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之乡的乡村是哪一个
陶艺之乡的乡村叫盆窑村,位于延庆区旧县镇的盆窑村,被称为“陶艺之乡”。
博山陶瓷历史悠久,据考证,博山陶瓷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到了宋代,陶瓷生产已著称于世。不仅有白釉、青釉、黑釉及各种雕塑品,而且还有驰名中外的“雨点釉”、“茶叶末釉”。在陶瓷生产中还运用剔花、划花、印花、手绘作装饰,制作手法丰富多彩。
从明清开始博山逐渐发展成山东省陶瓷生产和销售中心,成为全国五大瓷都之一,产品不仅行销国内,而且销售世界各地。
宫廷内官监在颜神设“外厂”为皇室生产“青帘”等贡品,到明末,民间的琉璃生产也日趋发展。景泰年间,西冶街就有大炉4座,生产水响货和珐琅料。嘉靖前后,珠灯、珠屏、棋子、帐钩、枕顶等琉璃产品问世,逐渐形成琉璃行业。
1617年(万历四十六年),孙延寿等人发起组成了炉行醮会,这便是颜神镇琉璃行业第一个行业性组织。琉璃产品除在当地销售外,还运销到北京和江南各地。
卢山义的人物简介
卢山义,(1920年2月——2007年10月),界首人,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艺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为安徽省最年长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卢山义出生在素有“陶艺之乡”之称的安徽省界首市卢窑村一个艺术之家;祖上以手工艺品为生,其父为当地有名的戏剧刻画名匠。卢山义自幼就受父亲的艺术感染和熏陶,喜欢上民间酒坛、花瓶、脸盆上绘制的鸟语花香,并萌发出艺人的聪颖智慧;受到父亲的支持并教授其走上从艺人生。在他十五岁那年他父亲的去世使他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并使得其技艺很快成熟起来。
由于老艺人出生的年代处在旧社会,童年没念过书,文化方面接受民间戏剧的渲染,他大胆创新、走自己的路。于是从民间戏剧人物中找素材,卢山义刻画出一段一段历史剧、武戏中的情节和人物个性,卢山义刻画的刀,钢劲有力、辟头盖脑、势如破竹;戏剧中表现骑马,演员表演“行头马鞭”卢山义认为画中表现的不解其义,他推陈出新画出了具有神奇般的飞马行空,使得其画笔下的马不仅是战马,更是神马,这就是卢山义刻画的马。对于人物的表现卢山义艺人抓住京剧中的脸谱形象有之采取淡而雅的脸谱,画出的人物具有精、气、神综合的美感。“刀”“马”“人”三者聚在一起,便形成了卢山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一技巧被他命名为“刀马人”。将此艺术技术绘制在器皿、花瓶、坛、罐上配以界首特有三彩釉:红、白、绿,烧制成“刀马人”工艺品,件件如同向你讲述历史故事,使你有如身临其境的竟境,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和观赏性。“刀马人”是老艺人在国内独创一派的艺术技巧,充分体现了民间艺术的风格,是民间艺术的传奇珍宝。他的作品被艺术家们评誉为:“有形不至而艺至之妙趣”被称为东方之秀。
2006年元月,皖西北界首彩陶的烧制技艺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12月中下旬,由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领导机构调查、认定和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名单发布,全国166人获此殊荣,安徽4位老艺人榜上有名。其中就有传承界首剔花陶艺技艺的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民间艺人卢山义老人。
