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点赞关注头条号“杰瑞哥侃历史”,如果喜欢杰瑞哥的作品可以持续关注,今后会持续为大家讲解剖析更多更好的历史故事!
从1947年东北夏季攻势开始,东北民主联军正式开启了对东北国军的战略反攻。
在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萧劲光的率领下,我军数十万将士势如破竹,国军被打得鬼哭狼嚎,萧劲光率军甚至一鼓作气地切断了沈阳至吉林的铁路线。
之后,我军又趁势扑向军事重镇梅河口。
梅河口是一个极有价值的战略要地,连接着北满和南满,杜聿明称之为“东北五大战略点之一”,沈阳至吉林、四平至梅河口、海龙至辑安的三条铁路都汇集于此,城内还有一万多居民。
进攻梅河口的重任落在了4纵副司令员,“旋风司令”韩先楚身上。
而驻守在梅河口的是国军184师,杜聿明严令他们必须死守不退。
消息传到司令部,司令员林彪一听“184师”这个番号,瞬间暴怒,直接给韩先楚发了电报:
“对奉吉线敌军,凡经过战斗打响者,即坚决歼灭之,勿中途接受不解除武装之起义。”
这意思就是,不接受任何起义投诚,将他们坚决消灭!
要知道,接纳敌人起义投诚一向是我军的光荣传统,可为什么这次林彪却一反常态,坚持要把他们消灭呢?这个184师又是什么来头,为何会让不苟言笑的林彪发火?
因为,国军184师是一支起义后又无耻叛逃的恩将仇报的队伍,我军全体指战员对他们恨得咬牙切齿。
184师海城起义184师不是国军嫡系,而是“云南王”龙云手下的一支滇军劲旅。
虽然是杂牌军,但他们的战斗力不亚于任何一支蒋军嫡系。
抗战全面爆发后,龙云将手下滇军的6个旅组成国民革命军第60军,抗日名将卢汉为首任军长。麾下的184师由滇军第7旅、第9旅组成,为国军标准建制,师长张冲。
184师先后参加了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且战绩斐然。在徐州会战中,184师在台儿庄的禹王山血战二十多天,以4700多人的伤亡为代价,死死阻挡住了日军板垣、矶谷两大主力师团的轮番进攻,震惊敌军。
是役,184师所在的60军更是获得了歼敌12000余人的辉煌战绩。
武汉战役时,苏联军事顾问在宋埠和白崇禧一同检阅了184师,留下相当不错的印象。
苏联顾问赞扬:“像这样装备和素质优良的师,你们中国要是有30个,就可以抗击日本了!”
虽然话是这么说,但“云南王”龙云很清楚,无论滇军取得多大的战功,在极力排除异己的蒋介石眼里,仍然不会拿他们当自己人。
日本人被打跑之后,龙云的预感应验了,蒋介石立即在云南发动了“倒龙政变”,开始对滇军下手,就连龙云本人也被蒋某人软禁在了重庆。
蒋介石虽心胸狭窄,但将60军解散的事情他也做不出来。正值解放战争爆发,这种从抗日战场上走过来的部队正好一用,所以他将同样属于滇军将领的曾泽生任命为60军军长,并将整个军都派到了距云南千里之外的东北战场,这样他们即便想闹也闹不起来。
曾泽生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又在黄埔军校担任过3期区队长,作为黄埔校长的蒋介石所以把滇军交给他管。
但最能打的184师却被划出了60军,编进了蒋介石的得意门生廖耀湘率领的第九兵团新6军。将184师编进五大主力之一的新6军,在笼络人心的同时,又能让他们处于国军嫡系的严密监视之下。
为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老蒋特意派了两名少将高参带着一个近40人的谍报队潜伏进184师师部。
184师被部署在鞍山、海城、大石桥、营口一线的狭长地带驻防,师长是台儿庄战役时立下赫赫战功的黄埔四期生——潘朔端。
1946年5月,杜聿明集中主力部队向战略要地四平市杀了过来,四平保卫战爆发。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当即判定,敌人主力既然在北满集中,那么南满地区一定空虚。
林彪当即决定:既然杜聿明往北,那我就往南!
