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策简介,唐朝名将王玄策是怎么死的?
王玄策,生卒年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唐朝官员、外交家。唐初贞观十七年至龙朔元年(643年D661年)间三次出使印度(一说四赴印度)的使节。曾任融州黄水县令,后升任朝散大夫。
公元641年因北印度的玛卡达送使节来唐,因而以对其答札之副使节身份。接着,翌年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而被卷入提的王位篡夺事件,创造了一人灭一国的传奇战绩。658年,第三度被选为往印度之使节,在各地访问之间,还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参拜。关于这些印度旅行的事迹,他虽记录有《中天竺行记》一书,惟完本早已失却,只余下《法苑珠林》、《解迦方志》等散逸残篇。
王玄策生平简介
王玄策早年事迹不详,初任融州黄水县令。贞观十七年(643年)三月,王玄策奉命作为副使,跟随朝散大夫、卫尉寺丞、上护军李义表护送婆罗门国使节回国。同年十二月,到达摩伽陀国。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时任右率府长史的王玄策受唐太宗之命,前往印度访问与唐朝有友好关系的印度玛卡达国的国王西拉迪提亚。王玄策好不容易来到印度后,却发现西拉迪提亚王已死,王位被印度大臣阿尔裘那所篡夺。同时,不光是玛卡达国,当时全印度几乎均陷入战乱之中。王玄策等大唐使者一行人还受到阿尔裘那派兵袭击,身陷牢狱之中。幸好后来王玄策安然脱困,逃离玛卡达。
王玄策没有就这样逃回大唐,而是策马自印度大陆北上,渡过甘地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目标,一路来到尼泊尔王国。在此他与尼泊尔的阿姆修瓦尔曼王谈判,王玄策就以迎娶唐太宗养女文成公主而与唐朝具有友好关系的吐蕃(即今 *** )的王中之王的名义,向尼泊尔的阿姆修瓦尔曼王借兵。借用七千尼泊尔骑兵,再度带兵回到玛卡达国向篡夺者阿尔裘那挑战。
在激战之后,王玄策终于获得胜利。于甘地斯河畔的决战中,包含象部队在内的阿尔裘那军战死三千,而被追落至水中溺毙的则有一万之数,被俘虏者至少一万一千人,大大地惨败。据推断,其总兵力至少有三万,王玄策以少数之兵获得大胜,而且还是在异国、并以异国之兵得胜,实属不易。
王玄策在俘虏阿尔裘那、恢复玛卡达国的和平之后,就率领尼泊尔军回到其母国。当然,这时也救出其他留在牢狱中的部下,在俘虏提拉布阵提王阿尔裘那后,于648年将之献予唐太宗,回到大唐。
王玄策最初出使印度,并不是以正使的身份,而是副使。第二次前往时则升为正使,被卷入提的王位篡夺事件,而率领尼泊尔的骑兵大为活跃。其后他还曾经再一次前往,他此次其实是去寺庙中参拜。是立下大功之后,挥挥双手就回去的人。
由于在中国境内他并没有做过什么,因此也没有什么特别发挥。在从印度回来后,也只是辛苦就结束,算是有点可怜。这个人曾把包括自己所做过的事,以及印度的地理等做了详细的记录留传,称为《中天竺国行记》,可惜如今已经散落,几乎没有留存下来。
公元647年,王玄策奉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出使天竺。不料此时统治天竺众多诸侯小国的戒日王病逝,帝那伏帝国君阿祖那趁乱篡位僭立,并实行残酷的宗教迫害。阿祖那听说大唐使节来到,竟派出千余兵将伏击唐使,将王玄策一行全部投入牢狱。
王玄策与副使蒋师仁冒险越狱,并在戒日王之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帮助下,逃出天竺北上至尼泊尔,借得尼泊尔骑兵七千及吐蕃骑兵一千二百名,再入天竺,与阿祖那的数万大军展开激战,杀死敌军数千、溺毙万余、俘虏一万多人,又巧布火牛阵,一举摧毁阿祖那亲自统率的七万战象部队,生擒阿祖那,使天竺诸国恢复了安定与和平。
