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教案

更新时间:2023-03-01 06:06:57 阅读: 评论:0

带小孩-螃蟹煮多久

登岳阳楼教案
2023年3月1日发(作者:商务旅行)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设计

目录

《登岳阳楼》

《桂枝香·金陵怀古》

《念奴娇·过洞庭》

《游园·皂罗袍》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一、导入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巍峨庄严,雄伟壮丽,古往今来吸

引了多少文人墨客登楼抒怀,它甚至汇成了一股中华文化雄浑激流。孟浩然望洞

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也登上了

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让我们随着陈与义登上岳阳楼来了解他

的心境。

二、初步了解

1、出示诗题目(书写课题):登岳阳楼

让学生齐读,以不同感情读,兴奋的、悲伤的

读着这个题目,你想知道哪些信息?

预设:何人?何地?何时?何景(看到)何事?(做了哪些事)。。。。。。。

2、齐读文章,幻灯出示整首诗,正音。

师:结合注解,同桌之间互相逐句翻译,初步感知诗文,了解诗文大意。

师:通过注释的解读,同桌的帮助,相信你可以回答以上的问题了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引导学生分析文章

3、朗读文章,分析情感

①寻找意象触摸情感

思考:孟浩然登上岳阳楼看到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

那么陈与义登临岳阳楼他看到了哪些景物?

请一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划出景色

预设: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你能否展开自己的想想来描绘出诗人眼中所见的景?

学生交流想象的作品

追问:从刚才的描述中你加入了哪些词语,可以看到诗人笔下的意象有哪些

特点?

“夕阳迟、欲暮时”

生:解释:黄昏,惨淡的夕阳缓缓下沉,洞庭湖笼罩在沉沉暮霭中。

师:在很多古典诗词中,不乏有“夕阳”影子,你能背几句吗?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你发现了吗,诗歌中往往因有“夕阳”的渲染,诗歌就涂抹上了一种不

寻常的色彩,烘托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悲凉心痛,夕阳使人惆怅、感伤,增添了诗人的无限悲愁)

“风霜里,老木沧波”

师:风霜里:冰冷、寒气逼人

老木沧波:满目枯木、渺渺沧波(请学生展开想象,描绘一下老木、沧波)

师:此时又是处于什么季节?(秋天)每个季节在诗人眼中都有各自独特的

情绪,秋在古诗词中通常表达的是什么情绪?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千行!

自古逢秋悲寂寥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悲凉)

小结

师: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

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些带有诗人的特殊感情的景物,在文学作品中称为

意象。在赏析诗歌时,抓住这些意象,就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来感悟诗人的情感。

教师小结:诗人看帘旌静止,夕阳迟缓,感凄风冷霜,落木萧萧,望悲凉江水,

听长江滚滚.此时眼前岳阳楼的情景不再气势磅礴,难觅壮丽雄浑,取而代之的

是满目萧然,举目悲凉,一片凄冷死寂.这些意象中透出的丝丝的悲愁,真是源于

他内心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悲愁。

②联系背景分析情感

登临古代明楼,不同的人登临会有不同的感觉,诗人为何心生悲凉之情呢?

预设当学生提到:万里还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追问:万里来游?说明本不在此地,从哪里来?多难?何难?,请同学们参

照注解,找答案(导入背景介绍)。

背景资料介入:宋钦宗靖康元年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深受皇

帝赏识诗人,官职屡迁,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

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

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

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

研读关键句品析情感

追问:诗歌中的这联哪些词反映了诗人心生悲凉情愫的原因?

抓住关键词:万里三年

齐读感受.

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描述:

“万里来游”:万里逃难,天涯沦落,到处颠沛,流离失所

“三年多难”:国破家亡,背井离乡,逃难三年,漂泊不定

师: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国家动荡,个人岂能苟全?靖康之

变使诗人的人生经历转折,万里逃难,天涯沦落,怎不令他心酸悲凉。

师:“万里”与“三年”,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写,读之让人感慨

万分。所以我们应带着怎样的语气去读?

(让学生随意回答:沉痛、悲伤、皱眉、语速慢)学生带感情朗读。

男女生分读句子,轮流读感受这种颠沛流离之苦

追问:你们将诗人饱受颠沛流离之苦,遍尝背井离乡之愁用饱满的情感演绎

得很真切,这种悲凉你从我们学过的哪些诗中有更深刻的体会?

