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_行书教程
行书技法秘诀:横、竖、撇、捺、勾
长横
长横作为字的主画,一般要写得刚直挺健,取左低右高之势,以稳定字的重心。
长横最常见的写法是切锋落纸,稍顿后向右上翻腕行笔,收笔时向左上稍抵,亦可稍抵后腕外翻带出牵丝,如附图中“音”、“舟”二字。
其次如附图中“箫”、“舞”二字的长横,起笔尖锋入纸,腕迅速内翻并辅以笔管左转再向右上行笔。
再如附图中“举”、“慕”二字的长横,起笔与上一画衔接,取逆势,然后再折锋右行。
上述三种长横收笔上只有带不带牵丝的区别,而起笔动作上却大相径庭。从线条效果看,其一爽利清健,其二轻松洒脱,其三则凝练遒劲。
行书毛笔书法教程
中国书法艺术之所以具有长盛不衰的艺术胜力,其主要原因在于它同中华民族的审美心态是相合相融的。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行书毛笔书法,希望你们喜欢。
行书毛笔书法欣赏
行书毛笔书法1
行书毛笔书法2
行书毛笔书法3
行书毛笔书法4
行书毛笔书法5
行书临帖建议
1、临帖是对行书理解力和功力的总和。
临帖要坚持读、摹、临三结合,读以得其趣,通过读将范本中的点、画、构、势、结体等特点深深印入脑海中;摹以得其形,字之神韵不能离开结构,在读的基础上就要专心致志于字迹中,记准各种字型;临以得其意,经上两步的努力,这一步就会如鱼得水,再略参己意,发韧自己的积累,进入准创作。
2、学习王体行书以临摹《圣教序》为宜
要把握此帖的艺术风貌和特征,如笔致遒润儒雅、字态俊丽秀逸、气息中和怡淡等,其用笔内掖收敛,线条瘦硬劲挺,点画的组合、偏旁的揖让、牵丝映带、笔势字势等纯出自然。通临时注意纠正线条拖沓纤弱,即骨不健、气不畅、墨不沉等通病。在通临的基础上,就要打好攻坚战,从字型、字势,笔型、笔势及笔画的粗细对比、墨色变化(可参照兰亭墨迹)等方面,一个字一个字地过关。要在背字型上下功夫,达到在创作作品时如囊中探物般的熟练程度。
一件作品水平的真正高低,甚至可以说书法的内行与外行的区别,往往取决于细微的一点点上,所谓“纤维向背,毫发死生”是也。所以临写时一定要特别注意细节,包括笔画位置、粗细长短搭配、字形大小、墨色浓淡枯湿、笔画及字形的揖让、呼应关系等,哪怕是细微的变化也不放过,以训练、提高自己的眼力。有了《圣教序》的基础,学《兰亭序》就容易得多,并重点学章法、贯气及细微之处;然后再学王之诸手札,学习王羲之怎样因字赋形、因情谋篇等等。
3、对于“气”的贯通和“势”的生发的学习。
行气,当然与熟练程度有关,但关键是要有这个观念,无论是“读”、“临”或“创”,有无这个观念是大不一样的,可从古今书论中找这方面的论述,仔细阅读体会。
4、黄庭坚行书笔势纵横。
黄庭坚书法点画开张,虽是辐射式结构,但并不疏松;体势欹斜,但并不倾倒。《松风阁诗卷》是其晚年代表作,以上特点都有充分体现。临写时需注意体察黄所追求的“笔中有物”的内涵之美,或曰“气韵”相胜。
5、学米芾起步还是比较高的
要临好此帖,首先要对米芾书法的总体特点有所了解,牢牢把握住此帖的艺术特点,然后对其用笔、结构、章法及墨法等,都要一一仔细研究,特别是用笔的特点更要细究、掌握、记熟、会用,改变自己的用笔习惯;对字型要背下来,达到创作时能熟练运用的程度,切忌只临个大概。米芾腕力充沛,笔锋诡异,笔致滋润华丽,非常讲究笔力和笔势。力倚势所生,势因力而彰,因此骨力遒婉,笔势酣畅。
怎样写行书行书入门练习教程