于是,4纵司令员吴克华,副司令员韩先楚在辽东军区两个独立团的配合下,向184师驻守的鞍山、海城一带发起进攻。
潘朔端将全师三个团分别驻守在鞍山、海城和大石桥——营口一线,4纵先是迅速全歼了驻守鞍山184师551团,然后马不停蹄地朝184师师部和552团驻守的海城杀了过去。
在4纵官兵的猛烈进攻下,潘朔端和他手下的滇军将士们渐渐支撑不住了,便给杜聿明发电报要求突围。
但杜聿明严令他们死守待援,还把孙立人的新1军派去增援他们。
潘朔端知道孙立人绝不会按时来救他,果然,孙立人率军经过沈阳时居然要休整3天,到了那个时候,恐怕海城早已是共产党的囊中之物了。
潘朔端看着自己手下仅存的近3000名浑身征尘的士兵,一个当下最好的抉择在他脑海中产生了——起义投诚!
潘朔端虽出身黄埔,但军旅生涯中还是遭到蒋军嫡系的排挤,只因他在滇军中被称为“龙卢家将”,意思是“云南王”的亲兵。他和手下的官兵们都很清楚,老蒋之所以派他们到东北,就是想借共产党之手消灭滇军最强悍的一支武装力量。
这种手段,老蒋过去也用来对付过共产党。
所以,潘朔端根本不对孙立人抱有任何希望。
而且他本人并不排斥共产党,甚至曾和同样是滇军出身的八路军副参谋长罗炳辉私交甚笃。
与此同时,海城之外的解放军也对他们展开政治攻势,与潘朔端同为黄埔四期的林彪甚至给他写了一封亲笔信,称欢迎滇军兄弟们起义,投身革命队伍。
1946年5月30日,潘朔端率领184师师部及552团团长魏瑛以下共2700余官兵宣布起义,同时将蒋介石安插在海城的谍报组成员一网打尽。海城相继解放。
那时,蒋介石刚好在沈阳督战,本来就视184师为眼中钉的他听到海城起义的消息后,气得破口大骂:“娘希匹,要走就早些走嘛,偏偏在这个时候拆我的台!”
184师551团被全歼,552团起义,就剩一个在大石桥驻扎的550团了。
不过,550团团长杨朝纶可不是什么善类。
潘朔端亲自写了一封信给杨朝纶,叫他放下武器接受解放军改编。
杨朝纶拒绝了,因为杜聿明得知海城起义后也给他发了电报,令他在大石桥死战不退,若550团坚持到援军抵达,便升杨朝纶做184师师长。
杨朝纶选择站在杜聿明那边,与其向共产党投诚前途未卜,倒不如“奋战”几日后升官发财。而且他本人在滇军中不被龙云重视,长期被边缘化,早就对正规“中央军”心生向往。
韩先楚没办法,只得动用武力,在孙立人的援军到来之前将550团中的两个营全歼,杨朝纶被俘。
按常理,这时候的550团就不能算起义部队了,杨朝纶自然也不能享受起义将领待遇,但解放军还是按起义将领的待遇接纳了他。
184师起义后,正式被改编为“民主同盟军第1军184师”。为了让杨朝纶安心,潘朔端还保举他当起义部队“民主同盟军第1军184师”副师长,也相当于满足了他升官的愿望。
潘朔端是个有着“袍泽”思想的人,还是希望杨朝纶留在队伍里将功补过。
但没想到,杨朝纶竟是个知恩不报、思想顽固的宵小之辈,这也为后来发生的事情埋下了伏笔。
石人车站叛变事件那时解放战争刚刚开打不久,共产党在兵力和装备上还处于劣势,所以起义部队经常人心浮动,为共产党的前途担心。
184师是东北民主联军接受的第一支投诚敌军,同时也注定了人心不稳。
我军为了表示诚意,给了他们非常不错生活条件和食物配给,天天都是大米白面。
但有些人还不满足,依旧骂骂咧咧,尤其是“被迫”加入我军的杨朝纶。
想当初起义之时,潘朔端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既是为了弃暗投明,又是因为形势所迫。552团团长魏瑛是潘朔端的亲信,自然毫无问题;师参谋长马逸飞甚至是大革命时期的中共党员,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脱党,他的起义期望甚至还要高于潘朔端。
但还有很多人不太愿意起义,除了杨朝纶外还有副师长郑祖志。
1946年东北局势不明朗,以升官发财为目标的杨朝纶对共产党并不看好,虽然他从团长升到了副师长,但物资仍旧是供给制,所以他发起了牢骚:“在共产党的队伍里,升了官还是发不了财!”
