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鸡的饲养方法
野鸡,又名雉鸡、山鸡,极为漂亮,是凤凰的原型,最大特点就是:好看、好吃。野鸡不仅是世界公认的山珍野味,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野鸡的饲养方法,一起来看看。
野鸡的饲养方法
野鸡为野生动物,生命力、适应力和抗病力极强,对环境要求不高,能耐46℃的高温和-32℃的严寒,养殖技术与家鸡一样,主食五谷杂粮,用普通饲料加青草、菜叶即可喂养,可利用旧房、仓库等进行圈养或笼养。 野鸡从周龄开始到16~18周龄为育肥阶段,此阶段野鸡体重呈直线上升趋势。
1.合理饲喂。采用原粮饲喂野鸡的养殖户,可适当增加玉米、高粱等能量饲料的饲喂比例(推荐配方:玉米40%、小麦15%、炒熟的豌豆20%、菜籽饼15%、麸皮5%、米糠4%、骨粉1%,另每吨料加入食盐2.5公斤及适量微量元素)。采用家鸡饲料饲喂的可购买肉鸡生长料进行饲喂,并保证充足的饮水,此外可以添加10%~20%的青饲料。让野鸡每周至少沙浴一次,并在河沙中喷入2%的敌百虫溶液,以杀灭体外寄生虫。
2.控制密度。育肥初期(5~11周龄)每平方米可养10~12只野鸡,以后可按公母、强弱、大小进行分群饲养,使其密度逐步降至每平方米6~8只。同时,应设置足够的料槽让其均匀采食,生长一致。
3.设栖架、防啄癖。育肥野鸡舍内外应放置栖架供野鸡飞攀栖停,这样不仅充分利用了养殖空间,还有利于减少野鸡的啄癖。发现有被啄伤的野鸡应在伤口处涂紫药水或樟脑软膏,并隔离饲养。必要时对野鸡群进行调控,方法为:
(1)在舍内挂青草或青菜,野鸡啄菜以分散其啄羽的精力,同时也补充了维生素和纤维素。(2)9~11周龄时,可在饲料中加入1%的羽毛粉。
(3)饲料中的食盐要提高到2.5%,或在饮水中添加食盐,并保证供水充足。
4.防惊飞。尽可能保持场内安静,谢绝参观,以减少外界因素的影响。为防惊飞出现撞伤或撞死,可剪掉野鸡一侧的初级飞羽。
5.做好防疫工作。野鸡舍应每天清扫,每周用百毒杀等消毒剂进行一次消毒。8~9周龄的野鸡要进行新城疫Ⅱ系疫苗饮水接种,并预防禽霍乱或球虫病的发生。
野鸡的疾病防治
新城疫
雉鸡和家鸡一样,对新城疫病毒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在不免疫或免疫程序不科学的鸡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雉鸡新城疫病在不少情况下是由鸡传染的,尤其是家禽和珍禽混养的情况下更为突出。
1.症状与病变病雉鸡表现体温升高,精神委顿、呆立、羽毛松乱、减食或废食,严重病例伸颈张口呼吸,并伴有咳嗽;下痢、排黄白色或黄绿色粪便,有明显的脱水症状。病程稍长者出现侧身倒地、歪颈等共济失调的神经症状。剖检见喉头及气管充血、出血;腺胃黏膜水肿和乳头出血,盲肠扁桃体及肠道出血性炎症;硬脑膜下呈树枝状充血和出血。
2.防治该病除加强饲养管理和综合性防疫措施外,免疫接种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手段。建议免疫程序:15日龄和30日龄分别用新城疫Ⅳ系弱毒疫苗免疫(按疫苗羽份使用);50日龄用新城疫Ⅰ系弱毒疫苗肌注(按疫苗羽份使用)。有条件的禽场,应做免疫监测,及时了解群体免疫水平,按计划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传染性脑脊髓炎
该病是由禽脑脊髓炎病毒引起雏雉鸡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以共济失调和头颈震颤为主要特征,有较强的传染性,可通过蛋垂直传播而发病。该病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雏雉鸡的发病多由于种雉鸡感染后,种蛋内带毒而导致雏雉鸡出壳后表现典型的临床症状。
1.症状与病变该病常发生于3周龄内的雏雉鸡,尤以10~15天龄的雏雉鸡发病率最高。随着日龄的增大,其易感性会逐渐下降。病初表现精神不振,嗜睡,随后出现渐进性运动失调,两腿不能自主,走动时东倒西歪,不能站立,常以足关节着地,严重时呈犬坐式姿势。随着病程发展,常出现头颈震颤,尤以受惊或喂料后更为明显。多数病鸡仍有食欲,但由于不能站立,饮食困难而常被其他鸡只踏死。唯一肉眼病变可见肌胃肌层有细小的灰白区,但要细心观察才能发现,其余器官无异常。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病毒性脑炎病变和神经原变性,胶质细胞增生和血管套,肌胃组织内见淋巴细胞浸润。
