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有哪些
公共政策是指国家通过对资源的战略性运用,以协调经济社会活动及相互关系的一系列政策的总称。具体包括: (1) 管理政策。以实施罚款、奖励、禁闭等规章为重点,保证公众对公共必需品的平等使用。(2) 分配政策。通过安排、部署各种公共计划,达到全体公民都能享受使用国家天然资源及智力资源,并通过直接津贴和保险来分配财政资金。(3) 再分配政策。以满足公民最低限度的物质需要为目标,把各种赋税收入引向各种援助计划。(4)立法政策。注意力在于运用它的权力和拥有的资源来改变整个环境。
补充资料:
公共政策的定义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规划等。
公共政策作为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集中反映了社会利益,从而决定了公共政策必须反映大多数人的利益才能使其具有合法性。因而,许多学者都将公共政策的目标导向定位于公共利益的实现,认为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和逻辑起点,是公共政策的本质与归属、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对于公共政策应该与公共利益还是私人利益保持一致这个问题,绝大多数人将选择公共利益。”
什么是公共政策
(一)什么是公共政策
1、公共政策的内涵:
1)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决定、决策的一般特征;
2)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
3)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主导这一过程的基轴是公共权力机关与公民的关系。
4)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
5)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
6)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二)公共政策的构成与结构
1、公共政策的形式构成:
1) 美国:公共政策=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
2) 中国:公共政策=党的政策+人大决策+行政决策
(1)党的政策:
成为公共政策的形式:
(1)直接的形式;
(2)间接的形式:党的领导是政治的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推荐重要干部。
党对国家事务实行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
将党的政策变成国家意志的法定程序有三种:
(1)中共中央与国家机构联名发布政策方案。
(2)中共中央提出政策创议,国家机构据此制定具体的政策方案,并按照法定
程序通过。
(3)政府决策以党提出的政策原则为依据。
(2)人大决策:
人大决策主要采取的形式:(1)宪法;
(2)基本法律;
(3)法律;
(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5)人大决定:
1)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宪法明确列举的决定权的那些行为。
2)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宪法明确列举的人事任免权的行为。
3)人大及常委会行使宪法明确列举的监督权的行为。
(3)行政决策:
行政决策的主要形式:(1)行政法规;
(2)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
(3)部门规章;
(4)地方性规章;
(5)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
3、纵向结构:中央政策(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
中国:1)根据现行宪法,当代中国作为单一制国家,基本政策的制定权属于中央,地方政策的制定须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进行,其目标、方向和行为规范为中央政策所决定,所以地方政策只是中央政策的具体化。
2)从形式上看,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有两个、三个、四个层级
4、什么是合理的政策结构?
1) 合理的政策结构的显著特征是结构的有序化。
2) 合理的政策结构的另一重要特征是有效的分级控制。
3) 严格的组合秩序,这是政策结构合理的重要条件。
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所谓公共政策的功能,就是指公共政策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功效与作用。从其对社会所起到的基本积极作用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分配社会资源
2、规范社会行为
3、解决社会问题
4、促进社会发展
公共政策的特征:
1、价值相关性。与政策的价值相联系的是其利益相关性,多数公共政策都涉及到对以利益为核心的社会价值的分配。
2、合法性。政策的合法性应该通过法定程序获得,这种法定程序可以通过立法机关通过,或者经过得到立法机关明确授权的有关部门的认可。
3、权威性。公共政策的权威性与其合法性紧密相关,而权威性又与强制力相联系。
公共政策基本特征
基本概念:
掌握公权利的主体,对社会的各个公共领域所作出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
准则。
公权利的组织:国家机关、政党、其他政治团
体。
公共领域:公共事务的若干领域。
行为准则:谋略、方针、法令、条例、规章、措施、办法的总和。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公共政策制定的主体是掌握着公共权力,
能够做出权威性决定的组织与个人 。
(1)公共政策的正当性。(合法性)
(2)公共政策影响上的权威性
(3)公共政策范围的普遍性
(4)公共政策的强制性
2、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是一种利益的分配过
程
(1)公共政策的制定是社会公共利益实现
的重要手段。
(2)公共政策是利益冲突均衡的结果
(3)公共政策是由政府及公共组织中的少数人做出的,旨在满足于多数人公共利益的
决定。
3、公共政策具有目的性
1)、制定者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政治、经
济、文化目的。
2)、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价值观)
政治价值、组织价值、个人价值、公众价值、意识形态价值
价值观涉及的问题:健康、财富、安全、和平、公正、平等、自由。
4、公共政策有实践性:
1)、一般公共政策是解决具体的公共问题而设。
2)、公共政策具有层次性特征
税法 税收条例 税收实施细则
3)、公共政策具有灵活性
农业税的减免;增值税纳税人的规定 公共政策的定义:掌握公权利的主体,对社会的各个公共领域所作出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
行为准则。
5、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
1、分配功能----社会资源的分配
2、导向功能----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
3、管制功能----对目标群体的约束管制
4、调控功能----社会各个集团利益冲突的调节与控制
公共政策执行的原则:忠实原则 民主原则 法制原则 创新原则 政策制定的主体:人民达标大会 行政机关 执政党 司法机关 利益团体 公民 大众传播媒
1/6页
公共政策的功能包括什么?
