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都

更新时间:2023-03-01 14:52:01 阅读: 评论:0

拉萨8大必去景点-适合生日唱的歌

词都
2023年3月1日发(作者:做手工灯笼)

页眉内容

1页脚内容

古汉语词汇的构成特点

语言有三个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是语言

的建筑材料,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按理说,学习一种语言,首先应当学习它

的语音,可是古代汉语的语音知识(即传统所谓音韵学知识)较难理解掌握,所

以我们放的后面进行简单了解。这里先学习词汇方面的知识。

词汇是语言中所有词的总汇。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虽然有直接的传承关系,

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因此,其词汇的构成情况并不相同。古代汉语词

汇构成方面有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

第一,单音节词占优势;

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绝大多数,复音词居少数,《诗经》单音词占90%;

《左传》占89%,《史记》占80%,《红楼梦》占36%,《水浒传》占30%

以下。

第二,单音词向双音词发展;

第三,一词多义现象极为普遍。

为了说明上述问题,我们必须首先要搞清以下几个概念:音节、语素、词和

字。

音节是语言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断。语素是语言

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表义单位。一个语素可以是一个音节,也可以是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词则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单位,它由语素组成。

一个词可以由一个语素构成,也可以由两个语素构成。我们把前者叫做单纯词,

后者叫做合成词。语素和词都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而字则不同,字是记录语言的

书写符号。一般来说,一个汉字只记录汉语中的一个音节。

音节、语素、词和字三者之间的关系表示为: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A目一个音节一个字一个语素一个词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B面目两个音节两个字两个语素一个词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C窈窕两个音节两个字一个语素一个词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根据词的音节的多少,把它分为单音词和多音词;

又可以根据语素的多少,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例如:

页眉内容

2页脚内容

以下我们分三个小节说明古汉语词汇构成的特点:单音词和复音词、单纯

词和合成词、一词多义。

单音词

从语音的角度分

词复音词(双音词)

单纯词:联绵词、叠音词、音译词

的从语素的角度分复合词(联合式、偏正式、动宾式、主谓式)

合成词

分加缀复词

单义词

类从词义的角度分

多义词

一、单音词和复音词

古代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的词汇则是双音节词占优势。

《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渚崖之间,不辨

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

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段文字共140字,其中双音词仅12个,即:河伯(出现2次)、欣然、天

下、北海、面目、望洋、以为、且夫、仲尼、伯夷、大方。其余都是单音词,共

116个。如果译成现代汉语,这些单音词中有许多词就必须用双音词来表示。

汉语词汇的发展趋势,主要是从单音词向双音节发展。秦汉时期,单音词占

绝对优势。秦汉以后,复音词尤其是双音词逐渐发展。从唐宋以后直到现在,双

音词占绝对优势,而单音词则退居于次要地位。由单音词发展为双音词,大致有

三种方式:

(1)换一双音词。即改换一个说法,用另外的字构成双音词。如:

闻—听说师—军队至—到来以——认为今—现在

视—观看殆—危险何—什么朝—早晨岂—难道

始—当初日—太阳目—眼睛

语(yù)—告诉非(动词)—不是

(2)加一实词素。即加上一个实词素(等义或近义的词素),与原来的单

音词构成双音词。如:

崤山朋友虎符功勋好恶声望摇篮——合成词

参差澎湃马虎珊瑚踌躇望洋扶摇

单音词——山朋虎功好望摇

复音词

单纯词

页眉内容

3页脚内容

月—月亮许—许诺俘—俘虏胜—胜利民—人民

整—整齐明—明亮思—思念时—时候死—死亡

女—女儿师—师傅

(3)加一虚词素。即加上一个虚词素,作为前缀或后缀构成双音词。如:

加“阿”—阿母、阿爷、阿姊、阿谁

加“老”—老虎、老鼠

加“尔”—率尔铿尔

加“如”—晏如粲如

加“者”—强者、学者

“阿”作为附加词(即虚词素)出现于汉代,南北朝最为盛行,唐代以后就

不通行了。“老”作为附加词,大约兴起于唐代,如“老杜(谓杜甫)、老刘(刘

梦得)之类。尔、如、若、然作为附加词,唐宋以后仿古作品里还出现,口语里

几乎失去构词能力,唯独“然”字频率很高,现在仍然使用,如果然、居然、当

然、必然、依然等等。

汉语词汇由单音词占优势发展到双音词占优势,大大减少了同音词和一词多

义的现象,使语言日益精密、细致、明确,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说,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发展到现代汉语才变成了

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单音词已经发展为双音词了。

比如秦代有“黔首”一词表示“民”;《诗经·秦风》中已有“权舆”一词表示

“始”;《汉书·匈奴传》中的“兼并”,汉代《十五从军征》中的“阿谁”,

唐代王恽诗中的“老虎”,杜甫诗中的“燕子”,宋代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

书》中的“弈棋”,梅尧臣诗中的“船儿”等都可以说明这一点。当然,由单音

词发展为双音词,并不意味着这些单音词都被双音词取代了,如“虎”与“老虎”

仍然并用。也不能说产生了双音词,这些双音词就一定能长久沿用,如“黔首”

现在就不用了。词汇的发展,是一种复杂的新陈代谢现象。

关于单音词和复音词,有以下几两点需要我们注意:

(一)复合词语素不太稳定,时分时合。在不同的语句中要注意辨析它是词

还是短语。如甲兵,也作兵甲。《国语·吴语》:“其民殷众,以多甲兵。”但

在同一篇文章里又作“兵甲”(“又非慑畏吾兵甲之强也。”)有时还是一个短

语,指甲胄和兵器。如:“君若正卒伍,修甲兵,则大国亦将正卒伍,修甲兵。”

(《国语·齐语》)再如:“人民”也写作“民人”,“安慰”也说“慰安”。

(二)两个单音词相连不要误以为是复音词。如:

《墨子·公输》:“王曰:‘善哉!虽然,公输般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虽”是转折连词,“然”是代词。

《孟子·梁惠王上》:“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

页眉内容

4页脚内容

有也。”句中的“然而”是“虽然这样,但却……”、“如此,可是……”之意,

“然”是代词,“而”是连词。

《荀子·议兵》:“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左传·成公

三年》:“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孟子·梁惠王》: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在上述三个例句中,“所

以……”分别表示工具、凭借和原因。其中“所”是个特殊代词,“以”是介词。

《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

其实皆什一也。”句中的“其实”是“它们的实质”之意。《后汉书·黄琼传》: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句中的“其实”是“他的实际情况”之意。“其”是

代词,“实”是名词,“其实”是偏正词组。

宋张俞《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诗中的“城市”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词,“城”是“城市”之意,“市”是动词,

意为“做买卖”。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璧有瑕,请指示王。”这句话意思是:白璧

上有一个小斑点,请允许我指出来给大王看。“指示”是两个动词连用。

《孟子·梁惠王上》:“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句中“地”

指“土地”,“方”指“……见方”(“方千里”即“千里见方”)。

《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句中的“知道”

是动宾词组,意为“懂得道理(事理)”。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韩)非。李斯使人遣非药,

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句中的“后

悔之”是“后来懊悔这样做”之义,“后悔”是两个单音词组成的偏正词组。等

等。

白居易《长恨歌》:“云髻半偏新睡觉。”“新睡觉”是“刚刚睡醒”的意

思,“睡觉”是两个单音词。

正确地区分和理解古汉语中连用的单音词,对于正确掌握古书的含义,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切切不可掉以轻心。

二、单纯词和合成词

单纯词和复合词是从语素数量上讲的。一个语素组成的词就是单纯词,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成的词叫复合词。