2.防治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一般先将发病鸡群扑杀作无害化处理,场地及孵化室内外环境进行彻底消毒。由于该病常可经蛋传递,种鸡场只要曾发生过该病或附近鸡场发生过该病,都应对种鸡进行免疫接种,保护雏雉鸡。建议免疫程序:后备种鸡在10~12周龄滴眼接种鸡传染性脑脊髓炎弱毒疫苗;开产前一个月肌注鸡传染性脑脊髓炎油乳剂灭活疫苗,能有效预防该病。
大肠杆菌病
该病是由多种血清型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各种龄期的雉鸡都具易感性,尤以2~4周龄的雏雉鸡易感性最高,常引起败血症死亡。此外,饲养管理不良、卫生条件差、气候骤变、营养不良和疾病等因素的应激均可诱发该病。
1.症状与病变 病雉鸡精神不振,羽毛松乱,怕冷,挤堆;食欲减少或废食,拉黄白色或绿色稀粪,恶臭。常见肉眼病变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
2.防治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室内通风,坚持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对常发生该病的雉鸡场,可选取本场流行的血清型菌株制备灭活菌苗进行接种,能收到良好效果。对患病的雉鸡,多种抗菌药有治疗作用。但是要注意大肠杆菌极易产生耐药性,为保证疗效,常通过药敏试验,选用高敏药物治疗,效果更好。
巴氏杆菌病
该病又称禽霍乱,是由禽巴氏杆菌引起家禽、珍禽以及野鸟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成年雉鸡,呈现急性败血症经过,常引起较大的经济损失。
1.症状与病变发病初期,病雉鸡常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大多数病例表现精神沉郁、废食,离群独处;下痢,排白色或绿色稀粪,病程短,常于1~2天内死亡。剖检病变见皮下、浆膜和腹部脂肪有出血点;卡他性出血性肠炎,尤以十二指肠更为严重;肝瘀血肿大,表面散布针头大小的灰白色坏死点。
2.防治 磺胺类药物及多种抗生素对该病有良好疗效。对经常发生该病的雉鸡场,在药物预防效果不够理想的情况下,可考虑接种菌苗,免疫效果理想。
曲霉菌病
该病又称霉菌性肺炎,是由致病性烟曲霉菌引起雉鸡常见的霉菌病。常引起幼龄雉鸡的急性暴发,成年雉鸡多呈散发性经过。
1.症状与病变病雉鸡表现精神不振,减食或不食,呆立,两翅下垂,继而出现喘气和呼吸困难,伸颈张口呼吸。后期严重下痢,消瘦。部分病雉鸡还表现霉菌性眼炎,常见一侧的瞬膜下形成黄色干酪样物而导致眼睑凸出。眼观病变见肺脏表面有米粒至绿豆大的黄白色小结节;胸腹部气囊偶见有绿色的绒毛状霉菌团块,严重病例还扩张到肝、肠浆膜及体腔壁上出现毒菌结节。
2.防治 预防该病的主要措施是严禁使用发霉饲料和发霉垫料。加强禽舍的通风,减少室内空气中霉菌孢子的数量。大群治疗:每千克饲料加入50万~100万单位制霉菌素,连用7~10天;同时喂0.05%硫酸铜溶液(每天上午喂,下午喂清水),连用5天。
传染性鼻炎
该病是由副鸡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多种家禽及珍禽都能感染。而近年来,雉鸡的感染率也随着饲养量的增多而升高,尤以开产前的后备种鸡及产蛋高峰期的种鸡最常发生。虽然死亡率不高,但严重影响产蛋率及繁殖力,淘汰率极高,且发生后不易在短期内清除,给正常生产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1.症状与病变病初流鼻液,随着病程发展,表现精神委顿、减食、呆立;眼结膜炎,眼睑肿胀,多为单侧性,偶有双侧性,分泌物增多。病程后期严重消瘦,精神极度沉郁而衰竭死亡。肉眼病变见鼻窦和腔下窦黏膜肿胀,内充满浓稠分泌物或干酪样物;肺有炎症,气囊、腹腔及输卵管内有大小不等、凝固程度不同的干酪样物。
2.防治多种磺胺类和抗菌药物对该病有良好疗效。在治疗的同时,应加强消毒和清洁卫生工作,每天带鸡消毒一次,以净化饲养环境。对已有该病史的种雉鸡场,在种群开产前最少接种传染性鼻炎多价油乳剂灭活菌苗1~2次。此外,要注意不要同场饲养鸡等家禽,避免交叉传染该病。
组织滴虫病
该病是由火鸡组织滴虫引起雉鸡的一种急性原虫病。自然感染情况下,主要发生于火鸡,雉鸡也可感染。由于种雉鸡多在地面环境饲养,极易发生该病。
1.症状与病变 病雉鸡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或废食,羽毛松乱,身体蜷缩,翅膀下垂,嗜眠;下痢,排淡黄色或淡绿色稀粪,严重时粪便带血。眼观病变见盲肠肿大,形似腊肠样,内腔形成干酪样栓子;肝脏肿大,表面出现黄色或黄绿色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灶。
2.防治 加强鸡舍清洁卫生,及时清除鸡粪;幼龄雉鸡与成年雉鸡分开饲养,防止带虫鸡传给幼雉鸡。由于异刺线虫卵能携带组织滴虫,因此应给成年雉鸡群,尤其是种雉鸡群定期驱除异刺线虫,对预防该病有重要意义。多种药物对该病有良好疗效。
