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我的长生果教案

更新时间:2023-03-01 15:12:07 阅读: 评论:0

gps怎么打开-最好的我们贝塔

我的长生果教案
2023年3月1日发(作者:大学迎新)

我的长生果语文教案

我的长生果语文教案3篇

我的长生果语文教案1

学习目标

①认识“扉、瘾”等生字。并通过互相提醒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重点感悟作者从读

书和作文中受益的语句。

↘谈话导入

①同学们都听说过长生果吗?(板书:长生果)吃了长生果会怎么样?板书课题,

并指名读课题。

②读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要求同学们运用平时的

学习方法自己读懂课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标好自然段的序号。

②提醒注意的字音:心扉的“扉”读第一声,水浒的“浒”不读许,过瘾的

“瘾”是前鼻音,馈赠的“馈”声母是k,酵母的“酵”不读xiao。

③默读思考:“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

从中悟到了哪些道理?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①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书是“我”的“长生果”。)

②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作者写了童年读“香烟人”小画片,

读连环画,到小镇的文化站读图书、文艺书籍。作文常常居全班之冠,作文《秋天

来了》得了“甲优”,作文《一件不愉快的往事》老师夸我“嵌”字用得传神。)

a.作者是怎样读这些书的?板书:津津有味、如醉如痴、牵肠挂肚。

从作者这样读书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非常喜欢书)

指导朗读相关的句子。

b.作者从作文中悟到了什么道理?读11.14自然段。

理解:别出心裁、呕心沥血

③读书和作文有什么联系吗?从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并谈谈理解。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它

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我读了许多的书,使我的作文

写得很好,书就像是我的营养品一样。)

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作者就是因为读了巴金的《家》这本

书,并且里面的句子作者很喜欢,念念不忘,自己作文中不仅用了,而且用得非常

恰当,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④作者为什么说书是“我”的“长生果”?(书像长生果一样,对我有好处。)

为什么又把书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的呢?(书是可以流传下来的,我们通

过看书可以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书就像“长生果”一样不老。)

↘感受全文,积累语言

①认真读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或段落,与同学交流体会。

②课外积累和读书有关的格言警句。

我的长生果语文教案2

一、教学目标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品味学习课文的语言。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点题,引出对少年读书生活的回忆。借助一连串

的比喻,渲染由回忆带来的愉悦之感。

第二部分,第3~17自然段:记述少年时代的读书作文的情况。

第三部分,第18、19自然段:由回忆往昔转到抒发今天的感慨。添上这两

段,不仅使文章首尾呼应,更重要的是把作者与读书,作文、读书与体验生活紧密

地联系在一起,给人以更多的启迪。

课文的第二部分很长,是全篇的主体内容。这一部分的层次大致如下。

第一层,第3自然段:交代有关的背景情况,讲自己因读书而欢悦的心情。

第二层,第4~12自然段:记述看小画片和上小学时读书作文的情况。这一层

又可以分为四个小层。

第一小层,第4、5自然段:看小画片;

第二小层,第6自然段:读真正的连环画;

第三小层,第7自然段:读文化站的图书;

第四小层,第8~12自然段:因读书而提高作文水平,获得荣光,悟出一点写

作的道理。

第三层,第13~17自然段:记述上初中读书、作文和创作的情况。这一层又

可以分为两个小层。

第一小层,第13~15自然段:读大部头小说,作文受到好评,又悟出一点写

作的道理;

第二小层,第16~17自然段:学着“创造”,写出小小说并发表,这是因大

量读书而得到的果实。

2.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的?

分析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它使文章中所有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整体。有的以

人物为线索,有的以物品为线索,有的以感情变化为线索,本篇充当线索的是书籍

(长生果),这条线索非常鲜明,贯穿始终。

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分析:本篇作为记事散文,主体部分基本上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作叙述的。

下面把有关的语句依次摘出来,从中可见其清晰易辨的特点:

最早的读物

后来,我看到几本真正的

我又发现了一块绿洲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作文

上初中后

我终于开始学着那是上初中二年级时

4.本文是怎样突出中心的?