我们先讲单纯词。

单纯词有两类,如:天、地、人、马、大、水、丈、从、围、梁、军等。一

是多音节单纯词(复音单纯词),复音单纯词中主要是联绵词和叠音词。联绵词

如:仿佛、彷徨、参差、依稀、葡萄、崔嵬等。叠音词如:坎坎、依依、杲杲、

关关等。

页眉内容

5页脚内容

(一)联绵词

联绵词,也叫“连绵词”、“联绵字”。“联绵”是连接不断、不可拆开之

义。联绵词在书写上是两个字,这两个字只代表构成联绵词的两个音节的读音;

这两个字(音)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意义,不可拆开理解。正如王国维说的“合二字

而成一语,其实犹一字也”。组成联绵词的每一个字的含义,一般来说,都与联

绵词的词义无关。例如:《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

叹。”句中的“望洋”表示“仰视之貌”,是个联绵词,不可以拆成“望”、

“洋”两个字理解成“望着海洋”。

联绵词有三个特点:

1、从意义上看,多为描摹声色形状之词,也有表示事物名称的。在古代典

籍、特别是《诗经》中用得比较广泛。例如:

《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表示长短不齐

之貌。

《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形容女子身形

体态美好,有人将它译成“苗条”。

《楚辞·渔父》:“屈原放逐,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

槁。”“憔悴”形容瘦弱萎靡之貌。

《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徘徊”为往返回旋之貌。

《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是芦苇一类的

植物。

2、从写法上看,有“字无定写”的特点。由于记录联绵词的两个字,只表

示读音,不分别表示意义,因此往往会有多种写法。例如,“望洋”还可以写成

望羊、望阳、盳洋;“徘徊”也作裴回、徘回;“逶迤”也作委移、逶陀、委它、

委他、威夷、委蛇、委施;“匍匐”也作匍伏、蒲伏;“黽勉”也作闵勉、闵免、

文莫、密勿;“踌躇”,也作踟蹰、跢跦、踟躇、踟跦、踟伫、躑躅、彳亍等;“彷

徨”,又写作方皇、旁皇、房皇、徬徨;“仿佛”,又写作彷彿、髣髴;犹豫又写

作犹预、由豫、由夷、犹夷、夷犹、犹与、容与等。

3、从语音上看,两个音节之间多有双声、叠韵或双声兼叠韵的关系。有的

是声母相同,称作双声(如果两个音节都是零声母,也是双声)。如崎岖(溪母)、

踟蹰(定母)、鸳鸯(影母)。有的是韵(指韵腹和韵尾)相同,称作叠韵。如崔

嵬(微部)、婵媛(元部)、蹉跎(歌部)。再如:

双声联绵词:仿佛、踊跃、匍匐、参差、踟蹰、玲珑、栗烈、倜傥、觱发、

造次、缤纷、侘傺、容与、蜘蛛、澎湃、突梯、滑稽、忸怩、便嬖、蟋蟀、蒹葭、

伊威(昆虫名)、蓬勃、唏嘘、仓卒、倜傥、辘轳、恍惚、留连。

叠韵联绵词:须臾、窈窕、窈纠、婆娑、蹉跎、蒙胧、辟易、偃蹇、忧受、

页眉内容

6页脚内容

夭绍、婵媛、崔嵬、仓庚、薜荔、彷徨、徘徊、堂皇、蹁跹、逡巡、妖娆、披靡、

扶疏、荒唐、逍遥、混沌、扑朔、蹉跎。

双声兼叠韵的联绵词:辗转。

也有一些联绵词在语音上没有双声、叠韵关系,如:蝌蚪、鹦鹉、葡萄、颠

沛、箜篌、狼狈、滂沱、浩荡、蜈蚣、狼藉、陵夷、逶迤、跋扈、芙蓉。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联绵词在语音上的联系指的是古代的读音。有的联绵词过

去有双声或叠韵的关系,到了现在这种关系已经没有了,这是因为语音发生了变

4、从构成上看,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应是一个语素,所以不能拆开解释。

这一点上,前人已有教训。例如:

①犹豫,《礼记·曲礼》正义:“此二兽进退多疑,人多疑惑者似之,故谓之

犹豫。”有人还认为犹是兽名,豫是预先的意思(见《汉书·高后纪》颜师古注)。

清代王念孙父子对此提出了批评。(详参沈祥源主编《古代汉语》P158)