虽为曾经立下世界史上空前绝后奇功的唐代使节,王玄策三度出使天竺的经历却在史书上鲜有记载。究其原因,田中芳树不无幽默地表示,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夺目光彩淹没了与之同时代的王玄策,而且他的官位比较低,在正史当中不可能单独为他树碑立传。一个人出名是要靠宣传的,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这位英雄最终为世人所遗忘。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印度摩揭陀国(Magadha)国王曷利失尸罗迭(逸)多(梵语:Harsha Sīlāditya,即戒日王)继玄奘访问该国之后致书唐廷,唐命云骑尉梁怀`回报,尸罗迭多遣使随之来中国。贞观十七年三月,唐派行卫尉寺丞李义表为正使、王玄策为副使,伴随印度使节报聘,贞观十九年正月到达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今印度比哈尔西南拉杰吉尔),次年回国。贞观二十一(或二十二)年王玄策又作为正使,与副使蒋师仁出使印度。未至,尸罗迭多死,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尔邦北部蒂鲁特)王阿罗那顺(Arunasva)立,发兵拒唐使入境。玄策从骑三十人全部被擒,他本人奔吐蕃西境求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发兵一千二百人,与泥婆罗(今尼泊尔)王那陵提婆(Narendra-deva;)兵七千骑及西羌之章求拔兵共助玄策,俘阿罗那顺而归。高宗显庆三年(658,一说显庆二年)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次年到达婆栗^(今印度达班加北部)国,五年访问摩诃菩提寺,礼佛而归。
贞观二十二年,大臣王玄策在对外作战中,俘获了一名印度和尚,名叫那罗迩娑婆。为迎合李世民乞求长生不老的心理,把他献给李世民。这个印度和尚吹嘘自己有二百岁高龄,专门研究长生不老之术,并信誓旦旦地说,吃了他炼的丹药,一定能长生不老,甚至可以在大白天飞升到天宫里去成为仙人。
王玄策回到长安时,已是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李世民得知自己的手下在外面这么争气,自然是惊喜不已,立即给王玄策连升两级,册封他为朝散大夫,并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押阿罗那顺献俘于太庙。
天竺和尚那罗迩娑婆不知道通过何种手段潜伏到了李世民的身边,接着,李世民就命他给自己造延年之药,隔三差五就拿一些五颜六色的小药丸来给李世民吃,不久李世民中毒而死。此时距王玄策归国仅仅一年。王玄策受李世民之死牵连,仕途受阻,终生再未升迁。
历史人物:王玄策
王玄策是谁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历史故事
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历史故事:
王玄策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外交家,去过三次印度,创造出了“一人灭一国”的神话,并著了一本书《中天竺行记》。
贞观十七年三月,王玄策奉命作为副使,跟随朝散大夫、卫尉寺丞、上护军李义表护送婆罗门国使节回国。同年十二月,到达摩伽陀国。
四年之后,王玄策第二次去了印度玛卡达国。当时的唐太宗,想通过派遣使者的方式,加深两国交流。
当时,因为通讯很不发达,王玄策踏上印度土地后,竟发现玛卡达国的国王西拉迪提亚已经去世了。而现在的王位,被大臣阿尔裘那篡夺,于是,玛卡达国陷入了战乱。更不幸的是,王玄策被阿尔裘抓了起来,扔进了监狱。之后,王玄策想了一些办法,才逃了出来。
但是,王玄策并没有直接跑回国,而是来到了尼泊尔王国。王玄策和尼泊尔的阿姆修瓦尔曼王谈判,很是成功地“说服”了对方,借给他了7000骑兵。于是,王玄策带着这些骑兵杀回了印度,打败了有着3万兵力的阿尔裘那。
最终,因为王玄策的这场战争,不仅让印度恢复了往日的和平,还让王玄策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人灭一国”的“神话”。
唐朝的王玄策是什么人?如何评价呢?