怎么饲养小野鸡的养殖方法
野鸡肉质鲜美价格昂贵,所以现在野鸡养殖很赚钱。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小野鸡的 饲养 方法 ,一起来看看。
小野鸡的饲养方法
一、掌握进苗时间:按消费习惯,雄性肉山鸡95-105 日龄上市,体重2-3市斤,羽毛丰满,出现“七彩”外观;而雌性肉山鸡上市要求不严格,约体重为1.5 -2 市斤,所以常以公鸡为准计算上市日龄(即95-105 天)。根据养殖周期准确计算进苗时间,捕捉商机,如 春节 上市山鸡,可在农历9月上旬进苗。
二、适时饮用与开食:雏雉出壳24小时开食,开食前先用雏禽开食补盐饮水,同时饮用0.1%高锰酸钾溶液或0.3%硫酸新霉素,3-6天内喂适口性好的湿拌料,少喂多餐。第一周每天喂5-6次,第二周每天喂3-4次,第三周以后每天喂3次。
三、温湿度调控:由于冬季天气寒冷,日夜温差大,保温工作非常关键,1-3日龄为35℃-34℃,4-7日龄为34℃-32℃,2周龄为31℃-28℃,3周龄为26℃-24℃,4周龄为23℃-22℃。第5周后,如天气正常,可脱离保温,如遇强寒流天气,5-6周龄的山鸡,还应适当保温或采取 其它 防寒 措施 ,相对温度1-10日龄可高点,为65% -70%,11日龄以后为55% -65%。
四、解决好通风与保温的矛盾:按目前山鸡养殖情况看,山鸡相当部分疫病都是因受寒和舍内有害气体引起的。为便于采光、通风,最好选择背西北朝东南鸡舍,墙体、天花板导热绝缘性能要好,密封性能要好,通风可采用负压通风系统,必须控制通风口,使气流直接流向天花板,充分吸收天花板日照热能。加热保温最好采用室内红外线灯,也可用煤炉等保温方式。
五、疫病的有效控制:根据鸡场情况及周围环境、疫情情况等,建立科学的免疫接种制度,实行程序化免疫,以保证产生和维持可靠的抗体水平,值得提倡的是:因山鸡生长期长,高日龄时慢性新城疫时有发生,50-60日龄山鸡可用新培灵饮水一次,加强免疫效果。如今较多见的细菌疾病有霉形体、沙门氏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其中以霉形体、大肠杆菌病及其并发症最为突出;霉形体病特效药有泰乐菌毒、泰妙菌素(支原净)、北里霉素、普乐健,这几种药按自标示量使用,效果不错。由于霉形体经常经母体垂直传播,有的用户在雏鸡10-15 日龄饮0.1%泰农溶液,对预防后来霉形体的发生,有较好效果。使用泰妙菌素应注意毒性反应,据了解多数饲料都加了莫能菌素、盐霉素、马杜霉素等药物,饲用添加了上述药物的饲料,是千万不能使用泰妙菌素的,大肠杆菌病用普乐健(氟甲砜霉素)0 .1 %饮水,或特号禽菌净0.2%饮水。眼型大肠杆菌病可同时涂人用金霉素眼药膏。对于大肠杆菌与霉形体病混合感染。可用泰乐菌素与庆大霉素合用饮水,鸡喉净拌料(按标示量)。或用0.1%特号禽菌净加0.1%金刚呼喘清饮水,对于病情复杂、顽固的疾病,应配合药敏试验指导用药。
六、添加剂的合理使用并适当断喙:使用添加剂可以促生长,减少应激,减少啄癖,促进羽毛丰满。为使山鸡有较好的外观,使用添加剂非常重要。本地区养户常使用的添加剂有:应激灵、胺基维他、植酸酶等。具体做法:雏鸡1-2周龄用胺基维他0.1%饮水,断喙转群时,用应激灵0.2%饮水,4-10周龄用植酸酶0.2%拌料,适当使用上述添加剂,山鸡毛色光亮,羽毛丰满,肉肥体壮。断喙应以浅断多次为原则,不要断得太深,发现啄癖再断喙,有的饲养密度小,饲养管理完善,较少出现啄癖,当然不需断喙。
小野鸡养殖技巧
野鸡育雏期的饲养管理
野鸡的育雏期是指雏野鸡从出壳到脱温这段时间,一般为1—30日龄,有些地区可长达42日龄,育雏期是饲养野鸡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雏野鸡在1周龄内死亡率最高,许多品质低劣的种蛋孵出的雏野鸡多在这一时期死亡。雏野鸡非常胆怯。对外界环境的微小变化特别敏感,任何刺激都会引起雏野鸡惊慌逃窜,以致死亡。所以育雏鸡要特别保持环境幽静,操作按程序,不要随意更改或经常换人。
如果环境条件较差时(如各种声响、黑暗、强光、各种颜色等),应在雏雉出壳30小时内输送给雏野鸡,建立对这种刺激的条件反射,以后遇到这种情况时,就不会引起恐惧而四处逃窜。育雏方式可分两种,一种是立体式育雏(笼式育雏);另一种是平面育雏(地面垫草育雏、网上平养育雏)。其中笼式育雏和网上平养育雏清洁卫生,便于防疫。地面平养垫草育雏容易感染胃肠道疾病和球虫病等。育雏前的房舍、饲养用具等准备工作均与家鸡相同,但有一些特殊要求。野鸡育雏比家鸡难度大,要求高,刚出壳野鸡体小娇嫩,必须提供完全符合野鸡生长的良好生活环境和营养。
