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胡同文化的特征主要有哪些?
1、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2、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北京人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润庠、王垿等祭酒的老人,他说:“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
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来。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3、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民国”以来,常有学生运动。北京人管学生运动叫做“闹学生”。学生示威游行,叫做“过学生”。与他们无关。
4、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扩展资料:《胡同文化》是作家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汪曾祺并未从摄影艺术的角度落笔。汪曾祺既不说明光与影的交汇和谐,也不论及构思、线条、色彩的运用。
胡同文化,并不是仅局限于住在胡同内四合院里的人。北京这些年发展很快,很多胡同、四合院消失了,许多人搬进高楼大厦,住上宽敞的公寓,甚至拥有私家别墅,但是胡同文化的传承仍表现在他们的身上。
胡同是没落了,失去根源的胡同文化也将没落,不过文化的没落不等于物质的消失。胡同文化会转移、分解、传承到新的载体上。在迈向现代文明的旅程中,既要创造新的文化,也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胡同文化是北京的俗文化。王皮的胡同,狗尾巴胡同,胡同名登不了大雅之堂;杀棋,聚酒,会鸟,胡同的事算不得惊天动地;窝头,萝卜,熬白菜,胡同人这般的易于满足。这些看似俗不可耐的素材经过作家的妙手点化更能突显出北京的文化的精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北京的胡同有哪些特点?胡同的居民形成了怎么样的生活习惯,精神状态?
北京的胡同的特点:
1,北京城四方四正。
2,胡同取名的来源有很多种,命名奇特。
3,胡同的宽窄不同。
4,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生活习惯:
1,北京人大都安土重迁。
2,北京人愿住“独门独院”,平时过往不多。
3,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
4,北京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胡同》贯穿祖孙三代,展现“胡同文化”,你所理解的胡同文化是怎样的?
引言:因为现在的城市规划的更加完整,所以曾经一些比较贴近市井气息的小城建筑渐渐的被统一的楼层取代。因此很多网友都非常向往曾经的生活状态。而胡同也是一种非常有味道的生活环境。在影视作品之中就展现了如此有魅力的场景。但是大多数外地网友对其并不太熟悉。下面小编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各位读者可以提前有个了解。
首先,这样的生活氛围更加的场景化,而且也非常的有画面感。人们一提到这个胡同这个词汇,脑海中自然会想起各种很有特色的院落以及带有香味的炊烟。而且大多数居民都生活在一起,他们在一个比较宽广的院落之中互相交流,一起成长。这样的经历让人无比向往。因此这种文化也是一种比较让人舒适的氛围。虽然距离人们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不会被人遗忘。
其次,大多数网友想象中的场景都是各种让人眼馋的美食。这些胡同之中拥有很多技艺高超的小商贩,他们能够制作各种美味。甚至也拥有超多的手工制作者,他们可以将各种食物拟人化。如今还有很多相似的人群,他们能够吸引更多的旅游人员。因此这种胡同现在并没有被人们摒弃,仍然是非常生活化的居所。大多数游客都会沉浸其中,一直回味。
此外,这种文化也是人们非常悠闲自如的一种象征。一些艺术影片之中描述了相关的景象,人们可以在大树底下与周围的老友侃侃而谈,也能够看到老年人在院中晃悠的身影。在这样的胡同之中也有青年人呼啸而过的画面。这些都是人们更加贴近生活的一种情趣。所以所谓的胡同是人们无法离开的居所,也是人们共同发展的场地。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19:3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625968650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胡同文化.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胡同文化.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