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情人节是?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每到元宵节的时候,人们会举办隆重的灯会和猜灯谜的活动。这一天待字闺中的女性也可以趁观灯的时候与男性接触甚至定情,因此元宵节也被称为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元宵节这个传统节日的形成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据说是从我国古代民间开灯祈福的习俗演变而来。根据历史资料和民俗传说的说法,正月十五在西汉时期就是一个受到人们重视的节日,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月十五元宵节已经正式成为了一个民俗节日。
七夕别称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古代的情人节是元宵节还是七夕?
在古代情人节是元宵节,严格的来说,元宵节的“情人节”功能是比七夕节要胜出的,在古代平常的女孩子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只有到了元宵节才可以出来夜游观灯。也正是元宵节,为古代的女孩子创造了一个优幽会情郎或者结交才俊的机会。他们也可以在这个时候互诉衷肠。
在古代元宵节可以称为情人节,是因为古代的宵禁制度产生的结果。这个制度自周代就实行了,百姓的夜晚是不可以随便出行的。因为有这样的制度,再加上封建礼仪的束缚,古代女性外出活动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一般都是留在家里。所以他们不是亲戚关系的,男女是很少有机会相聚的。而在有一天,也就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他们可以自由的去出入。也真是这样,他们才可以结交到自己喜欢的人。所以古时候把元宵节称为情人节。
在唐朝的时候,本来很多皇帝就喜欢元宵看灯也是非常喜欢亲自参加的。也正是这样,唐朝女性在政府的组织下也积极的参加元宵关灯的娱乐活动,甚至连宫女都是可以外出的。从此以后元宵节张灯关灯一直是元宵节的民俗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在宋朝的时候,也是在元宵节这一天对女性的出游没有严格的限制,不论男女老幼,或者身份高低,都是可以参加这种活动的。在古代的青年男女都是听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原本就很少有交往的平台,所以元宵节的开放也就成了青年男女去寻找爱情的良日。
在古时候的元宵节晚上,一些青年男女在街头上借着赏灯的名义会用眼角的余光看异性,一旦看上心仪的人就会自报家门如果有眼缘的话,就会回家以后向各自的父母禀告父母,就可以按照明媒正娶的程序来走一下,让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
古代的情人节究竟是哪一天呢?
随着西方文化与电商产业在国内兴起,中国的节日一下子多了一倍以上,光是情人节就有中西之分。每年的二月十四号和农历七月初七,便是情侣们最喜欢的节日,在各种营销之下,随处都充斥着浪漫的气氛。
不过,人们崇尚的七夕,实际上并不是中国的情人节,情侣们手捧鲜花收获甜蜜时却不知道,自己早就与真正的情人节擦肩而过了,既然七夕不是中国的情人节,到底哪天才是呢?
图片:手捧鲜花收获甜蜜资料截图
关于七夕,民间充满了各种传说,各个版本都浪漫唯美。相传,天上的织女们偷偷下凡,并且在民间湖中戏水。结果,其中一个织女的衣服被牛郎藏起来。
那位织女错过了飞天的时间,便留在凡间与牛郎一起生活,并且生了两个孩子。就在织女打定主意一直留在民间过日子时,天庭却发现了失踪的织女,并且将她抓回天庭。
经过一番周旋,天帝最终同意让这对夫妻每年都见一次面,也就是七夕。为了让他们见面,所有的喜鹊都汇聚到天上,搭成拱桥让他们在桥上相聚。
可能因为这个版本的传说太让人感动,于是人们便把这天当作是情人节,然而翻阅各种典籍都没有确切的说明,这一天就是情人节。与其说这一天是情人节,倒不如说是女儿节。在这一天,年轻女子们乞巧、拜织女等等,女儿家在这一天过得非常充实,但是众多项目中,唯独就是没有爱情的影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喜鹊
既然七夕不是情人节,那么中国的年轻男女们是否有表达爱情的日子呢?在余光中看来,中国男女也有专门表达爱情的日子,这个日子正是元宵节。
作为杰出的现代诗人,余光中话中的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但是,他为什么会发出“元宵节既是中国情人节”的说法呢?这就得从中国的传统习俗入手了。
每年的正月十五,也就是中国的元宵节,元宵节与其他节日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他节日有可能是为了某一个人而形成,元宵节却是单纯的顺应节气和地方习俗而来。
如果从这一点出发,元宵节并不能当作情人节,但是,从地方习俗来看,这一天却是年轻人表达爱意的最佳时间。
图片:元宵节资料截图
在封建史上,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宵禁”制度,“宵禁”制度规定,每天晚上从“闭门鼓”擂响以后,所有人一律不可以外出,如果实在有紧急的私事,必须得到守夜官兵的同意以后才可以出门。
