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研究领域可能很多人都很陌生,它的名字叫做同一性,主要是研究人成长过程中对形成的价值观的判定。
人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人就曾说,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为什么第一反应就是大哭,是因为他/她知道这趟漫长的旅程会充满磨难和艰辛。不过在人成长的过程中,随着不断累积的人生阅历和对社会不断产生新的认知,心理承受能力会逐渐加强,最终成为一个成熟坚强的人。但也永远会有这么一类人,最终的结局是被生活打败,走上毁灭他人或自我轻生的道路。而这类人,很大程度上就属于社会人格同一性缺失的人。
同一性是在上世纪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来的。他的主要成就就是提出了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的理论。而同一性是指个体对自身及自己生活目标的认知意识的完成。是在个体心理社会性发展中,心理危机逐渐得到解决后慢慢形成的。而社会同一性的形成,也标志着人生懵懂时期的结束和成熟的开始。
同一性在人类社会中是一个常见规律,而人格的社会同一性对于人的心理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破坏了这个规律,就会导致人格分裂并会严重破坏人的心理健康,甚至常常做出极端的事。
艾里克森
我们可以看到,近些年来,为何社会上非理性的行为不断出现,如常常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如自杀事件剧增。排除来自外部的压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因素,从同一性角度来说,就是人格的同一性出现了严重问题,最后导致人格分裂,即同一个人的人前人后行为,心理的落差巨大。而人格分裂其实就是违反人格同一性到了极致的表现,轻则忧郁症,重则出现精神问题,以致常常出现伤害自己和无辜的行为。
人生成长阶段,仔细分析的话同一性应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我人格同一性,一种是社会人格同一性。人世间,由于每个人的环境和遭遇不同,所形成的性格也会有所不同。并且在岁月的磨砺中,人的性格常常也会出现改变以适应社会,所以很多自我人格最终往往会被社会人格而改变,所以,社会人格同一性相对于人生的走向来说更加重要。
在英语中有一个单词:“Integrity”,意思就是诚实正直; 另一个意思就是完整,完好。个人认为用来形容社会人格的同一性是最适合的,所以更喜欢把它翻译成性格,做事的同一性。这个词表达的意思不是指天然性格的统一性,而是指行为处事有贯彻始终的原则和价值观的成熟行为,个人一直觉得这是社会人格同一性最直观的解释。
不知道朋友你发现没有,你在生活中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有没有一种感觉,凡是教育程度较高的,事业上有一定成就的,多半都有这个Integrity特性的素质。而一个人的Integrity特性,通常是后天努力达到的,不是自然本性赋予的。而成年后不具备Integrity这个特性的人,很多的人生都是灰暗和失败的。我们下面就通过当年那起轰动国内的顾城杀妻案,来分析下社会人格同一性的重要性,因为这其实也是一个同一性整合失调的典型例子。
1993年10月8日,在新西兰的激流岛上,一个浑身是血的男人扔下手中的斧头,望着地上相伴多年现在却倒在血泊中的妻子,目光呆滞,随后绝望至极的他回到房间,给几岁的儿子写下了一封诀别信,然后找出一根绳子,上吊于门前的大树上。
这就是当年轰动一时的顾城杀妻案。这一年,他才37岁,而当时他们的孩子木耳还只有五岁。而顾城悲剧的根子就在于社会人格同一性出现了问题。
诗人一直是个很危险的职业。俞敏洪曾经说过:大学期间他很爱写诗,曾经一心想做个诗人,但遗憾的是,当年和他一起切磋诗歌的同学后来都成为了诗人,但他却没有。不过后来的他也一直庆幸自己没有成为诗人,因为那几位同学后来全部都自杀了。可见当诗人确实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诗人常常需要对人生、人性的感悟很深,而这份感悟,又常常需要比常人更加敏感纤细的内心才能触及到,所以在诗人中,常常能看到无数因为看破红尘而与世俗格格不入,最终造成自闭或自我毁灭,所以可以说,他们中很多人其实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写作。
在人类历史上,艺术天才们似乎总有这一特点,如王尔德,梵高,莫扎特等莫不是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最后都收获了一个悲剧的人生。不过客观地说,如果去掉他们性格中的特立独行,或者说有些疯狂的性格特质,他们也很可能将无法拥有这样的成就。因为艺术的特质决定了这一点,艺术家的感性思维特性永远与以理性思维为主的科学天才不会相同。