自界首城区东南出顺河街约行十五分钟左右,在一片村庄的包围中,界首陶瓷厂就坐落于此处。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卢山义———这个被称为“界首最后一位彩陶艺人”就住在里面。其间,虽然有人愿意出高价收购该厂,并高价“收买”卢山义,但都被他一口拒绝。这位固执的老人从未动摇过离开此地的念头。在界首陶瓷厂,他一呆就是70多年。他生命的全部几乎都献给了“彩陶”。这里是他生命的全部,是他精神的全部,也是他艺术人生的最后归属。
卢山义的主要贡献
在界首境内,白练一般的颍河自西向东,亘古不息。两岸蕴藏着历经河水冲刷沉积的黄胶泥土层极为丰富。黄胶泥可塑性强,极适合在陶瓷制品上以原材料的形式出现。靠着这个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界首陶”应运而生。
据历史资料中记载,界首田营一带曾集中有卢窑、魏窑、后魏窑、计窑、朱窑、张窑等十三个窑口,后称为“十三窑”,主要生产三彩刻花陶、民风陶、建筑陶等,最重要的是界首陶一直保留和继承了祖传的传统三彩刻画陶瓷工艺,在造型、制坯、设色、配料、上釉,烧制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
1920年10月,卢山义就出生在素有“陶艺之乡”之称的田营镇卢窑村的一户农家。其祖父卢井卿,是界首彩陶之乡颇有名气的一位刻画能手。他的父亲卢之凯尤其擅长寺庙、楼阁装饰和三彩刻画坛罐,也是当地有名的戏剧刻画名匠。
卢山义自幼便继承了家族的衣钵。他第一次刻画的就是画鱼盆,画了还不敢拿出来,怕画得不好,挨父亲的骂。结果还是被祖父发现了,逼着他拿出来,见到当时10岁孩子的作品,祖父不禁暗暗高兴,随意勾了几笔,严肃地说:这样看不是很好吗?在得到祖父的鼓励后,卢山义开始画“对屁股”桃、“对屁股”石榴,渐渐地养成了兴趣,连吃饭时,也常用筷子在桌子上写写画画。寒来暑往,花鸟鱼虫在他手下信手拈来,活灵活现。
卢山义还有个爱好就是看戏。当地有名的沙河调及河南豫剧,只要有机会就会去看。戏剧中的人物深深地吸引着他,并激发了把人物形象画到陶胎上的冲动。有人不解,便问卢山义,陶胎上的素材是如何来的?卢山义说,我满脑子里都是戏,叮叮咚咚锣鼓一定格,人物的眼神我都记得很清楚。所以,他画的戏曲人物,不重样。的确,在他的笔下,《三英战吕布》、《罗通扫北》、《穆桂英挂帅》等戏曲,都成为他刻画的主题和灵感的源泉。
在一次刻画的时候,卢山义想,拿马鞭当骑马,不够威武。就在刻画的时候,他把代表马的马鞭换成了马,如此一改,遒劲有力,劈头盖脑,势如破竹;马,不仅是战马,飞马行空,更是神马;人,眼神传递,架势威武,有精、有神、有气,刻画独到,“刀、马、人”三者聚在一起,便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一技巧被命名为“刀马人”,这独创一派的技艺,被艺术家们评誉为“有形不至而艺至之妙趣”。
1957年,卢山义光荣地出席了全省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参加了建国后首届全国艺人代表大会,被国家命名为“民间艺人”。1960年,卢山义参加全省劳模会归来,省里派人来看望他,看到生产景象红红火火,而厂房围墙用的破盆烂罐,十分不协调,决定对他予以支持,县里在城郊结合部建立了以他为首的界首工艺陶瓷厂。
1983年10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来到界首工艺陶瓷厂进行创作实践。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韩美林与卢山义及卢山义的儿子卢群山一起搞创作,研究陶艺的各套技术,共同创作出了“腰鼓坛”,1984年4月获轻工业部颁发的“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质产品奖”。那时,卢群山担任韩美林老师的助手,共同研制出了“硅硼系无毒彩釉”,把釉色从原来单调的色彩丰富起来。
关于过中秋节的通迅文怎么写?