其实海城起义后,经过一系列的思想改造,很多底层士兵已经有了转变,但有些军官过去欺压百姓惯了,思想上产生了抵触情绪。东北民主联军条件艰苦,他们都觉得前途“比较悲观”。
184师的起义让国民党军恼羞成怒,保密局甚至悬赏3000块大洋暗杀起义军将领。
杨朝纶呢?他则表面上服从改造,暗地里却渐渐笼络了一大批思想不坚定的原184师官兵,准备再次叛变行动,回到国军阵营。
无疑,他心中还在想着杜聿明许诺给他的师长之职。
1946年10月,杨朝纶终于等来了“机会”。
那时,国民党军加速了对我东北民主联军的进攻,他们在付出极大的代价攻取战略要地四平后,民主联军被不幸地切割成两段,一边在北满,一边在南满,形势相当不利。
杜聿明采用“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方针,企图先吃掉我南满部队,解除后顾之忧,再全力北上进攻北满,夺取整个东北。
国军集结了8个师约10万兵力,先兵分三路向南满进攻,但我军在南满只有区区4万兵力,不得不放弃了安东、通化等城市。
184师奉命放弃通化,跟随大部队从石人车站乘火车向北满转移。
按理说,这次撤退并不意味着解放军在将来没有翻盘的机会,但杨朝纶却认为共产党“大势已去”,根本没有能力阻挡杜聿明这种规模的进攻。
登上火车后到了深夜,杨朝纶一看“时机”到了,便命令司号员立刻吹响紧急集合号。
听见号声,184师的官兵们纷纷跳下火车四散逃跑。很显然,这些跳下车的官兵都是和杨朝纶事先串通好的。
184师的官兵叛变了!为了这次“壮举”,杨朝纶和他们暗地里策划了很久。
时任南满军区司令员萧劲光得知后立即派人去追,但为时已晚,萧劲光只追回了区区100余人。
杨朝纶带着184师多达1300人叛逃了,这个规模几乎占到了整个起义部队人数的一半。
国军184师起义后再次复叛,这给东北民主联军造成了非常坏的影响,高层震怒,官兵哗然。
首先感到羞愧难当的就是原184师师长潘朔端,他不断自责自己没有管教好部下,而且直言这次复叛绝对是杨朝纶一人策划,和他没有任何关系。
上级相信了他的说法,同时也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想让那些常年脱离群众的国军士兵们放弃军饷和油水,跟着共产党吃苦受累,绝不是简单的优厚待遇就能解决的事情。
184师石人车站的复叛教训惨重,也让民主联军及时调整了对起义部队的政策。那就是政治改造工作是最重要的,同时在军事上也要把他们打服。
即便这样,潘朔端不知写了多少份检讨,那些没有跟着杨朝纶叛变的184师官兵们也反复整顿,他们渐渐对杨朝纶心生怨恨。整个民主联军上下也都憋着一股劲儿,都想着再碰到他们一定要彻彻底底地将其痛打一顿,一直打到他们服为止。
韩先楚鏖战梅河口海城起义后,杜聿明又重建了184师。
新的184师的是原550团侥幸从大石桥逃脱的1营、原551团和552团的一部分溃兵,还有滇军182师、暂编21师部分军官,同时任命原184师副师长陈开文为新184师师长。
杨朝纶带了1000多人弃明投暗,不过还是没当上师长,被任命为184师副师长。
1946年12月至1947年4月,东北战场风云变幻,我军也迎来了最大的转折。
在南满局势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东北局南满分局书记陈云在七道江会议上强烈建议:一定要坚守南满,否则敌人就会肆无忌惮,只要抓住南满的“牛尾巴”,敌人就会乱了方寸。
这个建议很快被司令部采纳,林彪抓紧时间从北满调集兵力,越过松花江配合南满部队作战。果然如陈云所料,国民党军在南、北满民主联军的夹击之下,渐渐招架不住了。
