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更新时间:2023-03-01 14:29:16 阅读: 评论:0

户部郎中-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2023年3月1日发(作者:尔朱兆)

2016

1/17

古代科举制度

篇一:浅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浅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摘要: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

一种考试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作为中

国历史特定时期的产物,其产生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演变、

政治稳定以及中华文明和儒家文化的传播继承等,都产生过

不可低估的作用,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但随着社会

的发展,科举制自身的自局限和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严重阻

碍了教育和社会的发展,最终被社会淘汰。

关键词:科举制内容形式积极历史影响

引言:在奔腾的历史长河中,影响其流向的往往只是为

数不多的关键时段,而某些特殊日子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可

能成为社会历史进程的转折点。100多年前发生的废止科举

制,便是影响中国社会发展至深且巨的重大历史事件。

一、科举制度概述

所谓科举制度,就是中国古代设科考试、选才任官的制

度。科举,就是分科选举的意思。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通

过逐级的考试来选拔人才。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

开始实行,完善于唐代,再经宋、元、明三代而定型,直到

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

共历时一千三百多年。这项制度对于封建社会的中国政治、

2016

2/17

社会、学术、文化和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1864年,在狄更斯主编的英文周刊中刊载了一篇题为《中国

的科举考试》的文章,指出科举的独一无二之处在于:“科

举这个教育机器几乎是从不间断地实施其功能:它是唯一没

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

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当其他帝国统治的代表一次

又一次被推翻并被践踏为尘土时,它在全民族的眼中却是神

圣的唯一避难所。”

1.科举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

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

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

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

的方式选拔官员。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

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

逐渐完备起来。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

科和武举。明朝建立后,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

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

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

经过科举途径。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

越多。直至1905年9月2日,清廷颁布上谕:“方今时局多

2016

3/17

艰,储才为急,朝廷以提倡科学为急务,屡降明谕,饬令各

督抚广设学堂,将俾全国之人咸趋实学??科举不停,民间相

率观望,推广学堂必先停科举??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

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至此,科举制度

寿终正寝。

2.各朝科举制度的内容和形式

从隋朝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从各个

朝代科举设置的科目和形式的变化可以看出统治阶层的用

人取向,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人才需求。隋文帝仅有策问,

隋炀帝开考十科。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

(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

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

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经济科等。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

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形式在各个朝

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

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

二、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纵观世界政治的历史,不仅是在封建社会的中国,甚至

在欧美各国,科举制度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着实事

求是的精神,从科举制度本身的利弊出发,理性地分析其对

社会以及学校教育的影响。

1.较为科学地选拔人才,维护政治统治

2016

4/17

由于科举考试是通过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判标准来择

优取士,并且打破阶级的束缚,使得各个阶层的人都能有施

展抱负的机会,正如余秋雨所说,“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

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势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得国家行政

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科举制度表现出这

样一种热忱:凡是这片国土上的人才,都有可能被举拔上来,

即便再老再迟,只要能赶上考试,就始终为你保持着机会。”

不可否认,“科举取士确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

人才竞争机制,是选官任能的最佳形式和途径,是最大程度

上吸引知识分子,尤其是社会中下层人士加入国家政治行列

的最优制度。”

因此,科举制在保证统治者掌握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权

的前提下,加强了思想的统一,公开、平等的仕进之路,刺

激与网罗了大批中下层知识分子,使他们有了参与政权的机

会,同时使封建政权取得更多阶层的支持,造成了社会阶层

的对流,进一步扩大其

统治基础,并且有利于提高封建官僚队伍的政治、文化

素质,成为封建统治者强化其思想统治、巩固皇权的有效手

段。

2.影响现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科举制度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政治录用的典范,而且

对近现代各国政体的人才选拔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

2016

5/17

的影响。

欧美各国在18世纪以前,多实行贵族世袭制、君主恩

赐制、政党分肥制等机制进行文职官员的选用。这些任用办

法不可避免都会因为“人”的关系带来结构性的腐败,削弱

政府的稳定性和行政能力。而我国的科举制度采取竞争考试、

择优录取,政权尽可能大的向平民开放,倡导公平取士,唯

才是举,正体现了“机会均等”原则。这与资本主义启蒙时

期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此,当西方

了解了我国的这种选官制度后大为赞赏,进而仿效,成为近

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胚胎。之后西方各国纷纷建立了文官考

试制度。1883年美国也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并于1893年

进一步完备。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借鉴西方

文官制度以建立公务员制度,才发现西方文官制度是从我国

古代科举制度学过去的。科举制对欧美现代文官制度建立的

影响,堪称为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3.客观上推动了教育文化的发展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长期实行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它