分析:本篇内容涉及的时间跨度大,事情、头绪也比较多,但无不围绕着一个

中心——强调读书的重要性,阐明阅读与写作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就是平常所讲

的“形散神不散”。

集中并不完全等于突出。要想让中心突出,就得有典型的材料。本篇详细记述

了两次作文的情况以及从中悟出的道理,揭示读与写的内在联系;学写小说一事,

记述得虽然简略(或许这是由于搞文学创作不是中学生必做的事),但作者叙事之

后马上附以议论,用力地扣在中心上——“假如不是读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

可能写出那800个字”。除了选取典型事例,作者在行文中时时注意从不同的侧面

去揭示中心,比如:

—-“那时,就是因为酷爱书到了连一片带字的纸头都不放过的地步,我才对

文学发生了越来越浓的兴趣。”

—“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力”

—“做笔记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强我的理解力。”

—“平常看的那些描写苦闷心境的词全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

这样,围绕中心选材,所选的材料有“面”也有“点”,又注意不断地显示中

心,本篇散文的中心就既集中,又突出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5.本文是怎样过渡和照应的?其作用是什么?分析:先看过渡。第5自然

段,是过渡段。从“看得津津有味”到“不过瘾”,去阅读“真正的连环画”,这

是儿时阅读生活的变化。前后两个阶段的内容,借助这个过渡段,自然地连接起

来。第7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的开头,都安排了过渡性的语句,用以连接前后的

内容,使结构层次和叙事的条理更为清晰,上下文的联系更为紧密。

再看照应。第一部分里,有“忆及”的说法标明转入回忆,第三部分则以“至

今”诸语加以照应,如第3自然段中的“欢悦”,第6自然段听“痴迷”“迷

醉”“酷爱”,以及后面的“荣光”“如痴如醉”“说不出地高兴”等,前后连成

一气。再如,第13自然段中提到“记书中优美的词语”,第14自然段就有“看了

巴金先生的《家》后念念不忘的词句”之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15自然段结尾

与第16自然段的开头,前边提到“创造”,后边紧承此意,两段之间语意和文气

连接得十分紧凑,“我终于开始学着‘创造’了”一句既是照应,又是过渡。

作者注重过渡和照应,使文章内容的整体感增强了,眉目也更加清楚。

6.“在记忆的心屏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

一阂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这句话怎样理解?

分析:此句,承前一句“涌起视听的愉悦之感”而来。两个比喻,一个从

“视”的角度形容(画页),一个从“听”的角度形容。“心屏”,这是新出现的

词,把心说成是电视屏幕,其上可以传出画面和乐章,这就与后面的两个比喻联系

起来。“幅”读fú(统读),是量词,“一幅”犹言“一张”。“阂”读“quù,

也是量词,一首歌或词叫“一阕”;这里中心词是“乐章”,其量词用“个”而不

用“首”,故句中的“一阂”犹言“一个”。附注;乐章,指成套的乐曲中具有一

定主题的独立组成部分,一部交响乐一般分为四个乐章。

7.“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味道。”这句话怎

样理解?

分析:“囫囵”读húlún。“囫囵吞枣”比喻读书不作细致的分析,笼统地

接受。“好读书不求甚解”,一般断句成“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是晋代诗人陶

渊明在短文《五柳先生传》中的自况之语,文中,其后还有一句:“每有会意(领

悟),便欣然忘食。”“不求甚解”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说读书只要略知

大意就可以了,不必理解透彻;一种是“不钻牛角尖”的意思。陶渊明的本意恐怕

是后一种,不然他怎么会“每有会意”,就高兴得连饭都忘了吃,一再涵泳深思

呢?作者引用陶语,所表达的意思,与陶语本意也有某些一致的地方,后文“牵肠

挂肚”一词可证。但小学生毕竟水平有限,“不求甚解”更多的是不得已而为之,

因读不懂而放过去。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大概一提起写作文,不少人就会叫苦,不愿写也不会写。怎样摆脱这