②窈窕,扬雄《方言》卷二:“美心为窈,美状为窕。”此亦不可从。其实窈

窕是连绵词,有二义,一是美好,二为幽深。

③辗转,朱熹《诗集传》因郑笺将“辗转反侧”拆成四个词,“辗者转之半,

转者辗之周,反者辗之过,侧者转之留,皆卧不安席之意。”其实,辗转为连绵

字,反侧是同义(近义)词连用。

④望洋,又作望阳、望羊、望徉、盳洋等。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对“望

洋”解释说:“洋、羊皆假借字,其正字当作阳……言望视太阳也。太阳在天,

宜仰而观,故训为仰视。”

⑤首鼠,义同踌躇。《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何为首鼠两端?”宋人陆

佃《埤雅》说:“鼠性疑,出穴多不果,故持两端者谓指首鼠。”这是望文生义的

解说,章炳麟也跟着犯了错误。《史记》集解引《汉书正义》曰:“首鼠,一前一

却也。”这个解释也有些含糊。其实这个词又作首施,《后汉书·邓训传》:“虽首

施两端,汉亦时收其用。”《辞通》作者朱起凤也曾受这两个词的启发,发愤编写

了这部词典。

(二)叠音词

叠音词,也叫重言词、重言形况词,是重叠两个音节组成的词。我们这里说

的叠音词是指重叠的两个字拆开来表示的意思与这个叠音词的意思无关的这一

类叠音词。不包括像舅舅、悄悄、轻轻这一类重叠式的合成词。例如:

《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周颂·执竞》:“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

《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页眉内容

7页脚内容

学习叠音词,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叠音词一般都是形容写貌之词或拟声词。如:夭夭(少盛之貌)、霍霍(磨

+刀声)、离离(繁茂貌)、坎坎(伐木声)、关关(鸟鸣声)等等。

2、叠音词在形式上与单音词的重叠形式相似,但是性质不同,在表意上也

是有区别的。例如,《孔雀东南飞》:“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句中的“物物”、

“种种”都是单音词的重叠形式,含有“遍指”、“每一”之义,这是叠音词所不

具备的。又如,《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句中

的“行行”是单音词的重叠形式,意为“走了又走”,表示动作的重复进行,这

也是叠音词所不具备的。单音词的重叠形式在古汉语中颇为常见,如“旦旦”(每

天)、“卷卷”(每卷)、“朝朝”(每天早晨)、“暮暮”(每天晚上)、“人人”(每人)、

“家家”(每家)、“处处”(每处),等等。

上面说的联绵词和叠音词都是单纯词,下面我们再讲合成词。

(三)合成词

合成词是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合成的词。如争论、号令、平安、国

家、社稷、恐惧、会盟、作息、得失等等。组成它的每个语素都是有意义的。

关于合成词,我们在“单音词和复音词”部分已有部分涉及,这里主要强调

以下三点。

1、关于偏义复词。偏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成,但

词义只偏于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作为陪衬。例如:“宫中府中,

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句中“异同”义偏于异,

“同”字只作陪衬。

①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上》)按:古代种树的地

方叫“园”,种菜的地方叫“圃”,“园圃”的词义偏于“园”。

②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战国策·魏策》)“休”指吉兆,“祲”指妖气,

“休祲”指不祥的云气,义偏于“祲”。

③骂其妻曰:“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史记·文帝本纪》)“缓

急”在句中表示“急难之事”,词义偏于“急”。

④生女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史记·仓公传》

⑤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后汉书·何进传》)

⑥多人,不能无生得失。(《史记·刺客列传》)

⑦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⑧擅兵而别,多他利害。(《史记·吴王濞传》)

⑨无羽毛以御寒暑。(《列子·杨朱》)

偏义复词究竟偏重于哪个语素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确定。

2、关于附加式合成词。附加式合成词是以一个实义语素为中心,在它前面

页眉内容

8页脚内容

或后面加上一个虚义语素组成的。根据虚义语素的位置,可分为前加式和后加式

两类。

A、前加式:即在实义语素前加上词头。古汉语中常见的词头有“有”、“其”、

“言”、“于”、“薄”、“阿”等。例如:

①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诗经·周颂·时迈》)

②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③八月其获,十月陨萚。(《诗经·豳风·七月》)

④陟彼南山,言采其蕨。(《诗经·召南·草虫》)

⑤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⑥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⑦薄汙我私,薄澣我衣。(《诗经·周南·葛覃》)

⑧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

B、后加式:即在实义语素后添加词尾。古汉语中常用的词尾有“然”、“乎”、

“焉”、“尔”、“如”、“若”等,它们一般用在形容词或动词之后。例如:潸然、

喟然、欣然、飘然、勃然、沛然、填然、油然、焕乎、确乎、惄焉、率尔、莞尔、

荣如、辱如、纷若、沃若、欣欣然、恂恂如、徐徐焉,等等。例如:

①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先进》)

②天油然作雨,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孟子·梁惠王上》)

③天下晏如也。(《史记·司马相如传》)

3、有些词古时已是复合词,虽然古人常把它分开来讲,但我们仍应看作词,即

没必要把它分开来讲解。如阻隘、险阻、婚姻、饥(饑)馑,但词素本来的意义

我们不能不管。

三、一词多义

最后我们谈谈古代汉语词汇构成的第三个显著特点,即一词多义的现象。

古代单音词居多,音节和词的书写形式是有限的,而词语和词义是无穷的。

随着词汇的增加和词义的不断发展,一词多义的现象便越来越普遍了。一词多

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以笔画最少的“一”字为例,

常用义项就有六七个。

①一人,一桌。(《口技》)数目

②古今一也。(《察今》)相同,

一样

③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统一

④用心一也。(《劝学》)专一

⑤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岳阳楼记》)满,全

⑥一至此乎。(《史记·滑稽列传》)竟,乃

页眉内容

9页脚内容

又如“谢”字:

①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赵策》)道歉

②太后使使告代王,欲徙王赵,代王谢愿守代边。(《史记·吕太后本纪》)

推辞

③因之出寥廓,挥手谢公卿。(李白《留别金陵崔侍御》)告别、告辞

④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古乐府《陌上桑》)告诉

⑤安世尝有所荐,其人来谢。(《汉书·张安世传》)感谢

再如“解”,新版《辞源》收了三个读音。列二十一个义项:1、剖开、分

割肢体。2、分散,分裂。3、解开,消散。4、脱去,排除。5、分析,解释。6、

晓悟,理解。7、值得,知道。8、通达。9、排泄。10、乐曲的章节。11、武术

用语。12、文体的一种。13、发送,解送。14、易卦名。15、怠忽,松弛等(第

四册,2865页)

这表明,在古汉语中,一个词常常具有许多义项,并兼属许多词类,比现代

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要复杂得多。

正因为多义现象比较普遍,所以有些词在某一处究竟表示什么意义,是什么

性质的词,人们理解就会很不一致。如屈原《离骚》诗题中的两个字的含义,有

人认为是“遭遇着忧愁”,这是把“离”字理解为“罹”(遭遇、遭受);有人

认为是“离别的忧愁”,这是把“离”字理解为“离别”;有人认为是“被离间

的忧思”,这是把“离”字理解为“离间”;还有人认为是“发牢骚”等等。这

都是由于一词多义、大家认识不一而造成的。

在古代汉语以及现代汉语的学习中,一词多义的问题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

题。比如,“素”这个词,在“调素琴”“吃素菜”“素不相识”“颜色素净”

“素习兵法”等词语中的意思就是不一样的。这里只是简单提到一词多义这一现

象,关于古今词义异同及词义的发展变化规律问题,我们在下一部分学习。

四、同义词的辨析

1、什么是同义词?