不是教育制度,但它与教育关系密切,对学校教育具有导向

作用,具体体现在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导向、学校教学内容的

导向、对学校教学效果的导向等诸多方面。为了适应科举的

需要,中央官学、地方官学、各地书院及各种乡村私塾不断

发展。明清时期,“科举必由学校”,各类学校就更加发达了。

2016

6/17

明朝南京国子监学生多达9000人,是15世纪中国规模最

大的最高学府。清代府、州、县学的教官就有4000多人,

府、州、县学及私塾的学生,大概有上百万人。科举极大调

动了广大学子的学习积极性,对形成中华民族刻苦学习的优

秀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

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

具有积极意义。用知识作为选拔的核心内容,确立了知识的

至高无上的地位。

强化国学和人文精神的修养,推动了文化普及和社会文

明。在历史上,中国教育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选拔“人才”。

科考的内容主要是文化修养及对诸子经典的熟悉程度,对经、

史、子、集等各类书籍注解和发展,无疑对社会重心和人格

重心产生了积极的影

响,读书人的国学和人文精神修养得到强化,大批书生

从政,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社会的文明。

三、科举制度的弊端

科举制度为历史所淘汰,必定是由于其自身存在的种种

弊端,以及与社会发展不匹配所造成的。

1.考试内容单一,知识结构僵化

科举考试规定必须学习儒学经典,考试内容多是《四书》、

《五经》、策论和诗赋之类,读书人所学内容均以科考为目

的。科举制度发展到后期,明清的八股文造成了“因命题范

2016

7/17

围狭窄,士子揣摩试题,读时文选本,模拟仿作,而束书不

观,不务新知”的现象。儒家历来重纲常伦理而轻技艺,因

此大多数读书人为了仕途,为了出人头地,把学习的精力都

集中在儒家经典上,对于其他自然学科的知识毫不关心。人

们的知识结构逐渐狭窄僵化,思维被禁锢,甚至胸襟狭隘、

目光短浅。此时科举制重伦理轻技艺,重才能轻德行,仅仅

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而已,失去了选拔优秀

人才的意义。

2.与时代和社会发展严重脱节

科举制作为一项选官制度,决定着政治人物的诞生和发

展,必定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历史的推进,西方列

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被动地走上了近代化道路,社会

面临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从经济上,新兴的工业经济对

科学技术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科举制的考核内容将自

然科学完全摒除在绝大多数人的认知之外,在这样的选拔制

度下,无法培养出需要的人才,也无法推动经济的发展。从

政治上,科举制度造成官员普遍思想教条僵化、目光短浅的

情况,无法应对政治制度的革新与变化,无法推动社会的进

步。当陈旧的社会制度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时,必然将

被取代。不论是当时的中国封建社会,还是当时的中国科举

制度,都不能幸免。

3.仍然存在选拔不公

2016

8/17

虽然一再强调科举制度体现了极大的公平和公开,然而

用现代的观点来看,它不可避免的仍然存在很大的不公平性。

科举制度始终将女性排斥在外,这与时代进步所带来的“男

女平等”观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也不为社会发展所认可。

此外,科举考试的层层选拔不仅需要应试者投入大量的时间,

更需要投入相当的财力。很多人因为家境贫寒而没条件读书,

有的即便自学成才,也没有足够的财力承担其远赴京城参加

考试。“学而

优则仕”这条在当时几乎是唯一的出人头地之路,很大

程度上只为了富裕人家、官宦人家以及书香世家的子弟铺就。

因此,科举制的公平性是有限的。

四、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所以学校的

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都围绕科举而行。

1.学校成为科举的预备机关或附庸,学校培养目标就是

准备参加科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实施,就像一根指挥棒一样,对教育

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科举注重文辞,所以学校也注重

文辞,而少实学;科举注重贴经、墨义,学校也采用这些考

试方法,结果学生只重视记诵不求义理。科举支配下的学校

教育培养出的是记诵经典章句、善于文辞而缺乏实学的人才。

士子为科举而学,学校为科举而教,这就导致中国古代学校

2016

9/17

教育向应试教育发展的必然。一方面,科举有力地促进了教

育的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士人的学习积极性和社会兴学

设教的热情;另一方面,又使得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学校

教育完全以科举考试为准尺而调节、变化,成了考试的预备

场所,混淆了选拔人才与培养人才两种不同性质的活

2.科举考试的内容必然成为学校教学内容

如唐代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的教学计划就是按照科举

“九经取士”的要求而安排的。把经书分为大、中、小三类,

规定通二经的须大小经各一或中经二,通三经的须大、中、

小各一,通五经的须大经并通,而《孝经》、《论语》则为共

同必修。至于律学、书学、算学的教学科目与科举考试的科

目相同,如注重习字、习时务策,也是适应科举的要求。又

如,进士科注重诗赋,所以从唐朝至清代即使在乡村学校都

普遍做诗,学诗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

3.对学习观和教育观的形成影响深远,“官本位”思想

根深蒂固

中举之路,举步维艰,但纵然是“其有老死于文场者,

亦无所恨”,“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句功名误煞人”。成千上

万的士子终身追求,孜孜不倦,至死不悔,因为这是他们,

尤其是平民布衣改变身份和命运的唯一出路。因此,社会上

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

心只读圣贤书”;“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畸形学习观

2016

10/17

和教育观,从而“官本位”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影响

至今。我们今天的教育模式仍受其影响,“出门莫恨无随人,

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

篇二: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弊

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弊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明,至清末

