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王公把“野心”掩盖在“忠心”之下,受到宗主国的“独宠”吗?
印度土邦王公在宗主国殖民期间,受到了宗主国的“独宠”,给予了王公很多实权,让王公成了印度表面上的统治者,被宗主国称之为印度“跳动的心脏”。印度王公能够在印度各方势力中受到宗主国英国殖民者的宠爱,主要是因为王公能够帮助宗主国管理印度,使印度王公成了英国和印度自己的桥梁,是宗主国最忠诚的支持者,但“独立权”才是印度王公最终的目的,在英国殖民者撤离印度时,印度王公才有机会建立自己的国家。
宗主国借助印度“王公”的势力管理印度,并逐渐放权给印度王公,使印度王公拥有“政治权”
印度王公的兴起主要来源于宗主国的统治,是宗主国给予了印度王公在印度的所有实权,但对于印度王公唯一的要求不得干涉政务,这也是对印度王公的控制。随着王公在印度发展的势力越来越大,建立了王公院,标志着印度王公的权势正在崛起,宗主国统治时期即将结束。
印度王公只是宗主国的陪衬,附属于宗主国,而非印度。王公的权势越大就意味着宗主国对王公信任,王公也是宗主国安插在印度的眼线,时时刻刻帮宗主国盯着印度,有任何事情可以直接向宗主国汇报。王公可以说是宗主国一手提拔起来的,在印度没有任何权势和地位,更没有军事力量,不会危险到宗主国,而王公也通过自身的努力向宗主国证明了自己忠心。
宗主国统治期间,印度地区并不太平,时常会有人反抗,在一次印度民族大起义中,宗主国英国借助王公在印度的势力,打压民族大起义,也使宗主国明白印度土邦王公才是他们最好的合作伙伴,在管理实权中,宗主国逐渐放宽了对王公的限制,使王公逐渐拥有印度的管理权,在政治中可以发表意见。
宗主国为了管理印度,把印度分为了王公印度和英属印度,分开管理印度,减低投资成本。长期的宗主国统治,激发了印度人的斗志,使印度从民族大起义上升到政治战争,这场政治战争是印度谋划了很久的方案,更是在一夕之间打响这场政治战,使宗主国毫无防备。
宗主国在这场有预谋的政治战争中,唯一可以依靠的力量只有印度王公。印度的政治战争不是争抢实战的同宗主国开战,而是从侧面慢慢瓦解宗主国在印度是势力,慢慢摧毁政治体系,在宗主国面临危机时,印度王公及时救宗主国于水火,帮助宗主国,也让宗主国彻底意识到,印度王公才是他们最忠实的同盟。
政治战争随着印度王公的加入逐渐结束,宗主国在印度多次战争中,已经动摇的根基,想要继续统治印度,只有同王公达成联盟,让印度王公去协调印度的各方势力,同时给予了印度王公最大的权力,使印度王公拥有了统治权,并给王公灌输了“平起平坐”的思想,但印度王公想要的不是平起平坐,而印度的“独立权”。
印度王公积极发展教育,建立学校,带动社会经济经济,笼络人心,为建立自己的政权奠定了基础
印度王公虽然是受宗主国的影响,在印度的权势才会越来越大,但在宗主国没有出现之前,印度王公就已经存在,只是在印度的各大势力中,王公的权势不够大,在社会中虽然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没有实权,也是为什么宗主国会在印度众多势力中选取印度王公最为他的附属国,成为监视印度的眼线。
王公在印度社会中本就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们有很大的野心,只是在纵横交错的势力中,印度王公 的实力没有那么强大,而且印度王公是没有任何国家概念的存在,有着严格的等级管理制度,而这种制度非常适合宗主国对王公的掌控。宗主国利用自己的权势,分化了印度和王公之间的关系,使印度王公逐渐向宗主国靠拢。
宗主国在统治印度期间,曾试过改变印度的管理体系,但印度受种姓制度的影响,等级制度已经深入印度人的心中,想要彻底改变印度的管理体系,是不可能的。同样印度人也有着非常浓厚的崇拜精神,他们所崇拜的对象必须是印度非常有影响力的人,而且还是印度管理人员,不会服从外籍人员的管理,因此印度王公就是宗主国选取在印度的管理者。
王公在印度社会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为了自保,王公一直选取英印人担任印度土邦王公中的管理者,让宗主国了解印度王公的真实实力,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忠心。印度王公最终的目标是拥有印度是“独立权”,在依附于宗主国时,印度王公不忘发展自己的势力,增加自己在印度社会中的影响力,人心所向就是印度王公最终的目标。