联系学过的古诗(<春望>,<秋夜晓出篱门有感>陆游的诗歌:三万里河东入

海,五千仞岳上摩山。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来体会诗人此刻的

心情.

学生交流(可以准备幻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

教师小结:杜甫国破家亡时感时伤世,念家悲己,遗民渴望国家统一,南望王

师,泪尽胡尘,你能了解此时诗人是否也在经历着这种痛楚,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

找出有感情地朗读:白头吊古风霜里,老目沧波无限悲。

此时你看到诗人怎样的形象?

学生交流,然后要求学生抓住”白头””风霜””老木””沧波”来描述诗人的

形象.

师小结:整首诗字里行间流露着悲愁的情绪,所见之景——悲是缘于诗人颠

沛流离之悲,而诗人心中的悲苦则来自于国家瓯缺之悲,自己老大伤悲,诗歌无处

不一个“悲”字,像这样的字词,在诗(词)中最凝炼、最传神、最准确地表现

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称为诗眼。读诗时能抓住诗眼,就能更好地

理清诗歌脉络,掌握诗人的情感.

4。拓展延伸:

读完此诗,你们觉得陈与义很像一个人,你们说是谁?你能说说他诗歌中哪些

也流露出这种悲情吗?

预设

教师出示幻灯:

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让学生选择自己有感悟的一首有感情地朗读,找出能表明诗人感情的关键字

来分析诗人的情感。

5。教师小结:从隋唐跨越到南宋,想不到一样的国家瓯缺缺牵动了一些诗

人的情丝,他们忧国忧民的情怀又牵动了我们热爱和平的神经,多么希望我们在

和平的年代里能久远地享受诗人们留下的千古绝唱。

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艺术园地的一朵奇葩,但愿我们掌握学习诗歌的一般方

法,在诗海中尽情畅游,享受到它优美的音韵、意境、情感。

《桂枝香金陵怀古》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吊古伤今”的写作手法

2.体会作者蕴含于词中的深沉感情

3.背诵整首词

二.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蕴含于词中的深沉感情

三.教学准备

1.幻灯片(自制)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我国悠长的历史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辉煌,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无

数的伤痛。而我们的前辈先哲们面对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时,都以自己独特的

方式进行了思索和咏叹。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咏怀古迹的不朽篇章。如左思的《咏

史》、李白的《越中览古》、杜甫的《咏怀古迹》、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

古》等等等等。而其中又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有名。我为大家朗

诵一遍。(放音乐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幻灯片)

师问:“这首词给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生答:“雄壮、豪放、有气势!”

师说:“的确,这是苏轼官贬黄州时,面对滔滔江水,联系自己的仕途遭遇,

所产生的人生体验。也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气

势雄壮的怀古之作,它是与苏轼同时代的另一位大文豪王安石的作品,在这首词

中作者要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体验呢?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王安石的内心世

界。(板书标题)

2.互动交流(上片)

师说:“请大家翻到文学作品选读的68页。”

师说:“我们先一起把整首词读一遍,注意语速不要太快!”

师讲:“通过预习提示的介绍,我们知道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的作品,也就

是王安石被二次罢相之后,退居金陵时所写。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

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确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

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的!首先,我们一起来看词的上片。

师问:“词的上片主要写什么?”

生答:“写景。”

师问:“写作者在哪看到的景色?”

生答:“是作者登高远眺所看到的景色。”

师问:“那作者登高远眺的时间和环境怎样?词中有告诉吗?”

生答:“晚秋(深秋)、天气萧索。”

师问:“作者登高远眺看到了哪些景物呢?”(板书)

生答:“长江(橙江似练)、翠峰、船只(征帆去悼)、残阳、酒旗(酒家)、

彩舟、星河(长江)、白鹭。”(板书)

师说:“作者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秀丽的山河图。我

们一块将上片的美景再重温一遍。不要看书,请试着根据黑板上的图示背诵。”

师问:“在如此的美景中,你们有其他的感觉吗?”

