辈分称谓基本常识
不知道辈分算不算一种文化,然而弄清辈分却真得算一门学问。
在中国,辈分的起源和历史,不是才疏学浅的我所能够考证的,然而从古籍中的记载及自己幼年至今的阅历,却使我触摸到,辈分经历岁月沧桑,朝代更迭而潜移默化变化的河流。辈分,对于一个人来说,一生下来就被确定了,自己别无选择。同宗族之间的辈分是严格遵守的,比如说称呼必须准确,日常生活中要向长辈请安、敬烟、让座、让路,坐次上也十分讲究,不能乱了礼法。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甚至命运都会受到宗族礼法的影响和传统道德的束缚。
曾读过这样的史料:在山西、五台山下,有一个4000余人的大村庄——槐荫村。赵姓占了90%以上,人称赵氏一家村,人兴族旺。据《槐荫村志》记载:槐荫村自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聚居。明朝洪武年开始,赵氏始祖伯英公从朔州马邑迁来五台,定居槐荫,以务农为主,勤俭持家,逐渐成为五台望族。赵氏家族繁衍至今,已有600余年,传25世,勤奋起家,豪爽待人,传宗续谱,辈分严谨,还组织筹划下《赵氏宗谱》一套12本书。赵氏家族之间辈分是严格遵守的,即使是白发满头的老者,也必须称呼比自己辈分大的娃娃为爷爷、叔叔。如果有人叫错了称呼,立即会受到族人的指责和纠正。宗族中孩子的取名也是依据宗谱中的辈分而定,不可随意而取。可见,槐荫村的人民几百年来生活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或半封闭的环境里,已经逐渐形成并沉淀下来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和礼法制度,影响了一辈又一辈,一代又一代人。这里人口流动少,人们生活安定,生活也相对贫穷、落后,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必然要求同族、本家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宗族间的纽带也就比较紧密,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开放的程度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我们熟知的巨著《红楼梦》中,也能找到“辈分”的痕迹。如[林黛玉进贾府]一章里: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去。”先拜见了外祖母,王熙凤来时,贾母戏说称她“凤辣子”便可。黛玉不知如何称呼,不敢造次,待到众姊妹说“这是琏嫂子”时,她才赶忙赔笑见礼,以“嫂”呼之。由此可见,在封建社会里,也是非常重视辈分,不清楚辈分,身份,称呼一个人时是十分小心谨慎的。而在行请安拜见礼或是吃饭时,对坐次、位置也十分讲究,如吃饭时对客人应礼让上座,而客人若很年轻、辈分也小,应推辞坐边座或下方坐,否则就会被人轻视,受人嗤之以鼻。当黛玉去拜见二舅舅贾政时,老嫫嫫让她炕上坐,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的椅子上坐了。见舅母王夫人时,王夫人本在西边下首坐着,见了黛玉,便往东让,黛玉料定这本是贾政之位,再三不肯,“王夫人再四携她上炕,她方扶王夫人坐了。”当贾老太太传饭时,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坐,黛玉十分推让,得到贾母解释“你舅母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由于贾府中人物众多,各人身份不同,辈分复杂,黛玉不得不步步小心,时时在意,才不至于弄错,闹了笑话,乱了礼法。
史料中的记载,古典书籍中的诸多表现,感觉似乎距离我们很遥远。然而我的那次难忘的经历却使我与辈分有了零距离的接触。我的父母是山东人,年纪轻轻都去支援了边疆,我便出生在那遥远而美丽的新疆。16岁那年,母亲携了我回家乡探亲。外公家住在一个偏僻的地方,汽车也难畅通,跟着母亲走了很远。中午时分,老爷子发话了:来,上桌子!四周的男人们,踌躇了片刻,互相谦让,然后落座。母亲却悄悄示意我,不叫我坐:在这儿,原来女人是不上桌子的!不懂规矩,更不能乱坐,这里绝对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如果乱坐,会招致大家的冷眼,最后终于在老爷子的示意下坐……
辈分和称谓1、祖辈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2、曾祖辈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3、高祖辈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5、与父亲相关的亲属
(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
(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
