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信任的本质是一种理念和思路,不是某种固定的技术,也不是对既有技术和体系结构的颠覆。”在日前由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安全研究》杂志社主办的网络安全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长左晓栋这样说。
随着国家政策为数字化转型创造利好环境,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入,以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主的新一代数字技术正改造企业IT架构,信息化环境也逐渐从之前的“以网络为中心”变成现在的“以数据为中心”,传统的边界防护模式逐渐“失灵”。
根据IDC研究,近年来,远程办公、业务协同、分支互联等业务需求快速发展,企业原有的网络边界逐渐泛化,导致基于边界的传统安全架构不再可靠,零信任成为一个必选项。当前,不仅奇安信、深信服、网宿科技等安全企业机构相继围绕零信任展开角逐,腾讯等一众大厂也纷纷重磅加码。零信任或将成为网络安全下一轮爆发点。
“在万物互联趋势下,数字化重塑全域产业链,网络边界具有易变化、复杂化、模糊化和不确定等特点。”芯盾时代CTO孙悦也认为,企业需要改变传统的边界防护模式,应以持续不间断地验证进行认证和风险评估,在原来的网络边界基础上,构建以身份为边界的零信任安全模式。
左晓栋表示,零信任的产生有客观必然性,源于网络安全风险加大,传统信任模型受到挑战;零信任的实质是对访问控制的新要求,不是网络安全的全部。
“零信任是框架不是具体技术,是技术组合不是单一技术,可由多种方法实现,而不是固化的方式。”国家信息技术安全研究中心总师郭晓雷也认为,我国数据安全保护相关要求及访问控制应用情况,需要建立包含物理设备、信息系统、数据等在内的资源清单并加强标识化管理,对资源实施细粒度访问控制,开展持续的面向信任的监测和分析。
在北京数字认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詹榜华看来,信任是数字交互的基础和前提,而零信任安全是以建立网络信任和管理网络信任为基础,多种安全保障措施协同构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理念或思路。
他认为,实现零信任安全的关键能力体现为“五大支柱、三个层面”——五大支柱是指身份、设备、网络、应用、数据,每个支柱的能力均从三个层面展开,即感知与分析、自动化响应与动态调整、策略管理。
以支柱之一“身份”为例,詹榜华认为,密码技术是解决网络身份问题的核心技术和最佳实践,通过数字证书、OTP令牌、FIDO认证等方式实现身份鉴别;而到了“设备信任”这一支柱中,设备的信任要素包含硬件配置的可信和软件配置的可信,而代码签名则是解决设备的软件配置可信问题的关键技术。
数据是数字化时代的生产资料,数据安全是数字化的前提。“面向数字化业务保障,重点围绕保护数据和应用,构建内生安全系统;通过经营安全落地形成实战化安全体系,实现对网络安全的动态掌控;结合零信任与数据实体防护,构建数据安全技术防御体系。”基于零信任的数据安全体系建设思路,奇安信集团总裁吴云坤这样说。
“数据安全事件呈上升趋势。2020年,泄露的记录总数超过370亿,与2019年相比增加了141%。”恒安嘉新解决方案产品设计院副院长李鹏超说。在本届高峰论坛数据安全分论坛上,《数据安全复合治理白皮书》发布,从多角度展现了数据安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文/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来源: 光明网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0:1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666488830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渐渐模糊(远处的雪山近处的你都渐渐模糊).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渐渐模糊(远处的雪山近处的你都渐渐模糊).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