生答:“似乎有冷清的感觉”

师讲:“没错,在这一幅秀丽的图画中,隐隐有着冷落、萧条的感觉。‘晚秋、

残阳、西风’自古中国文人都有悲秋的习惯。如“秋风萧瑟天气凉”、“倚窗愁对

秋空”、“萧索清秋珠泪坠”等诗句都是悲秋之作。在这首词中‘晚秋、残阳、西

风’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场景。而我们的作者王安石真

的是断肠之人吗?让我们接着看词的下片。

3.互动交流(下片)

师问:“下片以念往昔总起,首先作者为我们列举了一个典故:是当敌国大

将已攻到宫门之外,陈后主还在醉生梦死,与宠妃们寻欢作乐。陈后主不过是一

个典型例子,因荒淫而亡国者又何止陈后主一人!这种”悲恨相继“的亡国悲剧

连续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答:“是贪恋女色、不理国事”

师问:“这只是表面现象,其实作者已于词中告诉我们了,是那一句?”

生答:“繁华竞逐”

师说:“对了,正是这种穷奢极欲、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作法才造成了国

破家残,败亡相续的后果!”

师问:“有没有同学愿意起来解释‘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这一句?”

生答:“后世之人登上高处,只会空叹什么荣耀与耻辱!”

师问:“那后世之人有没有吸取前车之鉴呢?”

生答:“没有?”

师问:“何以见得呢?作者有告诉吗?”

生答:“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师问:“这是借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

花’这一句,但在此作者为什么还要强调‘至今’和‘时时’这两个时间副词?”

生答:“杜牧生活的唐末到王安石所生活的宋初如此长的一段时间,但这种

繁华竞逐的生活依然不变,在这里之所以要强调‘至今’和‘时时’就是为了让

统治者对这种导致六朝覆亡的那种奢靡、荒淫的生活有所改变,让悲剧不再重演!”

师说:“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不希望只是对历史空空的感叹,

而是要从政治上加以改革。吸取历史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这不是一般文人的

见解,而是政治家的见解!”

师说:“好的,大家对下片已有了一定的理解。我们一起来根据黑板的是的

图示把下片试着背诵一下。”

4.互动交流(拓展、提高)

师问:“学完了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我们再回头把苏轼的《念奴

娇•赤壁怀古》联系起来。这两首都是怀古之作,都是借景抒发自身的感情,但

从人文精神、人生体验上着眼,二人有没有差别?大家可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自由

讨论,再起来回答。”

师总结说:“两首词一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只是

悲叹自己华发早生,壮志未酬。这是对于自我人生价值的关照,是道家个体精神

的集中体现;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却是对于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

是对社会的关照,这是儒家‘居高位则忧其民,退居江湖则忧其君’的兼济天下

精神的体现。我们说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两大主流,对中国文

人,乃至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老师而言,老师认同道家那种对人个

体发展的关照。但同时,老师更倾向于儒家那种积极进取、探索和对国家社会的

关注的精神。而在今天,于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而言,那就要求大家不要只作那

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要在学好本领的同时投更

多目光去关注我们社会的发展,关注我们国家的发展。

师说:“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讨论暂时就到这儿。在座的同学还话要说的,

请将自己的看法形成文章,以随笔的形式交到老师这儿。让我们的思想继续碰撞,

产生更多的火花!”

师说:“最后,我们一块将整首词背诵一次,注意词中感情的把握!”

师说:“很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六.板书设计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念奴娇过洞庭》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词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自然美与人格美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

2、学习作者遭遇困境却光明磊落、处变不惊的心境和超拔高洁的人格。

二、教学重点:物境与心境相交融的艺术特色赏析。

三、教学难点:感受作者超拔高洁的人格。

四、教学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同学们,这

句诗写的是哪个湖泊?是洞庭湖,那同学们还学过哪些跟洞庭湖有关的诗句呢?

