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相信这句话,大部分人都知道,只是不知道出自哪里,下面就介绍其作者 --为民众的遭遇“大声痛哭”的元朝父母官 – 张养浩
说一下张养浩为官的时代背景:
元蒙贵族
元朝之所以很少为文学作品或者影视节目提及,是因为这个朝代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而且这个朝代,汉族只是“三等公民”,元蒙贵族根本不把汉人当人看,苛捐杂税,种族倾轧,民不聊生。
——和满清不同,满清政府是非常重视“满汉”融合的,他们非常珍视汉族文化,很多的满族贵族,直至皇帝都刻苦积极的研习汉文化,甚至还出现了满族大诗人大词人,比如纳兰容若、顾太清等
纳兰容若(名句:人生若只如初见)
相比较,元蒙的统治下,汉民仅仅是被压榨的对象而已,蒙古贵族可以享有汉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财产,汉族称不上正常公民。
——所以,很多文学和影视作品,歌颂和美化满清,也是合情合理的,而蒙元,尽量回避之。
说到这里,不得不歌颂一下新中国的民族政策 – 少数民族不但和汉族平等,而且很多具体的政策上还享有特殊照顾。区域自治、高考政策倾斜、巨额拨款和经济政策扶持等等,,,实实在在的优待!
扯的这么远,只是说一下本文的主要人物所处的时代,和汉族人当时为官的不易。
张养浩是济南人,字希孟,正宗的汉人。
“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 自幼就行事仁义,一次路上见有人掉了钱,张养浩发现的时候,失主已经走远了,他就跑着追上还给他。
—从小读书就非常刻苦,“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连父母亲都担心他过于勤奋,想让他休息不看书,他就白天心里默念,晚上偷偷的点灯读书。
父母担心其过于勤奋,但是张养浩还是偷偷的点灯夜读
按察使焦遂听说他的事,就推荐张养浩为官。后来,张养浩在京师游学,把自己写的文章给宰相不忽木看,不忽木大赞,任命他为礼部令史,并推荐他进入御史台。一天张养浩生病了,不忽木亲自去探望,看到张养浩“家徒四壁”,感叹说:“这才是真正的监察御史啊!”
后来不忽木选他做堂邑县尹,他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2次到官府接受审检的规定,说他们都是穷困不得以才犯罪的,既然已经接受了处罚,就不该再像罪犯一样对待,这些人感动流涕,决心“不再做坏事对不起张公”。
张养浩在堂邑还惩治了前任不敢管的“黑社会”,百姓对他非常爱戴。张养浩离开10年后,百姓依然为他立碑颂德。
民众爱戴的父母官
张养浩曾经被朝廷7次征召才复出为官!他为官清正,经常得罪当时的权贵,后来决心隐退。辞官归乡后,朝廷曾6次下诏征他为官,他拒绝了6次。
为什么第七次他应招了呢?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关中大旱,饿殍遍野
——因为第七次,是因为关中发生的大旱,百姓都饥饿的“人吃人”了,他领受了陕西行台中丞的职责。——他第七次应招不是为官,而是为了救民于水火!
.
他到任后,立刻把家里的资材都分给穷人,且吃住都在任府,从不回家住,终日呕心沥血,以致积劳成疾,死在了任上!他死后,关中的民众,像死去了自己的父母一样哀痛。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本文开头的散曲中的句子,就是他在赴任的途中,有感而发写下的: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 这两句,可以理解为:因为极端忧思百姓,眉额紧皱,已经成了聚集的峰峦,由于愤恨世道的不公,导致民众的疾苦,他的胸中已经聚集了怒涛骇浪
“伤心秦汉经行处”,这句中尤其要说的是“伤心”二字,古往今来,众多的诗人词客在文章中写下“伤心”“断肠”“忧思”这样的词语,只是,多半都是为自己的前途“伤心”,因为不为世人理解而“伤心”,为家人和情感“伤心”,而因为民众的疾苦 — 为了他人而“伤心”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
张养浩的“伤心”,是直白的,是纯纯粹粹的伤心!
在陕西任上,他因为听说有一家人,为了奉养自己的老母,不得不亲手杀掉自己的儿子,伤心大哭一场!后来找到这家人,用自己的钱接济了他们。
(“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
一个朝廷命官,因为百姓家里的事,伤心痛哭,这是怎样的爱民之情 —— 正因为有了他的爱之如惜子己,才有了百姓的“哀之如失父母”!!
张养浩所承扬的,是气短天海,光翳日月的中华铮铮文官之魂!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0:15: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666039829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张养浩行义(张养浩行义文言文翻译及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张养浩行义(张养浩行义文言文翻译及答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