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作者:张强 责任编辑:柳晨
新型光缆抢修工具箱、卫星导航仪、新型光纤识别器……各种设备在新型福特线路维护车上排列有序。连长师帅说:“这是近年来相关配套设备不断完善更新带来的变化。以前通信兵巡线上路时,一辆大卡车的车厢里,堆放着脚扣、安全带等工具,‘飘大厢、吃沙土、吞尾气’就是曾经巡线工作的真实写照。”
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喜迎党的十九大”特刊——
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信息流直通“云端”哨所
——海拔5120米红山河机务站官兵“天路”巡线侧记
■张 强
初秋,喀喇昆仑,寒风凛冽,大雪纷飞。
踏着冰雪,笔者随南疆军区某通信团红山河机务站官兵一同出发,穿行在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天路”,对“信息高速路”进行巡护。
新型光缆抢修工具箱、卫星导航仪、新型光纤识别器……各种设备在新型福特线路维护车上排列有序。连长师帅说:“这是近年来相关配套设备不断完善更新带来的变化。以前通信兵巡线上路时,一辆大卡车的车厢里,堆放着脚扣、安全带等工具,‘飘大厢、吃沙土、吞尾气’就是曾经巡线工作的真实写照。”
“我们团担负着数千公里边防线的通信保障任务,保障对象大都分布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山之巅,全军海拔较高的哨所大部分坐落在这里,通信保障难度可想而知。海拔高、条件差,这些我们都可以克服,抢修保障装备相对滞后才是对我们高原巡线兵最大的考验。”四级军士长陈洪刚接过话茬。
那年冬天,一场罕见的暴风雪突袭而来,在海拔5120米的红山河机务站,通信一连中断了几天,年仅18岁的新战士卢志成外出巡修却再也没有回来。3天后,当狂风拂去积雪,官兵们才发现卢志成的遗体:烈士的手臂还紧紧抱着电话单机……那时候,陈洪刚就盼着能有一批先进的抢修装备落户高原,盼着有一张全方位的通信保障网络在雪域高原发挥作用。陈班长的期盼,道出了一茬茬高原官兵的心声。
“现在好了,为了改善高原通信兵的工作生活条件,上级想尽了办法。你看这车里的袖珍柴油炉灶,一分钟就能展开野炊作业,10人的饭菜量一锅出,加上经过培训的炊事员精心烧制,可谓色香味俱全;还有新型单兵高原增氧呼吸器,氧气纯度可达80%以上,充一次电可循环使用10个小时。”驾驶员安斌熊乐呵呵地告诉笔者。
滴滴、滴滴、滴滴……机房值班员王松涛报告:“红山河至多玛方向发生线路阻断,经光时域反射仪测试,阻断发生在距多玛69公里处,请抢修分队迅速赶赴现场进行抢通。”“收到,我们马上赶赴现场”。
值班员是怎么知道阻断发生在69公里处呢?面对笔者的疑惑,师连长笑着解释道:如今,信息网络全时域、全方位覆盖高原防区一线,各种信息流直通“云端”哨所,实现了各指挥要素之间的信息融合和指挥控制,野战动态通信保障实现了快速组建、联合通信、综合防护。边防通信保障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有力地促进了边防稳定与巩固。像这种情况,值班员只需要在机房操作光时域反射仪,就可以准确判断出阻断地点。
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过去光缆线路发生阻断,机务站马上派出官兵进行抢修,仅路上寻找故障点就需要耗费很长时间。现在好了,只要轻点鼠标操作设备,故障就可一目了然,甚至还能准确判断出阻断原因,大大缩短了抢修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导航仪的提示下,1个多小时笔者跟随抢修人员就赶到了故障点。维护员王等环下车后,手持某型光电缆故障定位仪,不到1分钟就找到了故障点,迅速展开抢通作业……
只见陈班长带着单兵增氧呼吸机,娴熟地操作着横向剖刀、切割刀、光纤熔接机等专用抢修设备和工具。笔者看到,他不仅开剥光缆灵巧如飞,就连切割、接续、盘纤、封盒等动作也是一气呵成,不到半小时就恢复了通信。
向英雄纪念碑致敬。
夕阳西下,寒风依旧,官兵们完成了一天的巡线任务。返程路过烈士卢志成墓碑时,大家庄严地举起右手,缅怀这位永远长眠在这里的战友。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0:03: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652515751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5120(5120账号网).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5120(5120账号网).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