学生可能答到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予观夫巴陵盛状,在洞庭一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今天,我们就再来接触一首跟洞庭湖词《念奴娇过洞庭》。看看,作者通

过写洞庭,抒发了他怎么样的情怀。

二、整体感知

1、准备两分钟,让一两个学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读。配乐为《秋湖月夜》

读音三万顷qǐng细斟zhēn扣舷xián扁舟pīan

2、老师配乐朗读。

3、学生集体配乐朗诵。

三、细节感知,理解课文。(其景其人其情)

1、逐句分析上阕。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要理解全词,得读懂这么一句“悠然心会,

妙处难与君说。”要理解这句,而理解这句的关键,还得把景物和人放到一起来

看。作者到底心会了什么呢?(板书:心会)

2、上片告诉我们,作者到洞庭湖来,心情怎样?用文中的字来概括。

-----悠然

3、作者身处美景之中悠然自得,那到底洞庭湖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

——景物特点:开阔静澄澈(板书)

朗读上片。

4、逐句分析下阕。

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因遭馋毁而被罢官,北归经过洞庭湖时写下了这首词。从

词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分析:我们说人生有四大喜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

故知。

孔子说学而优则仕,其中那个金榜题名是多少人一生的梦,多少人为了

鲤鱼跃龙门而皓首穷经,当上了官当然春风得意马蹄疾,是人生一大喜事,但是

丢了官呢,那又该是怎样的失意?人丢了心爱的东西之后总是会愁会哀叹,李清

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这许多愁。”李煜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

似一江春水。”如今作者也丢了这一生的梦了,他有没有哀愁呢?那句话能读出

他的性格和心胸?

肝胆皆冰雪---澄澈

稳泛沧浪空阔。吸尽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心胸开阔

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平静

细斟北斗----心静

(板书:平静心胸宽阔肝胆冰雪)

朗读下片。

5、现在我们把景物的特点和诗人的品性放一起,你们在看看,发现了什么?作

者“悠然心会”了什么?(学生讨论问答)

↗诗人的品性:平静心胸宽阔肝胆冰雪(内)(人)

心会

↘景物特点:静开阔澄澈(外)(天)

----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作者心会

的是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境界。

用文章里的话概括就是:“表里皆澄澈。”无独有偶,杜甫有句话正好跟这

句配成对联:心迹喜双清。说的就是做人要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

里如一。

6、作者心会的,用一句话来概括是“表里皆澄澈”,用文中一个词概括又是什

么呢?

-----妙处

7、为什么说“妙处难与君说”?(学生讨论,派代表发言)

讨论结果(板书):

1)景色美,体验妙,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难以诉诸言语。此种真意,只可意

会不可言传。

2)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

找到的诗人孤独的根据:

a.孤光自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b.吸尽西江,细斟北斗。——借酒来“销万古愁”

类似的诗句如:

《石鱼湖上醉歌·并序》

石渔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长风连

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座以散

愁。

c.万象为宾客。——以自然之物为友,而不是以人为又。无法被人理解的孤独,

无知己。

类似的诗句如:

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

郎》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无人理解的孤独。既然在

人世找不到知音,或者,青山能洞悉诗人的心事吧。这是中国古代诗人常用的逃

避现实的法门:寄情山水,聊以慰藉自己的不得志。

四、总结全词。

读完这首词,我们发现,这里有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负,

却没有了屈子那种“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狠狈,这里当然也有着仰月映湖“对

影成三人”的清高,却也没有了李白那种“行乐当及时”的庸俗。词人感到了从

未感受过的恬淡和安宁。在月光的照抚下,在湖波的摇篮里,他原先躁动不安的

心灵,找到了最好的休憩和归宿之处。人之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中,人的开阔而

洁净的心灵之与澄澈的景色“合二而一”,这岂不就是最大的快慰与欢愉?此种

“妙处”,又岂是“外人”所能得知!这种妙处,外人不可得知,而时跨千年之

后的你们却读懂了诗人的心,成为了作者的知己,那些现在,就让我再一起齐读

知己的《念奴娇过洞庭》吧。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词

六、教后记:

《游园(皂罗袍)》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了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

B.品味戏曲语言,提高鉴赏戏曲的能力

C.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

A.在诵读时体会戏曲语言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B.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戏曲文学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喜爱之情

B.体味杜丽娘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的复苏。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戏曲的能力。

2.难点:从语言中揣摩人物性格,体会人性中的两面:自然人和社会人。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预习。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预习

的重要性,并进行方法的指导:利用学校、社区的图书馆,或者上网查阅。此外,

教师对预习的内容可作一些提示:如戏剧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作者情况,创作

情况,作者对剧本的看法,别人写的剧评等等。

二、导入。

1、从《红楼梦》中林黛玉听《牡丹亭》的感受,谈到学生的读后感受。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写道“林