种困境呢?只要认真阅读叶文玲的文章《我的“长生果”》,一定会受到很大启

发。如果你按照作者说的办法去做,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学生查工具书,扫清词语障碍。

(三)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路,并列表概括主体部分的主要内容。

提示:

(四)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怎样通过叙述读书作文的情况,揭示阅读与写作

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归纳中心,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突出中心的。

(五)指导学生分析过渡和照应方面的特点。

(六)指导学习品味语言。

1.“我的‘长生果”’/“书,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莎

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把这几句话放在一起来理解。思考:

“长生果”与“营养品”含义完全一样吗?为什么标题不说是“我的书”或“我的

精神营养品”?

提示:“长生果”与“营养品”都是比喻的说法,含义有重合之处,但并不完

全一样。“营养品”主要指出对人有教育作用,使人在精神方面充实、强健、发

展。“长生”也含有这层意思,但不止于此。这个比喻还指书本身是人类文明的结

晶,是人创造出来的最好的精神产品(果实),此其一;其二,人类文明凝结于

书,书又是促进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条件,这种双向的活动是“长生”的,

是永久性的,是永远不会衰败完结的。本篇虽然重点讲的是个人的经历和体会,但

作者把立足点放在很高的层次上,所以标题里用了“长生果”而不取“精神营养

品”等,含义显得更深,给人的启发和联想余地更大。

2.改写第2自然段,删去所有的比喻,然后与原文比较,体会其语言特色。

提示:可以改为——“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感。少年时代

的读书生活丰富多彩,令人高兴欢快。”原文一共有四个比喻。前两个是一组,对

仗比较工整,所描绘的景色与天籁富有诗情画意,语言也很美,这些都渲染了“欢

愉之情”,使它成为可见可闻可感的东西,读者心里好像也出现了那种美妙的感

觉。后两个比喻是一组,又是从画面与声响(乐音)两个方面加以点染,与前一组

比喻暗暗沟通(仿佛蜂蝶飞进了画页,天籁小巧玲现入了乐章),二者之间用

“视”“听”二字联络,用“愉悦”一词总领。

3.画出课文中读书使“我”入迷的词句,前后联系起来品味和分析。

提示:有关的词句有——

几套连环画,叫我看得痴迷:《七色花》引得我想入非非,《血泪仇》又叫我

泪落如珠。”

只要手中一有书,就忘吃忘睡

酷爱书到了连一片带字的纸头都不放过的地步

他们的悲欢离合常常使我牵肠挂肚。

如饥似渴地阅读醉心阅读

图书又像磁石吸引了我使我如痴如醉我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花在借阅图书上。

看了巴金的《家》后念念不忘

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

仍盼天天能扎进头去醉心读书

把这些词句联系起来,可以看出“我”读书的特点是“入迷”。最能体现这种

“入迷”程度的字眼是“痴”和“醉”,文中多次使用,此外还有多种类似的说

法。如果读的是好书,那么“入迷”是一种很好的读书境界。唯有“入迷”,才能

把全部心思都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得到最多的收获。当然,不能止于“入迷”,

还要继续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评析、鉴赏等);读书要有所选择,格调不好、境界

不高、文字不精的'书,坏书,也可能会让少年人一时“入迷”,这对身心发展是

有害的。

4.熟读第10自然段,选出几个自己认为用得最好的词加以评点。

提示:“拂”“撤”“挡”“捧起”“奉献”这一组动词可以放在一起品评;

三个“爱她的”,这一组排比句可作评点:“灿烂”这个形容词用得大胆、新颖,

有特殊的表现力。

5.熟读第12自然段,思考:“别出心裁”和“与众不同”互相换一换好不

好?使用“鲜味”这个口语化的词好在哪里?

提示:“别出心裁”和“与众不同”是同义词,有时是可以互换的,但课文里

的这一句,前面讲的是“构思”,而“心裁”恰恰指心中的设计筹划,所以“别出

心裁”用在这儿恰到好处,不宜换成“与众不同”。“鲜味”含有新鲜感强、不落

俗套的意思,这样的写法和语言必能令人耳目一新,回味不已。使用这个口语化的

词,符合少年人的心理特点和表述习惯。

6.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已经读过的书,与她所说的“社会人生

这部深奥绵长而无页码的大书”,有什么不同?