除了官府办事人员,所有人必须等到到第二天的“开门鼓”响起以后才可以外出。如果没有得到夜巡人员的允许私自外出,轻者挨板子,严重的还得面临刑法惩治,哪怕是在风气最为开放的唐朝,“宵禁”制度同样没有放宽。
在宵禁制度下,人们在晚上几乎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年轻男女幽会的机会也被阻隔。不过,宵禁也不是每天都有的,每年的元宵节就是例外。每年从正月十四这天开始解除宵禁,一直到正月十七晚上恢复,总共有三天的时间。
图片:元宵节解除宵禁剧照
在这三天里,大家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都可以随意外出,连那些深闺女子也不例外。这三天也是最热闹的,尤其是在晚上,更是人头攒动。
元宵节还有赏灯和猜灯谜的习俗,到了晚上,年轻男女聚集在花灯前赏灯、猜灯谜,美好的气氛更容易擦出爱情火苗。不管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还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都是描写年轻男女在元宵节的晚上寻找爱人的情景。从这些诗词中也可以看出,元宵节确实是古代男女约会的好时期。
在如此佳节,最让人沉迷的,莫过于美人与花灯,早在汉朝时期,中国人就已经有赏花灯的习俗了,不过当时的花灯样式简单,时至唐朝时期,花灯的样式开始增多,变得更加精美,花灯除了好看,还有更重要的意义,它象征着光明,可以驱赶黑暗。
图片:元宵节时人头攒动剧照
作为新年的最后一天,中国百姓每年在这一天都会灯火通明,迎接新一年的开始。除此以外,花灯还有相思之意。
那些还未出嫁的女子,在这一天都会亲手做一个花灯,并且在灯上写上心上人的名字,然后把它放到河里,让它带着自己的思念漂向心爱之人。在社交软件满天飞的时代,这种古老的方式显得更加浪漫而有趣。
古人在元宵节表达爱意的方式,不像西方人那么直接,但是,古人的爱意却像正月十五的明月一样,虽然没有太阳那么耀眼,却更显温柔。
在这良辰美景,男男女女聚在一起赏灯猜灯谜,比七夕更加妥帖,和有情人在灯火下相会,比鹊桥相会更有温度,也更加浪漫。
图片:花灯在河里漂流剧照
除了元宵节以外,农历三月初三也被古人视为情人节,这个节日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也就是当时的上巳节。上巳节有水边祭祀与沐浴的习俗,每年到上巳节这天,百姓们都要到水边祭祀,还要用熏香沐浴。
古人之所以会有这个活动,主要是因为三月三是春夏交替之际,这时的阴气是最为旺盛的,也是人体最容易生病的时候,他们祭祀与沐浴,就是为了洗掉厄运,乞求女巫带给他们健康。
三月三还是春游的好时节,春深之际草长莺飞,动物们开始寻找爱侣,年轻男女的心也开始萌动,不管是踏青还是祭祀沐浴,都可以看到很多少男少女在谈情说爱。
趁着时光正好,连官府都鼓励百姓们光明正大的追求爱情,如此看来,上巳节也是男女们谈情说爱的好日子,把这个日子定为情人节并不为过。
情人节不只西方有,我国古代也有浪漫的情人节,你知道是哪一天吗?
七夕节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一、七夕节的来源
七夕节来源于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相传在很早以前,有一户贫苦人家,家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叫牛郎。牛郎父母早亡,跟着哥哥嫂子一起度日。嫂子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来,靠一头老牛自耕自食。这头老牛很通灵性。
一天,有许多美丽的仙女下凡游玩,在河里洗澡。牛郎听了老牛的提议,偷偷取走了织女的衣裳藏了起来,织女找不到自己的衣裳,没有办法和其他仙女一起回到天上,便留在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
结婚以后,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不料天帝知道了这件事,勃然大怒,派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生生把一对恩爱的夫妻给拆散了。老牛不忍牛郎妻离子散,就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
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谁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坚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也动了恻隐之心,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
二、七夕节的流传从那以后,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就会有无数的喜鹊飞向天河架起一座鹊桥,牛郎带着儿女在鹊桥之上与织女相会。
到了唐朝的时候,唐明皇和杨贵妃在七夕之夜定情长生殿,立下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他们的真情感动了后人,从此,七夕定情的风俗就流行了起来。
该补补文化知识了,中国古代的情人节究竟是不是七月七?