1.严格保温 温度是野鸡育雏的重要条件,必须控制好适宜、恒定的温度。如温度忽高忽低,变化太大,野鸡容易感冒,患消化道疾病等,影响生长发育,严重时可引起死亡。育雏温度随着雏野鸡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脱温时间应视育雏季节、天气变化、给温方法、雏野鸡体况,灵活掌握,可采取20日龄以后白天脱温,晚上供温的方式,使育雏效果达到最佳。
2.湿度 育雏湿度过大,雏野鸡水分蒸发散热困难,食欲不振,容易患白痢、球虫、霍乱等病;湿度过低,雏雉体内水分蒸发过快,会使刚出壳的雏野鸡腹内卵黄吸收不良,羽毛生长受阻,毛发焦干,出现啄毛、啄肛现象。
3.密度 育雏野鸡密度大小直接影响雏野鸡的生长发育。密度大,雏野鸡生长速度减缓,易发生啄癖。因此,应按时调整雏野鸡的密度。1周龄每平方米饲养50只雏野鸡,2周龄每平方米40只,从3周龄起每平方米面积的饲养密度每周减少5只,到7周龄时为15只。
4.光照 雏野鸡的光照基本与家鸡光照制度一样,但是野鸡胆小,敏感易惊吓,在控制光照开关应采用渐暗、渐明式开关调控器,避免引起对雏野鸡的惊吓刺激造成意外损失。
5.及时断喙 野鸡易发生相互啄斗,到2周龄时,就有啄癖发生,应对其进行断喙。在14—16日龄时进行第一次断喙,7—8周龄进行第二次断喙,由于野鸡喙部生长很快,应根据生产情况,及时安排断喙。断喙前2天要作好准备工作,为防止野鸡应激,应在饮水中加入多维、电解质、维生素K3,连用3天,同时料槽中饲料应加满。
6.初饮 雏野鸡从出雏器出来后24—36小时,应进行第一次饮水,给予雏野鸡35℃温开水,为防白痢、大肠杆菌病,在水中加入0.01%氟哌酸或环丙沙星均有良好的预防效果,同时还可在水中加入多维电解质或葡萄糖。
7.开食 在雏野鸡进行初饮后2—3小时,将饲料用水调制到干湿适中,均匀撒在开食盘中或垫纸上,诱使雏野鸡采食。喂料量控制在半小时内采食完,少给勤添,防止饲料腐败。1周后饲料中拌1%—2%砂砾,以助消化 野鸡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野鸡脱温后至性成熟前的这一阶段,为野鸡的育成期,这时期正是野鸡长肌肉、长骨骼、体重的绝对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平均每只鸡日增重达10—15克,到3月龄时雄野鸡可达到成年体重的73%,雌野鸡可达到成年野鸡的75%。因此,育成期的饲养管理,对日后商品野鸡的上市规格或种野鸡性能的质量关系密切。所以对育成期的饲养管理同样也应给予高度重视。
如何饲养:
野鸡为野生动物,生命力、适应力和抗病力极强,对环境要求不高,能耐46℃的高温和-32℃的严寒,养殖技术与家鸡一样,主食五谷杂粮,用普通饲料加青草、菜叶即可喂养,可利用旧房、仓库等进行圈养或笼养。
野鸡从周龄开始到16~18周龄为育肥阶段,此阶段野鸡体重呈直线上升趋势。
1.合理饲喂。采用原粮饲喂野鸡的养殖户,可适当增加玉米、高粱等能量饲料的饲喂比例(推荐配方:玉米40%、小麦15%、炒熟的豌豆20%、菜籽饼15%、麸皮5%、米糠4%、骨粉1%,另每吨料加入食盐2.5公斤及适量微量元素)。采用家鸡饲料饲喂的可购买肉鸡生长料进行饲喂,并保证充足的饮水,此外可以添加10%~20%的青饲料。让野鸡每周至少沙浴一次,并在河沙中喷入2%的敌百虫溶液,以杀灭体外寄生虫。
2.控制密度。育肥初期(5~11周龄)每平方米可养10~12只野鸡,以后可按公母、强弱、大小进行分群饲养,使其密度逐步降至每平方米6~8只。同时,应设置足够的料槽让其均匀采食,生长一致。
3.设栖架、防啄癖。育肥野鸡舍内外应放置栖架供野鸡飞攀栖停,这样不仅充分利用了养殖空间,还有利于减少野鸡的啄癖。发现有被啄伤的野鸡应在伤口处涂紫药水或樟脑软膏,并隔离饲养。必要时对野鸡群进行调控,方法为:(1)在舍内挂青草或青菜,野鸡啄菜以分散其啄羽的精力,同时也补充了维生素和纤维素。(2)9~11周龄时,可在饲料中加入1%的羽毛粉。(3)饲料中的食盐要提高到2.5%,或在饮水中添加食盐,并保证供水充足。
4.防惊飞。尽可能保持场内安静,谢绝参观,以减少外界因素的影响。为防惊飞出现撞伤或撞死,可剪掉野鸡一侧的初级飞羽。
5.做好防疫工作。野鸡舍应每天清扫,每周用百毒杀等消毒剂进行一次消毒。8~9周龄的野鸡要进行新城疫Ⅱ系疫苗饮水接种,并预防禽霍乱或球虫病的发生。
野鸡的饲养技术目前已经基本成熟,我国人工驯养野鸡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目前国内开发最成功的著名特禽。
小野鸡的生活习性
雉鸡脚强健,善于奔跑,特别是在灌丛中奔走极快,也善于藏匿。见人后一般在地上疾速奔跑,很快进入附近丛林或灌丛,有时奔跑一阵还停下来看看再走。在迫不得已时才起飞,边飞边发出“咯咯咯”的叫声和两翅“扑扑扑……”的鼓动声。飞行速度较快,也很有力,但一般飞行不持久,飞行距离不大,常成抛物线式的飞行,落地前滑翔。落地后又急速在灌丛和草丛中奔跑窜行和藏匿,轻易不再起飞,有时人走至眼前才又突然飞起。秋季常集成几只至10多只的小群进到农田、林缘和村庄附近活动和觅食。
