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形状区别蛋白晶体和盐晶
1、在已知蛋白质晶体、盐晶或沉淀剂晶体形貌、颜色情况下,可用普通光学或偏光显微镜直接观察鉴别。有经验的晶体学家可以从形貌来判断对应晶体的对称性,并据此判断它是盐晶体还是蛋白质晶体。
2、在未知情况下可采用如下方法:
①脱水法:用晶体环固定晶体,较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蛋白质晶体由于脱水而损毁,盐晶则不发生变化;
②密度法:捞出晶体,轻放在结晶液滴上,蛋白质晶体能短时间浮于表面,而盐晶快速下沉;
③硬度法:在低倍光学显微镜下,在结晶液中用针尖触碰晶体,蛋白质晶体偏软,容易碎成粉状,而盐晶偏硬,容易碎裂成块;
④溶解法:用湿滤纸触碰晶体,蛋白质晶体很快溶解,而盐晶需较长时间才能溶解;
⑤灼烧法:捞出晶体放在盖玻片上,火焰灼烧盖玻片底部,显微镜下观察蛋白质晶体会由半透明状变成纯黑色粉末,也有毛发特有的烧焦味;
⑥sds-page法:捞出晶体,在沉淀剂中轻蘸洗涤,经电泳后判断是否有目标染色条带;⑦对照法:参照盐的溶解度和扩散平衡时结晶液中的盐浓度,判断能否长出盐晶,也可单独培养盐晶,根据形貌作对照鉴别等;
⑧偏光法:蛋白质晶体和盐晶都有较强的偏光性,利用此性质能区别晶体和其他非晶态物质(如玻璃壁上和结晶液内的小气泡、无定形沉淀等),效果显著;
⑨衍射法:即x线单晶衍射法,获得衍射图谱,解析结构,进而判定是否是蛋白质晶体。
求助 如何鉴别蛋白质晶体与盐的结晶
可以利用盐与蛋白质晶体密度的差异来鉴别。挑一颗晶体,把它扔到合适密度的溶剂里(比如四氯化碳),如果浮在上面的,一般是蛋白质晶体;如果沉下去的就是盐了。也可以根据晶体的形貌来判断,不同空间群的晶体一般具有不同的形貌特征,有经验的晶体学家可以从形貌来判断对应晶体的对称性,并据此判断它是盐晶体还是蛋白质晶体。如果不是很确定的话,建议可以单独培养盐晶体,将它的形貌与蛋白质母液中获得的晶体进行对比。还可以从晶体的硬度上来判断,无机盐的晶体一般具有较高的硬度,而蛋白质晶体的硬度就要差很远了。
显微镜下如何判断是盐晶还是蛋白晶体?
1、在已知蛋白质晶体、盐晶或沉淀剂晶体形貌、颜色情况下,可用普通光学或偏光显微镜直接观察鉴别。有经验的晶体学家可以从形貌来判断对应晶体的对称性,并据此判断它是盐晶体还是蛋白质晶体。
2、在未知情况下可采用如下方法:
①脱水法:用晶体环固定晶体,较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蛋白质晶体由于脱水而损毁,盐晶则不发生变化;
②密度法:捞出晶体,轻放在结晶液滴上,蛋白质晶体能短时间浮于表面,而盐晶快速下沉;
③硬度法:在低倍光学显微镜下,在结晶液中用针尖触碰晶体,蛋白质晶体偏软,容易碎成粉状,而盐晶偏硬,容易碎裂成块;
④溶解法:用湿滤纸触碰晶体,蛋白质晶体很快溶解,而盐晶需较长时间才能溶解;
⑤灼烧法:捞出晶体放在盖玻片上,火焰灼烧盖玻片底部,显微镜下观察蛋白质晶体会由半透明状变成纯黑色粉末,也有毛发特有的烧焦味;
⑥SDS-PAGE法:捞出晶体,在沉淀剂中轻蘸洗涤,经电泳后判断是否有目标染色条带;⑦对照法:参照盐的溶解度和扩散平衡时结晶液中的盐浓度,判断能否长出盐晶,也可单独培养盐晶,根据形貌作对照鉴别等;
⑧偏光法:蛋白质晶体和盐晶都有较强的偏光性,利用此性质能区别晶体和其他非晶态物质(如玻璃壁上和结晶液内的小气泡、无定形沉淀等),效果显著;
⑨衍射法:即X线单晶衍射法,获得衍射图谱,解析结构,进而判定是否是蛋白质晶体。
蛋白质晶体是怎么一会事?定义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和蛋白质有什么关系?谢谢个位老师,教我这个门外汉
蛋白质的晶体状态与自然状态也不尽相同,在分析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个问题。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分析液态下的肽链结构,这种方法绕过了结晶、X-射线衍射成像分析等难点,直接分析自然状态下的蛋白质的结构。现代核磁共振技术已经从一维发展到三维,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可以有效地分析并直接模拟出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蛋白质与辅基和底物结合的情况以及酶催化的动态机理。从某种意义上讲,核磁共振可以更有效地分析蛋白质的突变。国外有许多研究机构正在致力于研究蛋白质与核酸、酶抑制剂与蛋白质的结合情况,以开发
具有高度专一性的药用蛋白质。
蛋白质变性失去结晶能力是什么意思
蛋白质结晶是指在其溶液中由于溶剂溶解度的改变或其他原因,从原溶液中析出,通过分子间的作用力相互聚集形成的具有特定规格排列的析出物,即蛋白质晶体。
故结晶的关键点在于待结晶物可析出,有结晶核,待结晶物为同种分子且空间结构相同。一般可以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原因分为两类,分别是物理和化学因素两类。比如加热、加压、强酸、强碱等。
而一般地,正常或天然蛋白质往往都是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当蛋白质发生变性后,原有的空间结构被破坏,即使是同一种蛋白质分子,在变性后,不同的蛋白质分子的变性程度和空间结构变化程度也会有所不同,也就无法形成晶体,即无法结晶。
能使蛋白质变性的因素很多,如强酸、强碱、重金属盐、尿素、胍、去污剂、三氯乙酸、有机溶剂、高温、射线、超声波、剧烈振荡或搅拌等。但不同蛋白对各种因素的敏感性不同。
温度:多数蛋白在60℃以上开始变性。热变性通常是不可逆的,少数蛋白在pH6以下变性时不发生二硫键交换,仍可复性。多数蛋白在低温下稳定,但有些蛋白在低温下会钝化,其中有些蛋白的钝化是不可逆的。
如固氮酶的铁蛋白在0-1℃下15小时就会失活。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寡聚蛋白发生解聚,如TMV的丙酮酸羧化酶。
pH值:蛋白质一般在pH 4-10范围较稳定。当pH超过pK几个单位时,一些蛋白内部基团可能会翻转到表面,造成变性。如血红蛋白分子内部的组氨酸在低pH下会出现在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