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书籍优秀读后感(精选7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
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
理的历史书籍读后感(精选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历史书籍读后感1
在我们初中学语文的时候老师总是不厌其烦的给我们强调,史书
一般分为两类一类叫通史,即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
通史,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因为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
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另一类叫断代史:记载一朝
一代历史的史书称为断代史,创始于东汉班固的《汉书》。二十四史
中除《史记》外,其余都属断代史。这段话被我奉为真理,为此形成
了我基本的历史观。直到我看到了《万历十五年》这本书。
在书中描绘了以万历在他的即为的第十五年为起点描绘了万历、
张居正(虽然张首辅已经驾鹤西游5年有余了)、申时行、戚继光和海瑞
在这一年前前后后的人生变化,描绘了一幅帝国黄昏的众生相。如果
说以往的史书都是宏观历史的化,那么这本书应该可以叫微观历史了。
在万历十五年年发生了以下事件。这些事情之间究竟有没有什么
因果关系,我也不知道,我想可能是历史大轮回的神秘力量在安排这
一切吧。事件一:戚继光死了。就像黄仁宇先生的评价,戚继光的死,
我们失去了使军事在世界上保持领先的机会,而军备的张弛,立即影
响一国的国运。32年后,大明的军队与努尔哈赤所部交锋,没有戚将
军所强调的纪律及苦心拟定的战术的明军众不敌寡,一举丧失了明金
对峙时期大明的优势,而后八旗军作为新生力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
最终取代大明王朝,也只是时间问题了;事件二:海瑞死了。一个人民
的偶像,中华民族的门神走了,虽然海瑞不是一个会办事能办事的官
员,但我认为他的存在是一种象征,象征吏治的清廉,象征百姓的福
音,然而他去了,并且终大明王朝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高级官员;事件
三:一直勤政的万历突然在这一年开始了长达32年的怠政工,我认为
这是三件事里最严重的一件,从此君王不早朝,32年中,前5年有申
时行撑着,大明的国力还不至于江河日下,申退休后可以说明白人都
死光了,从此大明一步步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看完此书我不经想,假如戚继光多活几年,能和孙承宗并肩剿灭
大明的内忧外患吗?如果海瑞多活几年,那么一个清廉的偶像,一个顽
固的斗士依旧会同官场上的黑战斗到底,大明还会死鱼内忧外患的国
库空虚吗?假如万历依旧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那么万历年间中华大地的
资本主义工商业还会迅速发展,中国会是世界第一强国吗?然而历史就
是历史,有很多缺憾,没有假如。所以我说,自755年繁荣的中华谢
幕后,1587年昌盛的中华又一次凋谢!这一年是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可
以说是中帝国由盛及衰的一个标志性的年份,一些看似毫无关系的事
件,联系起来便注定了历史的滚滚洪流。
历史就是一个滚雪球的进程,好的积累就能及盛,反之则衰。结
合我们工作,我们有了这么多的基础数据,如果能好好利用,例如分
析好缺陷发生的设备类型,部件类型,发生的条件等等运行人员能分
析出缺陷是怎么来的,而检修人员能研究出缺陷应该怎么送走,通过
一点一点的数据积累,那么我们的缺陷率肯定会降低,缺陷消除率也
会提高,不也就提升了我们的工作质量?当然说比做来得容易。企业的
兴衰和王朝的盛亡一样,匹夫有责!
