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中的光学现象
大气中 的光学现象种类繁多、千姿百态,日光月光和星光在穿越大气时会发生透射、衰减及反射、散射、折射、衍射、色散、偏振等现象,这些物理过程与大气的密度分布和大气中杂质的多少及大水、水分的相态及含量等状况密切相关,并在一定程度上与天气过程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大气中光的散射现象
当光线在大气中穿行时,大气中的粒子会使部分入射光向各个方向发散出去,形成光的散射现象。光的散射现象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正是由于大气中光的散射现象,形成了蔚蓝天空、霞光、曙暮光等现象。
蔚蓝天空 晴朗的天空是蔚蓝色的,天气愈晴朗,蓝色愈澄澈,这是大气对太阳光散射的结果。人眼感觉到的天空颜色,是到达地面的各种波长的散射光呈现出的综合色。天气晴朗时,大气中的散射现象以分子散射为主,而分子散射的强度与入射波长的4次方成反比,因此对到达地面的散射光而言,红光由于波长较长而贡献较小,紫光则由于波长较短而贡献较大,贡献最大的是介于红光和紫光之间的色光。同时,在太阳辐射光谱中,最大辐射能力所对应的波长为475nm,即青蓝光,并且人眼最敏感的色光偏向于绿光。因此在晴朗的天气条件下,人们所看到的天空呈现蔚色。
人们看到的天空颜色,与光线到达人眼前通过的大气路径的长度有关,使天空不同部位呈现的蓝色存在差异,天顶的蓝色较深,地平线附近的蓝色较浅。并且蔚蓝的天空只是在低空才能看到,随着高度的增加,空气越来越稀薄,散射光线变弱,天空越来越暗。
当空气中尘埃和水滴较多时,粗粒散射加强,而粗粒散射对不同波长色光的散射程度差异较小,因此天空的蓝色会变淡。阴雨天气时,大气中的散射现象以粗粒散射占优势,故天空呈现乳白色或灰白色。
太阳透过大气层后,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减弱作用,其总能量减少,辐射波谱也有所改变。以大气上界得到太阳辐射能量为100%,经过大气层后,大气吸收了14%,大气散射和云层、地面反射共返回宇宙空间43%,能直达和在面散射到达地面且被地面吸收的仅43%,大气减弱太阳辐射是强烈的。
吸收作用
大气的某些成分,具有选择性吸收某些波长的特性,其中最主要的氧气、臭氧、水汽、二氧化碳、云滴、雨滴、微尘等。氧强烈吸收波长小于200nm的紫外线,此外在可见光区690~760nm波长附近有一个较弱吸收带。臭氧主要吸收波长为200~320nm的紫外线,其吸收能力之强使波长小于290nm的紫外线极少到达地面,保护了地面生物;此外,在波长为600nm处有一条较弱吸收带。二氧化碳主要吸收波长为1460~2780nm的红外线。水汽主要吸收红光及红外线,在波长为930~1500nm的红外线区有3个强烈吸收带,在波长为600~730nm红光区有3个较弱的狭窄吸收带。水滴能吸收波长为590~3000nm的辐射,水滴、微尘杂质吸收红外线,但作用很不小。大气对光谱区吸收极少,对可见光几乎是透明的。
散射作用
当太阳辐射透过大气时,太阳辐射能遇到大气中的各种质点向四面八方散开,称为散射。散射后只有一部分仍按原来的方向射到地面,所以太阳直接辐射便减弱了,如果投射光的强度为S,以D表示被单位体积空气向所有各方向散射的辐射量,则比值D/S称为散射系数,表征散射能力大小。散射系数与大气质点半径大小关系密切。当大气干洁,质点半径小于200nm时,散射值与入射光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这就是著名的蕾莱分子散射定律,其表达式为
式中,B是与大气中悬浮质点数量成比例的常数。其说明射入光波长愈短,散射能力愈强。例如可见光区波长为380nm的紫光比760nm的红光波长小一半,则紫光的散射系数为红光的16倍。因此当晴朗无云、大气干洁时,被散射的光线以波长较短的蓝光为主,故天空呈蔚蓝色。而清晨和傍晚时,波长较长的红橙光则被散射减弱较少而蓝紫光损失较多,加之大气对红橙光透明度大,对红橙光透过得较多而对蓝紫光则透过的较少。这就是旭昌及夕阳时因为通过的大气量大,蓝紫光被散射殆尽,遂呈现红色的原因。
当大气混浊,质点半径超过10000nm时,入射光的各种波长具有同等散射能力,散射系数不在随波长改变,称之漫射。故天空此时呈乳白色。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0:0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656013763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天为什么是蓝的(天为什么是蓝的简单解释).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天为什么是蓝的(天为什么是蓝的简单解释).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