杂食性。所吃食物随地区和季节而不同:秋季主要以各 种植 物的果实、种子、植物叶、芽、草籽和部分昆虫为食,冬季主要以各种植物的嫩芽、嫩枝、草茎、果实、种子和谷物为食,夏季主要以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以及部分植物的嫩芽、浆果和草子为食,春季则啄食刚发芽的嫩草茎和草叶,也常到耕地扒食种下的谷籽与禾苗。
分布:阿富汗、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保加利亚、中国、格鲁吉亚、希腊、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哈萨克斯坦、韩国、吉尔吉斯斯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蒙古、缅甸、俄罗斯联邦、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引进: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道尔、澳大利亚、奥地利、巴哈马、白俄罗斯、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加拿大、智利、克罗地亚、古巴、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日本、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前南斯拉夫共和国、墨西哥、摩尔多瓦、黑山、英国、荷兰、新西兰、挪威、波兰、葡萄牙、波多黎各、罗马尼亚、圣赫勒拿、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乌克兰、英国、美国、越南。
繁殖期3-7月,中国南方较北方早些。繁殖期间雄鸟常发出‘咯-咯咯咯’的鸣叫,特别是清晨最为频繁。叫声清脆响亮,500米外即可能听见。每次鸣叫后,多要扇动几下翅膀。发情期间雄鸟各占据一定领域,并不时在自己领域内鸣叫。如有别的雄雉侵入,则发生激烈的殴斗,直到赶走为止。
一雄多雌制,发情时雄鸟环在雌鸟旁,边走边叫,有时猛跑几步,当接近雌鸟头侧时,则将靠近雌鸟一侧的翅下垂,另一侧向上伸,尾羽竖直,头部冠羽竖起,为典型的侧面型炫耀。
营巢于草丛、芦苇丛或灌丛中地上,也在隐蔽的树根旁或麦地里营巢。巢呈碗状或盘状,较为简陋,多系亲鸟在地面刨弄一浅坑,内再垫以枯草、树叶和羽毛即成。巢的大小约为23cm×21cm,深6-10cm。产卵期在中国东北最早为4月末,而在贵阳4月末即见有雏鸟。
1年繁殖1窝,南方可到2窝。每窝产卵6~22枚,南方窝卵数较少,多为4~8枚。卵橄榄黄色、土黄色、黄褐色、青灰色、灰白色等不同类型。卵的大小在南北不同地方亦有较大变化。
小野鸡的饲养方法相关 文章 :
1. 如何饲养小野鸡
2. 如何饲养和管理野鸡
3. 怎样养野鸡
4. 野山鸡养殖方法
5. 山鸡饲养的技术介绍
野鸡怎么养呢?
在野鸡雏鸡期,应将温度控制在20至35度左右,保持良好的通风,灯光应保持昏暗,促进雏鸡的生长,一个月后,可以开始放养野鸡,夏季可以提供较多的草料,在冬季以饲料偏多,并注意鸡舍的卫生清理,达到2至3斤时及时出栏。1、鸡舍管理由于野鸡还是带有一定的野性,所以野鸡的鸡舍一般是开放式的,即圈地饲养。选地的土壤首先要疏松一些,最好可以是砂土,因为野鸡有用砂土洗澡的习惯,还能给它去除寄生虫的作用,其次中间最好有个棚子用来休息、躲雨。饮水和饲养固定在一个地方,有利于日常的管理和观察。围绕的高度在2米以上,野鸡可是很能飞跳的。2、雏鸡管理虽然野鸡的生存能力很强,但是雏鸡确实极其脆弱的,很容易出问题。首先温度方面是要极其注意的,一般出壳的前两个星期温度要保证30-35度左右,两周以后就要控制在20-30度左右。前期孵化室的通风和空气都要保持好,条件较好的可以喷洒少量的空气清新剂。其次灯光尽量昏暗一些,有利于雏鸡的休眠生长。 野鸡33、饲养管理野鸡喂养的饲料是有季节性变化的,一般冬季的时候会以饲料偏多,草料和水偏少,水一定要是零度以上的水,因为野鸡很怕冷的。夏季饲料量要比草料少,草料要以新鲜的为主。无论是饲养槽还是水槽每天都要清洗,避免引发病害。喂养的原则是固定的早中晚三次,喂养的时候要等吃完了才继续投放第二次,这样能保证进食量和避免浪费。4、注意事项饲养野鸡对于卫生清理一定要重视,以为野鸡的粪便很容易引发寄生虫。其次日常可以往养殖地里丢一些蔬菜补充各种维生素,一般来水养殖到了2-3斤的时候,野鸡的利润是最大的,后期也很难在长大,所以出栏一定要及时。
野山鸡养殖技术