历史书籍读后感2
《中国大历史》是历史学家黄仁宇体现其“大历史观”的一部专
著,它旁引了不少研究内容,分析中国历朝发展的问题,从欧洲的历
史,到经济学都有利用。
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提起中国历
史,对我而言只是停留在一个很肤浅的层面上,自己知道的只是一些
朝代和历史重大事件,有的还对不上时间,总的来说都是零零碎碎的。
读了此书才系统的了解中国历史的独特与辉煌,这些使我受益匪浅。
很多关于中国历史方面的书籍,大都是以历史朝代为时间顺序,
以史料为借鉴内容。但从《中国大历史》我感受到的是跨越性与总体
性。书中著眼于历史大局、中国,从宏观角度阐述中国历史,将中国
历史与外国历史进行对比。中国历史的经济、政治、文化具有自己的
特点和自己的独特性。我深深体会到历史中蕴含的价值。
一般的历史著作将中国历史看成帝王家史。先秦时代,中国实行
世卿世禄的制度,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们的爵
位、封邑、官职都是父子相承的。这种世袭的`次数理论上是无限的,
直到更朝换代活占据这个爵位、官职的家族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为止。
在此书中,作者向读者传达出鲜明的观点是,中国古代历史,是一种
道德的指引下运行。帝王要有所作为,也必然依著道德轨迹,否则便
得不到万民的支持,俗话说“得民心者的天下”。
在经济上,书中阐述了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从古至今中国经济
体制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体制的变
化往往对应著社会体制的改革,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在历史的作
用下中国逐渐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制度。
在政治上,中国历史走过了古代的专制和中央集权体制,到今天
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经历了历史上一次重大变革,从一个闭关锁国
的封建社会蜕变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总结历史经验,以史为借鉴才
能维持祖国的繁荣与统一。
历史发展乃上下两重力量互相作用的结果,要维持整个国家稳定,
上下必须达到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在古代正是道德。作为古代经
济基础,正是“农业”与“商业”。古代繁荣时期,都有解决土地问
题的良策,如果农业凋敝,国家自然混乱了。
这种历史著述,固然没有引经据典满篇考证那样的学理感,没有
继承传统史学用以佐政或臧否人物的用途,但是却可以使我们免除习
史的价值负累。因此,我们不必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将历
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历史“应当如是”的价值旋流,
满足今天人们习史对历史“何以如是”的因果关系的好奇心。
历史书籍读后感3
今天我读了《中国历史人物丛书——刘秀》,学到了很多知识。
汉光武帝刘秀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皇帝之一。史称其才兼文武,
豁达有大度。他长于用兵,善于以少胜多,出奇制胜。他对待臣僚
“开心见诚”,不念旧恶,但赏罚严明。他所开创的“光武中兴”是
中国封建史上著名的四大治世之一。刘秀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帝王,有
很多东西值得自己学习和借鉴。
首先,自己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现在自己虽然只是一名小学生,
但是也要有远大的志向,从现在开始更加刻苦学习,锻炼自己,争取
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少先队员,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其次,自己学到了面对困难挫折不放弃。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
每个人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有的人就被困难挫折所击倒,
但有的人却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更加磨
练自己的意志,只有这样才能战胜困难与挫折。
最后,自己学到了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误,
但是面对别人犯的错误,我们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别人。
历史书籍读后感4
在读完了《品三国》之后,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也有了一定
的了解。比如,三国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段历
史?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段历史当中的那些主要人物?
在《品三国》的开场白《大江东去》中易中天教授提出了一个观
点,他说实际上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三面形象,即“历史形
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
所谓“历史形象”就是正史上记载的形象。但“历史形象”不代
表“历史真相”。每一段历史都有它的真相,但要弄清楚却相当困难,
因为历史离我们太遥远了。
“文学形象”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例如《三国演义》。
还有一种是老百姓主张的形象,我们称为“民间形象”。对于同
一个历史人物,也许在不同人的心目中也会有不同的民间形象。例如
一部历史剧拍出来以后,对于扮演某个历史人物的演员,不同的人有
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说那个演员扮演得非常好,有的人却说扮演得一
点也不像。那你又凭什么判定呢?你知道真正的历史人物是什么样子
吗?