随后,东北民主联军趁势进行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作战行动,战役大获全胜,不仅取得了5万人的歼敌数量,还收复了11座城镇。
东北国军损失惨重,最高统帅杜聿明差点被俘。
双方兵力对比也发生了变化,东北民主联军总兵力发展到了46万余人,而国民党军算上保安团等地方武装也才48万余人。
从这一刻开始,东北攻守之势便悄然发生了变化。
或许这时候,叛逃的罪魁祸首杨朝纶会为自己当初的目光短浅而后悔;但也或许不会,因为他是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一个纯粹的“官迷”。
这种人精于钻营,最喜投机取巧,但迟早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这一天已经不远了。
杜聿明在南满吃了很大的亏,连口气都还没来得及喘一口,刚刚改名为东北野战军的东北民主联军就又马不停蹄地在1947年夏季发动了新一轮攻势,此战誓要打通东、南、西、北满根据地的联系。
当萧劲光下令让韩先楚攻击军事要地梅河口时,发现梅河口的守军正是那个挨千刀的184师。
于是便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林彪给韩先楚下了死命令:“184师必须全部歼灭,不接受任何起义,以解心头之恨。”
这是杜聿明早就料到的,他了解林彪,知道以他的性格绝不会再次接受184师的投诚,定会和他们死战到底,而这也正是杜聿明希望184师在梅河口履行的任务。
这就避免不了一场恶战了。
当时韩先楚手里有4纵10师和炮兵团,3纵7师、9师各一个团,还有辽东军区两个野炮团,这些重武器绝对能让敌人好好喝一壶。
5月24日,韩先楚下达攻击命令。
4纵28团、29团两个主力团在辽东军区两个野炮团的支援下,决定先攻占小高地,再接连攻取敌人的核心阵地。
在火力支援下,两个团很快便打开了战场局面,激战一个小时后,东野攻占了城西的两个小高地,随后便向核心阵地发起突击。
梅河口城内的184师共6000余人,他们也知道自己去年的叛变行为惹怒了解放军,因此都做好了必死的决心,抵抗相当强烈。
由于核心阵地地形开阔,我军步炮协同的效果欠佳,再加上184师官兵全部卷缩在防御工事里,使得我军进展迟缓,伤亡惨重。
当天晚上,韩先楚召开紧急作战会议改变策略,决定先拿下梅河口火车站,再沿铁路进攻工厂地区。先由29团配合30团夺取火车站,28团占领外围阵地后再向铁路工厂方向突击。
攻打火车站仍然困难重重,敌人在中山桥侧竟建了两个大碉堡,凶猛的火力形成的严密弹幕封锁了整条进攻路线,机枪子弹像泼豆子一样洒向冲锋的战士们。自知没有退路的184师完全打疯了,担任主攻的30团损失最为惨重,敌军阵地前留下了一具又一具尸体。
184师这支杂牌军出人意料地爆发了他们前所未有的强悍战力,4纵10师向火车站发动了整整五次集团冲锋,无一例外全都被打退。
韩先楚的暴脾气上来了,直接亲临前线指挥战斗。经他观察,这两座大碉堡的两侧靠着一排民房,随即心生一计。
韩先楚计划派1个连潜入民房一侧,接连打通墙壁逐步靠近敌人,再用炸药包实施爆破,定能把这两个大碉堡炸上天。
这个妙计果然奏效了,战士们顺利解决了两个大碉堡,后来3纵7师、9师两个团也投入了战斗,包围圈终于渐渐缩小,战士们从南、东、东北三个方向将184师核心阵地团团围住。
5月28日下午4点,对184师残部最后的总攻开始了!