印度有很多土邦,王公想要证明自己的实力,证明自己可以管理和印度,可以拿到更多的实权,收入其它土邦,建立自己的势力才是重点。特拉凡哥尔就是印度众土邦中一个,特拉凡哥尔土邦通过发展教育、政治改革,使特拉凡哥尔土邦迅速发展起来,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特拉凡哥尔土邦只是一个例子,以此来证明印度人自己也可以通过不断努力,带领印度社会快速发展。
印度王公同样采取发展教育和建立学校,发展经济,传播印度传统文化,使王公赢得了大量的民心,为王公之后能够“独立”奠定了基础,人心和社会影响力,是王公崛起建立政权的开端。
宗主国对于印度王公的“独宠”,是建立在印度王公的实力和忠心之上,使印度王公成了宗主国的“救世主”
宗主国经过印度民族大起义和政治战争后,认同了王公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也意识到想要继续控制王公是不可能了,只有发展成联盟,才有可能扭转宗主国在印度的局势,放权就是宗主国向王公表达的诚意,但由于王公的势力还没有真正崛起,没有办法同宗主国相抗衡,只有接受宗主国的诚意,同宗主国建立联盟,共同管理印度。
宗主国对于王公的“独宠”,主要体现在王公的实力和忠心,以及宗主国在危难之际王公抻出援助之手帮助宗主国度过危险期,使宗主国可以更好的发展。当王公拥有了实权,建立了自己的军队,使印度王公在整体的实力中有所提升,在印度社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甚至可以掌控整个印度社会的发展。印度王公的势力可以发展的如此之大,主要依靠的是印度王公自身的努力。
王公对宗主国是十分的忠心,在之后的发展中,只有宗主国有任何帮助,不管是经济上的帮助还是军事上的帮助,王公都会全力以赴,因此在一段时期内,王公也被宗主国称之为“救世主”,是宗主国最强也是最忠心的盟友。当宗主国从印度撤离时,就是王公建立自己的政权的时候,在宗主国的帮助下王公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印度土邦王公。
即便印度土邦王公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对于宗主国的忠心是没有改变的,任何时候只要宗主国需要帮助,印度土邦王公都会全力以赴的帮助宗主国,也正是这份忠心使宗主国给印度土邦王公颁布了“印度之星”的称号。
印度土邦王公的所以荣誉和权力都是王公依靠自己的实力建立的,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也是王公通过发展教育、建立学校、发展经济和带动社会进步而换来的。王公的以野心一直都在,只是一直掩盖在忠心之下。印度土邦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人心和权势,在社会的推动下和宗主国的帮助下,印度土邦王公的发展越来越好,也创造了印度最辉煌的时刻。
印度土邦王公在社会和宗主国的支持下,积极发展教育,带动印度社会发展,尽管印度王公在开始就违背印度的发展规则,但在后来的发展中,印度王公依靠自己的实力换回了印度人民的支持,受到了印度人激烈的欢迎,印度土邦王公的政治制度没有那么严格,一切以发展教育和经济为主。印度王公在战乱中一直充当调和剂,希望可以把战争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协调印度和宗主国之间的关系,印度王公在宗主国统治者眼里,是一个丝毫没有杀伤力的土邦,但印度土邦王公的野心都掩盖在忠心之下。
雄心与野心相对论
在汉语中,雄心的意思是称雄称霸之心,指伟大的理想和抱负和壮志宏愿,是个褒义词。而野心则是指心性放纵,不可驯服或心怀叛逆之心,不安本分。它的基本解释有三种:一是放纵不驯之心,犹野性。二是多指对权势名利等过分贪欲,三是指闲散恬淡的性情。从字典里,我们能基本看出两个词之间的差别,然而,它们的差别不仅止于此。
谈到雄心,我们一般会说雄心壮志之类的话,而提到野心的时候,我们一般会想到狼子野心。两者的用法很明显,一个是褒义,一个明显偏贬义,当评价一个人有雄心时,这个人一般是心怀天下,他的心愿是对天下人有益处的,而当评价某个人有野心时,此人一般都是反派恶势力,为了一己私欲,采取不择手段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总之,有雄心的人一般为公,而有野心的人一般为私。
但有时候,雄心与野心之间的界限仿佛又很模糊。当某人成功时,称之为有雄心,当失败时,称之为有野心。就比如唐太宗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在夺皇位之前,朝廷的文武百官相信大部分都认为秦王李世民有夺皇位的野心,然而,当成功夺取皇位后,谁还敢说这是野心。在中国,一直以来,都有成王败寇的现象,从这两个词的区别中也能体现出来。