〔1905年〕被废除,宋初因袭唐制,后考试科目、内容和方

法发生多次变化。宋太祖时确定殿试之举,科举考试遂定为

三级,殿试及第者即行授官;英宗时定为每三年一试,为后

世相袭。宋代扩大了及第名额,提高及第待遇,并建立糊名、

誊录制度,严格考试规定。元朝规定以四书--《大学》《中

庸》《论语》《孟子》出题,用朱熹《四书章名集注》作答。

自此,朱程理学占据了科举考试内容。明清两朝仅开进士一

科,考试采用八股文体,分作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诸级。

二、科举制对社会的影响

科举制是一种重要的文教制度,它通过选士的途径对社

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影响是十分深刻的,

其中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既有直接的影响,

也有间接的影响。了解科举制的社会影响,这对于我们今天

的教育改革,起着一定的借鉴作用。科举制度能在封建社会

沿用多年,确有其可取之外。第一,科举制比不经检测的

选人制度是一大进步;第二,按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德智

2016

11/17

体全面考核检测。有严格的政治条件的审查:第三,按封建

官史的要求,设置考试科目和评价标准。政治理论是最主要

的考试科目。当然,封建科举制度由于对人们用儒家思想

禁锢、阻碍了科技发展,封建王朝的腐败,导致科举制弊端

丛生,终因不能顺应历史的发展而被废除。

宋初对科举制的改革,直接鼓励了世人读书的热望,读

书遂成为当时的社会风气之一。社会上具有文化知识的人大

量增加,它极大地调动了不同阶级不同阶层出身的知识分子

的读书热情和应试勇气,从而也促进了当时教育的空前发展,

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同时也带动了与此相关的印刷业的发展。

科举制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中国

人的传统美德,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在实现四个现代化中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先

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在现化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因

此,一定要在全党和全社会造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

风气。三、现代高考制度及其发展通过全国统一考试选拔

人才,虽然是仅通过书面成绩来确定,有一些弊端,但由于

高考组织的严密、客观、公正,标准易于掌握,因此它在国

人心目中的信誉很高,没有真才实学者是难以跨进大学校园,

所以它有利于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保。进而

促进科学技术及文化的发展。

一分为二地分析现行的高考制度,特别是目前教育及社

2016

12/17

会反映出来的诸多问题,不得不对现行考试制度进行反思。

采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由一次考试定

终身。很难全面反映出学生的素质状况。

片面求升学率。现行的高考制度只进行文化考试,而且

仅是文化学习中的一部分内容,因此很难全面反映学生的综

合素质。为了追求升学率,学校加班加点,实施填鸭式教学,

课堂教学大容量、满堂灌,课后搞题海战术,使绝大多数学

生严重超负荷,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由于选拔总是与淘汰联系在一起,所以在这种选拔--淘