东野集中了所有能集中的炮火,朝敌人阵地不断倾泻炮弹。一枚枚炮弹划过头顶,发出一阵阵呼啸的声音,然后毫不留情地在敌人阵地上肆虐、翻腾。恩将仇报的184师被打得鬼哭狼嚎,梅河口防线终于崩溃。
炮火洗地后,冲锋的号角终于吹响,战士们一拥而上,眼睛里都冒着怒火,誓要歼灭这支该千刀万剐的叛徒部队。
大家用冲锋枪抵近射击,用刺刀和敌人进行惨烈的肉搏。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184师终于被全部歼灭。
梅河口攻坚战一共打了5天4夜,东野歼灭国民党军6000余人,还击落了一架飞机,俘虏少将师长陈开文。
但是,184师叛变事件的首恶杨朝纶却又逃跑了。
他跑不掉,因为命运之后给他开了许多玩笑。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184师在梅河口被再度歼灭,陈开文被俘,杨朝纶却再次溜之大吉,不过这个姓杨的因祸得福。
1947年夏季攻势让国军损失了8万人马,丢失了16万平方公里的地盘,痛定思痛的杜聿明再次重建了184师,这次他终于履行诺言,让杨朝纶做了184师师长。
杨朝纶欣喜若狂,但殊不知,命运给他开了一张空头支票。
因为,他被派到了锦州。
而且接下来的1年时间,东北野战军惊人地扩充到了100万大军。从那时候起,国民党军丢失东北就已成定局。
后来发生的一切都不用说了。
1948年9月,东野70万大军南下作战,锦州城破,184师再次全军覆没。而滇军60军在曾泽生将军的率领下向解放军投诚,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
但狡猾的杨朝纶又一次化装出逃。
杨朝纶的运气相当好,但他的眼光实在太差。因为离开东北后的他来到了天津,投奔至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的麾下,仍任184师师长。
可能这时候的杨朝纶还在想着好好在华北喘口气,毕竟共产党刚刚拿下东北,至少得休整3个月以上,到时候再静观其变。既然已经回到了关内,今后也不是没有回老家云南的机会。
但杨朝纶没想到,东野居然在辽沈战役结束后不到20天就挥师入关,又火速发动了平津战役,华北国军毫无招架之力,直至全军覆没。
总司令傅作义投诚,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被俘,杨朝纶这回没能得到幸运女神的眷顾,终于“不幸”被俘。
东野战士们被重建的184师搞得极其不耐烦,大声抱怨:“这个184师有几条命啊?!死死活活多少次了,怎么总也打不死啊?!”