王玄策完美的解释了什么是“虽远必诛”,整个天竺伏在他的脚下瑟瑟发抖。如果他愿意,天竺就是他的了。
起因:
玄奘法师游学天竺,以此为契机,大唐与天竺建立了关系。
647年,唐太宗派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天竺。此次王玄策是正使,蒋师仁是副使,护送他们的是着30名骑兵。
印度此时被唐朝称为天竺,分裂为无数的小国。被玄奘法师称赞的戒日王的中天竺最为强盛,有6万象军,也是与大唐关系最亲密的国家。王玄策一行就是以中天竺为基站,与其它国家互动以扩大大唐影响的。
王玄策一行很成功,有四个国家要求与大唐建立外交关系,并派使者带着大量贡品到长安进贡(其性质是国际贸易)。王玄策带着四国使团回到中天竺,准备回大唐时,意外发生了。
戒日王已经去世,戒日王的继承人被阿罗那顺杀掉,然后阿罗那顺自己做了国王。阿罗那顺害怕王玄策为戒日王复仇,又对王玄策使团带的财务垂涎三尺。
伏击王玄策:
戒日王死后,因为阿罗那顺不得人心,中天竺的国势很快衰落,6 万军队只剩下3万。阿罗那顺带着3万军队,为王玄策设下了埋伏。
王玄策一行不知道戒日王已经去世,更不知道中天竺的变故。当王玄策一行进入埋伏圈后,伏兵四起,团团包围了王玄策。
王玄策一行32个人,奋起反抗。战斗过程中,中天竺军队表现出的战力水平与唐军判若云泥。3万人居然拿不下32个唐人,双方打成了对峙战,直到唐人的箭射完了,才冲上去俘虏了30个人。唐人无一损失,王玄策与蒋师仁还突围而去。
笔者并没有替大唐勇士们吹嘘,正史是有记载的。唐史《西戎传》记载:“(阿罗那顺)尽发胡兵以拒玄策。玄策从骑三十人与胡御战,不敌,矢尽,悉被擒。”“与胡御战”的御字,说明唐朝勇士们是在与敌对峙。
爆发的王玄策:
阿罗那顺夺取了四国的财物,处死了30个唐人骑兵,然后以军队进逼东天竺,迫使东天竺站在自己这边。就在阿罗那顺憧憬着恢复戒日王的功业时,王玄策带着军队来找他了。
也许阿罗那顺觉得,王玄策只是远离大唐的一个外交官,不具备任何威胁。然而王玄策不是一般的人,他和蒋师仁骑马狂奔到吐蕃,找到正与大唐处的火热的松赞干布。(下图是松赞干布。)
当松赞干布听说中天竺的事情后,立即选了1200个吐蕃精锐骑兵,又派给他7000个尼泊尔骑兵,共7200人。让王玄策带着,赶去中天竺复仇。
激战:
王玄策的7000个尼泊尔骑兵没有特殊之处,而那1200个吐蕃骑兵,绝对是战斗力爆表的精锐。这时候吐蕃人还没有被佛教影响,保持着游牧民族原始的凶悍,这1200个精挑细选的吐蕃人精锐,绝对是彪悍至极的。
阿罗那顺的中天竺军队加上一部分东天竺的援兵,共有3万人,主要是步兵,还有一支象兵,象兵是阿罗那顺的杀手锏。这3万人分布在中天竺各地,能集中使用的包括象兵在内,有2万多一些。
现在的资料,没有办法查到王玄策和阿罗那顺用的什么战术。唯一可知的是,王玄策带兵赶到中天竺的国都城下,与阿罗那顺的军队大战了3天,才大败阿罗那顺,并斩杀3000多人,奠定了胜局。
如果双方一见面就决战,3万多人的战场,用不了一天就能分出胜负。而事实上,双方一直用了3 天才分出胜负。所以我们推测,应该是阿罗那顺见王玄策军皆是骑兵,不敢出营野战,就在城下扎营固守。并且阿罗那顺很老辣,把3000多人精锐部队部署在阵前防御王玄策。
而王玄策,应该是用那骑射精绝的1200吐蕃骑兵,四处奔袭以试探阿罗那顺的虚实。直到探明敌营之虚实,才发起主攻。
在王玄策的主力进攻时,中天竺的3000多精锐被斩杀殆尽,阿罗那顺这才狼狈而逃。
城中驻守的是阿罗那顺的妻子,她见丈夫兵败如山倒。就带兵出城相助,在城下的江边扎营,帮丈夫收留败兵,意图再战。
王玄策的骑兵马不停蹄,一直追赶着中天竺的败兵。这些溃兵冲散了阿罗那顺的妻子的军队,然后被赶入江水之中,淹死了一万多人。
阿罗那顺夫妻见大势已去,不敢入城,弃城而逃,却被王玄策的骑兵部队赶上并活捉了。然后,王玄策俘虏了城中的2万多百姓。
王玄策的战果:
王玄策擒获阿罗那顺,占领中天竺国的消息传出,整个天竺都震惊了。
东天竺最害怕,起初因为它觉得王玄策离大唐有万里之遥,不可能把阿罗那顺怎么样,就站在了阿罗那顺这边。没想到剧情反转太快,只是几天的时间,阿罗那顺就完了。东天竺害怕王玄策出兵东天竺,就在第一时间表示投降,给王玄策送来刀、盾牌、盔甲等武器,还有牛、羊、马等牲畜30000多头。
以中天竺为震中,王玄策的消息迅速散播,各天竺小国纷纷归顺。有些消息灵通的国王,打听到王玄策的唐人身份,便要求得到“老子像”,改信中国宗教以表示归顺的决心。主动向王玄策投降的天竺小国,前后约有100个。
如果王玄策有野心的话,大可以整合这些投降的国家的资源,以此为基础再进一步扩张,吞并整个天竺不是难事。
《西戎传》:“于是天竺震惧,俘阿罗那顺以归。”
但是王玄策一心挂念着祖国,他安排好天竺的事情,只带着贼首阿罗那顺回长安去了。
后记:
王玄策在中天竺的征战,让李世民感觉面子上有光,大感欣慰。(下图是唐太宗李世民。)
令人遗憾的是,王玄策从天竺带回一个僧人,自称会炼制仙丹,他炼制的仙丹导致了李世民的死亡。因此王玄策受到牵连,便没有进入朝堂的公卿之列。而不是公卿的王玄策,是没有资格载入史册的。渐渐的,王玄策的功绩被历史淡忘了。
“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唐朝外交官王玄策做到了吗?
我国历史悠久,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大多数战争是在华夏大地上进行的,顶多和四周少数民族玩玩,很少和遥远的外国发生战争。咱们今天要讲的是古代为数不多的和外国进行的战争。距今约1300多年前的唐太宗年间,唐朝和印度发生了有记载的最早的一次兵戈之争。当时唐朝派往印度的一个小小特使,没费唐朝一兵一卒,仅仅依靠吐蕃兵将便大败印度军队,一举灭了中印度古国,令东印度国王折服,声势威震整个印度,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唐朝外交官王玄策不折不扣地做到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还得从唐朝和印度是如何建交的说起。
玄奘(唐僧)西天取经,开启中印建交新纪元。
玄奘(唐僧)
玄奘法师(即西游记执着的取经者唐僧)为了宣传大乘佛经,历尽艰险到达天竺(也就是现在的印度)。他到了天竺后,到处求法讲经,一一拜见了当时天竺有名的高僧,行踪遍布整个印度大陆,其中就曾到访了摩揭陀国。摩揭陀国是当时印度联邦的一个强国,相当于我国战国末年的秦国。当时印度并不统一,国内王邦林立,其中大的诸侯国有十六个,摩揭陀国即为十六个大邦之一。摩揭陀一直被印度人视为佛教圣地,因为相传佛陀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摩揭陀国内度过的。因此玄焋西游,就到了摩揭陀讲经。
大唐、吐蕃、印度地图
在摩揭陀,玄奘受到国王尸罗逸多(即戒日王)的优渥礼遇,玄焋除了讲经学法,还向戒日王简单介绍了大唐的繁荣盛况以及唐太宗的英明神武,戒日王不禁神往,自言自语“我当东面朝之”。在玄奘回国后不久,戒日王便遣使朝贡,并向大唐递交了国书,表示要世代友好。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开明,“降玺书慰问”戒日王的使者。之后唐太宗多次派使者回访印度,中国和印度的外交关系算是正式建立起来了。
摩揭陀兵变,王玄策不幸被虏,后逃出虎口,借师吐蕃讨伐,犯我大唐天威者,虽远必诛。
王玄策
贞观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648年,唐太宗照常派遣王玄策使团出访印度,结果这次出访却发生了意外。而正是因为这次意外,引发了中印历史上第一次的兵戈相见。这个叫王玄策的使团团长,没用大唐一兵一卒,仅仅借师南下,就把兵强马壮的摩揭陀国给灭了,大壮中国国威。