同义词是指语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意义相同的叫等义词;相近的叫近

义词。

等义词一般在对偶句、异文材料或避讳时用。如:

①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陶渊明诗)

②强自取柱,柔自取束。(荀子·劝学)

强自取折,柔自取束。(《大戴礼记》引)

③楚——荆(秦)民——人(唐)

邦——国(汉)治——理(唐)

恒——常(汉)元——玄(清)

世——代(唐)启——开(汉)

以上只是就行文中的意义而言的,两个或几个词在某一个意义上或用法上相等。

完全等义的词是比较少的。要真正了解一种同义词,还必须辨其异。

页眉内容

10页脚内容

2、同义词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所指对象有别:如

肌、肉:“肌”指人的肉,不能指称禽兽的肉。“肉”指禽兽的肉。除非“骨肉”

连用,肉一般不指人肉。

皮、肤、革:“皮”、“革”,指兽皮,带毛的叫“皮”,去毛的叫“革”;“肤”

是人皮的专称。在古代,“皮”、“革”不指人的皮肤,只有在骂人时才说“食

其肉,寝其皮”。这是把对方当禽兽看待了。

(2)范围、程度有别

①树木:在“树木”这个意义上相同,但其范围不同。“树”仅指树;“木”

则可指木材、木制品或与树木有关的东西。如:

a.行将就木(棺材)

b.魏其,大将了,衣赭衣,关三木。(刑具)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叶)

②饥、饿:在“吃不饱”上同义,但程度有差别,“饥”是没有足够的东西吃;

“饿”是完全没有东西吃,饿坏了的意思。同样的还有“疾”、“病‘,‘疾”

指一般的病,“病”指因受伤、害病、挨饿等而病得很重。

(3)感情色彩不同

①弑、杀、诛:都有“杀”义。但“弑”一般指下杀上,含有对杀人者谴责之义;

“诛”,指杀有罪之人,含有对被杀者的贬斥之义;“杀”,中性词。

②周、比:结成朋友,关系亲近,但“周”是褒义词,“比”是贬义词,《论语·为

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后代二者合用,意义相当于“比”,邹

阳《狱中上梁王书》:“义不苟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

(4)语法功能上的差异

①耻、辱:用作动词时,“耻”一般是意动用法,“辱”一般为使动用法。

a.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b.臣辱戎士。《左传·成公二年》

②畏、惧:“畏”多用作及物动词,“惧”多用作不及物动词;惧用作及物动词

时,往往是使动词用法,畏字很少有使动用法。畏有敬服的意思;惧没有这个意

义。

五、同源词:

同出一个语源,后来分化成若干意义相关而不完全相同的一组词,叫同源词。

确定同源词,有三个必要条件:

①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根据上古音)

②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关。(核义素)

③有古代训诂资料或字形为证据,证明它们出自同一语源。

思考与练习

一、解释下列名词。

1、单纯词

2、联绵词

3、复音词

4、偏义复词

二、下列词语哪些是联绵词?试将其归类(双声叠韵等)。

页眉内容

11页脚内容

饥谨跋扈依稀扶摇踌躇海洋仓卒徜徉消息

辞藻葡萄荏苒逍遥遥远滂沱艰险辗转狐疑

三、说明下列成语中加点词的意义:

1.运斤

成风——

2.不刊

之论——

3.口诛

笔伐——

4.家给

人足——

5.苟且偷

安——

6.不足为训

——

7.洞

若观火——

8.尾大不掉

——

9.日薄

西山——

10.比

肩继踵——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

也。(《孟子·公孙丑上》)

2.填然鼓

之,兵刃

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孟子·梁惠王上》)

3.今当远离,临表涕

零,不知所言!(《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4.河内凶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孟子·梁惠王上》)

5.二人相憎,而欲相贼

也。(《韩非子·内储说下》)

6.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贾谊《过秦论》)

7.王素慢

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8.臣所以去

亲戚而事君者,徒

慕君之高义也。(《史记廉蔺列传》)

9.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论语·雍也》)

10.马逸

不能止。(《左传·成公二年》)

本文发布于:2023-03-01 14:52: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653521755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词都.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词都.pdf

标签:词都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