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

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

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

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

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

流年’八个字的滋味”。林黛玉听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牡丹亭》中第十出

《游园》。其中《皂罗袍》一曲文词优美,婉转典雅,意味深长,情景交融,是

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伤春佳作。曹雪芹就用此曲来烘托刻画林黛玉的心理。封建

时代的青年女子大多都有与杜丽娘同样的感受,因此这支感叹韶华虚度、青春愁

闷的曲子得到了许多少女的喜爱和认同。你们是否也会有同感、共鸣呢?好,下

面简单介绍一下汤显祖及《牡丹亭》。

2.由《牡丹亭》的流传及影响谈起,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林黛玉听贾府家庭戏班小演员唱《牡丹亭游园惊

梦》,从“不觉点头自叹”,到“心动神摇”,再到“越发如醉如痴”,受到强烈感

染。)这段曲文,抒发的正是杜丽娘青春苦闷的内心激情。鹤睫《红楼本事诗》:

“隔墙人唱《牡丹亭》,曲中写出依心事。”林黛玉和杜丽娘.都出身于宦族,有

着相似的生活遭遇,所以,在此出曲文艺术魅力的强烈感染下,自然深有同感,

迸发出共鸣。

在这部戏剧问世之后,立刻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影响,以至“家传户诵,

几令西厢减价”。由于剧中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中青年女性的普遍处境,因此

尤其受到她们的青睐。

万历年间,江南才女冯小青曾在幽居水阁的凄寂生活中写下这样的诗句:“冷

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表达了

她心中强烈的共鸣。

与汤显祖同时代的戏剧家沈琢曾将此剧改编,以适合昆腔的演唱形式。现代

戏曲大师梅兰芳曾排演昆曲《游园惊梦》,是对该剧《游园》一出最为完美的演

绎。

3.利用多媒体播放昆曲《游园》选段,引入课文。

“袅情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这是杜丽娘第一次踏进自家后花园时,

看到眼前的“好天气”而叹出的一句词,唱腔婉转动人、曼妙悠然,“烂漫春光

下,步步美人归,”让我们跟随这位美人的步伐踏进如诗如梦的《牡丹亭》。

4.从乡土教育引入,介绍南戏-一明清传奇的演变。

我们瑞安有“东南小邹鲁”之美誉。北宋末年有部剧本因其高度的艺术成就

被称为“南戏之祖”,有哪位同学知道剧本名称是什么,它是谁的作品?(高明,

字则诚,《琵琶记》)顺便介绍高明的故居在阁巷的柏树村,那里有纪念堂、集善

院遗址(高则诚少年时读书学习处)、高郎桥遗址等。

正是高则诚的《琵琶记》奠定了明清传奇的基本格局,我们应为此感到骄傲,

也更应此去接触并学好中国古典戏曲。明清传奇特指用南曲写成的长篇戏曲剧本,

是南戏的进一步发展,它荟萃了南戏和元杂剧的精华,成为明清时期重要的戏剧

体裁之一。今天我们要学习明清传奇中的精品《牡丹亭》,

三、介绍汤显祖及《牡丹亭》

[教师通过简单介绍作者和作品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尽量帮助学生扫清

阅读障碍。]

1.关于作者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

代戏曲作家。与莎士比亚同时代,一在东方,一在西方,遥相呼应,都是剧坛泰

斗。他的剧作“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中《牡丹

亭》影响最大。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益处惟在牡丹"。他是明代著名思想

家,与被封建正统派视为洪水猛兽的进步思想家李贽、与以禅宗来反对程朱理学

的达观禅师交往密切,追求个性解放,提出以情反理,“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

情必无”的进步主张。戏剧创作上他反对拘于律声,提倡灵性,是明代浪漫主义

文艺思潮的旗手之一。

2.关于作品《牡丹亭》

《牡丹亭》,原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共五十五出。这个

故事既曲折离奇又充满了浪漫色彩:南安郡太守之女杜丽娘,长年禁锢在闺楼。

一天,与丫环春香游览花园,为妩媚春色所陶醉。归来伏案小睡的梦境中,遇少

年柳梦梅。从此相思缠绵,伤情而逝。三年后,柳梦梅临安赴考,途经南安,得

见丽娘画像,见画生情,丽娘灵魂显现。次日,梦梅掘墓,丽娘还魂。有情人终

成伴侣。

《牡丹亭》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浪漫主义。首先通过“梦而死”、“死而生”