此外,雄心与野心有时还以主观好恶为标准。对于自己喜欢的赞赏的人,称为有雄心壮志。对于自己讨厌的,则鄙视为有狼子野心。
其实,雄心与野心都是自己对某种欲望的追求,就看是否是总在正道上,或者说是从哪一方的角度来看,这就是我对这两个词的全部见解。
什么是职场的忠诚和失败?
许多职场中人总是习惯拿自己与别人比较:做的是一样的工作,自己的工资福利为什么比别人少?职场中,有的人忠诚踏实,不会过多在意付出和回报的差距,一生只忠诚于一个企业,并且在这个企业内一直都是做着自己分内的工作,没有什么作为,可以说,这样的人虽然称得上是一个忠诚的员工,但他忠诚的一生同样也是失败的一生。这些人一般没有太多的野心,只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拿到报酬来维持生活,而正是他没有野心,使得他的一生碌碌无为;有的人则恰恰与其相反,对付出与回报比较在意,这些人通常是有晋升潜力、有跳槽资本的人,他们除了看重财富外,还关注权利、职位、培训机会等回报;还有一部分骨干,非常在意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差距,他们认为回报不仅仅是报酬,还体现了成就感和认同感。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职场中,大部分的领导都要求自己的员工能忠诚,于是,有很多职场中人对企业很是忠诚或者说是绝对的忠诚,他们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除此之外,从不考虑其他的分外工作,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工作着,做着同样的工作,拿着同样的薪水。于是,他的人生就这样忙忙碌碌地度过了,这样的员工可谓是一个标准的忠诚员工,然而往往这样的员工不受领导的青睐,为什么呢?对于每个公司或企业来说,都是以赢利为目的的,都希望员工能不断地提高自身能力,为公司或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换而言之,也就是说公司或企业同样希望员工有一定的野心,以达到双赢的效果。因此说,在职场中,一个员工忠诚一生,也就注定他的一生是失败的。
多少年来,“野心”一直是一个贬义词。可是,既然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那么,在职场中,没有野心的人生,绝不会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
我们生活在一个具有无限可能的时代:地理与意识形态的壁垒逐渐消失,市场越来越开放,商品创意和资金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使各地的企业都变得越来越有效率。新技术正在创造出重要的商务和沟通新渠道。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工作中,从来不曾有这么多人有这么多机会去创新。
然而,这样的时代也是一个危险的时代。从亚当·斯密以来,我们相信技术的进步会把财富带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但事实并非如此。市场开放与技术普及的双重力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重新构建所有产业版图。技术变革的时代同时也是经济和社会秩序被打乱的时代。我们应该观察在这样的时代里财富是怎样产生和分配的,以及我们是否有效地利用了这种机会。
在这样的年代里,对于职场中的人来说,没有野心,就没有卓越的成就。为了衡量任何一项变革创新的成功几率,有些领导会问员工这样的问题:“你们对于企业的未来有什么样的愿景?你们对企业的管理或者说技术等方面是否有变革的欲望?”其实,这样的问题正是领导用来测算员工野心的。每个人都有一个伟大的梦想,野心勃勃的愿景不仅仅是需求进行重大变革的能力,同时也提供了激励自己的能量与灵感的提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仅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是自己迈向成功的起点!
