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中,最常见的苦恼是什么?很多人可能都会认为,是「讨好」。最近的《花儿与少年4》里,#刘敏涛 讨好型人格#的话题就被热议。因为露营时一直下雨,她的被褥湿了,睡不好。虽然队友提出各种方法想帮她,但她因为不想麻烦别人,执意用电吹风吹干,搞得大家很担心:▲结果也没太睡好后面,她身体不舒服,也是不愿意说,强撑着说自己没事,不想拖团队后腿。甚至,还说自己撑不住就会放弃录制,说着说着还哭起来了。▲感觉好…崇高?结果,金句女王杨幂倒是一针见血,指出她这样做,反而是在麻烦别人:▲很犀利了可以说讨好型或者说讨好,其实是这年头的普遍困扰。蒋方舟就曾说过,自己就很讨好型人格:▲自己也很苦恼包括这几年作为金牌制作人翻身的阿雅,早期也一直深陷讨好:▲甚至可以说是被霸凌很多人也有类似感慨:不好意思给人添麻烦,不好意思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诉求;如果别人请求自己,感觉很难拒绝,结果常被欺负和利用,自我感受也很差。▲网上「讨好型人格」一览(来源:小红书@我叫果子狸)问题来了:「讨好」明明听起来很付出,为什么常常过得不咋地?怎么自救自己的「讨好」倾向,让自己更自信更快乐?01讨好型成因讨好型虽然有种种表现,但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核心成因其实有二:一,觉得自己没价值或价值很低,不讨好不行。阿雅这点很典型。她年轻时觉得自己长相不好,为了被漂亮的姐妹接纳,甘愿跑腿:▲据说阿雅曾经多次被气哭不仅如此,虽然她本身更偏深度而非搞笑,但因为觉得自己不好看,怕不被人喜欢,所以早期通过搞笑来让别人喜欢自己。▲心态是自我否定式的正因为觉得自己没价值,只有讨好别人、满足别人需求才有价值,所以这类人才会很难拒绝别人的需求。甚至,在别人看来,他们会被一些虚伪的称赞和接纳吊着,感觉很不值得。也因为觉得自己没有价值,连带觉得自己的感受和请求都没价值、不值得被重视,所以会不敢表达。▲同事把自己拍得很难看,都不敢提出不同意见二,觉得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很脆弱,只能通过讨好维持。因为觉得自己没价值,别人跟自己交往,就是因为看重自己「能满足对方需求」。所以,这类人很不敢拒绝别人,生怕让别人不高兴、失望:▲刘敏涛就说,会下意识不让对方不舒服(有槽点,之后说)在他们眼中,再小的刺激都可能造成关系的破裂。所以,他们会倾向于委屈自己去满足对方的需求,甚至到很极端的程度。▲自己带了饭,同事邀请一起吃,也不敢拒绝甚至,不仅是亲近的人,有些人只要被诉苦,即使是陌生人都很难拒绝:▲被人说「同是打工人,体谅一下」就花了5000块办卡的老好人。看到这,如果你觉得自己有点中枪,甚至心里难受,没关系,你不是一个人!就我观察,绝大多数人都会有讨好瞬间和一些讨好感重的关系,这种现象其实很普遍。虽然陷入讨好,往往是因为低价值、没自信,但这不代表是我们的错,而很大程度上,跟我们的成长过程有关。如果成长于严格的、少夸奖肯定的环境,就会陷入夸奖饥渴,很容易为一点点肯定付出很多。阿雅就曾经为了获得姐妹一句「很帅」的称赞,从二楼跳下去,把手都摔伤了。而难过的是,姐妹不仅没有夸她,甚至都在睡觉,根本没有人关心。▲太惨了类似的,如果成长的环境,不允许我们有负面情绪,提要求,我们也会逐渐觉得,这不被允许:▲刘敏涛的成长环境,很少允许表达自己的感受你的负面情绪和请求,可能从没有被看到和接纳过。不是被无视,就是被「从你自己身上找原因」堵回去。▲这种家长发言,是不是很常见?久而久之,你也会逐渐觉得,自己的不快乐,是不值得被看见的,自己的需要,是不值得被满足的。因而,你会自然而然地难以表达自己的诉求和不良感受,甚至把这件事看得极端严重。总结下,「讨好型」往往成长于严苛环境,从而建立了「我自己没价值」和「只有通过讨好才能建立关系」的信念,因而用讨好应对世界。但,注意表述,关键的不是「成长经历」而是「信念」:成长经历很难改变,但一旦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信念并调整,讨好型也能从内而外变得不一样。02讨好急救自我价值讨好心态的第一个基础,是我没有价值或价值很低。