有的同学练字,喜欢随意挥洒,尽情抒发,这就创作而言是无可厚非的,但在练习的时候则不应如此。书法的练习,是将前人好的字形结构借鉴过来,使之变成自己的东西,克服结体上的不足,初学者之所以要认真临帖,是已经认识到字体书写有不足之处,需要改进,但练习时不讲究方法还是达不到目的的。常看到有的朋友抱一本帖写了很长时间,字的变化不大,究其原因,不外是临习的方法问题。写字要临帖,这是常识。临就是对照字帖上的字体会它的运笔方法和结字规律,必要时还要用薄纸收一些字钩摹影拓下来熟记于心,运用于笔,从而改变自己的书写习惯。对初学行书者来说,临习中对字形的外观、大小、聚散、攲正,笔画的提按、收放、长短、角度、方圆、呼应等都是要仔细观察、分析、体会的。较好的方法是先选出一些结构与笔画均有代表性的字,按照以上方面进行分析,有了印象之后即可动笔临习,临一遍后即对照原字进行比较,找出不合处再对照临习,这样反复几遍,逐渐与接近或相似了,即可移开,背临一遍。 学习行书首先要学习用笔,谈到用笔,又不能不提到运腕,二者密不可分。这一点初学书法的人往往容易忽略或不甚明确。运腕是指在书写过程中腕要有意识地指挥毛笔左右挥洒,疾徐提按,使转变幻。以使书写效果灵动流畅。写百字时百笔落纸后腕须往左倾推笔向右,至横的末端即刻腕须转向右摆,提笔带过再向怀内压至小竖折处提锋向右上,使转带下向内提笔作点收,这一系列的运动都是腕的左右推移转动,如果光靠臂来运动则显然难以准确地使笔恰到好处地写出轻重变幻的线条,一些灵巧之处更难准确地表现出来,写半尺以内的字则显得费力不讨好了。当然如果要写大字,则需臂的协助运动,而控制笔还靠腕来完成。因此,运腕是行草至关紧要的练习课程。当然,腕与臂、指的相互配合亦是不容忽视的
行楷速成入门教程 行书练字速成教程
1、从楷书打好基础。写好行书,一定需要较好的楷书基础,没有楷书基础的行书,很容易变成让人眼花的乱草字,缺乏骨力的有,结构没有掌握好,就写行书,往往是事倍功半,所以,建议初学者,一定要从楷书打好基础,楷书的习字方地,见我的另一个经验。
2、选好字帖。行书也有好帖子,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东晋书法家中,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形容其字雄强俊秀。到了唐代,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宋代的苏东坡的《寒食帖》则被称为“天一第三行书”。如果想在行书中有所成绩,选择这些优秀的字帖做为练习的入门教材,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路径。其中诸如《兰亭序》,虽然只是短文一篇,但自古以来,大多书家全都在其上下功夫匪浅,有的甚至终身临习,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3、循序渐进。先练习单个字,把某个单字的写法,写熟练了,记在心里,心手相应,心手一致,想到就可以写出;再把需要写的所有字,每个都考虑清楚写法,在写之前,注意行气连贯,避免呆板,使所有字都互相呼应,浑然成为一体,这样就可以写出全篇的行书好字了。
4、注意章法。行书在书写过程中,同样需要注意章法。在一般练习过程中,要注意章法的修炼,使之成为良好的创作习惯,在以后的创作中可以自然而然地形成上佳的风格,章法布局在书法创作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往往字写得好,而章法没有掌握好,整个作品都会减色。
5、多加观察。不要一味地强制自己不停地练习,要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好作品的书写规律加以学习,对于一些好字帖的认真观察,在过去叫“读帖”,读好帖子,也是一项必备的练习功夫,要想字写得好,读帖时要用心,不能走马观花,要认真体味。
6、强加练习。书法是一种书写习惯,不加练习,绝不可能成就。因此,练习书写是必经之途。古人就有写完几缸水的说法,那么,要是我们写好行书,也需要下到一定的功夫。多加练习,是写出一手好字的不二法门,我们现在来想,古人只所以有一手好毛笔字,那是因为他们日常的书写交流工具,就是毛笔,日常应用多了,其实也是练习的过程,当你在练习中掌握了笔的书写规律。那么,一手好字就练成了。