在某家高科技行业小公司担任技术应用经理的小B,相关专业硕士学历,在该公司已任职5年,在公司内也是个小头目,薪水待遇也不错。然而,他却觉得自己在这里没法干下去了,很想跳槽换个环境,为什么?
原来,他这个技术应用经理只是个头衔,公司是小而精的那种,所谓的技术应用经理下面也就带着一两个助手,每天要做的事情也没多少“技术含量”,就是等着客户的电话,随时待命,随时服务。说到底,虽说是高科技行业,作为技术应用经理的他也就是不断地接电话,然后为客户的机器更换损坏的电路板。而且,这个工作他已经做了3年了,大约在工作2年以后,他已经感觉自己根本就学不到新东西了,不但没有进步和提高,工作内容全部是在重复!
小B也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也曾在每年的跳槽高峰时机通过行业内专业招聘或是人际关系去其他公司投简历和面试。然而,有一个问题始终摆在他面前,工作已经5年的他,这个时候跳槽真的是“高不成低不就”。一方面,对于下家公司的工作职位也好,薪水待遇也好,他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很多公司的Offer或是工作职位达不到一定的“水准”,有时工作有挑战性,薪水又达不到原来的标准;另外一方面,更多的时候他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技能也没有足够的信心,害怕风险、安于现状的他担心自己不能胜任,不敢轻易跳槽。
就这样一拖再拖,跳槽的想法一直有,可他总是担心离职后找不到这样薪水尚可工作又游刃有余的工作,有时又遗憾自己比较中意的公司一直也没有主动向他抛出橄榄枝,觉得不如再等等看。这样一来,小B寻寻觅觅而最终是一无所获,面对一份看来不错的工作,小B自己却痛苦万分,他意识到,再继续这样下去,自己就像“温水中的青蛙”一样,每天重复,也许最终只能留守在原来的公司“安乐死”。
其实,表面上的安逸、表面的薪资稳定掩盖了个人职业核心竞争力下降,直到有一天发现这份工作实在干不下去,已经完全厌倦了,突然稳定的饭碗丢了,才后悔不迭。
很多人都知道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只青蛙扔到沸水里,顷刻的强烈刺激下,青蛙能够迅捷地跳出去,死里逃生;但是,如果把青蛙放到温水中慢慢煮,等到发现危险来临时,它已经无力逃脱……
虽然这个案例能够给我们很强的教育,可事实上我们身边时时都有着大量的有着同样命运的“青蛙”们——在熟悉的工作中日复一日,慢慢强化了钝感神经,对“压力”已经麻木,动力也似乎总是不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个职场中人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很有可能像温水中的青蛙一样——等着“安乐死”。
在职场中,有“野心”的人会在不断地追求中成就了一番事业,而没有“野心”的人却碌碌无为、平平淡淡地度过了一生。“野心”到底靠什么建立,为什么在对待事业上,有些人充满“野心”和活力,而有些人则没有?