在我看来,一个人判断一个演员扮演的历史人物的好坏,在于他
平时对那个历史人物的了解,他了解那个历史人物的性格、气质,再
结合演员的相貌来断定他像不像是具有那种性格和气质的人。但是我
坚持“人不可貌相”这个原则,因此我不大爱评价历史剧中的人物。
历史书籍读后感5
在这个暑假妈妈给我买了很多的书。其中就有我最爱的《三国演
义》。
在《三国演义》里,我看到了很多英雄豪杰,比如说:智勇双全
的赵云、侠肝义胆的关羽、鲁莽的张飞、仁慈的刘备、冰雪聪明的诸
葛亮等等。
在这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赵云,因为他英勇善战。没有张飞的鲁
莽,没有关羽的大意。在赵云英勇救阿斗的场景中,更是惊心动魄。
看着赵云的奋不顾身,仿佛就是现代的舍己为人。赵子龙就像一棵坚
强、生命力旺盛的大白杨树。
我最看不惯的就是刘备了。虽然他是一国之君,可我还是不喜欢
他。他为了自己所谓的仁慈,让多少人丧失了性命。在荆州时,庞统
劝他夺荆州,可他却在乎别人的眼光,认为这是名不正言不顺的事。
迟迟不肯下手。认为需要一个台阶上。就这样庞统给了他这个台阶,
用性命为他换来了这个台阶。
诸葛亮真的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军师,最让我难忘的就是,他大摆
空城阵,吓跑了司马懿近二十万的大军,真让我敬佩。
各位同学,有机会一定要看看《三国演义》,这真的是一本令人
回味无穷的书。
历史书籍读后感6
在寒假里,我读了一套具有历史特色的书,讲述的是古代历史发
生的大事,许多故事耳熟能详。
《上下五千年》先从盘古开天辟地开始,到炎帝,黄帝,再到大
禹治水,到刘邦项羽,到三国,最后到清。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很伟大
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悠久,拥有灿烂文化的民族,了解祖国的过
去,才能更加热爱祖国的现在和未来,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
生过许多有意义的事件,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人物。
在这262个故事里面百里挑一,我最喜欢其中的王允计董卓,董
卓,大家都知道,他可是出了名的恶霸,他乱砍乱杀,还抢夺百姓们
的钱粮。那些被他杀死的百姓不计其数,抢夺来的粮食可以吃整整三
年,得罪他的人都保不住性命,大家一心想除掉董卓,但董卓身边有
一个干儿子,他力气特别大,射箭骑马的武艺,十分高强,他就是吕
布,董卓每次出去,都要带着吕布,做他的保镖,大臣们看吕布在身
边,没有机会下手,但是,司徒王允却想到了一个计谋,虽然吕布是
董卓的干儿子,但他一不小心得罪了董卓,董卓也毫不留情直接拿刀
刺向吕布,吕布好在眼疾手快,躲了过去,吕布十分气愤,就去找王
允商量,王允见时机成熟,王允提出了杀董卓的计谋,吕布决定跟王
允一起干,董卓进长安城那天,董卓一下车,吕布举起长矛,把董卓
刺死了,大家兴高采烈,把自己的钱拿去买大鱼大肉,庆祝一下。
在《上下五千年》这本书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名人,英雄,其中
我最喜欢诸葛亮,因为他是个博学多才,鞠躬尽瘁,有勇有谋的人,
他还是个十传百,百传千的“智多星”。
《上下五千年》这本书赞美了古代人的勤劳与智慧,也赞美了中
华民族的辉煌历史,看看这本书吧,那惊心动魄的故事,令你回味无
穷。
历史书籍读后感7
《汉书》分为两部,一部是西汉的《汉书》,另一部则为东汉的
《后汉书》。
西汉时,刘邦称帝去世不久,吕后便开始排除异己,老臣陈平、
周勃等力挽狂澜,迎代王刘恒即位,是为汉文帝西汉开始复兴,到孝
文帝,已十分强盛。再到汉武帝已开始与西域交流,此后数百年,西
汉已是安定强盛的雄大帝国。但因王莽夺取,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了。
但不久,刘秀成为东汉首位帝王,此时东汉幅员辽阔,人口众多,
各项科技成果问世,东汉在那时已是百姓兴旺、城镇繁荣,万余城池、
百余座郡县。百郡千县,都卷入了商品流通的范围。首都洛阳车船贾
贩,周于四方,货物积贮,满于都城。因邓晨修复了鸿谷陂,王景修
通了芍陂,王景、王吴疏竣黄河,各项水利工程的建设发生了历史上
最大的水陆运输,数月间,几十万艘船只,几万乘车辆,将百万袋粮
食、千万匹布帛及各类物资达千万之多,全部运往正在饱受旱涝之难
的洛阳,使洛阳一夜之间最富有的城市。但末年,宦官掌握朝政,发
生了党人之祸,黄巾军起义,东汉也灭亡了。
看两汉的兴起,我感叹两汉灭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两汉大
业都因为帝王身边的人而亡,汉朝兴旺时因为有贤臣明君,败落时也
因为臣子君王自己。
本文发布于:2023-03-01 09:50: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635436689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大历史读后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大历史读后感.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