如何书写行书
行书技法
行书兼具楷书、草书的特点,但又绝非写好楷书便一定能写出一手漂亮
的行书字来,行书作为一种独立的书体,其发展过程中具有它自身的特点。
要学好行书,还要经过一段专门的临摹训练,以掌握它的笔法和结字的规律。
我们分两个方面介绍行书的技法特点:
笔法方面:
顺势入笔:行书笔法中不再如楷书那样,要求逆入回出,藏头护尾。而
是落笔便顺锋而入,行笔中锋行走,收笔多是顺势带出,或牵连下笔,或钩
挑出锋。不再回锋作顿。这样很多笔画发生了变异。如下页。
这样笔画多为露锋。笔势明显地流畅起来。也使行书中更多地形成了曲
笔,笔画不可过于平直,增加了点画的动感,使之不至僵滞。笔法上的这些
变化,就自然使书写的速度加快了许多。
点画呼应:由于行书收笔不再回锋作顿,而多是将笔锋提出,所以形成
了点画的附钩和挑趯,即上笔终了时顺势带下,而下笔自然承上,使点画之
间虽断似连,笔断意连,产生了明显的顾盼呼应关系。
显然这些顾盼揖让和呼应使字型增加了生动活泼的意趣。
牵丝引带:点画间的勾挑使之顾盼呼应,有时将这种呼应通过笔锋提写
出游丝,连接起来形成两笔或几笔,连续写出,一气呵成,使字显得连贯、
潇洒。如:
一般情况是凡字的固有笔画则重些,而两画之间的连接相应轻些,但不
可截然跳动,否则呆板无神。牵丝形成连的效果是行书的主要特征之一,但
却要运用得当。一味的牵连缠绕,当断不断,反而弄巧成拙,形成浮滑薄弱
之病,是行书书写中的大忌。一位书法家讲过“连与断效果不同,连易断难,
故当知断”。因此将牵丝引带与点画呼应分开来讲以区别它们的不同功用,
这是行书的又一重要特征。
简括省略:前面谈到连能把两笔或几笔连成一笔写下来,这其实已起到
了简化的作用,加快了书写的速度,但其原有笔画并未减少,只是笔画之间
有牵丝相连,不单独存在而已。在行书中还有更省简的情况,那就是索性合
并了原来的点画,形成行书中独有的写法。如
其中“无”字中间四竖和下边四点被一组相连的竖撇横代替了,既保持
了原字的面貌又起到了简化作用。其余各字也是用这种方式形成了现在的写
法。有时为了行笔的便利,行书字书写时,甚至可以改变原来的笔画顺序,
如:
收放变化:比较楷、隶、篆等规整严谨的字体,行书有一个与草书共同
的特点。即它可根据章法的需要和某字的特征,随时调整它的字形和笔画形
态。例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之字,如:
既可收敛些又可放纵些,可以任意屈伸、收放,即可使之长,如亦可
使之方如: 扁如: 这就是行书可收可放的特性。
离方遁圆:楷书方多圆少,折笔处多为方,即如赵孟頫的圆转为主的书
写也时露方意,这无疑是需要也使字增加了一定的力度。而行书则随笔顺势
转折,变化无穷,方圆兼用,灵活生动。如:
因此注意到方圆的变化,使之自然融汇,使书写的效果既有方笔的雄劲
力度,又富圆笔的通畅灵动。若一味方折,则显板滞、生硬,纯用圆转则又
俗滑、疲软。总之临习中要多观察,创作中要多思索。
重按轻提:楷书中的一些笔法,如顿笔回锋挫逆等,在行书的运笔中已
经不再应用或很少应用了,更多运用的是顺势提、按的运用。凡轻细之处需
收笔轻提起,速度稍快。而粗重处则需将笔重按下,速度稍缓,当然,笔画
轻重粗细的交替要有合理的起浮过程,不可大起大落,忽轻骤重,应使其自
然。提按处在行书中几乎随处可见,一字之内的提按变化如《集字圣教序》
中的:一画之内也当有轻重之别,如:
至于一篇之内的根据章法的需要而出现的轻重布局,也是行书作品中屡
见不鲜的。历代书家对此各有体会,我们仔细品味后面作品即可领会提按在
行书书写中的妙用。
运腕得宜:“书法之妙,全在用笔。”今天看来,有人以为前人这个论
断未免偏颇。其他如章法、墨法之类固然也很重要。但书法是线条的造型艺
术,提高线的表现力往往是书法家毕生追求探索的。章法、墨法之类也离不
开线条去完成表现,而线条的表现力全在于笔的运用,因此,前人的说法可
谓一语中的,不容忽视。
谈到用笔,不能不提到运腕,二者是不可分。这一点初学书法的人往往
