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士长(卫士长段明楼原型是谁)

更新时间:2023-03-01 15:52:06 阅读: 评论:0

作为一直跟随在毛主席身边的卫士长,李银桥和毛主席相处了很多年,也建立起了丰富的感情。

在两个人相处的过程中,毛主席的很多战略思想以及做人的道理都悉数的传授给了这位年轻的卫士,李银强也没有辜负毛主席的希望,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不仅将毛主席照顾的处处周到,而且从毛主席的身上学习到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以及如何做一个好干部的方法。

李银桥

在晚年的时候,李银桥曾经接受很多记者采访,他回忆起年轻时期毛主席对粟裕将军的评价,他说:“如果这些话我再不讲出来,就永远没有人知道了”。

李银桥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1958年之后,粟裕将军因为在生活上犯了一些小错误,而被有心人士在会议上批评,还说他为人自私过傲等。也因为这次会议,粟裕大将从战斗一线撤退到了二线来,从此之后便没有直接领兵,因此也有很多后辈开始模糊了对粟裕将军的看法。

粟裕

其实,他的为人以及战绩在毛主席那里有最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李银桥在晚年接受采访的时候才要说出来毛主席对粟裕将军的看法。众所周知,毛主席知人善任,熟悉自己手底下各位将领的脾气秉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按照他们的性格特点将他们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去,所以,对于粟裕将军,毛主席的评价一向是非常客观公正的。

“淮海战役的第一功”

“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这是毛主席对粟裕将军在解放战争中的评价。毛主席之所以会这样说,不仅是因为粟裕在战场上带领士兵奋勇杀敌,更是因为他在开战前夕便提出了几条策略。

粟裕

当时,国民党的百万大军直线压境,企图全面包围解放军,所有的将军们都提出了自己的对策,但是淮海战场是否开启的问题是没有人敢直言相告的,粟裕将军却顶着风险三次向毛主席提议。

“这个淮海战役必须要打!”粟裕坚定地站在毛主席的对面说。

“说说你的看法。”毛主席拿着一支旱烟,眉头紧锁,看着面前的地图。

粟裕将军丝毫不惧,直言相告:“刘邓大军南下是个正确的选择,但是不能够忘记的是,现在中原还残存着国民党剩余的大部分兵力,若是我们的一鼓作气在中原地区打个遍地开花,那么直接就减轻了南方地区大军的压力,我也不用再去南方吸引老蒋了。”这几句话说的铿锵有力,他丝毫没有自己的私心,而是把当前的形式直直地说了出来。

粟裕

之所以他这几句话是非常的难得,是因为在此之前,毛主席已经决定了让刚刚结束济南战役的粟裕将军南下吸引蒋介石的火力,让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同时,开辟中原的大战场。

这原本是党中央最高领导人的决策,但是粟裕将军却丝毫没有畏惧权威,反而是以大局为重,斗胆直谏。

“这场战役一定能赢吗?你有把握吗?”毛主席还是一直紧紧地盯着眼前的布防图,开辟这个战场,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太难了。老蒋的部队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以我党现有的兵力开辟淮海战役的战场,一招不慎就会落得满盘皆输的结局,所以说毛主席的担忧也非常有道理。

毛主席

但是粟裕却十分坚定地对他说,“淮海战役若是能打,那一定要把三个野战军归统一指挥,只有战线拉长才能够将老蒋陷入解放军的汪洋大海之中。”听完了粟裕的陈词,毛主席最终一锤定音:“既然这样,那就打吧”。

一声炮响,淮海战役正式开启了第一枪,接二连三的炮声在前线轰鸣着,粟裕将军在指挥所里也是十分的煎熬。

他知道自己顶着这么大的压力将淮海战役的命令要了下来,若是此役不成,那么对于党和人民、甚至一直以来都十分支持他的毛主席都是不小的打击,所以在淮海战役里,粟裕将军是顶着天大的压力。