虽然总体未必是讨好型,但如果我们针对一个人或一件事感觉自己「没价值」,也会不自觉地使用讨好的方式。但,我们真的没价值吗?关于自我价值,现存观点往往有两个极端。第一个极端是,我只有满足别人的需求,让别人满意,我才有价值。▲便利贴女孩的心态,往往就是这样这种人有时也会想反抗,但当他们展露出自己「什么都不想做」的一面时,往往又会被人否定,然后他们又会很快放弃。这样一来,他们又更坚定了自己「我本身没价值,必须讨好别人」的信念。另一个极端,相对隐形。他们会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做就有价值,无论怎样别人都会爱自己、为自己付出。▲GQ杂志采访胡春杨,对方一副摆烂的姿态,认为不做什么就会有粉丝喜欢自己自己绝对不会去「讨好别人」或付出什么,这种行为太掉价了。别人去讨好而我不会,这说明我高人一等。▲前几期就有这样的留言虽然他们不是这篇重点,但这类型的存在,往往也会加强讨好者的错误观念:「这些人过得好自私好自我啊!我不想成为他们这种,所以我宁愿讨好。」或「他们这样才是真正做自己吧,好羡慕啊,希望我有一天也能成为这样!」但,这两种心态,其实都偏极端了。心理咨询师@丛非从的书里,有个公式,给了我很大启发:存在价值,指的是我们的存在,或者说我们做自己,给别人提供的价值。注意,这里是「做自己」,不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做就没有价值,自然很难被爱。所谓做自己,是指,比如,如果你博学善思考,即使你不替别人出谋划策,你的存在可能也让人心生喜爱和向往,这也是一种价值。再比如,如果你乐于助人,你只用做自己去帮助别人,不用刻意迎合,就对一些人有价值。从这意义上来说,释放善意、照顾别人的情绪、为别人着想,绝不是简单地对应「讨好」,大家千万不要为了「不讨好」把自己弄得神憎鬼厌。即使你对外呈现的是「拽」「自我」,但如果这种状况并非你实际性格,其实也是在讨好某种流行形象,反而会变得又假又没有魅力。▲之前的拽姐于文文,就被抨击过
说到底,决定我们是在讨好还是做自己的,核心不在于我们摆出的姿态是拽还是配合,而是在我们内心是否认同自己做的事。
同样是「与人为善」,如果你内心想法是「我喜欢对方,想让对方开心」或「对她好她也会对我好,我这样做是为了自己」,做起来心脑合一,那你做事就没有付出感和委屈感,也不容易向对方索取情绪价值,这样做,对方也感觉轻松,反而更喜欢你。
但如果你配合对方时,脑袋里是「其实我不想」「但也不敢说」,那你内心是内耗且带着很多负面情绪的,这种不满会让你不自觉用言行攻击对方,最后反而会拉远双方的距离。
人如果觉得自己在委屈讨好,很难没怨气,如果没办法心平气和扭转心态,不如做好自己。
我们做自己,就是展露自己的特质,本身就会吸引一部分人的喜爱。▲比如春夏的自信,就很吸好感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好这口,有人喜欢就会有人讨厌,有人觉得有价值,就会有人觉得没价值。就像简妮我写文,既会收到「太长不看」也会有「太短不够看」,不可能都满足。要不被批评,只能啥都不做。比起「试图让不喜欢自己的人满足」,其实,更好的策略,一定是善待更欣赏自己存在价值的人,因为他们才更会滋养你,让你做自己、有自信。这就要讲到「刻意价值」:虽然,我们的存在就对一些人很有价值,但毕竟不是全部。人际交往中,大家都想要做自己,如果都不让步,交往就很难顺畅。恰当的「刻意」,在我看来,是必然且有益的——比如厨师想要让食客开心,一般也要尊重下食客的口味。但,如果我们太过于依赖「刻意价值」,总是去调整自己配合对方,会出现什么问题?首先,我们未必能够让这种人满意,因为我们本性上不是这种人,做也很难做好。▲比如杨宗纬的唱跳,让人觉得他更适合回去唱歌,还被有的网友说跳舞像赵四也因为这类人从本性上,可能就不喜欢我们的特质,这么做事倍功半。其次,我们越改变自己,我们的「存在价值」就越被挤压。结果就是,真正喜欢我们的人,会对我们失望,甚至离开我们。而不那么喜欢我们的人,对我们又有各种的要求和不满意,我们又得不断配合,越配合又有很多委屈和付出。最后呢?就变成「我都这么委屈自己了,你们怎么还不满意」——因为你这么做,留下的就是对你不满意的人,满意的都被你气走了。就像蒋方舟说的,喜欢你的人,喜欢的是你自信骄傲的样子。▲你越委屈自己,离喜欢的人越远所以啊,讨好型觉得自己没价值,可能只是找错了人,而不是你本身真没价值。