王玄策是唐朝的外交官,多次次出使印度。在他第二次出使印度时,当时摩揭陀国内已经发生了政变,戒日王病死,其臣属阿罗那顺趁机起兵,自立为王,掌控了政权。但是当时通讯不发达,唐朝没有收到讯息,还以为一切正常。要是在现在,有现代通讯早就知道了。阿罗那顺听说大唐遣使到来,并不欢迎,于是出兵拦截,拒绝唐使入境。他不但抢夺了唐使带来的礼品,还将王玄策及随从全部俘虏,投入狱中。后来在戒日王妹妹的帮助下,王玄策和副手蒋师仁才侥幸逃脱,跑到吐蕃去搬救兵。
王玄策借兵
吐蕃是中国西南边陲崛起的强国,文成公主入藏和松赞干布联姻后,松赞干布接受唐朝官位和封爵,吐蕃与大唐和为一家,关系甚为亲密,民间接触更为频繁,如同兄弟一样。王玄策请兵救援,吐蕃自是大为支持,于是松赞干布不但派了精锐骑兵,还从泥婆罗(今尼泊尔,当时是吐蕃属国)调遣7000骑兵,全部交由王玄策调遣。
王玄策挥师南下,势如破竹。印度兵溃不成军,被斩首三千多人,水中淹死上万人。阿罗那顺弃城逃跑,被副使蒋师仁追上生擒。王玄策声威大震,远近城邑望风而降,连下580余城。东印度(东天竺)国王尸鸠摩一看这阵势,吓的闻风丧胆,赶忙进献珍奇异宝,就此向大唐臣服。
中国和印度在古代史上发生刀兵相见的战争,就只有这一次。而这一次,王玄策创造了“一人灭一国”的传说,虽然有些夸大,但当时的印度为何如此不堪一击,在笔者看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大唐盛世,国运兴隆,万国来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再加上王玄策底气十足,又遭受侮辱,怒发冲冠,知耻而后勇。
二是靠了吐蕃的兵,吐蕃在大唐的帮助下刚刚崛起,兵强善战,听说大唐有难,自然实打实的去帮助王玄策。
印度僧侣
三是印度向来崇尚佛教,武力羸弱,没有可以带兵打战的将领和兵法,吃斋念佛是打不败敌人的,关键时刻还得靠枪杆子,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嘛。
四是摩揭陀国适逢内乱,政局不稳。本来就是政变得来的天下,还没人心,没有广大群众支持。这点从戒日王的妹妹帮助王玄策逃狱不难得出。
五是犯大唐天威者,虽远必诛,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弱国无外交,强国强外交。国家强大,外交官的气势也强大,只要人心齐事情就成了一半了,再加上王玄策的指挥得当,自然势如破竹,屡战屡胜。
王玄策借兵复仇
后来王玄策又多次出使印度,带回了许多珍贵的佛教文物,并着有《中天竺国行记》,只可惜这本书没有流传下来,对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汉朝陈汤做到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同时唐朝王玄策做到了“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汉朝和唐朝不愧是我国古代齐名的两个强盛的王朝。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19:21: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610683580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王玄策(王玄策一人灭一国).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王玄策(王玄策一人灭一国).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