的幻想情节表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杜丽娘所追求的理想在当时的现实环境里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可是在梦想、

幻游的境界里,她终于摆脱了礼教的束缚,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其次采取抒

情诗的手法,倾泻出人物的内心感情。

3.《游园》在整部作品中的地位。

《牡丹亭》全剧共五十五出(场),《游园》是第十出《惊梦》中的前半部分,

由六支曲子组成,主要是刻画杜丽娘的内心世界。在她走出深闺之前,她不知道

“春色如许”,当她来到园中,领略了“姹紫嫣红”的春色,也就象征着她的青

春的觉醒。

四、整体感知文本

1.简介常识

了解其组成: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

轮唱和合唱;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插在曲词

中的说白)科介:是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舞台提示。

人物:旦贴

传奇中重要人物上场时先唱引子,如【商调引子】,继以一段定场白,如【乌

夜啼】,每出戏有下场诗。课文节选的《游园》是第十出的前半部分,故没有下

场诗。

2.自读

学生结合课文有关注释自学,正音,有疑难处提出,先由学生互相解决。教

师巡视,并主持质疑活动。[初步了解

补充注释:

(1)旦:与下文中的“贴”均是剧中女角。本剧旦扮演

女主人公杜丽娘,贴是贴旦的省称,扮演次要的女角,本剧饰丫环春香。

(2)梦回:梦中醒来。乱煞:撩乱。年光:春光。两句意谓:春天的莺声

惊醒迷梦,到处是撩乱人心的春光。

(3)焦(nen):怎么。似:胜似,过。三句意谓:时光在沉香燃尽中流逝,

把没做完的刺绣活丢在一边,怎么今年春光触动自己的情感胜似去年呢?

(4)晴丝:游丝、飞丝,虫类所吐的丝缕,常在空中飘游。在春天晴朗的

日子最易看见。

(5)“停半晌”五句意谓:暂停片刻对镜梳妆时,不料镜子偷看了自己半面,

羞得我把头发也弄偏了。

(6)艳晶晶:光灿灿。爱好:爱美。“翠生生”三句意谓:你看我穿戴、打

扮这么漂亮夺目,可知我的天性就是爱美的。

(7)“沉鱼落雁”两句:这是以鱼、鸟的惊动,花、月的羞惭烘托丽娘的美

丽。

(8)泥:沾污,这里作动词用。

(9)姹紫嫣红:形容花的艳丽多彩。断井颓垣(yudn):断了的井栏,倒了

的短墙。这里是形容庭院的破旧冷落。

(10)忒(tui/tei):太。“锦屏人”句意谓:深闺中的女子太不珍惜这美

好的春光。这是杜丽娘感叹自己平时得不到领略春色的机会,有负于大好春光。

(11)“牡丹”句:牡丹花更好,但它开于春末,怎能占位于春花之先呢?

这里借花喻己,有叹息青春蹉跎之意。

(12)凝眄(mian),

(13)剪:剪刀声。

(14)观之不足:看不厌。

(15)过遣:打发日子。

3.朗读a学生齐读

b学生分角色朗读:旦、贴、介

三、赏读曲词.学生品读

(1)师:我想此时每位同学的脑海里,一定会浮现出一幅美丽的少女游园

图。哪位同学愿意用语言与大家一起分享你构思的美景?