美国《时代》杂志中曾提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迪安·曼特研究发现,“野心”是人类行为的推动力,如果人们有“野心”了,就可以有力量攫取更多的资源。当然,有一点必须承认,“野心”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个“零和游戏”:你多占了资源,别人所拥有的就少了。根据这种说法,大家应该都有“野心”才是。但事实上,在野心方面,人与人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这些差别引起了人类学家、心理学家和其他学者的关注,他们力图从家庭出身、社会影响、遗传及个体差异上寻求答案。
从家庭出身方面来说,一个孩子如果出身在贫困的家庭,他就要为生存而忧虑,可能与生俱来就有“野心”,但也不排除悲观失望、不思进取者。在富裕家庭长大的孩子,虽然从小就能获得很多东西,但也有懒惰、挥霍无度的人。总之,研究表明,上流社会之所以有相当大比例的人有“野心”,主要原因不是有钱,家庭影响和父母对孩子成功理念的灌输起重要作用。
我们生存的社会大环境也对人的“野心”有很大影响。这和家庭有些类似,就是当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接触时,如果他总是遇到有“野心”的人,会身不由己地产生一些做一番事业的欲望;如果他身边都是一些没有理想、没有“野心”、一些对企业绝对“忠诚”、得过且过之辈,即使他有“野心”,也会被人讥笑为疯子,久而久之,他的那些雄心壮志就会被磨灭。
在对待“野心”这个问题上,如何做到既促成事业进步,又不伤害别人的利益和自身健康,那就是保持适度。
职场中,为了做好事业,一定要怀有“野心”,不能对一个公司绝对的忠诚,该跳槽的时候就要抓住机会成就自己,不要让“忠诚”害了自己的一生。因为从某个角度来说,忠诚一生,就是失败的一生。对于未来要抱有良好的愿景,只要可能,都不妨尝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
但是,如果这种“野心”是以挖别人墙脚为前提,或者通过损人才能利己,那就要把这种“野心”控制住,放在道德和法律的规定范围内。另外,要对“野心”进行引导,在“零和”环境中,你多一点,别人就少一点,所以“野心”往往不受别人欢迎。而现在飞速发展的社会,创造了双赢的模式,你的“野心”对于开疆拓土、探索未来领域,的确是不可缺少的。在那里,有“野心”的人才是成功的人。
但如果“野心”太多了,给心理带来的负担也会很大。当现实不能满足自我的要求时,就会产生焦虑、暴躁、敌意、对抗情绪,对外影响人际关系和外部环境,对内则损害个人健康。
“野心”没有止境,所以要懂得将它调整在一个合适的限度之内,让它充分发挥对人的激励作用而不伤害人。
你暂时没有成功,没有地位财富,无关紧要,只要你有野心,有把野心贯彻到底的智慧和毅力,那么站在金字塔的塔顶,指日可待。
每个人的人生都像一个金字塔,只有往上攀登,才可能享受最大的自由和空间。
一部分人庸庸碌碌,终其一生都在老地方徘徊,另一部分人按部就班、辛辛苦苦地在从E层爬到C层,只有少数人,能很迅速地攀到A层,跻身成功者之列,享受顶峰风光。
然而,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大城市人才济济,工作难找。为了生存,先就业后择业成为了首选。但工作一段时间后,在已有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已上手,工作虽不是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但总觉得自己已适应现有的工作环境,人本能的惰性搁浅了择业的脚步。错过了择业跳槽的好时机,想想自己的目前工作就继续了,工作只是优厚的薪水和轻松的工作环境让很多一直从事没有任何增值性的工作的职场人机械地工作着,或是平时工作业务繁忙而忽视了自身职业能力的提升。安于现状,习惯于自身工作模式的人往往在工作中能力很少得到提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也没有适时地给自己充电,做好职业规划,到最后被市场淘汰了才知道自己陷入了失业困境……
无论从事何种工作或者身处何种岗位,都要具有一定的野心,具有危机感和竞争意识,适时调整自我、完善自我,厚积薄发,这样才能应对人生的各种挑战。特别不能忽视的是需要时时关注自己的职业规划,善于将自己的理想与职业规划目标保持一致,千万不能作温水中的青蛙,静候职场“安乐死”的到来。
职场是人生的主战场,在这个战场上,谁能不安于现状。超越自我,才有希望获得机遇的垂青,从而走向成功。这也是,忠诚的人生也是失败的人生,忠诚与失败是对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