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青团的正宗做法(艾叶青团的正宗做法图片)

更新时间:2023-03-01 06:05:10 阅读: 评论:0

艾草怎么做青团

艾草做青团介绍如下:

艾叶汁:艾叶200克,小苏打2克,热水200克。

青团皮:糯米粉200克,艾叶汁170克,澄面(小麦淀粉)60克,开水80克。

馅儿;咸蛋黄16个,肉松100克,沙拉酱50克。

【具体做法】

1、摘去新鲜的艾叶,清明节前的艾叶都是嫩苗儿,一次可以多摘点,做好的艾叶汁儿可以冷冻一些下次再用。

2、摘来的艾叶只要枝头的嫩叶,用盐水浸泡半小时,清洗干净。

3、锅中烧水,水开加入2克小苏打,倒入艾叶迅速搅拌均匀,艾叶完全变色关火。

4、将艾叶捞出过凉水,用小苏打煮过之后,艾叶能保持翠绿的颜色。将艾叶挤干水分,倒入料理机,加入200克热水,搅打成艾叶泥。

5、过滤出170克艾叶汁儿,倒入糯米粉中,快速揉匀,揉成光滑的面团。

6、80克开水倒入澄面中快速搅拌。此时的面团松散不成团。

7、用反复折叠的方法一直揉面,很快就会肉光滑。

8、将糯米面团与澄面面团揉在一起,充分揉匀,用保鲜膜包住。

9、咸蛋黄上锅蒸5分钟,捣碎,加入肉松和沙拉酱拌匀。

10、拌好的蛋黄肉松分成25克一个,团成团。

11、艾叶面团分成50克一个,我做得个头比较大,可以根据自己想要的大小平均分。做的过程中随时用保鲜袋或者保鲜膜盖住面团。

12、取一个艾草面团,包入蛋黄肉松馅儿。

13、利用虎口将面团往上推,收好口。

14、锅中烧水,水开放入青团,大火蒸8分钟,5分钟之后分三次打开锅盖再盖上,可以有效地防止青团塌陷。

15、蒸好的青团趁热刷上一层食用油。

16、放置微凉的青团,我们可以用保鲜膜包起来。咸香适口的青团软糯不黏牙,带着艾草的清香,非常好吃,放凉了也不会硬。


艾草青团的做法教程

艾草青团的做法教程如下。


准备材料,艾叶,糖,糯米粉,油。


新鲜艾叶摘回来泡水洗干净,烧开水加入食用小苏打烫一下艾叶,捞出来泡冷水,中途挤艾叶,换水,泡水这三个循环到艾叶不苦就可以了。有料理机的就把处理好的艾叶放进去加少量水打碎。用不完的可以直接冰冻艾叶或者打碎放瓶子冷冻保存,用时解冻使用。


也可以把处理好的叶子冷冻保存,用时解冻再弄碎使用。可以冷的艾叶泥和糯米粉,适量糖揉糯米团,成团了丢一小块,煮浮起来一会就捞出来跟冷的糯米团揉,要加点油揉进去。


馅可以做你喜欢的。咸口味的皮别加糖太多。喜欢传统的就花生芝麻白糖也非常香,豆沙也不错,肉松蛋黄馅也很好吃。包好成品,冷了包膜,或者直接放蒸箱或者蒸锅,不然表面会干的。


蒸的时候要注意的是,一般大小,水开后中大火有10分左右就熟了。看到膨胀有些饱满就是熟的,担心不熟可以扎牙签检测一下。蒸过头不影响吃,会塌,就外表塌了。表面撑出很多明显粗孔膨胀变形了就是蒸过头了。



青团


青团是江南地区的传统特色小吃,青色,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清香。


青团是江南人家在清明节吃的一道传统点心,据考证青团之称大约始于唐代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每逢清明几乎都要蒸青团,古时候人们做青团主要用作祭祀,虽然青团流传千百年,外形一直没有变化,但它作为祭祀品的功能已日益淡化,而是成了一道时令性很强的小吃。


做青团,有的采用浆麦草,有的采用青艾汁,也有用其他绿叶蔬菜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而更多被人用来当作春游小吃。


艾草青团的做法

艾草青团的做法
简介清明时节吃青团是南方一带的传统习俗,艾草是一种野生的草.做出的青团有一种特别的清香味,而外表又青绿无瑕,眼下正是艾草又鲜又嫩的生长期是吃艾草青团的最佳时节。
材料
糯米粉100克.澄面30克.艾草汁75克.开水15克.花生芝麻馅适量