或简称“伯”、“叔”。古人偶尔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
(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
(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
(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
举例:关天予的辈分是个不可猜测的天文数字,所以简单的一句话,关天于是你爸爸
6、与母亲相关的亲属
(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
(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
(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
(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
(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
(无论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还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古人统称为“诸表”。)
7、考妣
“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生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而且,考妣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
8、夫妻
(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
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 ,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用“良人”、“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称呼丈夫。
(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
9、与丈夫相关亲属
(1)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又称“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
10、与妻子相关亲属
(1)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古代还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称。
(2)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
(4)舅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
(5)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内妹”。
11、兄弟及与其相关亲属
(1)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子。)
(2)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
(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
(4)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
(5)侄:对兄弟的子女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子”、“兄女”,或称为“从子”、“从女”、“犹子”、“犹女”。
12、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
(1)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
(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
(3)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女”、“外甥女”。
13、子女及与其相关亲属
(1)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
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等。除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幼子”等称呼。
(2)女:对女儿的主要称呼。对别人的女儿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闺嫒”。
(3)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子”、“养女”、“假子”。同时还有一个常见的代称“螟蛉”。
(4)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
(5)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儿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女夫”、“半子”、“东床”“令坦”。
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
(6)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
(7)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
辈分称呼举例父亲的父亲称祖父或爷爷,自称孙,孙女;
父亲的母亲称祖母或奶奶,自称孙、孙女;
父亲的哥哥称伯父或大爷,自称侄、侄女;
父亲的嫂嫂称伯母或大娘,自称侄、侄女;
父亲的弟弟称叔父或叔叔,自称侄、侄女;
父亲的弟媳称叔母或婶子,自称侄、侄女;
丈夫的父亲称公公或爸爸,自称媳妇;
丈夫的母亲称婆婆或妈妈,自称媳妇;
丈夫的伯父称伯父或大爷,自称侄媳妇;
丈夫的伯母称伯母或大娘,自称侄媳妇;
丈夫的叔父称叔父或叔叔,自称侄媳妇;
丈夫的叔母称叔母或婶子,自称侄媳妇;
祖父的哥哥称伯祖父或大爷,自称侄孙、侄孙女;
祖父的弟弟称叔祖父或爷爷,自称侄孙、侄孙女;
祖父的姐姐称祖姑母或姑奶奶,自称内侄孙、内侄孙女;
祖父的妹妹称祖姑母或姑奶奶,自称内侄孙、内侄孙女;
祖母的哥哥称舅公或舅爷爷,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祖母的嫂嫂称舅婆或舅奶奶,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祖母的弟弟称舅公或舅爷爷,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祖母的弟媳称舅婆或舅奶奶,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父亲的姐夫称姑夫或姑父,自称内侄、内侄女;
父亲的姐姐称姑母或娘娘,自称内侄、内侄女;
母亲的父亲称外祖父或姥爷,自称外孙、外孙女;
母亲的母亲称外祖母或姥姥,自称外孙、外孙女;
母亲的兄弟称舅父或舅舅,自称外甥、外甥女;
母亲的嫂子或弟媳称舅母或妗子,自称外甥、外甥女;
母亲的姐夫或妹夫称姨夫或姨丈,自称外甥、外甥女;
母亲的姐姐或妹妹称姨母或姨姨,自称外甥、外甥女;
妻子的父亲称岳父或爸爸,自称婿;
妻子的母亲称岳母或妈妈,自称婿;
妻子的伯父称伯父,自称侄婿;
妻子的伯母称伯母,自称侄婿;
妻子的叔父称叔父,自称侄婿;
妻子的叔母称叔母,自称侄婿;
更多中国人的称谓一、家族方面的称谓
对自己的父母称“父亲”、“母亲”。男的自称“男”或“儿”;女的自称“女儿”。
称别人的父亲、母亲谓“令尊”“尊翁”和“令堂”“老堂”;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母亲谓“家严”“家父”和“家慈”“家母”。
对自己已故的父亲、母亲称“考”和“妣”;对别人称自己已故的父母谓“先严”“先父”“府君”和“先慈”“先母”。
对于后母称“继母”,其他如前。
对自己的祖父母称“祖父”、“祖母”。男的自称“孙”或“孙儿”;女的自称“孙女”。
称别人的祖父、祖母谓“令祖父”和“令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祖父、祖母谓“家大父”和“家大母”。
对自己已故的祖父、祖母称“先大父”和“先大母”,或者称“王考”和“王妣”。
对自己的曾祖父母称“曾祖父”、“曾祖母”。男的自称“曾孙”;女的自称“曾孙女”。
称别人的曾祖父、曾祖母谓“令曾祖”和“令曾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曾祖父、曾祖母谓“家曾祖”和“家曾祖母”。
对自己曾祖父母的父母称“高祖父”和“高祖母”,男的自称“元(玄)孙”;女的自称“元(玄)孙女”。
对父亲的兄嫂称“伯父”“伯母”,对父亲的弟弟、弟媳称“叔父”“叔母”。男的自称“侄”;女的自称“侄女”。
称别人的伯父母、叔父母谓“令伯” “令叔”“令伯母” “令叔母”;对别人称自己的伯父母、叔父母谓“家伯”“家叔”“家伯母”“家叔母”。
如果伯叔很多,称“几伯”“几叔”“几伯母”“几叔母”。
对父亲的伯父母、叔父母称“伯祖父”“叔祖父”“伯祖母”“叔祖母”,男的自称“侄孙”;女的自称“侄孙女”。