图源网络

这场仗的惨烈程度前所未有,或许是知道前线如此焦灼的战况,毛主席一封接一封的电报往前线发来,他坚定地告诉粟裕,“不要畏惧敌人的炮火,前方的战况,大后方是不能够及时了解的,这个仗应该怎么打、用什么方法打,就由你们几个指挥员全权指挥。”

正是毛主席的支持,让在前方背负着巨大压力的粟裕松了一口气,果不其然,此战让粟裕获封了“战神”的称号,在军中和林帅并称“军神”。

一战封神的孟良崮战役

“我们这些战友中,就属粟裕最会打仗。”

李银桥告诉记者,毛主席曾经感叹地说道:“我们这些战友中,就属粟裕最会打仗”。能让毛主席有这等感叹的人,除了林帅和粟裕大将也没有几个人能够得到了。尤其是在孟良崮战役中,粟裕将军才比韩信,在百万军中取敌将首级。

1947年孟良崮战役前夕,陈毅(左一)与粟裕(左二)等视察炮兵阵地

孟良崮战役是在解放战争中让粟裕将军一战成神的战役。在松沪会战失败的情况下,蒋介石开始了自己的策略转变,他放弃了原先全面包围解放军的策略,转而向各个地区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是蒋介石重点进攻的地区,陕北是当时的党政中心,拿下它具有极高的价值,而山东作为沿海地区,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当时蒋介石派大军直线逼近山东,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感到压力直线上升。因为国民党大军有着精良的装备和充足的兵源,他们层层缩进包围圈,粟裕将军的部队就如同困在里面的猛兽而毫无还手之力,面对这样的困境,重点突围是最便捷也最好用的方式,但是如何在这层层的包围之中突围出去,粟裕将军伤透了脑筋。他经过思索,采取了一套猛虎掏心,擒贼擒王的战术。

粟裕与陈毅

1947年,5月10日,“咱们就打掉张灵甫,把头打掉,尾巴就好弄了。”粟裕将军面对着手下的将士们这样说。

“可是,驻守孟良崮的是老蒋的第74师,张灵甫可是很难对付的人。”底下的人七嘴八舌地回应。

的确,第74师是有张灵甫下辖的王牌部队,他是老蒋的心腹,也是为什么老蒋敢如此冒进山东地区的原因。可是粟裕决定另辟蹊径:“74师是王牌部队,是谁都知道的事情,所以老蒋老蒋料定了咱们不敢打,可咱们就偏要打。”

张灵甫

在粟裕将军的坚决领导下,孟良崮战役正式打响。他采取的战术和旁人的不同,别人打援和独立作战是两方面各自进行的事情,但是粟裕将军一面要派兵正面进攻74师的主力部队,还要分散一部分兵力去切除孟良崮和外界之间的联系。

这种打法不可谓不胆大,但是粟裕将军往往喜欢出奇制胜,就这样,在看起来根本不可能打赢的这场战争上,粟裕将军却将74师打了个落花流水,直接砍掉了蒋介石的五大主力部队之一。

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是我党没有想到的事情,也是蒋介石没有想到的事情,更是全军将士没有想到的事情,毛主席在后来是如此评价这场战役的:“你们那样果敢、迅猛地消灭第七十四师,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有两个人没有想到,一个是蒋介石,另一个就是我毛泽东。”

毛主席

李银桥说,这句话是毛主席屡次提及、感慨,因为这句话涵盖了毛主席对大将粟裕的客观公正的评价,抛去其他事情不谈,粟裕将军是当之无愧的当代韩信。

客观公正的评价

在1958年,粟裕将军在一次会议上收到了猛烈的抨击,会上的人批评他说居功自傲,不守党政纪律,是极端个人英雄主义。但是李银桥却在采访中说,粟裕将军的为人绝非如此,因为毛主席曾有言:“难得粟裕!难得粟裕!三次辞帅,当真不简单啊!”