做法
1、将适量的艾草洗净放开水锅焯烫一分钟捞出,放入料理机.加少许水搅打成浆过滤成汁。

2、澄面加15克开水混合揉成面团,糯米粉加75克艾草汁混合后再加入澄面团反复揉捻成面团。

3、分成五份包入馅料搓圆,纸杯刷油放入青团摆放在蒸格上开水锅蒸8分钟即可。
艾草的药用价值

【物种名称】 艾 Artemisia argyi
【别 名】 冰台、遏草、香艾、蕲艾、艾蒿、艾﹑灸草﹑医草﹑黄草﹑艾绒、艾叶、青
【拉丁学名】 Artemisia argyi
【英文名称】 Argy Wormwood
【科属分类】 菊科, 蒿属
【出处】鲁迅 《故事新编·非攻》:“ 墨子让耕柱子用水和着玉米粉,自己却取火石和艾绒打了火,点起枯枝来沸水。”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株有浓烈香气。主根明显,略粗长,直径达1.5厘米,侧根多;常有横卧地下根状茎及营养枝。茎单生或少数,高80一 150(一250)厘米,有明显纵棱,褐色或灰黄褐色,基部稍木质化,上部萆质,并有少数短的分枝,枝长3—5厘米;茎、枝均被灰色蛛丝状柔毛。叶厚纸质,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并有白色腺点与小凹点,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密绒毛;基生叶具长柄,花期萎谢;茎下部叶近圆形或宽卵形,羽状深裂,每侧具裂片2 —3枚,裂片椭圆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每裂片有2—3枚小裂齿,干后背面主、侧脉多为深褐色或锈色,叶柄长0.5一o.8厘米;中部叶卵形、三角状卵形或近菱形,长5一8厘米,宽4一7厘米,一(至二)回羽状深裂至半裂,每侧裂片2—3枚,裂片卵形、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2.5—5厘米,宽1.5—2厘米,不再分裂或每侧有1—2枚缺齿,叶基部宽楔形渐狭成短柄,叶脉明显,在背面凸起,干时锈色,叶柄长0.2一0.5厘米,基部通常无假托叶或极小的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羽状半裂、浅裂或3深裂或3浅裂,或不分裂,而为椭圆形、长椭圆状披针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头状花序椭圆形,直径2.5—3(一 3.5)毫米,无梗或近无梗,每数枚至10余枚在分枝上排成小型的穗状花序或复穗状花序,并在茎上通常再组成狭窄、尖塔形的圆锥花序,花后头状花序下倾;总苞片3—4层,覆瓦状排列,外层总苞片小,草质,卵形或狭卵形,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绵毛,边缘膜质,中层总苞片较外层长,长卵形,背面被蛛丝状绵毛,内层总苞片质薄,背面近无毛;花序托小;雌花6一1O朵,花冠狭管状,檐部具2裂齿,紫色,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甚长,先端2叉;两性花8—12朵,花冠管状或高脚杯状,外面有腺点,檐部紫色,花药狭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有不明显的小尖头,花柱与花冠近等长或略长于花冠,先端2叉,花后向外弯曲,叉端截形,并有睫毛。瘦果长卵形或长圆形。花果期9—10月。
【药用价值】
艾草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干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医草”,现在台湾正流行的“药草浴”,大多就是选用艾草。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现代药理发现,艾叶挥发油含量多,1.8-桉叶素(占50%以上),其他有α-侧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风干叶含矿物质10.13%,脂肪2.59%,蛋白质 25.85%,以及维生素A、B1、B2、C等。灸用艾叶,一般以越陈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 的说法。 全草有调经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湿之效。治月经不调﹑经痛腹痛﹑流产﹑子宫出血, 根治风湿性关节炎﹑头风﹑月内风等。因它可削冰令圆,又可炙百病,为医家最常用之药。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护肝利胆作用等。艾草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这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门前挂艾草,一来用于避邪,二来用于赶走蚊虫。长期使用艾草叶的副作用:如果挥发油(香味成分)使用过多,对神经会有抑制。

艾草青团怎么做?

  青团是江南一带的小吃,青色的,用清明前后才有的一种艾草的汁拌进面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那种味道,是春天的味道。绿绿的松软的皮儿,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有一点儿黏,却不粘牙齿,再加上清甜的豆沙,入口即溶,简直让人停不了口。清明节要吃青的食物。而青团便是清明祭祖的食品之一,也用来馈赠或款待亲友。人们用它祭祖,但更多的是应令尝新,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而更多的被人们用来当作馈赠亲友的送礼佳品。

  没有艾叶可以用茼蒿,菠菜等青色的菜替代,也可以取汁水和糯米粉包入馅后蒸熟,当然颜色就没有这个漂亮。

  艾草青团的做法:

  艾草摘掉老根取嫩叶120克

  洗净用小苏打水浸泡一会,再冲洗一下沥水

  锅里水烧开放一点点碱粉(盐)再把艾叶放进去焯一下

  焯好的艾叶迅速放进冷开水中冷却

  捞出来(我这个是2斤艾草摘的嫩叶只有360克,焯好水后分成了三份,用一份,另外两份放冰箱冷冻备着)

  焯好水的艾叶打成泥(如果干可以适当加点水)

  滤去汁水取艾草泥备用(尽量把汁滤干)

  我喜欢这两个牌子的水磨糯米粉、澄粉

  澄粉里面倒入80克开水拌匀(可以带上一次性手套揉,一定要揉匀,不能有颗粒)