山地鸡养殖技术1.建造农舍。野鸡养殖场应位于干燥、地势平缓、向阳背风的地方。在比较安静的地方,养山鸡鸡舍的要求和家养鸡舍差不多。鸡舍的面积可以根据饲养规模来确定,鸡舍可以使用旧房间。猪圈和牛舍前后多余的地方要重建,三面墙一面开。开放面外应留有一定的操场,约为室内面积的两倍。养鸡场的地面要有一定的坡度,以利于排水。地面要平整,最好做成水泥地面,方便清洁。操场周围可建1.8米左右的砖柱,顶部和四周可加挡块,或用铁丝网代替尼龙网。安装砌块时,可在南面建一个30-100厘米高的矮墙底座,然后安装砌块,可加长。操场和鸡舍的总面积要在30只鸡以内,每个摊位150或300只雏,要在100平方米以内。如果场地大,可以分成几笔。因为种鸡在与鸡交配前要分开饲养,所以至少要建两个鸡舍并进行改造。同时,鸡舍内要准备食物槽和饮水槽。水槽可以用木屑制作,一般1米长,5厘米宽,5厘米高。食槽可用大眼铁网或小木片固定,防止鸡进入食槽,食槽可用塑料盆或其他容器代替。有条件的话,可以买一个专用的塔秦水器。因为鸡很喜欢沙浴,所以可以在操场上放沙子(河沙,石沙都可以),也可以把沙子放在一个大塑料盆里,放在操场上。应该注意保持沙子的清洁和干燥。2.鸡育种技术雉鸡饲养阶段的划分:0-6周龄为育雏期,7-12周龄为繁殖期。(1)适时饮水和进食:雏雉应在孵出后24~36小时进食。吃饭前,他们应该喝水。最好在饮用水中加入5%的葡萄糖或0.1%的高锰酸钾。对于不懂喝水的雏雉,应尽快喝水,喂完水后1~2小时再吃。配料应该是软的,可口的,有营养的,容易消化的。前3~5天最好喂湿料。每次投料前清理余料。刚开始进餐时,每隔2~3小时诱导一次食物,以后逐渐加大间隔。0~2周每天6次,3~4周每天5次。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采食量也随之增加,长到接近成年体重时,对饲料的需求趋于稳定。(2)温湿度控制:育雏的适宜温度为1-3天35-34℃,4-7天33-32℃,2周31-28℃,3周27-24℃,4周23-22℃,5周后保持常温。相对湿度在1~10日龄为65%~70%,11日龄后为55%~65%。(3)密度:随着年龄的变化,其重量和需水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应及时调整饲养密度,增加水槽和食槽的数量。网箱或箱式育雏的密度为:1~10日龄50~60窝/m2,10~20日龄30~40窝/m2。之后可转入立体笼(蛋雉育雏用四层笼),21~42日龄20~30窝/m2,43~60日龄10~20窝。(4)通风与室内环境控制:室内空气流通不畅、氨气浓度过高会直接影响野鸡的生长发育,可诱发慢性呼吸道疾病、眼疾等疾病。经常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及时清理粪便和清洁地面,保持适宜的温度,定期给鸡消毒,及时疏散密度。改善室内环境是提高雏雉成活率的重要措施之一。(5)光照时间控制:幼龄山鸡对光照没有严格要求。第一只野鸡24小时光照1-3天,20-22小时光照4-7天。之后根据野鸡的喂食情况,会很快转为自然光照。3周左右山鸡转入立体笼时,第一天晚上要充分光照,让山鸡尽快适应新环境。使用3瓦/平方米以上为宜。大部分野鸡进食饮水后,可以利用自然光照。6)免疫:根据本领域情况制定免疫方案。3.成人文化技术幼雉可关在笼子里6~7周,然后转移到地面平养或转移到饲养的雉鸡笼子里。从18周龄开始的时期是山鸡生长最快的阶段,平均日增重10-15g,达到20周龄,基本接近成年山鸡体重。因此,对6~20周龄雉鸡的饲养管理是保证繁殖雉鸡生长发育的关键。在做好各项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转群时间及注意事项:一般3月底至4月中旬孵化的雏鸡,饲养至6-8周龄时转群,夏季孵化的山鸡饲养至5-6周龄时转群。换班前3天,应安排专人在夜间工作,并给予24小时照明。还要注意隔离饲养弱雏,及时淘汰病残雏。翻地后1~2周,选择温暖无风的天气,打开门窗,让其在室内和室外运动场做短期活动,然后逐渐延长,晚上在室内行驶。(2)后备雉鸡的限量饲养:确定后备繁殖的配种雉鸡,除了在6-8周龄进行初步选择外,还要控制体重,防止过度育肥,以保证繁殖期有较高的产蛋率和受精率。具体措施是:降低膳食中蛋白质和能量的含量;增加粗纤维和青饲料的用量;减少喂食次数;增加运动量;限制喂食量等。(3)第二次破喙防止啄癖:野鸡是野生的,喜欢啄异物。饲养的雉鸡生长迅速。如果某些营养素缺乏,或者环境不理想,或者密度过高,更容易发生啄癖。为了有效防止啄癖,第二次切喙可以在5-10周龄之间进行,方式与家鸡相同。(4)禁止霉变变质饲料预防曲霉菌病:饲养初期的山鸡易患曲霉菌病,该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因此,在饲养管理中应注意禁止霉变变质的饲料和发霉的垫料,控制好室内环境,保持所需的湿度,经常用过氧乙酸对鸡进行消毒,在转移到鸡群前用火焰喷射器将地面和可燃器具焚烧,以预防此病。雉鸡养殖技术(1)雉鸡群的建立。一般每个雉鸡群的建立都经过两次以上的选拔:第一次选拔在每年的10-11月进行,后备群是根据品种标准、生长发育情况、健康情况严格选拔形成的;第二次评选于次年1月至2月进行。