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诗歌形象)
考向一人物形象
且做且思
例1[2014·山东高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一)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二)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意](一)楚酒使人倦怠,我接连醉了三天,谁料到春雨过后鲜花竟红遍满园。可惜没
有人能画出我惆怅的影象,春色满园,清风盈袖,鼓荡着我的诗情词绪。
(二)请不要嘲笑我好酒贪杯,苦恼中只有它能催我入睡。醒来时推门走去寻觅诗句,伴着
明月在高耸的大树间徘徊。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
答案①行为洒脱。“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
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②情趣高雅。“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
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解析概括诗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诗歌内容。概括人物形
象,要注重从诗歌描写的相关内容中把握描写对象的形象特点。如第一首诗,写陈居士酒醉
清醒后的情形:陈居士大醉清醒后,就到雨后的花园中寻找写诗的灵感。第二首诗,写诗人
喜爱饮酒,因为忧愁时饮酒能够让人入睡;而醒来之后走出门外,在月夜之中寻找诗意。第
二步,分析人物描写。诗歌中对陈居士的描写集中在“楚酒困人三日醉”“亭角寻诗满袖
风”“爱把山瓢莫笑侬”“醒来推户寻诗去”等诗句中。而这些内容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
陈居士喜欢饮酒;另一类是陈居士喜欢写诗。第三步,概括形象特征。分析了诗歌的具体内
容后,可以根据诗歌的内容概括人物的形象特征。从陈居士喜欢饮酒的角度分析,这是他洒
脱的性格使然,因为饮酒之后陈居士总是要写诗的,陈居士的饮酒不是酗酒,而是一种文士
风采。从写诗的角度分析,陈居士虽然生活并不富足,但他总能在生活中找到诗意,这表现
了陈居士高雅的情趣等。
且析且悟
含义解读
古典诗、词、曲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
1.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这也被称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如李白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主人公形象和杜甫的《登高》中的诗人形象,就
是作者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而塑造出来的形象。
2.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而创设
出来的,我们所熟知的《木兰诗》中的木兰和《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
的形象,就是典型代表。
2
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主人公)形象?试加以分析。
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试加以概括(或分析)。
3.请简要概括(或分析)诗(词)中诗人(作者)的形象特点。
答题
技法
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四个着眼点
1.区分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之外的形象。
2.分析诗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如正面描写中的语言、动作、肖像、
细节描写等,另外还应注意侧面描写,如环境描写等。
3.结合背景、注释和相关的诗句,概括出人物的身份特点、心理特点、
情感特点、性格特点、人生经历等。鉴赏人物形象常用到的词语有不慕权
贵、豪放洒脱、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献身边塞、反对征伐、友人送别、思念
故乡、爱恨情长、悯农怜民、哀叹昔盛今衰等。
4.分析诗人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对表达主旨的作用,对抒发情感的意
义)。如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塑造的刘兰芝和焦仲卿两个人物形象,就
是为了表达人们对封建家长制的不满。
答题模板
第一步:概括形象特征(什么形象);
第二步:分析形象特征(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诗歌如何塑造的形象);
第三步:明确形象意义(联系情感、主旨分析诗歌塑造形象的作用或意
义)。
当然这三步不是说每步都应答上,还应根据题目要求及诗歌本身来灵
活作答。
公式:分析形象=总括+具体分析+情感
且学且练
1.[2017·贵阳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好事近
杨万里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①。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注]①“万花川谷”是杨万里书斋“诚斋”前花园的名字。
本词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3
2.[2018·山东德州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凤凰台上忆吹箫
李清照
香冷金猊①,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
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者②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
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注]①金猊(ní):狮形铜香炉。②者:通“这”。
请联系词的上阕,简要分析词中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答: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②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③。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④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
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③罾:用竹
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④熏风:东南风。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
4
考向二景物形象(包含意象、意境)
且做且思
例2[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①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②沦亡后,三吴③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
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
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
鱼。
[诗意]汉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如同九条巨龙盘踞。江水
四溢,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
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我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治。今天的任
公子,已无需沧海垂钓,只好罢竿了。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
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解析(1)诗的前四句寓情于景:汉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如同九条巨龙
盘踞。江水四溢,泛滥于广大中原地区,波涛汹涌,迅疾奔流。(2)写出了远去的汉江气势浩
大,特别是三、四句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前朝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
蓄势。
且析且悟
含义解读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
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它包括:景物描写(季
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设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3.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题技法
概括特点→描绘画面→分析感情
第一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
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二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描绘时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
5
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再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可以
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
公式: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
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且学且练
4.[2017·山西第一次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塞下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①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②,矜夸紫骝③好。
[注]①幽并:幽州和并州,在今河北、山西北部、内蒙古、陕西一带。其俗尚气任侠,
此处借指豪侠之气。②游侠儿:自恃勇武、讲义气而轻视生命的人。③紫骝:古骏马名。
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的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
6
6.[2017·山东日照一模]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东园雨坐书怀
刘崧①
鸟自鸣春花自开,离人去住总兴哀。
荒村道路兼泥潦,故里田庐半草莱。
万姓疮痍谁复问,群雄爪角自相摧。
东南竟日愁昏黑,消息虚传首屡回。
[注]①刘崧(1321~1381),字子高,泰和人。生活于元末明初的战乱年代,元末举于乡。
洪武三年以人才荐,授职方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
诗歌第二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在内容上与上下诗句有怎样的联系?