顾工与儿子顾城下放农场的时候
只不过,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性格,由于过度追求精神上的虚幻,非常容易自我同一性整合失调,而顾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顾城的父亲顾工在事发后就曾数次痛悔,认为在顾城的成长过程中原本他有无数次机会纠正顾城的性格,但每次都被他忽略了。
当然,那个年代的顾工一定还不知道同一性的重要性,甚至也许都不知道什么是心理学上的同一性。但顾城从小体现出的不正常性格他是应该知道的。顾城从小就很沉默,院子里大人都说这孩子老实,内向,在他们眼中一直是个乖孩子。别的孩子一起玩闹,他却常常一个人一旁发呆,不过他不是自己在玩,是真的发呆,或者也可以说是在思考着什么。
不过也许就是因为这份不合群的沉默,让他的眼睛看到的与很多人不同,对世间更多了一层同龄孩子理解不到的感悟。据说顾城十几岁写的诗连同为诗人的老爸顾工都看不懂,其中思想的早熟,灵魂的深入让顾工都自叹不如。
而幼时的顾城就因为性格孤僻,特立独行,10岁以后就没好好上过学,这一点似乎与三毛有些类似,三毛当年也是一样的不合群,在学校与同学和传统教育格格不入,以致学习成绩一直不好。这似乎为我们证明了一点,在艺术创作上,的确是有天分之说的。
少年顾城
但这也是顾城后来的悲剧根子之一,艾里克森曾说过: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与身边同龄人的互动对社会人格同一性心理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正是由于两人性格孤僻和特立独行,同时父母在这段重要的心理形成期又没有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顾城是父亲从小对他就很严厉,而在顾城最重要的青少年成长期间父亲又被下放而无力再顾及他的性格教育,在农场的少年顾城一直是孤独的。而三毛的父母则是由于家境良好,随意地答应了三毛不想再上学的请求,而忽略了她在学校里相比家中得不到的成长环境的影响。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导致了后来社会人格同一性的缺失,而决定了两人后来的人生悲剧性结局。
顾城的悲剧根子之二:大环境
顾城的才气是毋容置疑的。相信直到今天,很多人仍然喜欢着顾城的诗。当年顾城发布的名为《一代人》的诗,这首诗今天已经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作之一,顾城也因此一举成名。尤其诗中那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至今仍令人回味无穷、思绪联翩。而当时的顾城年仅23岁。
没有人能否认,这是一位真正的文学天才。但历史告诉我们,伴随文学天才的却常常是潦倒和贫困。顾城的悲剧起因之一是当时的改开才刚刚开始,一切都还刚刚起步,整个社会无论物质还是环境都无法提供给他一个天才诗人的土壤。
顾城的时代是全民追捧诗人的时代,但也是全民相对贫困的时代。相信如果在今天的大环境下,顾城的生活一定非常不错,甚至可能不会出现后来远走新西兰的故事。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一切都要以生存为基准。所以后来以至于顾城和谢烨向谢烨父母提出结婚的时候遭到了断然拒绝,谢烨父母的理由是:顾城如果单靠写诗恐怕连养活自己都成问题。
历史上喜爱文学,但又只能依靠自己写作吃饭的天才似乎往往逃不出这个怪圈,曹雪芹、路遥后来的贫困潦倒就不说了,甚至在顾城之后成名的诗人海子也常常经济上出现问题。而当时的三毛活得那么洒脱,其实主要是因为有一对家境不错的好父母,也有缘碰到了能赏识她的编辑,而当年严重偏科的琼瑶如果不是在适当的时候碰到了一个赏识她的文学大家,恐怕也可能至今也还只是个卑微的小主妇。
顾城也是如此,曾看过一位朋友对顾城的回忆,她小时候和顾城家住一个院子,她认为,从小顾城就是一个没有任何生存能力的人。一次北京城冬天去抢冬储大白菜,她提前跟顾妈说好了带顾城一起去,在那个混乱的场景下,她们这些瘦弱的女孩子都抢到了白菜。而顾城最后却是空手而归。
文章最后她得出结论:顾城就是一个有才华的生活废物。你可以仰望他崇拜他,但是千万不要嫁给他,生活的日子比树叶还稠,再好的才华也抵不过岁月的侵蚀,也抵不过柴米油盐的消耗。谢烨当年如果找一个有正常生存能力的人的话,这场悲剧就可能根本不会发生。
此评论一针见血,虽然也引发了无数争议。但个人一直觉得,顾城悲剧的根子之一确实在于此。顾城当年在激流岛上安下了家,但从房屋的照片可以看到,整个房子和家具都很简陋寒酸,虽然当时顾城讲学能够赚到一部分钱,但也看得出生活确实很窘迫。甚至最后为了贴补家用,连谢烨也不得不出去打工。
正常的情况下,这个时候的大多数男人都会为了家庭,为了孩子往往会做出改变,或出去工作,或想法赚钱,但顾城却只愿意活在自己安静的世界里,甘之若饴。也许,顾城是出于诗人骨子里的那份骄傲和对世俗的鄙视,但他可能也一点没考虑到身边这个为他默默奉献着的女人的感受。这种极度的自我,其实也是社会人格同一性的缺失。让顾城无法面对现实,只能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顾城当年激流岛居住的房屋