请一生描述。(六支曲子构成了一幅美丽迷人的图画,断井颓垣、晴丝摇漾、

莺啼燕舞、春花开遍、姹紫嫣红,还有多情而又年轻美貌的少女)

(2)师:这六支曲子都很美,不仅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在借景抒情中刻画

了人物形象。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品味,挑你喜欢的一支来品品、读读?并请在

品好之后有感情地诵读曲词,读出杜丽娘当时的心情。

参考句式:我觉得(曲名)中的“”这句(段)写得好,

好在。

备用提问:

【绕池游】这支曲子揭开了游园的序幕,为整个游园奠定了感情的基调。

1“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这句是什么意思?是写景吗?(鸟的歌声,把我

从梦中唤醒。啊,到处都是撩乱人心的春光!不止是写景,从“乱煞”这个词可

看出。)

2“乱煞”这个词有何妙用?(不仅写了景一春光的热闹,还写了人-一从中

隐隐流露出杜丽娘心绪的烦乱)

3你觉得杜丽娘游园前的生活是怎样的?从哪些语句和字词可看出来?(禁

锢在深闺内院,生活单调乏味,厌烦无聊。“小庭深院”,说明她是被禁锢在深闺

内院,天地极其狭窄。“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是说,沉水香已经燃尽熄灭了,

针线活没做完就被抛在一边。这里概括地描写了杜丽娘生活的典型环境,说明她

的生活单调乏味:除了绣花就是闷睡。“炷尽沉烟,抛残绣线”一个“尽”,一个

“抛”,一个“残”,就把她对针线的厌烦以及长睡后慵懒无聊的心情表露无遗。)

4为什么“今春关情”还“似去年”?(不只是关心春天,更是因为她有一

颗压抑不住的青春的心在隐隐跳动。)

5能品出“莺啭”、“乱煞”的另一种味道吗?(景中有情。“莺啭”不但惊

醒了她的春梦,也唤醒了她的春情;“乱煞”不但写出春光热闹,也含有春意撩

乱、春情难遣的味道了。)

【步步娇】是写杜丽娘游园前精心梳妆准备的情状,这支曲子写得极其新颖

别致,把杜丽娘细腻复杂的内心活动,描绘得具体入微,淋漓尽致。

1写春光、春意,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不被人注意的晴丝,而不选桃红柳绿、

蝶舞蜂喧?(可谓别出心裁,恰到好处。

a晴丝只有春天天朗气清时才能见到,这就自然交代出春光明媚的背景。

b晴丝袅袅,极细极微,只有象杜丽娘这样细心闲适的闺房小姐才会发现,

也只有对春天十分“关情”的人才会专注地观察它。这从侧面反映了杜丽娘的身

份和性格。而且,在这幽深寂寞的小院里,只能吹进象晴丝这样一点点可怜的春

光,也说明深闺少女的寂寞可悲。

C“晴丝”同“情思”是谐语双关。“摇漾春如线”这“春”字,既是指春光,

也可喻春情;既可说空中的晴丝摇漾如线,也可说是杜丽娘心中的春情象细线般

颤动。春景与春情融合得如此紧密巧妙,曲折含蓄,真可谓达到了水乳交融、天

衣无缝的地步。

2为什么不说人照镜子,却说“菱花偷人半面”?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拟

人化,显得更加生动活泼)

3杜丽娘用镜子照着面容都不好意思起来,你认为是什么原因?(恐怕是杜

丽娘在镜中窥探到自己春情荡漾的内心隐秘,才羞答答不好意思吧!)

4“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反映了什么?(反映了封建礼教对闺中女子束缚

的严重。)

【醉扶归】

1前两句杜丽娘把自个来赞,写出她怎样的神态?(一个美丽华贵的少女顾

影自怜、沾沾自喜的得意神态。)

2怎么理解“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爱美:穿戴、珍惜青春、对爱

情的向往)

【皂罗袍】

1.这段文字历来广被吟咏,你认为美在何处?

