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是指现在什么地方
关中是指现在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总面积556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85.06万,位于中国四大地理区划之一的北方地区。
关中概况
关中,地名,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关中”平均海拔约500米,所以有渭河平原、渭河谷地、关中盆地、关中平原等称呼,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关中历史
关中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穿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所以汉代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战国时期,张仪向秦惠王陈说“连横”之计,就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并说,“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这比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称谓早了很多。这是因为关中从战国郑国渠修好以后,就成为了物产丰富、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
陕西的中部号称八百里秦川,可是为什么又被称为“关中”呢?
关中地区确实号称八百里秦川,指的就是秦岭北麓渭河冲击平原的一个地区,八百里秦川主要是形容这里常年风调雨顺,因为土壤肥沃,农业自古以来就非常发达,更是为秦国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也叫八百里秦川,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那么“关中”这一名称又是怎么来的?
四关说:四关最初指的是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这是东晋时期徐广提出,他认为《史记》里面提到的“关中阻山河四塞”指的就是以上四个地区;
两关说:西晋时期的潘岳在《关中记》称“秦西以陇关为限,东以函谷为界,二关之间是为关中。”
六关说:在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之外又加了潼关、金锁关。
“关中”一词最早在《史记》中提出,之后《秦始皇本纪》中也提到过多次,这就说明了在秦朝时期,“关中”这个名字就已经在广泛使用。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修建行宫:“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
也就是说关中地区有三百多座,关外地区有四百多座,那么这个所谓的关中和关外又是拿什么来区分的?很明显,在秦朝时期,就是拿函谷关区分的,关中指的函谷关里面,关外则是函谷关外面,秦国遭到联合抗秦,就曾以函谷关为关口,驻军看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优势。现如今的关中则指的是陕西中部地区,也就是秦岭的北面、子午岭的南面,陇山东边,潼关西边所在的位置。
确切的来说,陕西中部的八百里秦川为何称为关中,主要还是以地形地貌以及在多处关内决定的,也就是说在秦国时期,人们就已经有这个内和外的区别。
还有就是因为渭河平原被四关包围,也就是“秦之四塞”,他们是函谷关、大散关、萧关、武关,而渭河平原,所谓的八百里秦川正好处在四关之中,所以称为关中,都知道,关中地区是盆地,包括渭河平原、渭河谷地、丘陵,在陕北高原和秦岭山脉之间。
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人们很自然的就将这里称之为“关中地区”,正是因为这个地形,处在四关之内的关中平原因为河流冲积和黄土堆积,形成了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而且交通便利,关中地区也因此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天府之国”。然而关外地区却连温饱都很难解决,所以也有“关中人”和“关外人”的区分,久而久之,这个“关中”的名称也逐渐流传下来,只是随着时间和地势的变化,关中所包含的区域也存在变化。
关中是指现在什么地方
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现在的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共五市一区,总面积约55623平方公里。
关中是指现在什么地方关中又叫八百里秦川、秦中,南部是秦岭山脉,区域有渭河穿过,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
关中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战国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后因郑国渠的修建,成为物产丰富、帝王建都的宝地。
现在的关中,一般是指陕西中部秦岭以北,子午岭、黄龙山以南,陇山以东,潼关以西的区域。
关中是指哪些地方
1、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总面积556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85.06万(2015年底)。
2、关中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穿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所以汉代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
3、战国时期,张仪向秦惠王陈说“连横”之计,就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并说,“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这比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称谓早了半个多世纪。这是因为关中从战国郑国渠修好以后,就成为了物产丰富、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
关中指的哪里
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边的潼关、西边的散关(大震关)、南边的武关(蓝关)、北边的萧关(金锁关)。渭河平原,又称关中平原或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为区分关东及关西地区,关东地区位于嘉峪关以东地区,关西即嘉峪关以西,故称关中。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老龙山、嵯峨山、药王山、尧山等)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1]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五市及杨凌区。
东西长300公里,平均海拔约500米,西窄东宽,号称“八百里秦川”。这里自古灌溉发达,盛产小麦、棉花等,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
渭河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关中指的是什么地方?
关中:一般是指西安周边地区.这里的关是潼关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一般认为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取意四关之中(后增东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锁两座).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 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关中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史记》中称其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和“四塞之国”.自西周起,先后有12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此外,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文明的摇篮是在渭河流域(关中).从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看,出自中国西部的炎帝和黄帝是公认的最早圣王和“人文初祖”.炎帝、黄帝的族居地和陵墓都在关中地区.经考古发掘证实,关中是华夏古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有数十万年前的蓝田人和大荔人文化,有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文化.如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和宝鸡斗鸡台等地是我国最早的原始农业发祥地,形成了最早的农耕、房屋建筑、织布、制陶等生产技术,甚至还创造了最早的文字.在西安出土文物中有一系列是我国最早文化的实证,如出自半坡的最早的农渔工具、最早的陶窑、最早陶文、最早的土木建筑、出自何家湾的最早的骨雕人头像等等.关中平原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明摇篮,也是整个亚洲最重要的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