称别人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同胞兄弟姊妹称“兄”“弟”“姐”“妹”或依排行加加一个“几”字。男女自称同理。对同族的兄弟姊妹称“堂兄”“堂弟”“堂姐”“堂妹”,也称叔伯兄弟姊妹,或依排行加加一个“几”字。男女自称同理。
称别人的“兄”“弟”“姐”“妹” 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兄” “姐”前面加一个“家”字,“弟” “妹” 前面加一个“舍”字。男女自称同理。
对自己的配偶,男称女谓“妻”“妻子”“贤内助”,自称“夫”;女称男谓“夫”“婿”,自称“妻”“妻子”。
称别人的配偶,对男方可称“兄”道“弟”,对女方称“嫂”“嫂夫人”“弟媳”“弟妹”。如果兄弟姊妹较多,前面加一个排行位数。
对自己的子女称“儿”“女儿”,自称“父”或“母”。
称别人的儿子谓“令郎”,女儿谓“令爱”;对别人称自己的儿子谓“小儿”“犬子”,女儿谓“小女”,儿子媳妇谓“儿媳”。
对兄弟的子女称“侄”“侄女”或在前面加一个“贤”字,男的自称“伯”“叔”,女的自称“姑”、如已嫁人则称“姑母”。
称别人兄弟的子女,在“侄”“侄女”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在自称的前面加一个“愚”字。
对同姓而非同一家族的长者,祖辈,长辈、同辈,均按前面所述相称,写信问候前面要加一个“宗”字,表示是一个宗族。
对过继的父母称“寄父母”“义父母”,男的自称“寄男”,女的自称“寄女”“义女”。对于寄兄弟姊妹的称呼,除“胞”字不能相称外,其他一律相通。
二、亲属方面的称谓
对父亲的姊妹及其丈夫称“姑父”“姑母”,男的自称“内侄”,女的自称“内侄女”。单对姑母就自称“侄”“侄女”。
称别人的姑父、姑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姑父、姑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祖父的姊妹及其丈夫称 “姑祖父”“姑祖母”或“姑爷”“姑奶”,男的自称“内侄孙”,女的自称“内侄孙女”。单对姑奶就自称“侄孙”“侄孙女”。
称别人的姑祖父、姑祖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姑祖父、姑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祖母的姊妹及其丈夫称 “姨父”“姨姑祖母”或“姨爷”“姨奶”,男的自称“甥孙”,女的自称“甥孙女”。
称别人的姨祖父、姨祖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姨祖父、姨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母亲的父母,称“外祖父”“外祖母”或“姥爷”“姥姥”,男的自称“外孙”,女的自称“外孙女”。
称别人的“外祖父”“外祖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外祖父”“外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母亲的兄弟及其妻子称“舅父”“舅母”,男的自称“甥”“外甥”,女的自称“甥女”“外甥女”。
对母亲的姊妹及其丈夫称“姨父”“姨母”,男的自称“甥”“外甥”,女的自称“甥女”“外甥女”。
称别人的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母亲的姑父、姑母,称 “外太姑父”“外太姑母”或“姑姥爷”“姑姥”,男的自称“外侄孙”,女的自称“外侄孙女”。
对母亲的舅父、舅母,称 “外太舅父”“外太舅母”或“舅姥爷”“舅姥”,男的自称“外甥孙”,女的自称“外甥孙女”。
对父亲的表兄弟及其妻子称“表伯父”“表叔父”“表伯母”“表叔母”,男的自称“表侄”,女的自称“表侄女”。
对父亲的表姊妹及其丈夫称“表姑父”“表姑”,男的自称“表侄”,女的自称“表侄女”。
对母亲的表兄弟及其妻子称“表舅父”“表舅母”,男的自称“表外甥”,女的自称“表外甥女”。
对母亲的表姊妹及其丈夫称“表姨父”“表姨”,男的自称“表外甥”,女的自称“表外甥女”。
对父母双方表亲戚姑、舅、姨所生的子女,一律统称谓表兄弟姊妹,自称也是如此。
对妻子的父母称“岳父”“岳母”,自称“子婿”“小婿”。
称别人的岳父岳母谓“令岳父”“令泰山”“令岳母”“令泰水”;对别人称自己的岳父岳母,前面要加一个“家”字。
对妻子的祖父母称“太岳父”“太岳母”,自称“孙婿”。
对妻子的伯、叔父母称“伯岳父”“伯岳母”“叔岳父”“叔岳母”,自称“侄婿”
对妻子的兄弟姊妹称“内兄”“内弟”“妻姊”“妻妹”,自称“妹夫”“妹婿”“姐夫”“姐婿”。
对妻子姊妹的丈夫称“襟兄”“襟弟”,自称“妹夫”“妹婿”“姐夫”“姐婿”,俗称“联襟”。
对妻子的其他家族及亲属,妻子怎么称呼也随之怎么称呼。
对丈夫的其他家族及亲属,丈夫怎么称呼也随之怎么称呼。
上述各称谓,称别人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前面加一个“敝”字。
对子女配偶的父母称“亲亲”“亲翁”“亲家母”,自称“姻愚兄”“姻愚弟”“姻愚姐”“姻愚妹”。