悲剧根子之三,语言环境。
顾城的才能只限于诗歌创作,也只限于中文领域,生活上就如同一个巨婴,一切都离不开谢烨,而更雪上加霜的是,自我放逐的他却选择了新西兰这个以英文为主的国度。
诗、散文、小说,甚至杂文都能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但是永远不会如音乐、绘画来得直观。因为音乐、绘画有着全人类的共通性,哪里人都能看得懂。而文学则必须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尤其是中文的特殊性,所以文学方面的天才,往往需要母语的环境才能展现。但顾城一直不愿意学英文,他认为学了英文会影响他对中文创作的美的感受。不否认他的想法有些道理,确实这两种语言好像在语言产生的意境上是很难兼容的。
但顾城所犯下最大的错误就是绝对不应该离开中文环境。而这个错误其实就是后来悲剧发生的源头之一。本来就没有什么生活技能的他,到了新西兰于是更显得无用武之地。在新西兰,在这个语言、习俗都非常陌生的国度,一切都只能重新开始,都需要两人共同奋斗,但顾城除了写诗一无所长,在这个陌生的地方要想出名难度可想而知,以致后来日子越来越窘迫,妻子谢烨不得不出去打工养家。
顾城的性格本就孤僻自傲,暴躁易怒,这样的环境不可避免地会让他越来越压抑,自古以来,生活是最现实的,贫贱夫妻百事哀。于是,矛盾不可避免地逐渐开始爆发,婚姻中琐事的争吵往往是破裂的开始。同时面对成天操劳的妻子青春渐去的面庞,诗人的激情也日渐散去,后来有知情人说顾城和英儿的出轨和这方面也不无关系,最终也让谢烨心灰意冷,决心远离。
其实,当初顾城出国并不是因为生活所迫,而更多的是一种诗人的自我放逐。但后来来到异国他乡,便逐渐开始体会到了生活的压力,而世间幸福的婚姻,基本都是两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单独一方无论如何努力,这份幸福都很难永远持续下去。这也是造成他后来悲剧的根子之一。或许,作为一个中文作家,他如果当初选择的是中国台湾,香港,或是新加坡那么又会是另一个结局。
根子之四,畸形之恋。
在日常的生活琐事中,虽然两人不断爆发矛盾,但毕竟有多年的感情基础,还没有发展到最后这般决裂的地步。而真正对这段感情造成最后致命一击的还是那场畸形之恋。在这段恋情中,更凸显出了顾城社会人格同一性的缺失,甚至可以这么说,已经到了缺失正常的人性和基本的伦理道德的地步。
在一次作家笔会上,顾城与谢烨认识了英儿,三人成了好朋友。英儿青春活力、爽朗大方、热情似火,更关键的是,对大诗人顾城有着一种狂热的崇拜。这让顾城日渐枯竭的激情又重新点燃,最后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英儿。在顾城的描述中,英儿是个纯洁、美丽、灵动又极聪明的女孩。而谢烨在顾城的笔下,只是一个能干、为人宽容、美丽又无趣的女人。
他当着谢烨,为英儿写下无数美丽的诗句,摘录其中之一:每个黄昏的后边,都有无穷无尽的岁月,我可以在风中看你光洁的耳轮,在云飞动的时候,看你的头发。英儿,我们活着、看着、就是快乐的;看你的衣裙的飞舞就是快乐的。
顾城、谢烨与英儿
甚至在听说英儿可能怀孕的时候,他的表现是“眼前一亮,我想让英儿留下来。那一亮永远被我记忆住了”。而在谢烨怀孕后,顾城坚决反对要孩子。最后在谢烨苦苦央求并同意生下孩子后送人,才勉强让孩子出生。而孩子出生后就被送给当地的一家毛利人抚养,这个孩子就是顾城临死前写下诀别信的对象:小木耳。
然而,随着日渐的了解,英儿也逐渐了解到顾城强烈的偏执与自私狭隘。最后趁着顾城和谢烨离开激流岛的时候,英儿也选择了离开。顾城回来后疯狂地寻找英儿。后来知道英儿和别人结婚了,并捎话告诉顾城永远不希望再见。顾城这才绝望。随后顾城决定为英儿写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就叫《英儿》。在这本书中,顾城用诗化的语言大量地描写了他和英儿性爱的细节:
“我都想起来了,从来没有那么甜美,我从来没有那么甜美自如过。她(英儿)的轻巧给了我一种放肆的可能,一种男性的力量的炫耀,这是我在你(谢烨)面前所无法做的。你无言的轻视,使我被羞愧和尊敬所节制。”(《英儿》,P44)
而为顾城这部书打字的,就是谢烨。相信谢烨一边打字,一边心里在流泪,在流血。泪血,一滴滴落下,最后却没有干涸,而是聚集成了她内心无尽的愤怒和怨恨。
早已活在自己世界里的顾城,在社会同一性严重的缺失下,他似乎已经丧失了基本的社会人格,狠心不要孩子,已经丧失了作为父亲的最基本人性,而和英儿的出轨,证明了他缺乏了基本的社会伦理道德,更可怕的是,可以无视陪伴多年、相濡以沫的妻子内心感受,一次次的伤害却仍然心安理得,相信任何一个正常点的男人都会懂得这些事应该瞒着老婆,从这点上更是证明了他已经严重不具有基本的正常社会思维,已经是一个自我意识膨胀到了极点的怪兽。
而人这个动物,再孤独的世界,也是无法逃避一些道德因素的支撑的。顾城这一切不合常理的举动究竟来源于什么?或许在这封他与朋友的通信中可以找到答案:“英儿若不爱我而走也没什么,令我最难过和心碎的,是心爱的女孩要被别人染指。”在顾城的世界,他似乎不仅不了解女人,也完全不了解人性,更不懂得尊重他人,他内心只有他自己和极强的占有欲。