考向三事物形象
且做且思
例3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诗意]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指不追求被文人赏识),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
正因为在野外更有清幽淡色,哪肯因为无人减掉自己的幽香。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
腰中与野菊相逢,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野菊花也许会冷笑那些家养的菊花,(因
为家菊)它们竟然向陶渊明寻求恩宠。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答:答案①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②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
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形象的能力。这是一首咏物诗。菊花之所以特别受到历代文
人的喜爱,主要还是因为它在百花之后开放,具有耐寒傲霜、不与群芳争艳的特点,正因为
如此,菊花一直被人们用来象征一种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气质和品格。许多咏菊诗即由此
下笔,写菊花的形象和精神。这首诗中写的野菊,与生长在庭院供人观赏的菊花又有不同,
颔联正是从形象到气质来刻画野菊的。“在野”“幽色”“妙香”写出了它的生长环境、色
香,“肯为……?”写出了它内心的坚守,据此概括即可。
7
且析且悟
含义
解读
事物形象主要指咏物诗歌中描写的对象,即作者以人格化的事物为具
体描写对象,通过对这种事物形象的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
思想情感。这类诗最典型的是咏物抒情诗,如虞世南的《蝉》,就是借所咏
高洁不群的“蝉”,来表明自己高洁的志向,所咏之“蝉”便是诗人的化
身。
设问
方式
(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事物形象?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形象?有
何作用?
(2)这首诗中描写的事物有什么特征?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诗人塑造的事物形象有什么意义?请简要分析。
答题
技法
鉴赏事物形象“三注意”
1.注意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
一个民族,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等原因,不但有共
同的语言,也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状态,表现了某一民族对自然或社会某些事
物的一定的感受方式。因此,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
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我们要注意理解沉淀其中的特定意义和文化
内涵。这样,才能分析事物的象征意义。如赏析杨万里的《野菊》中野菊的
形象就要结合传统诗歌中的特定意象“菊”的特定意义和文化内涵。
2.注意关注色彩色调,辨析物象特征
(1)关注时令色彩
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及
其事物是欣欣向荣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暮春及其事物则是感伤、惋惜
和留恋,秋冬及其事物则是凄清、肃杀和悲凉。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
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
意境。如杨万里的《野菊》中“重阳”一词就点明了是在秋天,野菊生活的
环境是肃杀、萧瑟的。
(2)关注冷暖色调
古诗中所写物象有冷暖之分。暖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
悦和欢快,冷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绪。如柳永的《雨
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
催发。”开头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
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的秋景。人将别、日已晚、雨乍
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是一别
可能成永别的恋人呢?“都门”三句,写离别时的心情。设宴帐中,本欲多
“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
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至极。
3.注意解读表现手法,把握事物形象
诗歌的传情达意,往往还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借
代、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了解诗歌这
方面的特色,有助于对事物形象的把握。如杨万里的《野菊》就运用托物言
志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
高洁的形象。
8
答题模板
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所歌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
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之情。
公式:诗中塑造了×××形象,×××(联系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抒写了×××之情(这是概括形象的意义,这一步骤不作强求)。
且学且练
7.[2018·洛阳统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
饮酒(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①。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②尘羁。
[注]①远望时复为:倒装句,即“时复为远望”。②绁(xiè):捆绑,束缚。
本诗的前六句是怎样塑造青松这一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本文发布于:2023-03-01 18:11: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665476826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寻诗两绝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寻诗两绝句.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