容易忽略或不甚明确。
前面提到笔的运动可以组合出秀美、雄强、古朴、稚拙等不同风格的作
品,那么用笔的关键是什么呢?当然,是大脑,但大脑的设想是靠指、腕、
臂的合理配合来完成的,指过于细弱,精巧处或许尚可,总体上却力不从心。
谁也不能运指写出盈尺大字来。臂又过于粗大,写榜书或许差强人意,然要
精到完美却难尽如人意。那么只有腕居中承启,能兼领二者的功能。尤其是
行书的灵动精妙处,有时全凭腕的运动来完成。
运腕是指在书写过程中腕要有意识地指挥毛笔左右挥洒,疾徐提按,使
转变幻。以使书写效果灵动流畅。举例来说:写百字时百笔落纸后腕须往左
倾推笔向右,至横的末端即刻腕须转向右摆,提笔带过再向怀内压至小竖折
处提锋向右上,使转带下向内提笔作点收,这一系列的运动都是腕的左右推
移转动,如果光靠臂来运动则显然难以准确地使笔恰到好处地写出轻重变幻
的线条,一些灵巧之处更难准确地表现出来,写半尺以内的字则显得费力不
讨好了。当然如果写檗窠大字,则需臂的协助运动,而控制笔还靠腕来完成。
因此,运腕是行草至关紧要的练习课程。当然,腕与臂、指的相互配合亦是
不容忽视的。
选帖与临摹
有的朋友练字,喜欢随意挥洒,尽情抒发,这就创作而言是无可厚非的,
但练习字则不应如此。因为书法的练习,应是将前人好的字借鉴过来,掌握
它,使之变成自己的技艺,克服自己的不足,也是钻研任何一门学问应取的
态度。为什么要练呢?肯定是认识到自己有不足之处,但练习时不讲究方法
还是达不到目的的。常看到有的朋友抱一本帖写了很长时间,字的变化不大,
究其原因,不外是临习的方法问题。写字要临帖,这是常识。临就是对照字
帖上的字体会它的运笔方法和结字规律,必要时还要用薄纸收一些字钩摹影
拓下来熟记于心,运用于笔,从而改变自己的书写习惯,而不只是抄写帖上
的文字内容,有些临了一遍又一遍,枉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到头来还
是自己原来的模样,并无进展,这恐怕就不是临帖而是抄书所致。
在临帖练习中,对初学者或对原帖体会不深的,以选字放大为宜,
这样可以更好更清楚地体会分析原帖字的笔法与结构。对有些基础掌握了临
习方法的人则以原大通篇为宜,因为对他们来说,笔法与结字规律已经不是
问题,更重要的是体会原帖的气韵、章法或神采与风格了。
对初学行书者来说,临习中对原帖字形的外观、大小、聚散、攲正,笔
画的提按、收放、长短、角度、方圆、呼应等都是要仔细观察、分析、体会
的。我的体会是先选出一些结构与笔画均有代表性的字,按照以上方面进行
分析,有了印象之后即可动笔临习,临一遍后即对照原字进行比较,找出不
合原帖处再对照临习,这样反复几遍,逐渐与原帖接近或相似了,即可移开
原帖,背临一遍。
硬笔行书入门基础教程 硬笔行书初学者教程
1、落笔 行笔 收笔
落笔:指的是开始书写点画时的起笔;行笔:指的是书写点画的中间运笔;收笔:指的是书写点画结束时的用笔。 如横画,左为落笔,中为行笔,右为收笔。如竖画,上为落笔,中为行笔,下为收笔。如撇和捺,头为落笔,中为行笔,尾为收笔。落笔有轻有重,行笔有快有慢,收笔有回有露。
2、提笔 按笔
提笔:就是笔从纸面提起。提笔要轻,笔迹要细;按笔:就是笔在纸上按下。按笔要重,笔迹要粗。 如:“毛”字的短撇和“领”字的斜撇,右上粗,左下细,都是先按后提;如“拉”字的平挑和“钢”字的斜挑,左下粗,右上细,也是先按后提。提笔与按笔,在用笔上总是结合着使用的。
3、翻笔 折笔
翻笔:翻笔一般向上取逆势,如“几”字的浮鹅勾、“十”字的上挑横;折笔:折笔一般向下取顺势,如“口”字的横竖折、“山”字的竖横折,都是用折笔写成。
5、另起笔
另起笔就是点画不连写,而是另 起笔写;中间只有势相贯,而无笔相连。用另起笔写出来的字,用笔简洁平和而有静趣。 如“力”字的撇画、“未”和“文”字的反捺、“生”字的第二横画,都是用另起笔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