汰的模式下,考试由促进学生发展的帮手变为悬在学生头上

的利剑。分数由形式变成内容,由手段变成目的,成为学生

学习的一种强制性力量,使学生违背自己的学习愿望,强迫

自己投身题海,造成课业负担过重。给学生心理的发展蒙上

了一层沉重的阴影。忽视学生的个性和个性发展,忽视学生

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造成一些社会问题。

高考只重视书本知识的考查,忽视实践能力的应用,因

此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许多学生

高分低能,长此下去,--学生的创新精神被扼杀,创造

能力被削弱,结果是国家的创新水平下降,科学技术落后,

最终导致综合国力的减弱,国家的繁荣富强只能是一句空话

篇三:古代科举考试简介

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

2016

13/17

取士制度。科举制由隋代创立,完备兴盛于唐朝,衰落于明、

清。1905年,开始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彻底被废除。汉

代选拔人才的制度称为“察举制”。公元前196年,汉高祖

刘邦下求贤诏,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

开汉代察举制度的先河。把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

帝开始的。公元前178年,汉文帝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

极谏者”,后又下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

谏者”。汉武帝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

度。察孝廉的对象是地方六百石以下的官吏和通晓儒家经书

的儒生,由郡国每年向中央推举。察举制在西汉到东汉初曾

起过重要作用,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以后随着

政治日益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到东汉晚期,已

成为豪强或官吏安插亲信的工具,完全失去了网罗人才的作

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

公元220年,曹丕采用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立九品官人之

法。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各州、郡选择有识见、有名望、善

识别人才的官员任“中正”,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

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

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曹芳时,司马懿当国,在

各州加置大中正,因此有大小中正的分别。但是这种制度执

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造成“上品无

2016

14/17

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状况。

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打击门阀世袭,因此开始实行

科举制,规定六品以下官吏须由尚书省吏部提名,废除了传

统的州郡辟举制(地方一级的征聘制度)和九品中正制。隋

代的考试制度,除有秀才、明经科外,炀帝时又加了进士科;

进士只试策,明经除试策外还试经。这两种科目都适应了一

般士绅的要求,通过考试,即可入仕。由此,就算是一般庶

族寒门,只要有才就有机会跻身掌权的统治阶层。

2主要内容

魏晋以来,均以“九品中正制”选拔、任用人材,由是

导致门阀世族垄断朝政。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打击门阀

世袭,因此开始实行科举制,规定六品以下官吏须由尚书省

吏部铨举,废除了传统的州郡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隋代的

考试制度,除有秀才、明经科外,炀帝时又加了进士科;进

士只试策,明经除试策外还试经。这两种科目都适应了一般

士绅的要求,通过考试,即可入仕。由是就算是一般庶族寒

门,只要有才就有机会跻身掌权的统治阶层中。

唐朝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制度,并使科举制逐渐完善,使

我国科举制度进入鼎盛时期。唐朝科举制度分制科和常科两

种取士方法。制科由皇帝临时下诏设科考试,以待“非常之

才”。应试者可以是现任官吏,也可以是常科及第者,还可

以是庶民百姓。唐太宗时扩大国学的规模,参加进士科考试

2016

15/17

的每年达千人以上,进士考中第一名的称为状元。武则天时

亲自进行殿试,并增设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

的主要内容。科举制在唐朝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

功读

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

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宋朝对

科举制做了不少改革。宋太祖时正式建立殿试制度,即礼部

考试后由皇帝在殿廷主持最高一级考试。考生在殿廷及第后,

可直接授官。北宋时殿试第一名称榜首,第二、第三名称榜

眼,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南宋以后,改称第一名状元、

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宋朝科举制基本上仍分制科和常

科。常科考试分州府试、礼部试、殿试三级。州府试称解试,

礼部试也称省试。元朝科举制度也分乡试、会试、御试三

级,但将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南人分开考试,并分别登

榜。元朝科举考试重经义而轻诗赋。

明清两代,科举制度变得十分严密,各种弊端也愈发严

重。明清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校与科举考试紧密结

合,进学校成为参加科举考试的必由之路。考试程序分三级,

即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举行,考生

应先参加县试和府试,录取后再参加由中央派往各省的学道

(或称学政、学台)所支持的院试,院试录取者称生员,俗

称秀才。乡试逢子、卯、午、酉年举行。乡试录取者称为举

2016

16/17

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举人可于第二年进京参加中央举行的

会试。会试由礼部主持,逢丑、辰、未、戌年的3月举行。

会试录取者称贡士或进士,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殿试

在会试后的同年4月21日举行。凡贡士均参加殿试,由皇

帝亲自主持,分三甲录取。一甲三人称“进士及第”,二甲

若干人为“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为“同进士出身”,一甲

第一名称状元,如果乡试、会试、殿试均考取第一名(解元、

会元、状元),俗称“连中三元”。一甲第二名称榜眼,第三

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明清时期科举制的最大变化是考试

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乡试和会试,专取《四书》《五经》命

题,考生答题有固定的程式和一系列清规戒律。规定一篇文

章在开始的破题、承题之后,必须有起讲、领题(入手)、

提比(起股)、中比(中股)、后比(后股)、束比(束股)、

落下等部分。在提比、中比、后比、束比的每一部分必须有

两股两相排偶的文字,共计八股,所以这种严格的文体又称

八股文。即“八股取士”。

科举制的确立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政治的选拔官吏。但

随着封建统治的没落,科举制度的弊病也愈显明显。由于明

清时期考试内容局限于儒家经典,考试形式的死记硬背,一

切有用的知识都不涉及,把读书人的思想禁锢在孔孟之道之

中,不但不能选拔有真才实学之士,而且束缚学术思想的发

展,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1905年,推行学校教育,

2016

17/17

废除科举制度。

3历史沿革

科举制度是古代读书人,参加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历

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

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1905年

9月2日,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

本文发布于:2023-03-01 14:29: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65215642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古代科举制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古代科举制度.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