在中秋佳节到来之际,今晚2019年北京中秋文化节暨延庆区第三届独山夜月文化体验周在延庆开幕。本次体验周活动以“月圆京城 情系中华”为主题,为期4天。延庆围绕中秋小长假在全域打造了中秋文旅线路产品,提供吃、住、玩“一条龙”线路。
在音乐品鉴会上,国乐演奏家吴题、陈氏二胡流派第三代传人陈依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指导播音员虹云等知名表演艺术家,以古诗今唱的方式,将“独山夜月”相关古诗词,融入现代表达手法,进行全新的音乐实景剧创作,通过《妫川明月》、《缙山金牛》、《独山夜月》三个篇章,讲述“独山夜月”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传说,为市民、游客带来一场精彩绝伦的中秋文化盛宴。
据了解,在世园会园区,除音乐品鉴会外,“延庆特色文化月”系列活动演出将推出“中秋月圆”中华传统文化周,市民游客可以在妫汭剧场继续欣赏大型原创歌舞剧《妫川颂》,带家人孩子来草坪剧场欣赏原创生态儿童剧《妫河仙子》,在《妫川故事堂》感受延庆故事,具有延庆特色的非遗主题展览还将在同行广场多功能厅举行。
在有着有“陶艺之乡”的美誉的旧县镇盆窑村,“独山夜月”中秋雅集文化沙龙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活动邀请多位民俗专家、文化专家讲解中秋传统民俗,并就“独山夜月”文化IP打造、历史文化内涵挖掘、文创品牌打造等内容进行探讨。同时邀请书画名家就“独山夜月”主题,创作了多幅书法作品,与游客们共话中秋。现场还设置了中秋传统民俗、“独山夜月”相关文化内容介绍展板,展示旧县盆窑陶艺500年历史文化。游客们可以亲自动手拉坯揉泥玩泥巴,亲自动手做陶艺,制作属于自己的陶艺作品,让古风古韵走近游客身边,传承传统文化。
碗窑村有多少年制陶历史
碗窑村有三百年左右的制陶历史。
云南省临沧市博尚镇碗窑村,位于博尚镇7公里处,平均海拔1700米。这里山清水秀,气候湿润。在这里,分布着大大小小几十家制作工坊,260多户从事陶艺制作工作。
据说这里的工艺,是三百年前由湖南人传承进入的。他们来了以后就发现这里的泥土适合陶艺,于是在这里建立起龙窑,专门烧制陶艺。这个小小的村庄因为做碗而成为江南赫赫有名的乡镇。
从前的碗窑村交通十分发达,旅馆饭店林立,戏台上夜夜好戏不断,来买碗的各地客商不绝。而现在这里成为了很多小朋友周末和节假日体验生活的场所。孩子们玩着泥巴,全神贯注,制作自己心爱的形状的陶艺。
碗窑村的历史沿革:
据记载,明末清初,福建连城县的巫氏等先民为避战乱,一路内迁,至浙江省苍南玉苍山麓南坡(原平阳县)蕉滩时,被当地的资源条件吸引,定居下来,重操原籍旧业,手工操作烧制陶瓷器皿,尤以青花陶瓷闻名。代代相传,在清乾隆年间达到极盛。
据史料记载,当时碗窑小小一个村落,竟吸引了40余姓聚居,人口多达4000人。
广东佛山简介
佛山简介: [地理位置优越城市]
佛山市位于中国广东省中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倚广州,南邻港澳,地理位置优越。佛山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四季如春,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自古就是富饶的鱼米之乡。珠江水系中的西江、北江及其支流贯穿全境,冲积出这片丰饶的大地。
佛山市现辖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高明区和三水区。全市总面积3848.4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92.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61.1万人。佛山是著名侨乡,祖籍佛山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达148万人,其中港澳同胞80多万人。
佛山市位于亚太经济发展活跃的东亚和东南亚的交汇处,与广州地缘相连、历史相承、文化同源,同处在中国最具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之一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中部,共同构建“广佛经济圈”。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使佛山能充分接受广州的辐射和带动,与广州共享基础设施、交通网络、金融资本、人才教育、科技信息和市场服务等资源,实现联系紧密、产业联动和功能互补,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进程。佛山市中心区距广州三大交通枢纽(广州新白云机场、广州南沙港、广州火车站)车程均在1小时之内。佛山毗邻港澳,与香港、澳门分别相距231公里和143公里,车程均在2小时左右,使佛山能够充分利用港澳的市场优势和国际性大都市的地位,推动佛山广泛参与世界经济,走向国际化。
[历史与现代融合发展的文化名城]
佛山原名季华乡,“肇迹于晋,得名于唐”,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据考证,佛山的人类历史起源于现禅城区澜石街道区域,距今约4500-5500年前,百越先民沿西江、北江而来在这里繁衍生息,以渔耕和制陶开创原始文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因在城内塔坡岗上挖掘出三尊佛像,认为此地是佛家之地,遂立石榜改季华乡为“佛山”。
唐宋年间,佛山的手工业、商业和文化已十分繁荣。明清时,更是发展成商贾云集、工商业发达的岭南重镇,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天下“四大聚”,陶瓷、纺织、铸造、医药四大行业鼎盛南国。清末,佛山得风气之先,成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先后诞生了中国第一家新式缫丝厂和第一家火柴厂,并建立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竹嘴厂”。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岭南传统文化。佛山素有陶艺之乡、粤剧之乡、武术之乡、广纱中心、岭南成药之乡、南方铸造中心、民间艺术之乡等美誉。
佛山是“南国陶都”,制陶艺术源远流长,有700多年历史,自古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南风古灶,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柴烧龙窑,薪火相传至今400多年,被誉为“陶瓷活化石”。2005年,佛山荣获“中国陶瓷名都”称号。