家族、亲属的称谓归纳起来就两句话:父系称爷叫奶伯叔姑,母系称爷叫姥舅与姨。
三、师友方面的称谓
对教过自己学业的人称“老师”“先生”“尊师”,自称“学生”“门生”。
对教过自己技艺的人称“师傅”“师父”,自称“徒弟”“徒儿”“门徒”。
对他们的妻子称“师母”,自称“学生”“门生”。
对自己的学生称“学生”“同学”“贤契”。
对同在一起学习的人称“同学”“同窗”“学友”。
对同在一起学艺的人称“师兄”“师弟”“师姐”“师妹”。
对自己的朋友称“仁兄”“良友”“挚友”。
四、其他方面的称谓
对出家的僧人称“和尚”“禅师”“长老”“方丈”,对他们的负责人称“主持”。
对出家的道士称“法师”“真人”。
对出家的女僧人称“尼姑”“师太”。
出家人对烧香进贡的善男善女称“施主”。
皇族称谓皇帝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称"始皇帝",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
万岁 皇帝的代名词,一种说法认为在朝贺时对君主经常使用,久而久之,便成了皇帝的尊称;另一种说法认为是从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登华山后,由他开始用"万岁"自称,而相沿下来的。
天子 古代君王的尊称。夏、商、周代,天子的正号是王,如周武王即可被称天子;在秦汉至清代,天子则指皇帝。所谓"天子",意指君主君临天下,犹天之子。
皇后 皇帝的正妻称皇后。秦汉以后历代沿称。
太上皇 帝王尊其父为太上皇;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并自称太上皇;天子之父参与国政,称太上皇帝。
皇太后 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秦汉以后历代沿称。
皇太子 皇帝所指定的继承人,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常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清代自雍正以后不立皇太子。一般称预定继承君位的长子为"太子。
贵嫔 嫔妃的称号。汉元帝时始置,原为妃嫔中之第一级。自魏晋至明均设置,但地位已经下降。
昭仪 嫔妃的称号。三周魏文帝时始置,仅次于皇后,晋及南北朝多沿置。
才人 嫔妃的称号。始设于晋武帝,自南北朝至明多曾沿置。唐制,才人初为宫中之正五品,后改正四品。
贵妃 嫔妃的称号。南朝宋武帝时始置,位次于皇后,自隋至清多沿置。
七子 女官名,位在美人、良人下,在长使少使上。
良人 西汉嫔妃的称号。
美人 嫔妃的称号。
贵人 嫔妃的称号。东汉位次于皇后,清代贵人已降在嫔妃之下。
世子 帝王的正妻所生的长子,也称太子,清代则封亲王的嫡长子为世子。
孺子 太子嫔妃名,太子有妃、良娣、孺子,共三等;古代贵族的妾也称孺子。
太孙 皇帝的长孙称太孙。历代王朝往往于太子殁后册立太孙为预定之皇位继承人。
公主 帝王之女的称号。始于战国,汉制规定,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妹称长公主,帝姑称大长公主,后历代大致沿用。
翁主 汉代制度,诸王之女称翁主,即后世的郡主。
驸马 皇帝的女婿称驸马,非实官。清代称"额驸"。
帝姬 古代对皇帝女公主、姊妹、姑母等的称呼
如何用如丧考妣造句
以下是关于如丧考妣的造句,希望我整理的对你有用!语文要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要用慧眼捕捉课文遣词造句背后的精彩。
如丧考妣的造句 :
(1) 有的强忍悲痛,如丧考妣;有的表面神伤,暗自欢喜;有的很麻木不仁,一脸无所谓。
(2) 这一消息被冷千山声震如雷的波荡而去,内圈弟子无一不惊骇,如丧考妣,他们已经被冷千山彻底抛弃了。
(3) 此道人怔怔盯着被妖蟾祭炼的面目全非的癸水净莲,片刻之后,忽然大嘴一咧,竟如丧考妣般嚎啕大哭起来。
(4) 朝阳狠狠瞪了沉舟一眼,表情如丧考妣,背起了李崇山。
(5) 已经说不出话,但还看得见影像、听得见声音的他,目睹耳闻东方不败抱着自己如丧考妣般大呼小叫:“教主啊,你怎么了?莫不是运功时走火入魔了吧!”。
(6) 凌光目光呆滞,如丧考妣,倒在沙发上喃喃地说:“会不会有家庭作业呀……”。
(7) 场内许多人见到这个结果如丧考妣。
(8) 汉娜沉默的看着面前一副如丧考妣之色的吉尔伯特。
(9) 见他如丧考妣一般,只得摇了摇头做同情状。
(10) 萧家两兄弟如丧考妣,双目之中满是癫狂,身体上一层层波纹不断的压缩,浑身的力量开始失控。
(11) 欧阳致远凉飕飕地看了一眼如丧考妣的杜国公,你死定了,叫你女儿斯负我女儿,哼。
(12) 而当我掏出圣旨宣读之后,这些家伙更是如丧考妣。
(13) 任由众人嘀咕,蒙古千户长如丧考妣,一言不发,人如闷葫芦一个。
(14) 葛残、厉弃对视一眼,如丧考妣般返回,没办法,虽然他们都已经成为王者,但这么些飞艇,可都是钱帮的。
(15) 原本将土地换了股票之后,那些官员和地主如丧考妣,背后把李默涵的祖宗八辈都骂遍了。
我心伤心有关成语?