古代的情人节不是七月初七,只不过这一天是牛郎织女相聚的日子,他们的爱情故事经久不衰,流传至今,所以这一天逐渐被人们当成情人节。其实古代的情人节是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青年男女可以上街赏花灯和猜灯谜。正因为青年男女们都出来赏花灯,正好借此机会相识,有的人会一见钟情,或者适合相识相知相爱,因此古代的元宵节,在当时也被称为“情人节”。古代的大家闺秀,基本上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所以能见到青年才俊的机会特别少,就在家等着父母安排婚姻。总是不出门,待在家也无聊,所以迫切盼望可以出门上街的节日。直到元宵节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上街赏花灯,猜灯谜。花样种类繁多的彩灯,被高高挂起,在风中摇曳,远处有歌声,还有孩童追逐的欢笑声,此情此景下,俊男美女们在月下赏花灯,又能发挥自己的才华,猜几个灯谜,两人相会一眼,也许就一见钟情了。
元宵节这一天,也是适合情侣约会的日子,早已约定婚约的男女,在这一天,可以大胆地手牵着手出来,走在热闹的街上,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花灯两两相对,两个人在花灯下相依相偎,如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么浪漫!元宵节
也渐渐成为诗人创作的源泉。欧阳修的《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还有辛弃疾的《青玉案》:“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情、此景、此诗,都是诗人借此“情人节”,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正因为有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元宵节这一天,也被古代的人们称之为“情人节”。
中国古代情人节是
至少在汉代,七夕节就已经出现了,至今至少有两千年了。那古人是怎么过七夕节的呢?现存文献中,最早关于七夕的记载见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录了汉朝怎么过七夕:“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意思是说:汉朝的宫女常常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在缝衣制裳的宫楼里比赛穿针引线,民间也纷纷效仿。因此,最初的七夕跟男女欢情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女子们比拼、学习女红技能的日子。这种风俗叫作“乞巧”,即乞求心灵手巧。它的起源跟织女的传说有关。民间传说中,织女最初是织布的,所以三国时就有女子拜织女星祈求心灵手巧的乞巧风俗。而传说中的织女又是和牛郎相伴的,于是人们便认为七夕这一天牛郎和织女会在鹊桥相会。但这个传说仅限牛郎织女之间的爱情,与民间的男欢女爱并无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代的七夕也许增加了新的内容,但始终不变的是女性乞巧,而且也从来不是女子和男子约会的节日。另外,古代的七夕节,仅限于未婚女性过节,未婚女子可以穿上漂亮的衣服,和小姐妹们聚会,互相切磋女红技巧,聚餐玩耍。所以,七夕并不是古代的情人节,而更像古代的“妇女节”或者说是“女光棍节”。
其实大家想想也能明白,在三纲五常等儒家观念影响下的古代社会,女子出门并不是那么随意,特别是未婚女性。所以不大可能在七夕这一天和情人约会。那中国古代真的就那么死板,没有类似情人节的节日吗?也不是,要说类似的情人节,还是有的,那就是元宵节。
元宵节在中国的历史也非常悠久,至少在东汉末年就有了,也存在大约两千年了。那时的元宵节被称为上元节,是非常重要的节日。每到这一天,大城市都会张灯结彩,歌舞升平。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市井百姓,晚上都会出来观灯赏月。宋朝以前,城市有严格的宵禁制度,晚上跑到街上会被官府巡夜的惩处,唯独上元节例外。唐朝时上元节的晚上开禁三天,大家晚上随便出来玩,赏灯逛街,不回家都行。到了宋代,虽然没宵禁了,但女性在晚上仍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过上元节这一天仍旧是特例,成为女性少有的能随便出去溜达的日子。姑娘们上街,小伙子们出动,年轻的朋友们在一起,干什么都快乐。后面的故事不用我讲,大家也能猜到。宋代诗人辛弃疾就写过一首描写上元节夜晚场景的诗词《生查子·元夕》,诗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两句脍炙人口,讲的就是上元节晚上幽会的内容。所以,上元节才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在历史剧《大明宫词》里,周迅扮演的太平公主,就是在上元节这一天的夜晚遇上了她心仪的男子“昆仑奴”,这恰恰凸显了上元节的情人节色彩。
△上元节观灯(出自李嵩《观灯图》)
△古代的七夕节(出自《汉宫乞巧图》)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19:37: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624184662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古代情人节是哪一天(古代情人节是哪一天蚂蚁).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古代情人节是哪一天(古代情人节是哪一天蚂蚁).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