喜欢你的人,会更多用支持、理解、接纳的态度去看你,如果要「讨好」,也让我们优先讨好他们吧!03讨好自救他人关系讨好心态的第二个基础,是我跟别人的关系,只能靠我讨好别人。虽然前面讲了很多讨好型的不容易,但这里,简妮我觉得要说点重话:那就是,很多人的「讨好型」其实都只是在自我感动,甚至是在「摆弄他人」。包括这次的刘敏涛,也给我这种感觉。▲日剧老好人女主的男友,就曾说她「沉迷于自己是好人的感觉」。简妮我凭什么这么说?在我看来,很多讨好型会从一开始就为关系写好了剧本:我是好的、付出的。你是坏的、索取的。你不会理解我,也不会满足我的需求,反而会向我不断索取,而我只能满足。因为剧本是这样的,所以他们接下来,也会强行要求别人根据这个剧本演。比如刘敏涛,她被褥湿了,队友提出帮助和其他安排,但她都以「不想给别人添麻烦」拒绝了:▲结果搞得大家很难做这种态度,其实在表达什么呢?我不信任你,我不相信你会真心想要帮助我,我觉得我一旦向你索取或者给你添麻烦,你就会指责我,所以我不给你添麻烦。再比如这段,她想让张凯丽开车获得冠军,结果弄巧成拙,撞车了。自己也受伤了,但还是表示很对不起,哭了出来:▲杨幂表示很心疼但代入张凯丽的视角,会有什么感觉呢?你这么过度抱歉,好像我会在你受伤的时候还责怪你一样,我有那么坏吗?类似的,前面的例子,如果同事没坏心,会怎么想?我只是请你一起去午饭,你去不去都可以,结果你自己都带了饭,然后说不敢拒绝我,我有这么不讲理吗?跟这种「讨好型」相处,感觉就像自己被迫演坏人,让她做好人。如果是正直的、不打算从他们身上占便宜的人,反而会感觉很不舒服、不被信任,会想要疏远这种人。这是感受的层面,那么,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讨好」是不是又真的贡献了价值呢?答案往往也是否定的。比如刘敏涛,她说不想给别人添麻烦,所以拒绝别人的帮忙。但事实上,队友都很担心她,但是还得猜她到底想怎样,就像杨幂说的,实际上添了更多的麻烦:▲非常犀利了再比如,她说自己不想给别人添麻烦,所以自己在雨天独自开车下山透气。▲拒绝别人帮助但因为她本身身体就不舒服,而且雨天路滑,最终结果,是大家都很担心她,反而添了更多的麻烦。▲要队友选,可能更宁愿给实质帮助解决,而不是这种担心了还不被领情。这样看下来,刘敏涛的行为,与其说是「努力不给别人添麻烦,照顾别人的感受」。不如说是:只是想要满足自己「我没有给人添麻烦,没有在索取」的自我感受,并不真的在乎别人感受,并不真的在乎有没有给别人添麻烦。实际上,跟这种人相处,会非常累。因为,他们自己是觉得没有索取、没有添麻烦,实际上和对方感受上,都是大把索取、大把添麻烦的。久而久之,不打算在他们身上占便宜、真关心他们的人,跟他们相处很累,关系会变淡。而拿捏住了他们这种「想做好人」心理的人,也会心安理得地从他们身上挖好处。他们会觉得「反正你自己想要觉得自己是好人,我刚好满足了你的需求,我没啥好内疚的」。▲比如日剧里老好人女主的同事,叫她帮忙做excel表格,自己去聚餐不说,还背后嘲笑她像外包工虽然我说得很重,但其实我并不觉得,这是这类人本性有问题。在我看来,他们其实是把所有相处的人,都当做了小时候过于严格的父母。他们拒绝麻烦别人、不敢提要求的样子,就像是在对童年苛责自己的父母无声地抗议「看吧,我不麻烦你!你满意了吧!」「看吧,我会委屈自己!你开心了吧!」
但,身边人并非儿时的父母,他们很难get到这类人的伤痛,而只会get到被攻击的感觉,继而疏远这类人。
意识到这点之后,我们其实可以对他们多一点理解:他们的怨气并不是冲着我们,只是源于自己的旧日伤痛,当他们意识到这点,跨过这点,就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你对「讨好」「讨好型」有什么经验和想法?评论区聊聊看吧!喜欢这篇的话,记得点赞啦!下期见!负责助理:木青—想看更多内在性格、内心对话?如何做自己优秀还被人喜欢 /面对别人的不同评价,听谁的 / 觉得自己很差劲怎么办 / 如何面对他人攻击,消化并提升 / 如何克服自卑—如何变得更有魅力?为什么要尊重自我需求 / 找到自己正确使用方法 / 营造魅力自我的三个法则 / 普通人如何拥有超强吸引力ᐁᐁᐁ(除手绘图外,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