选择标准为:雄雉羽毛丰满鲜艳,羽束直立,胸宽而深,体大,体格粗壮,雄性强;雌雉的身体笔直呈椭圆形,羽毛紧密而有光泽,尾巴不能着地,腿和眼睛完美无瑕。有条件的话,可以在2月底3月初进行第三次选择,淘汰不符合品种特征,或者雄性不强,精神状态不好,雌性雉鸡不红或者从3月初尾巴拖地的个体。至此,经过2~3次选择和淘汰,就可以确定雉鸡的种类了。(2)山鸡养殖技术①放生月份和利用期:在良好的人工驯养条件下,雄性雉鸡一般在9-10个月达到性成熟,雌性雉鸡在10-11个月后达到性成熟。如果已经到了繁殖季节,可以考虑适时配送。在中国北方,分发通常在3月中旬左右,在中国南方,分发通常在2月初。一般生产地的野鸡一年换一次,但第二年同组野鸡死亡率明显低于第一年。产蛋量和受精率变化不大。②雉鸡群体大小和雌雄比例:繁殖季节雉鸡群体不宜过大,一般100~150只雉鸡为一个群体,在鸡群之间设置屏障遮挡视线,以免影响交配。在一般营养和管理水平下,雌雄比例可确定为1:4,此时受精率可达85%以上。如果饲料营养和管理水平高,可适当增加每只雄雉和交配雉鸡的数量,比例变为1:5~1:6。③适当交配:交配时间的确定必须考虑温度、繁殖季节、营养水平等因素。生长发育好的野鸡可以稍加改善,发育不好的可以延后。交配时间也可以通过试交配来确定。方法是先尝试把1~2只雄雉放入雌雉群,看雌雉是否愿意“交配”。实践证明,放生时间应由母雉的行为来控制,如鸣叫、脸红或筑巢等。过早放生不仅影响育雏成活率,还会促使雉鸡过早衰老,影响后期育雏卵的受精率,过晚则会造成育雏卵的浪费。④保护“皇子雉”,设置屏障:公雉进入母雉群后,经过几天的战斗,“皇子雉”产生,“皇子雉”在母雉群中享有第一交配权。雄性雉鸡群在排好顺序后不允许随意进入新的雉鸡,以保持“王子雉鸡”的地位,这样可以减少体力消耗,稳定雉鸡群。但“王子雉”有不允许其他雄雉交配的特点,所以需要在网内或运动场上设置屏障,每100平方米放置3~4个塑料瓦、树枝或假山,以提高产蛋率和受精率。
野鸡怎么养才能养活?
(1)选择健康的野鸡苗进行养殖,体质健壮、发育优良、性格温驯、活泼好动、冠髯鲜红、眼大有神、体重1-1.5千克的母野鸡为宜;各部位匀称、发育良好、胸肌较发达、冠色鲜红、羽毛丰满、啼声洪亮、姿态雄伟、体重在1.5千克以上的公野鸡为宜。
(2)野鸡活动量较大,饲养密度太大容易发生互相啄咬的现象,且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应该根据野鸡的生长情况控制饲养密度,一般每亩控制在150只左右为宜。
(3)每天要定时打扫卫生,清除舍内粪便。夏天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冬季注意保暖保温。让野鸡每周至少沙浴一次,并在河沙中喷入2%的杀虫溶液,以杀灭体外寄生虫。
(4)每年的4-10月份为野鸡的产蛋期,其中6月份为产蛋高峰期,由于天气炎热,产蛋对水的需求量要比平时大,所以饮水器中不能断水,而且还要对饮水器经常清洗和定期消毒。
注意事项:
选择养殖场地时,野鸡喜欢生活在面积比较大的地方,这样能够来回地奔跑玩耍,草地、森林等均可。同时场地要远离比较嘈杂的地方,最好是在山里面或者在临近水源的地方,营造一个好的环境,有利于使野鸡尽快适应环境。后期加强各项养殖管理,提供充足、洁净的饲料和水等,发生疾病时及时救治。
野鸡怎么饲养及其管理方法
野鸡是非常好的鸡类,不少人都会去 饲养 野鸡,野鸡的肉质细嫩鲜美,饲养野鸡有很多的讲究。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野鸡怎么饲养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野鸡的饲养 方法
1.立体笼养法
以商品肉用雉鸡为目的大批饲养,在育成期采用立体笼养法,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此期间雉鸡的饲养密度应随鸡龄的增大而降低,结合脱温、转群疏散密度,使饲养密度达到每平方米20只左右,以后每2周左右疏散1次,笼养应同时降低光照强度,以防啄癖。
2.网舍饲养法
网舍饲养法对作为种用的后备雉鸡可提供较大的活动空间,使种用雉鸡繁殖性能提高。在雏雉鸡脱温后,转到网舍饲养时,为防止由于环境突变,雉鸡惊慌突然起飞乱冲乱撞,造成死亡损伤,应将雉鸡的主翼羽每隔2根剪掉3根。网舍饲养应在网室内或运动场上设沙地,供雉鸡自由采食和进行沙浴。
3.散养法
可以根据雉鸡的野生群集习性,充分利用荒坡、林地、丘陵、牧场等资源条件,建立网圈,对雉鸡进行散养,为防雉鸡受惊飞逸,可在雉鸡出壳后进行断翅,即用断喙器切断雏雉鸡两侧翅膀的最后一个关节。在外界环境温度不低于17~18℃时,雏雉鸡脱温后即可放养。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3只。这种饲养方法,雉鸡基本生活在大自然环境中,空气新鲜、卫生条件好、活动范围大,既有天然野草、植物、昆虫采食,又有足够的人工投放饲料、饮水,极有利雉鸡育成期的快速生长。同时,在这种条件下生长的雉鸡具有野味特征,很受消费者的欢迎。