一、泪如泉滴
1、释义:形容触动伤心事,眼泪象泉水一样流出。
2、出处:唐·刘损《愤惋诗》之三“莫道诗成无泪下,泪如泉滴亦须干。”
译:不要说诗写好后没有泪水,即使眼泪像泉水一样多也已经滴。
二、如丧考妣 [ rú sàng kǎo bǐ ]
1、释义:形容触动伤心事,眼泪象泉水一样流出。
2、出处:《尚书·舜典》:“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
译:二十八年,皇帝殂落,百姓都很悲痛,泪如泉涌。
三、哀痛欲绝 [ āi tòng yù jué ]
1、释义:形容触动伤心事,眼泪象泉水一样流出。
2、出处:邹韬奋《抗战以来·与中央党部交涉的经过》:“尤使我哀痛欲绝的是艰苦忠贞于抗建文化事业的青年干部一个又一个的被拘捕。”
四、痛切心骨[tòng qiè xīn gǔ]
1、释义:伤心悲痛已到了骨髓内。
2、出处:《旧唐书·颜真卿传》
五、泣不成声[qì bù chéng shēng]
1、释义:哭得喉咙哽住,出不来声音,形容极度悲伤。
2、出处:汉·赵晔《吴越春秋》:“尧崩;禹服三年之丧;如丧考妣;昼哭夜泣;气不属声。”
急急·~求成语解释
无所不为 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
弹冠相庆 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始作俑者 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匹夫之勇 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力。
满城风雨 城里到处刮风下雨。原形容重阳节前的雨景。后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
过江之鲫 比喻某种时兴的事物多得很。
心劳日拙 现多指做坏事的人,虽然使尽坏心眼,到头来不但捞不到好处,处境反而一天比一天糟。
面目全非 样子完全不同了。形容改变得不成样子。
东窗事发 比喻阴谋已败露。
道貌岸然 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
沾沾自喜 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
煊赫一时 在一段时期内名声威势很盛。含贬意。
推波助澜 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
从容不迫 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重振旗鼓 比喻失败之后,整顿力量,准备再干。
神机妙算 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
邯郸学步 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虎视眈眈 象老虎那样凶狠地盯着。形容心怀不善,伺机攫取。
如丧考妣 好象死了父母一样地伤心。
青梅竹马 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玩耍游戏的样子。现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
豆蔻年华 指女子十三四岁时。
鼎力相助 大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
劳燕分飞 伯劳、燕子各飞东西。比喻夫妻、情侣别离。
萍水相逢 浮萍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相敬如宾 形容夫妻互相尊敬,象对等宾客一样。
天作之合 好象是上天给予安排,很完美地配合到一起。祝人婚姻美满的话。
妙手回春 指医生医术高明。
涣然冰释 象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不可开交 形容没法解开或摆脱。
见仁见智 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相濡以沫 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蓬荜生辉 使寒门增添光辉,多用作宾客来到家里,或赠送可以张挂的字画等物的客套话。
良莠不齐 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
自食其果 指自己做了坏事,自己受到损害或惩罚。
狼狈为奸 比喻互相勾结干坏事。
不谋而合 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不约而同 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
洞若观火 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好象看火一样。
情不自禁 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光明磊落 胸怀坦白,正大光明。
绘声绘色 把人物的声音、神色都描绘出来了。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
一挥而就 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遍体鳞伤 浑身受伤,伤痕象鱼鳞一样密。形容受伤很重。
津津乐道 形容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
贻笑大方 指让内行人笑话。
燃眉之急 形容事情非常急迫。
翻天覆地 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也指闹得很凶。
载歌载舞 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欢乐。
昨日黄花 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急急·~求成语解释
无所不为 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
弹冠相庆 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始作俑者 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匹夫之勇 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力。
满城风雨 城里到处刮风下雨。原形容重阳节前的雨景。后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
过江之鲫 比喻某种时兴的事物多得很。
心劳日拙 现多指做坏事的人,虽然使尽坏心眼,到头来不但捞不到好处,处境反而一天比一天糟。
面目全非 样子完全不同了。形容改变得不成样子。
东窗事发 比喻阴谋已败露。
道貌岸然 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
沾沾自喜 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
煊赫一时 在一段时期内名声威势很盛。含贬意。
推波助澜 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
从容不迫 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重振旗鼓 比喻失败之后,整顿力量,准备再干。
神机妙算 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
邯郸学步 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虎视眈眈 象老虎那样凶狠地盯着。形容心怀不善,伺机攫取。
如丧考妣 好象死了父母一样地伤心。