  水磨糯米粉加糖拌匀再倒入110克热水搅拌成絮状备用(如果做咸的,可以把糖省略掉,热水多加5-6克)(我喜欢用热水,热水比较容易揉匀)

  步骤9澄粉和步骤10糯米粉、加入20克猪油(液态)揉匀

  放入大碗中(尽量选大一点的碗)

  开水上笼蒸15-20分钟

  稍微凉一下(不怕烫的可以直接加艾草泥揉)加上艾草泥揉匀(在硅胶垫上抹点玉米油,把面团放上去揉,一定要戴上一次性手套,要把艾草泥揉进去需要点时间,特地拍了个小视频给大家看看一定要揉匀)

  揉好的青团皮放入保鲜袋密封备用

  咸蛋黄蒸熟压碎

  豆沙分成12份(这个方子大约做12个,如果你不喜欢肉松,可以一起用豆沙,每一个豆沙馅30克)

  肉松加沙拉酱和蛋黄碎拌匀分成12份捏成小球状

  每个豆沙里面包上10克蛋黄肉松馅

  青团皮分成12份,取一个青团皮揉圆按扁,捏成(擀成)四周薄中间厚的青团皮

  放上豆沙蛋黄肉松馅(可以全部用豆沙)

  虎口向中间收圆捏紧(像包圆子一样)

  搓圆即可,每一个用保鲜膜包好防止青团变干

  淡淡的艾草香味,太好吃了😍😍

  这个是滤下来的汁水和成团包好再蒸的,颜色就没有蒸好了包的好看

  小贴士

  1、如果青团变硬可以微波炉转30秒或者开水蒸5分钟,不要问为什么会硬,没有外面的软,谁知道外面的青团里面加了什么🙈🙈🙈

  2、2-3天内食用口味最佳,可以冷冻保存,拿出来蒸一下再食用

  3、不喜欢艾叶泥的可以用菠菜泥替换

  4、一定要带上一次性手套,或者手上抹点玉米油防粘

  5、蒸面团的碗事先抹上一点点玉米油,事后容易清洗


青团子是什么?艾草青团子的做法

青团子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不过江苏的朋友应该很了解,是江苏省有名的小吃,在清明节期间都会吃,那么青团子怎么做呢?下面我们来一起介绍下!

青团子是什么
青团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其做法是先将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绿色的团子。吃青团主要是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清明节节日食品。

用青艾的汁与糯米粉一起调和,将豆沙馅、芝麻馅等馅料包入,做成一个个如小孩子拳头大小的绿色的团子
艾草青团子的做法 功效:
清热去火
原料:
艾草200克;糯米粉300克;大米粉80克;豆沙馅400克;调料:热水200ml+120ml;白糖20克;食用油30克;
步骤与做法:
1、称量面团部分的材料,艾草摘去老叶清理后的,称量200g,洗净沥干。锅中水煮开,水中加一点点小苏打(也可不加),把艾草放入焯水。

2、焯好水的艾草立刻捞出,用冷水冲凉后挤干水份。焯过水的艾草加200ml热水,放入搅拌机中搅打成细腻的艾草糊。

3、把糯米粉、大米粉、白糖放入大盆中混合,倒入艾草糊,搅拌一下。慢慢倒入热水,边倒边用筷子搅拌,直到面糊呈比较厚,但不感觉干的状态(这个步骤我用了120ml热水)。

4、接着倒入30克食用油,用筷子搅拌均匀。锅中放足量水,把搅拌好的面糊搁在蒸架上,开火,盖上盖子,保持中大火。

5、锅中水煮开后开始计时,五分钟后打开盖子,用筷子搅拌面糊一次,继续盖上盖子蒸。再五分钟后,重复步骤9,搅拌面糊一次,每蒸五分钟搅拌一次,至少两次。

6、面糊蒸20分钟后的状态,已经全部熟了,颜色都变成均匀的深绿色。关火,取出放凉。面糊放凉到手可以承受的温度,取一张保鲜膜,挖一勺面团(约40g)放在保鲜膜中间,手蘸凉开水把面团按扁。

7、取20克豆沙馅,搓圆放在面团中间。拎起保鲜膜四个角,收拢,包成团子样,把保鲜膜卷紧,收口朝下放置。全部包好,一共20个。

8、清明果的皮是一种叫艾叶的植物做成的,艾,多年生草本植物,开黄色小花,叶小形如菊科植物,生得一篷篷,一簇簇的。
小贴士:
1、艾草焯水的时候加点小苏打(我加了大约2g),可以让颜色更绿。家里如果没有,也可以不加。

2、面团中所用热水的量只供参考,具体视面糊的状态而定,记得不要把面糊弄的太稀。

3、蒸好的面团比较粘,解决办法是:用手蘸凉水再接触面团,就不会粘手了。

4、糯米食品,不容易消化,一次适量,千万别多吃。

5、健康手工制作,无添加,室温存放,尽早吃完。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19:34: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621910652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艾叶青团的正宗做法(艾叶青团的正宗做法图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艾叶青团的正宗做法(艾叶青团的正宗做法图片).pdf

标签:正宗   做法   图片   叶青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