佛山是“南国红豆”粤剧的发源地。诞生了粤剧艺人的代称——“红船子弟”和粤剧最早的戏行组织——琼花会馆。民间自发组织的粤剧演唱“私伙局”是佛山文化的一大特色,至今长盛不衰。每年一度举办的琼花粤剧艺术节,使佛山呈现“红船泊晚沙,万人看琼花”的盛况。
佛山是“岭南成药之乡”。古方正药的历史有400余年,其产品种类齐全,大约分为膏、丹、丸、散、茶、油、酒等七大类,是工匠、居家、旅行必备的中成药,涌现出了“黄祥华”如意油、“冯了性”药酒、“源吉林”甘和茶等一批老字号名药。
佛山的铸造业始于2000多年前。宋代时佛山所铸鼎、锅、钟、塔等闻名全国。到明代佛山的铸造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成为南中国冶炼中心。鸦片战争期间,佛山所铸大炮为抗击外来入侵发挥了重要作用。 佛山是闻名的武术之乡,是中国南派武术的主要发源地。明初,佛山武术已相当普及。清末民初,佛山武术流派纷呈,涌现出一批有国际影响的武术家和武术组织,并通过各种途径走向世界,现在世界上广泛流行的蔡李佛拳,洪拳,咏春拳等不少拳种和流派其跟都在佛山,著名武术大师黄飞鸿,武打明星李小龙等祖籍及师承亦在佛山。2004年,佛山被授予“武术之城”称号。 佛山是“狮艺之乡”,是南狮的发源地。龙狮起舞既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体育竞技活动,更是佛山武术重要项目之一,每年的“狮王争霸赛”吸引了国内外广大武术爱好者参与。禅城区是“中国龙狮运动之乡”,南海区西樵镇是全国唯一“中国龙狮名镇”。
佛山是珠江三角洲民间艺术的摇篮,孕育并保留了秋色、醒狮、舞龙、龙舟说唱、龙舟竞渡等大量体现岭南文化精髓的民间艺术及民俗事象;秋色、剪纸、木刻年画、陶塑、灰塑、砖雕等手工传统技艺精湛,独树一帜。现有狮舞、粤剧、龙舟说唱、佛山木版年画、广东剪纸、石湾陶塑技艺、狮子头、香云纱染整技艺、祖庙庙会、秋色、十番、龙狮、灯彩等13个项目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行通济、无闭翳”,始于清初,盛于乾隆年间的正月十六“行通济”这一传统习俗完好地延续至今,并逐渐被赋予了现代的色彩,现日趋旺盛,每年都有数十万群众参加。 佛山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珠三角“美食之乡”。佛山是粤菜发源地之一,素有“食在广东,师出佛山”的美誉。一直以来,佛山以其民间食谱丰富、茶楼食肆林立、烹饪技艺精良而蜚声海内外。2004年,顺德被中国烹饪协会命名为“中国厨师之乡”。为弘扬佛山美食文化,每年“十一”期间举办的“佛山美食欢乐节”,已成为集美食、旅游、文化艺术为一体的盛大旅游节庆活动。
佛山自古人文荟萃,才俊辈出。唐宋以来广东出过九个状元,佛山占其五。明清时为“气标两广的人文之邦”。近代以来,孕育了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政治活动家张荫桓、戴鸿慈、谭平山、何香凝、罗登贤、邓培,民族实业家陈启沅、简照南、简玉阶,科学家詹天佑、邹伯奇,文学家吴趼人,粤剧名伶薛觉先、马师曾,武术名家梁赞、黄飞鸿、李小龙,名医李广海,能工巧匠黄炳、陈渭岩、刘传,第一位华人牧师梁发等杰出人物。
佛山市十分注重文化的传承发展。近年来,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同时,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推动广播电视村村通,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含联合图书馆)和“农家书屋”工程等公共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开展了“魅力佛山”系列文化活动。2007年成功承办全国第14届“群星奖”音乐,曲艺类复赛,祖庙全面修缮工程正式启动。设立了“佛山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经济实力雄厚的商业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佛山以先行一步、敢为人先的气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创新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协调发展,城市综合实力不断提升。2003年以来,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7%,预计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3588.50亿元,增长19.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产值60917元(折合7956美元),增长18%。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佛山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包括港澳台)各大中城市排名第9位。佛山还跻身《福布斯》中文版发布的“2007年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十佳。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佛山就确立了加速发展民营经济的方针,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护持和促进民营企业做强做大的具体措施。全市民营企业经济出现了快速发展,提升发展的喜人局面,成为推动佛山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2003年以来,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年均增长30%以上,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833.79元,增长34.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7.5%。