提示:书一旦成为书,它就定型了,凝固了,虽然来源于社会人生的土壤,但

已经属于过去的事物、代表着过去的认识。“社会人生”则不然,它时时刻刻在变

化、发展,随时有新的事物新的情况出现,随时有新的矛盾新的问题等待人们去认

识去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讲,笔写的书再多,也只是“社会人生”这棵大树的一个

果实。此外,笔写的书是从“社会人生”中来的,不联系书的母体,就不能真正把

书读懂;读了书不去实践,懂了道理学了知识不去运用和验证乃至发展,读书的意

义也就丧失了。总之,一本书容易读懂,而“社会人生”之书,要想读通,绝非易

事。作者因此颇有感慨,这也启发读者——应该把醉心读书与深入实践结合起来。

正如古人所言,既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始于“博学”而终于“笃

行”。

我的长生果语文教案3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3、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

意,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第一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是"我爱读书",在前几篇课文中,我们一直

在和书进行着有趣地对话。《窃读记》中的小女孩,在书店里得到了"窃读"的乐

趣;《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的小女孩,在对长辈的访谈中获得了读书的启示;

《走遍天下书为侣》则提出要善于读书,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所获;今天,

我们还要再学习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看看它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问:你有什么问题?(如:课文中我的"长生果"是指什么?为什

么要把书比喻为我的"长生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看看能不能在文中找到答案。

2、同桌互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相互评价。

3、根据自读提示中的问题和方法,再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多读几遍,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4、四人小组交流检查读书情况。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作者写了少年时代读书和写作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看香烟人小画片;看连环画;看文艺书籍;看中外名著;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

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

作者悟出的道理: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作文,要

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

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2、仔细阅读作者例举的两篇作文,你是怎样理解作者从中所悟出的道理?在

你自己的写作中有过类似的体会吗?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写作体验来理解,谈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学习并

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读书方法──博览群书,入情入境,作读书笔记,会借鉴运

用等。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理解了为什么把书比作"长生果"了吗?

长生果,即吃了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果子,在这里指营养极其丰富。把书比喻

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充分表达了书

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而作者就是在书的引领下写作越来越成熟的。

将书喻为长生果,可见作者对书的钟爱。

2、文中真实地回顾了作者少年时代与书的故事,使作者酷爱读书的情景再现

在我们眼前。读读课文,你是从哪里感受到作者对书的喜爱之情的?

(通过重点段落和句子的分析,明白作者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看叫做

"香烟人"的小画片时的津津有味,看连环画时的废寝忘食,读文艺书籍时的不求甚

解,读中外名著时的如醉如痴。作者正是不断地在书里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才不

断地成长起来。所以作者在回首少年时光时才感到那样的愉悦。)

3、通读全文,体会读书的乐趣。

五、品读语言,学习作者在运用语言上的特点

1、生动的比喻:

让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恰当的词语:

(积累运用:流光溢彩、眼羡、津津有味、天长日久、如醉如痴、浮想联翩、

悲欢离合、牵肠挂肚、如饥似渴、不言而喻、黯然神伤、千篇一律、大显身手、心

安理得)

六、联系实际,交流体会

说一说你读书中的故事,你在书中的收获。

七、课后练习

1、抄写文中优美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在读书中所得的收获写成一个小片段。

【板书设计】

看香烟人小画片

看连环画

看文艺书籍

读书看中外名著

我的"长生果"

写作构思要别出心裁

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

写真情实感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xx年参加课改以

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

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

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

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

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

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

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

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

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

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

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

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

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

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

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

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

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

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

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

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

"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

初期的"激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

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

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

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

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

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本文发布于:2023-03-01 15:12: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654727785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我的长生果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我的长生果教案.pdf

上一篇:交友名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