杨朝纶被俘后,一个令人诧异的消息突然传来:中央决定释放杨朝纶。
原来,为了能在将来和平解决云南的问题,中央决定释放一批被俘的原滇军将领,杨朝纶自然位列其中。
不得不说,杨朝纶的运气简直不能再好了,他先是被俘,而后叛变,中间还潜逃了两次,最终在华北被俘后居然又把他释放回了云南!期间还参加了三大战役中的两场。
杨朝纶这个顽固派将领能有这样“大起大落”的人生,简直让人啧啧称奇。
回到老家云南后,杨朝纶被滇军一部分少壮派军官捧为“英雄”,但他并没有获得新一代“云南王”卢汉的信任。
在杨朝纶回到云南前,卢汉手里只有3个保安旅,而且还要时不时地受到蒋介石安置的绥靖公署的掣肘,后来卢汉已战事吃紧为由,跟蒋介石上书要重建60军与93军。
老蒋当然知道这是卢汉想在云南与自己分庭抗礼了。诚然,卢汉早就看不惯蒋某人对自己呼来喝去,也看不惯国民党的贪污腐败。
但这却让杨朝纶志得意满,认为自己“东山再起”的机会来了,因此常常在卢汉军中鼓动士兵要与共产党“战斗到死”。
这种想法毫无疑问是极其愚蠢的,三大战役之后全国大局已定,蒋介石苦心经营了20多年的精锐部队都没能避免全军覆没的结局,一个宛如过街老鼠般出尔反尔的杨朝纶又能掀起什么浪来?只能让更多的士兵成为炮灰罢了。
卢汉对杨朝纶越来越反感,他既不是滇军龙、卢、安、陇四大亲信姓氏,而且已经渐渐“疯魔”了。鉴于他之前在东北的“墙头草”表现,是万万不能重用的,于是便只给了他一个93军副军长的职务,让他好自为之。
这个副军长对杨朝纶来说一样是空头支票,因为卢汉那时已经有了向解放军投诚的念头。
果然,在1949年12月9日,卢汉率部于昆明起义,云南和平解放。
杨朝纶的美梦没过多久就碎了,心里虽不情愿,但也只能跟着起义,摇身一变成了解放军的副军长。
但这并不意味这杨朝纶会善罢甘休,竟直接在昆明市内开始从事破坏活动。同时奢望云南境内苟延残喘的国军残部反攻昆明,他若作为内应,便可以重演当年的“石人车站叛逃事件”。
杨朝纶搞破坏活动,这相当于再次叛变。
如果说“石人车站叛逃事件”是杨朝纶前途迷茫时的失控之举,那在昆明实施破坏活动就是彻头彻尾的贼心不死,是一定要与人民为敌了。我军一次又一次对他予以忍让宽容,一次又一次对他给予要职,但其人就像个永远喂不熟的白眼狼,令我军从宽容慢慢转为憎恨。
不过那时我军已认真吸取了184师叛逃事件的教训,绝不会给杨朝纶再次叛变的机会。
1950年初,杨朝纶被关押逮捕。
值得一提的是,那时杨朝纶的老长官潘朔端已经是昆明市市长了,怎么处理杨朝纶必须慎重考虑。
时任昆明军管会主任、云南省主席的陈赓给潘朔端打电话:“潘市长,有个事需要和你商量,我们逮捕了杨朝纶......”
潘朔端听完后叹了口气:“我之前与逸飞、魏瑛也谈论过,他这样的行为本就罪无可恕,一切按规矩来吧!”
不久后的公审大会上,潘朔端宣布了杨朝纶的死刑,送了老部下最后一程。
整个解放战争中,杨朝纶两次被俘,两次参加起义,还有两次叛变经历,说他是最强“墙头草”尤为不足,就因为这一次又一次的见风使舵、改弦更张,使得他本来应该很顺利的军旅生涯最后只得以悲剧收场。
杨朝纶恐怕至死也不会明白,他这种人即便到了蒋介石麾下也不会受到重视。
因为,叛徒是任何人都瞧不起的。
184师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杨朝纶却不懂如何向前看,这才是真正的可悲。
反观卢汉、曾泽生、潘朔端等滇军将领,他们都是能在关键时刻弃暗投明,为新中国的建设发光发热的人才,最后荣誉加身,这才是真正有远见的明智之举。
(全文完)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0:00: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648713737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焊接(焊接机器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焊接(焊接机器人).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