粟裕将军作为解放军里的骁勇善战的战将,却有几次的辞让官职的事情非常的让人钦佩。

粟裕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央决定组建华中军区,任命粟裕为军区司令员,张鼎成为副司令员。但是听到这个命令,粟裕将军却没有特别的高兴,反而是按下了来报的命令,直接请求中央让张鼎成为司令,自己做协助工作,这是他第一次让出司令的位置。

第二次,陈毅将军负责调任中原工作的时候,粟裕被中央任命为华东野战军的领导,但是大局为先的粟裕,再一次真诚的让中央保留陈毅在华东野战军的职务,自己还作为老上级的下属。

陈毅与粟裕

他认为,这两个野战军的磨合和合作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而自己年轻,恐怕不能服众,需要一个众望所归的统帅,而如果陈毅将军在自己之下,那么可能会在党内形成一些不同的声音,所以为了军队着想,为了更强大的战斗力着想,他决定还是向中央表明态度,让陈毅将军继续做他的老领导,这是作为一个赫赫有名的战将,粟裕将军第二次让出司令的位置。

第三次发生在1955年授衔之时,因为有着孟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的伟大战功,毛主席即便决定让粟裕将军接受大元军衔,但是粟裕将军为人一贯的谦逊和低调,面对毛主席的夸赞,他却表现的十分平静,然后向毛主席表示了自己还不配做元帅的职务的态度。

1955年授衔仪式

在他的再三恳求下,毛主席也没有勉强,和中央其他的协调,让他做了大将之首。其实按照他的战功来说,元帅之衔当之无愧。

毛主席之所以评价粟裕将军非常的难得,不仅是因为他的战绩很难得,更是因为他的为人很难得。

在面对名利面前,他能够积极地让贤,谦虚谨慎,将主要的领导位置让给自己的老上级和资历深厚的老将军,自己屈居二线却毫无怨言;在面对正确的战略和战术方面,他能够直言对毛主席相告,并不畏惧权威和教条,尤其是在三野合并之时,他主动交出自己的指挥权,让给了陈毅将军和邓小平,虽然在实际的指挥中,他还是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周总理给粟裕授衔

在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苏中七战七捷都足以说明了他胆大心细、精于军事的特点。尤其是在孟良崮战役中,他察查人心,想到了张灵甫为人刚愎自用,必定和自己的下属同僚们断不会和睦相处。于是他才敢制定出一边直面战场,一边切断对方的援兵的策略。

所以说,粟裕将军目光如炬,他看待是非,看待名利,看待人心,都是目光如炬,洞若观火。“论功,论资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这句话足可见在毛主席的心中,粟裕是非常适合元帅的人选的。

同时这句话也反映出了粟裕将军不但在军事上让大家非常的敬佩,更是在政治上也不糊涂。林帅曾经评价他:“粟裕是一个不懂政治的人”,但是综合各种条件来看,一个不懂政治的人能够在政治的军队中独身走过了那么多年,这实在是不可思议。

粟裕

因此,粟裕将军并不是不懂政治,而是他不愿意参与政治,更不愿意搅弄政治。也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特点,所以他在每一次有关政治的事情上都没有惹火烧身。

在1958年的批评会议上,他对待大家的批评能够不卑不亢,坚持开展批评与做批评,积极地做好检讨。

这样的好品质让他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在特殊时期,他除了被降职之外,没有受到像其他老总一样过分的对待,这与他的头脑与谋略和人品以及性格都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人民给予粟裕将军的评价是说他志如张良,才如韩信,义如关羽。

粟裕

蒋介石曾经在晚年的时候感叹,为何如此多的能臣战将都去了我党这边,他所说的这些人中包括两个人:一是周总理,二是粟裕将军。足可见作为对手,老蒋对他是十分敬佩的,张灵甫作为粟裕将军的手下败将,却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

岗村宁次评价粟裕将军,说他是“出奇兵,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能得到这么多对手的一致好评,足可见粟裕将军的真才实学,能够在风云变幻时期安然退场,也能够说明他是一个非常通透明白的人。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0:0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657126794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卫士长(卫士长段明楼原型是谁).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卫士长(卫士长段明楼原型是谁).pdf

标签:卫士   原型   段明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