最值得感念的深情。这就是
巴金先生所写的《怀念肖珊》和《再忆肖珊》。不再过多的评说什么,我
摘录了其中两个段落,作为本文的结尾,这是《江城子》最深沉的诠释,
在这样一个滥情的年代,我们庆幸还有这样的情感值得我们永远的祭奠:
她不仅分担了我的痛苦,还给了我不少的安慰和鼓励。我进了门看到
她的面容,满脑子的乌云都消散了。我有什么委屈、牢骚都可以向她尽情
倾吐。她不断地给我安慰,对我表示信任,替我感到不平。今天回想当时
的情景,她那张满是泪痕的脸还历历在我眼前。我多么愿意让她的泪痕消
失,笑容在她那憔悴的脸上重现,即使减少我几年的生命来换取我们家庭
生活中一个宁静的夜晚,我也心甘情愿!
她离开我十二年了。十二年,多么长的日日夜夜。每次我回到家门口,
眼前就出现一张笑脸,一个亲切的声音向我迎来,可是走进院子,却只见
一些高高矮矮的、没有花的绿树。上了台阶,我环顾四周,她最后一次离
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我仿佛还站在台阶上等待着车子的驶近,等待着一个人回来。这样长
的等待。十二年了。甚至在梦里我也听不见她那清脆的笑声。我记得的只
是孩子们捧着她的骨灰盒回家的情景。这骨灰盒起初给放在楼下我的寝室
内、床前五斗橱上。
悲伤没有用。我必须结束那一切梦景。我应当振作起来,哪怕是最后
的一次。骨灰盒还放在我的家中,亲爱的面容还印在我的心上,她不会离
开我,也从未离开我。做了十年的牛鬼,我并不感到孤单。我还有勇气迈
步走向我的最终目标死亡。我的遗物将献给国家,我的骨灰将同她的骨灰
搅拌在一起,撒在园中给花树作肥料。
篇3: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朝代:宋代
原文: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潇潇一作:
萧萧)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鉴赏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
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
州。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
偶出》)那样惴惴不安的诗句,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
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
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这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当是在
这种心情下吟出的。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
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
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这一派画意的光景,涤
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的情趣,春
的生机。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诗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环境启迪,灵感生发。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
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
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
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
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
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
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本文发布于:2023-03-01 18:34: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66685546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苏轼是哪个朝代.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苏轼是哪个朝代.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