而这一切,正是因为多年社会同一性的缺失而导致的人格缺失,这样的人,永远缺乏一种同理心,永远缺乏一种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所以后来一旦谢烨感情发生了转移,他就开始表现得无法忍受。就这样,在激流岛的最后岁月里,顾城的精神世界彻底崩溃了,而谢烨也同样被焦灼与浑噩煎熬着。最后终于出现了这个惨烈的结局。
在人类社会中,不否认很多时候,天才与精神病人常常很接近,也不否认正是这些神经质的特性让他们的才华能更多地展露无遗。但我们要知道的是,天才首先也是人,而作为人,生存才是第一位的,而人类社会中,生存首先就必须要有人的基本社会特性。这就是基本的社会人格的同一性。如果失去,那么往往迎接的就是悲剧。
在这个真实案例中,天才与现实的格格不入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我们从这个现象背后需要看到的是,那就是社会人格同一性的重要性。何况我们大多数人不是天才,我们只是普通人,所以拥有一个完整的社会人格才更为重要。其实连顾城自己都并非不知道自己性格的危害性,我们来看看他在自杀前给儿子的诀别信,结尾处写道:“三木,我只有死了。愿你别太像我”。
顾城的儿子小木耳
一句“别太像我”,道尽了当时顾城在生命最后时刻内心的多少悔恨和无奈。而我们在无尽的惋惜和唏嘘的同时,也应该看到顾城其实早已深知自己性格的缺陷,但遗憾的是,他已经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有人就说过:人最难的是战胜自己。顾城可以写出无数直击人心的动人诗歌,但却无力改变自己的性格。而这一切,都和他一直成长的环境最终导致了社会人格同一性的缺失,无法乐观和坚强地面对逆境,而滋生出一个偏激的巨婴是分不开的。
最后,再介绍下,在同一性的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部分:评价,这是指个体对其在同一性内容成分的各个方面所进行的评价。
人的一生,社会人格的同一性确实非常重要。但俗话说:一样米养百样人。人性决定了有其极为复杂的一面。我们无数人,要真正做到完美的社会人格同一性可以说基本不可能,如尽管许多人在生活中扮演了无数相同的角色,但生活的阅历和轨迹却会让他们追求的目标却往往不相同的,这其实就是因为人认知形成过程的复杂导致了他们会对相同的角色却有着不同的认知。
如有的人在生活中会表现出明显的单向思维,他们只会关注某一方面的成功,觉得其他的东西对自己来说都是无所谓的,顾城就属于这一种人。而社会人格同一性完整的人则会努力在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中维持一种各方面的平衡,而对这些人而言,心态和理性往往都保持得很好,各方面也会显得如鱼得水,他们的人生往往也都很成功,这样的心理同一性评价也是最高的。
遗憾的是,在那个年代,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同一性的理论还鲜为人知,顾城和谢烨的惨剧当时人们虽然无限惋惜,但并没有引起人们对心理疾病的重视。好在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人们开始逐渐关注到了这些问题,开始逐渐学会反省和研究人性的弱点和心理分析与治疗,这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进步。
所以,告诫下今天所有的父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人格培养的重要性,尤其在孩子成长时期的社会融入和性格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社会人格同一性较为完整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在未来生活中,不管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往往都会想办法去应对和解决。而不会轻易走上心理极端。
当然,我们也承认,人类的复杂性决定了完美的社会人格同一性是没有的,但即便再不完美,也永远好过如顾工那般痛悔一生!!!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0:14: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664907796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戾气是什么意思(戾气是什么意思气).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戾气是什么意思(戾气是什么意思气).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