佛山是中国历史上较早对外开放的商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成为中国较早的商品出口基地之一,产品远销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佛山通过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出台优惠政策,降低营商成本,吸引外来投资,招商引资成果显著。2007年,全市实际外商直接投资15.73亿美元,增长38.3%;进出口总值378.5亿美元,增长22.2%,其中进出口261.9亿美元,增长23.9%,引进投资超千万美元项目87个,新增世界500强项目17个。引进了奇美薄膜液晶显示器,英威达氨纶纤维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项目。目前已有美国杜邦、泰科、加拿大北电,德国西门子、博世、法国安万特、道达尔,荷兰壳牌,芬兰斯道拉恩索,卢森堡阿塞洛,日本丰田、爱信精机、韩国三星、浦项,中国宝钢等39家世界500强企业在佛山投资了77个项目,73家国内500强企业投资了107个项目。
近年来,佛山积极与广州共同建设广佛经济圈。2007年以广佛轨道交通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推广与广州在交通道路网,产业等方面合作。不断加强与港澳台及全国其他地区的经贸合作。先后与吉林延边,广西贺州,宁夏吴忠,云南红河洲建立经贸合作关系。地方政府间和民间的对外友好交往活跃,先后与日本伊丹市,毛里求斯路易港市,美国斯托克顿市,法国留尼汪省波赛雄市,澳大利亚汤斯维尔市结为友好城市。
[产业基础完善的制造业名城] 通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佛山已成为以工业为主导,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制造业名城,“佛山制造”享誉海内外。 佛山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进了现代农业生态园区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创汇农业和品牌农业发展迅速,建立起一批优势农产品基地。全市现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建立各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8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28个。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进一步推广,粤台农业合作项目之一的顺德花博园引入国内外花卉生产企业100多家。高明区“合水粉葛”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顺德区“左滩牌”,“右滩牌”草鱼和鳙鱼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
佛山不断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呈现出适度重型化,高级化的趋势,形成了家用电器,机械装备,金属材料加工及制品,陶瓷及其他建材,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食品饮料,塑料制品,精细化工及医药,家居用品等十大各具优势的行业,十大优势行业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约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0%。200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9358.05亿元,增长28.2%,轻重工业比例为48.3:51.7。 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佛山市着眼未来,谋划全局,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采取政策限制和积极引导的方针,以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和引进先进企业带动发展的形式,推进陶瓷,纺织,水泥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07年,“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奠基,标志我市市陶瓷产业发展总部经济进入新阶段。 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液晶显示器件,电子信息,汽车配件,数码光学,环保家电和设备,生物工程,新材料等行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全市现共有高新技术企业513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集团)46家。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813.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值的21.6%。 总部经济和创意产业得到发展。佛山以发展总部经济和创意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目前已有万和集团,锡山家具,美的集团,碧桂园等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在佛山建设总部大楼,佛山创意产业园和禅城区石湾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相继挂牌运作。 产业集聚集约发展。以区,镇(街)为主战场,加快工业园区,专业镇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推动产业集群集约发展。全市共有重点工业园区7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23个,省级产业基地6个,中国产业名都,名镇37个,省级专业镇31个,西樵纺织,(丹灶)金沙小五金是国家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顺德家电,产出陶瓷,西樵纺织,大沥有色金属,丹灶小五金,狮山家电是广东省产业集群省级示范区。依托工业园区和专业镇,培育,打造出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区域品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2007年,全市工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4300亿元,工业增加值1000亿元,园区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