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满100岁的人称为什么(古代满100岁的人称为什么人)

更新时间:2023-03-01 06:53:00 阅读: 评论:0

古代满一百岁称为什么

  古时称满一百岁的人为“期颐”。期的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指期待;颐的意思是:指供养,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需要别人供养或照顾。“期颐”的说法出自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礼篇》。

  期颐的出处

  “期颐”的说法出自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礼篇》,原文如下: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耋,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 “期颐之年 ”。

  译文

  男子长到十岁叫做幼,这时候该出外上学了;二十岁叫做弱,这时候就该加冠了;三十岁叫做壮,这时候就该娶妻了;四十岁叫做强,这时候就该做官了;五十岁叫做艾,这时候就该参与国家的政事了。六十岁叫做耆[qí] ,这时候就该役使他人了;七十岁叫做老,这时候就该把家事交给儿孙掌管了;八九十岁的人叫做耄[mào] ;七岁的孩子叫做悼。被称为耄与悼的老人和幼儿,即令有罪,也不对他们判刑。百岁老人叫做期,儿孙要尽心加以供养。


我国古代对于年龄有很多独特的称呼其中满100岁被称为?

我国古代对满100岁的老人称为期颐。

期颐:指百岁老人,语出自《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我国古代年龄称谓的简介

1、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

2、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3、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古代100岁称为什么

古代一百岁称为期颐之年。

期颐之年,出自《礼记·曲礼上》,用以指活到百岁之人。

语本《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记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八十曰耄,九十曰耋……百年曰期颐。"

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孙希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 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后因称百岁为“期颐”。

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唐李华《四皓铭》:“抱和全默,皆享期颐。” 宋陆游《初夏幽居》诗之五:“余生已过足,不必到期颐。”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席方平》:“今送汝归,予以千金之产、期颐之寿,於愿足乎?”郁达夫《代洪开榜先生祝梁母邓太夫人八秩大庆》诗:“好待期颐觞咏日,重摩铜狄话沧桑。”

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待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意思是这时饮食起居期待子孙奉养照顾了。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人各个年龄段的雅称

不满周岁,称之襁褓。2至3岁,称之孩提。10岁以下,称之黄口。

女性:12岁,称之金钗之年。13岁,称之豆蔻之年。 16岁,称之碧玉年华。20岁,称之桃李年华。24岁,称之花蓓年华。

男性:20岁,称之弱冠之年。30岁,称之而立之年。40岁,称之不惑之年。50岁,称之天命之年。

60岁,称之花甲之年、杖乡之年、耳顺之年,也称本命年。又为“耆”,即进入老年之境。“耳顺”,源于《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70岁,称之古稀之年、杖国之年,亦称“有寿”。“古稀”源于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二中的诗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77岁,称之“喜寿”。宋张即之的草书“喜”字,见《三希堂帖》,形似七十七,故名。

80岁,称之杖朝之年。在日本,为庆贺80岁,称之“伞寿祝”,伞的简体字由“八”和“十”二字组成。庆祝81岁寿辰,称之“半寿祝”,“八十一”三个字组合到一起便是“半”字,故名“半寿”。

80~90岁,称之耄耋之年。

88岁,称之“米寿”。因“米”字拆开,其上下各八,中间是十,可读作八十八,故名。

90岁,称之鲐背之年,指老人背上生斑如鲐鱼之背。

99岁,称之“白寿”。因“百”字去掉上边的“一’堤“白”字,“百”数去一为九十九,故有此雅称。

100岁,称之期颐之年。意思是这时饮食起居期待子孙奉养照顾了。“耄耋”、“期颐”源于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记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八十曰耄,九十曰耋……百年曰期颐。”“百岁”又称“上寿”,源于我国《庄子》一书中“人上寿百岁”,故名。

108岁,称之“茶寿”。因“茶”字上头为“廿”,下半部似“八十八”,相加得一百零八,故称“茶寿”。

110岁,称之“百十”大寿。指大草寿字,其上部为九十九,下部的“寸”字为“十一”,相加为“一百一十”。此寿字象义:人人能度“百十”岁。“百十”寿翁赋诗曰:“九九又十一,寿翁话今昔。昔赐斑鸠杖,七十古来稀。今愿寿星多,盛世不为奇。”

120岁,称之“上寿”。源出《后汉书》诗:“即饮此水,上寿百二十,中寿百余。”


我国古代对于年龄有很多独特的称呼其中满100岁被称为什么?

满百岁称为“期颐”。

读音:qī yí

意思:指百岁之寿的老人。古时称百岁为 " 期颐之年 " 。

引证: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席方平》:“今送汝归,予以千金之产、期颐之寿,於愿足乎?”

翻译:现在要送你回去,送你千金的财产,百岁的寿命,你觉得可如愿吗?

反义词

垂髫

读音:chuí tiáo

意思:亦作“垂龆 ”。指儿童或童年。髫,儿童垂下的头发。

引证:晋·陶潜《桃花源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100岁称之为什么 古代100岁老人称之为什么

  100岁称之为期颐。100岁是期颐、期颐之年,指百岁高寿。《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比如“总角”是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因为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我国古代对于年龄有很多独特的称呼,其中满一百岁被称为什么?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记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八十曰耄,九十曰耋……百年曰期颐。"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期是期待,颐是供养,意谓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别人供养或照顾。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其它的称谓有哪些呢?

50——年百、知非、知命之年、艾眼之年、之年

60——花甲、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致之年

80——杖朝之年

80——90耄耋之年

90——鲐背之年

襁褓:初生

孩提、总角、垂髫:童年

金钗之年:女子12岁

豆蔻之年:女子13岁

及笄之年:女子15岁

碧玉年华:女子16岁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弱冠之年:男子20岁

而立之年:男子30 岁

不惑之年:男子40 岁

知命之年:男子50 岁

花甲之年:男子60 岁

古稀之年:男子70 岁

喜寿:男子77岁

耄耋之年:80岁

米寿:男子88岁

鲐背之年:90 岁

白寿:男子99岁(取百去“一”之意)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19:37: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624780644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古代满100岁的人称为什么(古代满100岁的人称为什么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古代满100岁的人称为什么(古代满100岁的人称为什么人).pdf

标签:的人   古代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