野鸡的管理方法
(1)饲养 5~10周龄的雉鸡每天喂4次以上,11~18周龄,每天喂3次。饲喂时间应早晚2次尽量拉开时间间距,中间再喂1次,这样就可避免夜间空腹时间过长,切忌饲喂不定时,饲喂量时多时少,雉鸡饥饱不均。在饲养过程中,必须给雉鸡不间断地供给清洁饮水。
(2)转群 雉鸡胆小敏感,易受惊吓。因此,在雉鸡转群前,要进行大、小、强、弱分群,以便分群饲养管理,达到均衡生长。同时,雉鸡由育雏笼养转到育成舍平面饲养,环境条件的突然改变,使得雉鸡精神不安,惊慌万状,易在舍内四角起堆,互相挤压,造成局部密度过大,特别是夜间,天气较凉,雏雉鸡更易扎堆,造成死亡。为避免压死雉鸡,应在四处墙角用垫草垫成30度角的斜坡,将垫草踏实,这样雉鸡钻不进草下,减少了挤压的伤亡。在转群的前2~3天内,夜班人员要随时将挤堆的雏雉鸡及时分开。
(3)驱赶驯化 在网舍饲养条件下,在转群的1周内,将雉鸡关在房舍内,定时饲喂,使之熟悉环境及饲养员的操作动作等,建立条件反射,使之不怕人,愿意接近人。在天气暖和的中午可将雉鸡赶到室外自由活动,下午4点以前赶回房舍。1周后,白天将雉鸡赶到网室运动场自由活动,晚上赶回房舍。如遇雨天,应及时将雉鸡赶回舍内,以防淋雨感冒,待形成一定的条件反射后,就可以昼夜敞开鸡舍门,使雉鸡自由出入。
(4)网养密度 5~10周龄每平方米6~8只,如运动场面积计算在内则每平方米3~5只,雉鸡群以300只以内为宜。11周龄每平方米3~4只,将运动场面积计算在内,每平方米为1.4~2.5只,按雌雄分群饲养,每群100~200只。 据报道,育成期饲养密度直接关系到体重发育、羽毛完整、疾病流行。饲养密度与雉鸡尾羽生长和长度呈反比关系,饲养密度为2只/㎡时,背羽和尾羽生长良好,无光背和尾羽损伤。饲养密度为4~5只/㎡时,背羽生长良好,但尾羽多有损伤,部分尾羽长不出。饲养密度8只/㎡时,虽然体重仍能达到上市标准,但光背雉鸡增多,尾羽受损,基本上长不出来。因此,要严格控制饲养密度在4只/㎡以下,保证羽毛特别是尾羽的生长。争取好的市场售价。
(5)光照 如果留作种用的雉鸡,应按照种鸡的光照要求,分别对雄、雌种用雉鸡适时达到同步性成熟来管理。对于肉用雉鸡,采用夜间增加光照来促使雉鸡群增加夜间采食、饮水,提高生长速度和脂肪沉积能力。
(6)日粮营养 在夏季天气酷暑和冬天寒冷时,应提高雉鸡日粮的能量水平,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以保证育成期的生长发育所需。
(7)卫生防疫 在雉鸡的育成期间,应将留作种鸡所应做的防疫工作,在此期完成,在育成期如果是网室平养,应预防球虫病和禽霍乱,可以在饲料中添加药物进行预防。
野鸡的生活习性
适应性广,抗寒,耐粗 生活环境从平原到山区,从河流到峡谷,栖息在海拔300~3000米的陆地各种生态环境中,夏季能耐受32℃以上高温,冬季零下35℃也能在冰天雪地行动觅食,饮冰碴水,不怕雨淋。
集群性强 繁殖季节以雄雉鸡为核心,组成相对稳定的繁殖群,独处一地活动,其他雄雉群不能侵入,否则开展强烈争斗。自然状态下,由雌雉鸡孵蛋,雏雉鸡出生后,由雌雉鸡带领初生的雏雉鸡活动。待雏雉鸡长大后,又重新组成群体,到处觅食,形成觅食群。群体可大可小,因此,人工养殖的雉鸡,可以适合大群饲养环境,但密度过大时,妨碍采食,常发生互啄现象。
胆怯机警 雉鸡在平时觅食过程中,时常抬起头机警地向四周观望,如有动静,迅速逃窜,尤其在人工笼养情况下,当突然受到人或动物的惊吓或有激烈的嘈杂噪音刺激时,会使雉鸡群惊飞乱撞,发生撞伤,头破血流或造成死亡。笼养雄雉鸡在繁殖季节,有主动攻击人的行为,野生成年雌雄雉鸡常佯装跛行或拍打翅膀引开敌害,以保护幼雉鸡。因此,养殖场要求保持环境安静,防止动作粗暴及产生突然的尖锐声响,以防雉鸡群受惊。
食量小,食性杂 雉鸡胃囊较小,容纳的食物也少,喜欢吃一点就走,转一圈回来再吃。雉鸡是杂食鸟,喜欢各种昆虫、小型两栖动物、谷类、豆类、草籽、绿叶嫩枝等。人工养殖的雉鸡,以植物性饲料为主,配以鱼粉等动物性饲料。据观察,家养雉鸡上午比下午采食多,早晨天刚亮和下午5~6时,是全天2次采食高峰;夜间不吃食,喜欢安静环境。
性情活泼,善于奔走,不善飞行 雉鸡喜欢游走觅食,奔跑速度快,高飞能力差,只能短距离低飞,而且不能持久。
叫声特殊 雉鸡在相互联系,相互呼唤时常发出悦耳的叫声。就像“柯—哆—啰”或“咯一克一咯”。当突然受惊时,则暴发出一个或系列尖锐的“咯咯”声,繁殖季节,雄雉鸡在天刚亮时,发出“克—多—多”欢喜清脆的啼鸣声,日间炎热时,雄雌雉鸡不叫或很少鸣叫
猜你喜欢:
1. 如何饲养鸡
2. 人工如何饲养野鸡
3. 野鸡养殖成本和利润怎样
4. 野鸡怎样饲养
5. 野鸡喂水有什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