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我民力量的三个结合是指什么
主力兵团与地方兵团相结合;(是指正规军之间的分工与配合)
正规军与民兵、游击队相结合;(是指正规军与非正规武装的结合)
武装群众与非武装群众相结合;(是更大范围内斗争力量的结合,集中表现出人民战争的广泛性和群众性,也正是人民战争能够产生巨大威力的根源所在。)
人民战争的基本特点
一、人民战争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1、战争的正义性,人民战争是正义的战争,它是为了广大民众服务的,以广大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的。
2、是战争的群众性;也就是说人民战争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二、性质定义
人民战争是为谋求阶级解放或反抗外来侵略,组织和武装广大人民进行的战争。符合被压迫阶级、被压迫民族的根本利益,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是群众基础最为广泛的人民战争。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人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
三、基本内容简介人
作为一种军事思想,人民战争的内容理应分为军事哲学与军事实践两部分。从军事哲学上阐述;人民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指导进行的最高原则是战争发生的"正义性"、参与战争的"群众性"以及战争实践的"整体性"。至于,在军事实践的内容,则是将这些意念落实为战争指导、军队建设、国防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上。其实,所有的战争都具备某些正义性与群众性。人民战争不同于其它战争,如武装暴动、民众起义叛乱或恐怖主义活动之处,在于实践上的人民参与方式与斗争形式的不同而已。
人民军队必须实行什么结合
“三结合”的武装体制,就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行主力兵团与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与民兵、游击队相结合,武装群众与非武装群众相结合的武装体制。军事斗争与各种斗争形式相配合,就是以军事斗争为主,实行与其他各条战线多种斗争方式相配合的斗争形式。
主力兵团与地方兵团相结合,是指正规军之间的分工与配合。主力兵团有着较高的集中性和进行正规作战的机动能力,它随时准备实行跨地区的战略性任务,是人民战争武装力量的骨干部分,是对敌实行歼灭战的主要力量。地方兵团是介于主力兵团与群众武装之间的武装力量。在战争中,它既可以配合主力兵团担负较重要的作战任务,也是本地区群众武装斗争的重要支柱,在保卫根据地的红色政权,发动人民群众参战支前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主力兵团与地方兵团作战目标一致,担负的作战任务各有侧重,二者的紧密结合,在战争中可以发挥出重要作用。
正规军与群众武装相结合,是指正规军与非正规武装的结合。群众武装是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它一方面成为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主体,成为长久坚持战争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又是人民战争中的基本力量。在作战中,它采取游击战的基本方式配合正规军作战,又成为保卫红色区域的骨干力量。它是人民战争中产生出来的使作战与生产结合、武力与劳动结合的一种独特的武装力量,与正规军相结合能在战争中发挥极大的作用。
武装群众与非武装群众相结合,是更大范围内斗争力量的结合,集中表现出人民战争的广泛性和群众性,也正是人民战争能够产生巨大威力的根源所在。主力兵团、地方兵团和民兵游击队组织都可以算作武装群众的组织形式,非武装群众则指那些不拿枪的,关心和支持人民战争的群众。他们经常地组织在工会、农会。青年会、妇女会、儿童团和其他各行各业的人民团体中,在“全力支援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下,直接间接地参加战争,形成为一种轰轰烈烈的全民战争的宏伟图景。
敌我力量的强弱转化,其基本的标志是军事力量的发展和转化,军事力量总是在战争胜负中起着决定的作用。人民战争创造了从建立群众性武装开始,随着战争的发展,使群众性武装逐步上升为正规军队的建军形式。以这种形式建立起来的人民军队,把自己的根牢牢地扎在人民群众之中,与人民群众保持着一种血肉联系,使自己的活动无时无刻不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掩护,因而产生了一种不断增长着的强大生命力和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人民军队和群众性武装力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民武装力量体制,是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战争潜力的有效组织形式。人民武装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直接改变着战争中敌我军事力量的对比。与此同时,人民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的密切配合,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战争合力,从根本上不断地转化着敌我力量的对比。
武装斗争以外的各种形式的斗争,内容极为广泛。它既包括解放区人民所进行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方面的斗争,更包括敌占区人民的各种形式的斗争。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曾经成功地领导了各个历史阶段的各条战线的多种斗争形式。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区成功地团结了以鲁迅为代表的进步文化界人士,建立了左翼文艺界的统一战线,发动了揭露和鞭挞国民党政权的左翼文艺运动,在思想战线上与国民党展开了一场尖锐的斗争,对于苏区人民的反“围剿”斗争起到了极大的声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