青梅竹马 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玩耍游戏的样子。现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
豆蔻年华 指女子十三四岁时。
鼎力相助 大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
劳燕分飞 伯劳、燕子各飞东西。比喻夫妻、情侣别离。
萍水相逢 浮萍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相敬如宾 形容夫妻互相尊敬,象对等宾客一样。
天作之合 好象是上天给予安排,很完美地配合到一起。祝人婚姻美满的话。
妙手回春 指医生医术高明。
涣然冰释 象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不可开交 形容没法解开或摆脱。
见仁见智 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相濡以沫 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蓬荜生辉 使寒门增添光辉,多用作宾客来到家里,或赠送可以张挂的字画等物的客套话。
良莠不齐 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
自食其果 指自己做了坏事,自己受到损害或惩罚。
狼狈为奸 比喻互相勾结干坏事。
不谋而合 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不约而同 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
洞若观火 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好象看火一样。
情不自禁 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光明磊落 胸怀坦白,正大光明。
绘声绘色 把人物的声音、神色都描绘出来了。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
一挥而就 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遍体鳞伤 浑身受伤,伤痕象鱼鳞一样密。形容受伤很重。
津津乐道 形容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
贻笑大方 指让内行人笑话。
燃眉之急 形容事情非常急迫。
翻天覆地 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也指闹得很凶。
载歌载舞 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欢乐。
昨日黄花 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急急·~求成语解释
无所不为 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
弹冠相庆 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始作俑者 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匹夫之勇 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力。
满城风雨 城里到处刮风下雨。原形容重阳节前的雨景。后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
过江之鲫 比喻某种时兴的事物多得很。
心劳日拙 现多指做坏事的人,虽然使尽坏心眼,到头来不但捞不到好处,处境反而一天比一天糟。
面目全非 样子完全不同了。形容改变得不成样子。
东窗事发 比喻阴谋已败露。
道貌岸然 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
沾沾自喜 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
煊赫一时 在一段时期内名声威势很盛。含贬意。
推波助澜 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
从容不迫 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重振旗鼓 比喻失败之后,整顿力量,准备再干。
神机妙算 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
邯郸学步 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虎视眈眈 象老虎那样凶狠地盯着。形容心怀不善,伺机攫取。
如丧考妣 好象死了父母一样地伤心。
青梅竹马 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玩耍游戏的样子。现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
豆蔻年华 指女子十三四岁时。
鼎力相助 大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
劳燕分飞 伯劳、燕子各飞东西。比喻夫妻、情侣别离。
萍水相逢 浮萍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相敬如宾 形容夫妻互相尊敬,象对等宾客一样。
天作之合 好象是上天给予安排,很完美地配合到一起。祝人婚姻美满的话。
妙手回春 指医生医术高明。
涣然冰释 象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不可开交 形容没法解开或摆脱。
见仁见智 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相濡以沫 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蓬荜生辉 使寒门增添光辉,多用作宾客来到家里,或赠送可以张挂的字画等物的客套话。
良莠不齐 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
自食其果 指自己做了坏事,自己受到损害或惩罚。
狼狈为奸 比喻互相勾结干坏事。
不谋而合 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不约而同 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
洞若观火 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好象看火一样。
情不自禁 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光明磊落 胸怀坦白,正大光明。
绘声绘色 把人物的声音、神色都描绘出来了。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
一挥而就 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遍体鳞伤 浑身受伤,伤痕象鱼鳞一样密。形容受伤很重。
津津乐道 形容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
贻笑大方 指让内行人笑话。
燃眉之急 形容事情非常急迫。
翻天覆地 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也指闹得很凶。
载歌载舞 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欢乐。
昨日黄花 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