1、管制功能
政策主体要制约、禁止政策对象不做什么,或者说要使政策对象不发生政策主体不支持的行为,就须使政策对政策对象的行为具有管制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政策的条文规定表现出来的。
2、引导功能
为了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
政策给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行为确定了方向,使整个社会生活由复杂的、多面的、相互冲突的、漫无目的的行为,能有效地纳入到统一的明确的目标上来,使之按既定目标有序前进。引导功能是政策的积极功能。
3、调控功能
公共权力机关的治理是通过政策来实现的。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实行治理的手段、工具和杠杆。治理,就是对各种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控制。
而政策的调控功能,指的是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分配功能
在通常情况下公共政策容易把价值或利益分配给予政府主观偏好一致者,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及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特征
1、价值相关性
与政策的价值相联系的是其利益相关性,多数公共政策都涉及到对以利益为核心的社会价值的分配。
2、合法性
政策的合法性应该通过法定程序获得,这种法定程序可以通过立法机关通过,或者经过得到立法机关明确授权的有关部门的认可。
3、权威性
公共政策的权威性与其合法性紧密相关,而权威性又与强制力相联系。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公共政策主体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4)、决策权力
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津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公共决策体制
公共决策体制:实质就是围绕决策权力的分配,人为设计出来的包括决策程序、决策规划、决策方式等制度的总称。
6)政策执行资源
政策执行资源:指的是政策执行主体实施政策时必须具备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主要包括:经费和人力、信息、权威、执行保护。
7)、政策执行矫正
政策执行矫正:是指政策主体采取一定的纠正措施,使政策执行回到正确的方向并且消除不良后果的过程。
8)、政策均衡
政策均衡:指的是所有政策要素、政策关系维持一定的最好情况的状态,政策供给适应政策需求,人们对既定的政策安排和政策结构处于一种满族或满意状态,因而无意也无力改变现行政策。
9)、政策宣示:
政策宣示:即法定政策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通过法定和约定俗成的方式,正式向公众发布政策决定,如记者招待会,白-皮-书,文件,宪报等。
10)、政策监控系统
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11)、公共政策评价
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12)、正式评价
正式评价: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13)、非正式评价
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14)、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活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15)、政策执行再决策
政策执行再决策是指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以及公共政策执行任务完成以后,根据信息反馈对原政策所作的必要补充或修正。
16)、公共政策实验
政策实验主要是指党政机关为了验证其决策的正确性、可行性,并取得实施决策的具体方案,而在其辖区内的若干单位进行的局部性决策实施活动。
17)、政策议程
政策议程:通常是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18)、元政策
元政策:也叫总政策,是政策体系中总的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是政策主体用以指导一定历史时期全局性行动的高度原则性指针。
19)、公共决策体制
公共决策体制:实质就是围绕决策权力的分配,人为设计出来的包括决策程序、决策规划、决策方式等制度的总称。
20)、公共政策环境
公共政策环境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21)、公共政策研究组织
公共政策研究组织,又叫"思想库"、"脑库",是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从美国发展起来的政策分析和政策研究机构,由具有不同学科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和有丰富的政策实践经验的实际工作者(如前政治家、行政人员)所组成的组织。
22)、政策制定的民-主化:
政策制定的民-主化是指在作出公共政策尤其是重大政策过程中要经过咨询、论证、协商、听证、审议及集体讨论等环节。
23)、政策制定的科学化:
政策制定的科学化用科学的观点、程序、方法、工具、及手段进行决策。
24)、政策协调
协调是指调整协同公共政策执行的各种要素,使它们之间相互配合,从而高效率地实现政策目标。
25)、政策监控
监控是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执行机构和执行人员根据计划标准衡量计划完成情况,纠正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计划执行和目
标实现的一种活动过程。
26)、公共政策监控
《名词解释公共政策》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