a音韵美:压什么韵?(ian/uan)一韵到底,宛如一泓清泉流动,鸣响着冷冷

的韵凋,给人以明快的美的享受。句式特点?(对比、整齐、用典)用了一系列近

似对偶的句型,如“姹紫嫣红”对“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对“赏心乐事”。

这一组组对比,既有力地渲染了情和景的矛盾,突出主人公的复杂微妙心理;而

且使句式整齐华美,语言绮丽典雅,富于音乐美。

b景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图?这支曲子描绘了一幅(姹紫嫣红、景色宜

人的春景图,富于诗情画意)。

c情美:面对此景,少女心事如何?(景美却情伤,反衬手法)这支曲子表

达了杜丽娘怎样的思想情感。“原来”、“似这般”、“都付与”这几个副词饱含着

主人公无限惊讶、感叹、惋惜,带有极强烈的感情色彩。主人公惜春伤春的情感,

表达了她冲破封建牢笼、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和愿望不能实现的郁闷心情。(反

叛精神或个性解放愿望)。在这绮丽如画的游园场面里,杜丽娘年轻貌美,打扮

俏丽,含情脉脉,顾影自怜。她缓缓步入花园,顿感美好的自然景色,与幽禁的

深闺生活迥然不同,自己一向辜负了韶光年华。面对着姹紫妈红的百花与断井颓

垣的残景而形成的鲜明对照,她不由得思绪万千,益增惆怅。春光如此烂漫明媚,

燕语莺声如此动听,更诱发了她内心深藏的春情,引起了她对年华在深闺寂寞生

活中淡淡消逝的叹惜,唤醒了她青春的觉醒,这巧妙地把抒情与写景结合在一起,

情景交融,委曲地透露了这个少女爱情的苦闷,展现了心理活动和境界美,富有

诗情画意。

2.用合唱形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对刻画杜丽娘形象有何作用?

(绚丽的广阔的,衬托可怜)“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

两句十六字里,我们仿佛看到了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看到了云蒸霞蔚,碧瓦亭

台;和煦的春风夹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美丽的游艇……这是

多么迷人而又略带怅惘色彩的春景啊!它使我们的视野由狭小的园林扩展到寥廓

的境界,让我们随同主人公去畅想更广阔的天地,更美好的自然。然而,这对杜

丽娘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就更加衬托出她处境的可怜,如同囚笼中的小鸟

一般。

【好姐姐】

杜丽娘的感伤情绪,在第五支描写赏花的曲子[好姐姐]中,又有所发展。这

支曲子提到了三种花,作者是别具深意的。杜鹃历来被当作悲剧的象征,“遍青

山啼红了杜鹃”正是借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渲染了一种浓郁的感伤气氛。

茶摩是晚春开的花,写它主要为突出尚未开花的牡丹。“牡丹虽好,它春归怎占

的先”,才是作者笔意所在。牡丹具有国色天香,被人们誉为百花之王。可是,

等它开花,春天就要过去了。杜丽娘以牡丹自比,想到自己“如花美眷,似水流

年”,“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自然分外伤心。所谓“烟丝(即睛丝)醉软”,

也衬托出杜丽娘幽怨缠绵、如痴如醉的情状。上面是以花喻人,下面作者又以鸟

衬人。成对的莺燕快活欢唱,更反衬杜丽娘的孤独寂寞。这支曲子处处借景抒情,

一花一鸟都扣紧了杜丽娘的心理活动。颇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味道。

至此,杜丽娘的伤感情绪再也无法排解了。

最后一曲[隔尾]:

天真的春香不理解杜丽娘的心事,还嫌“观之不足”,这更反映出杜丽娘的

孤独、苦闷,身边连个像红娘那样的知心姐妹都没有。游园原是为了消愁解闷,

谁知越游愁越重,这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了。显然,杜丽

娘的愁闷是时代、社会所决定,决不是游园所能解决的。但是,游园进一步唤醒

了杜丽娘青春的觉醒,此后,她在追求幸福爱情的道路上迈出了更勇敢的步子。

小结:《游园》中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写景、抒

情和人物的心理刻画,浑然一体,景中情和情中景很难加以区分。短短六支曲子

使我们仿佛跟随杜丽娘游了一次花园,不但领略到鸟语花香,满园春光,而且感

受到女主人公细微复杂的心理脉搏,听到了如怨如诉的内心独白。这也是这出戏

至今生命不衰的重要原因。

(3).杜丽娘游园时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4).对她的变化你是怎么认识的?[自然人,社会人(封建礼教)]

(5).你是否也有过这种心理体验?你又是怎么看待你和杜丽娘的相同或差

异?

四.翻唱曲词

有京剧、越剧、昆曲、黄梅戏

还有同学建议,能不能用演唱流行音乐的方式演唱曲词?

五、欣赏昆曲(视频)

(皂罗袍〉

本文发布于:2023-03-01 06:06: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622017653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登岳阳楼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登岳阳楼教案.pdf

上一篇:精彩演讲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