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失温情况该如何急救?
失温自救
当出现失温时,会出现动作磕碰不稳、协调性下降,意识清醒程度和全身的控制力下降,甚至晕厥。此时应停止运动,及时求助救护力量。同时,应该换干衣服,并披上外套或保温铝箔,寻找遮蔽处。补充带糖的运动饮料,如果有热的糖水更好。
救援步骤:
第一步:安全转移
在众多失温遇难案例中,遇难者都是暴露在恶劣的环境中引发失温。此时,应立即停止户外活动,将患者转移至避风处,躲在岩石等遮挡物后方。必要时搭建帐篷进行救援。
第二步:冷面隔离
患者被安全转移到避风处后,冰冷的地面仍然会继续蚕食宝贵的热量,此时救援队第二步,要迅速使用睡垫将患者与地面隔绝,防止患者的核心体温继续流失。因为热量会从高温物体传导到低温物体,睡垫的作用便是阻隔地面,减缓热量传导过程。
第三步:干燥处理
患者出现失温症状时,可能在风雪中已经徒步很久,内层衣物已经被濡湿;外部雨雪也会打湿衣物。救助者要尽快帮助患者更换衣物,用织物擦干患者身体,保持患者身体干燥,用睡袋或厚衣物将患者全身包裹。
第四步:核心区域加温
当患者失温严重时,会意识模糊,肌肉也不再颤抖,这也说明患者身体已经失去为身体供热的能力,此时将其放入再厚的保暖物中也无济于事,只能针对核心部位进行外部加温,如使用热水袋、发热贴,对患者脖子、腋窝、腹股沟等核心区进行加温。对四肢进行加温是错误的。
注意!不要试图给失温严重者进行四肢加热或者喝热水,大量低温血液回到循环带来的低血压和温度进一步降低会增加复苏失败的风险。
如何预防失温?
预防失温
注意内衣的选择。户外出行的人注意力大多集中在防雨防雪,只顾保暖,而忽略了大量出汗引起的失温风险。要选择快干排汗的内衣,切忌棉质内衣。棉织品很吸汗,不容易导出从而引起失温。
注意衣物的增减。在高寒地区徒步出发前将保暖衣物放在随身携带的包里,出发时穿着薄快干T恤或加一件透气好的外套。每到一个休息点就立马取出保暖衣物穿上,避免着凉和失温。
注意保暖防护。如果遇上寒冷天气出行,应做好相应的防风防护措施,不要暴露在寒风中。保暖的帽子、手套、围脖、防风衣、厚袜子、防风面罩等都是大风寒冷天气出行的必备物品。
及时补充体能。不要让自己体能透支,防止脱水,避免过度出汗和疲劳。备好食物和热饮,随时补充身体热量。
什么是失温症?
5月22日,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赛遭遇极端天气,21名参赛人员找到时已失去生命体征。
一场马拉松,21人遇难。让失温再次成为话题。什么是失温?什么状况会导致失温?又该如何预防呢?
什么是失温?
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一些寒颤、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
什么状况会导致失温?
人体正常体温是37℃,本身就是个热源体,因此也会与外界进行热传递作用。起风时通过对流方式与外界进行热传递、游泳时身体的热量通过传导方式与水发生热传递、即便静止不动身体同样会通过辐射向外传递热量。
根据这三种热传递方式:温度、湿度、风力,这三个因素是失温最常见的直接原因。三要素当中只要有两个因素出现状况就有可能会出现问题。
失温有哪些症状?
当体温在35℃以下时,就会发生失温。失温必须立即处理,否则患者可能会丧命。
轻度失温(体温在37℃-35℃)身体会感到寒冷,浑身不停颤抖,但是颤抖还处于可控范围,手脚会感到僵硬和麻木,一些细致的手上工作无法完成;
中度失温(体温在35℃~33℃)身体感到强烈的寒意,浑身剧烈颤抖并且无法用意志进行有效抑制,有较强的疲倦乏力嗜睡感,反应力下降,手无法完成一些最为基本的动作和工作,走路有可能磕磕绊绊,说话也开始变得吐词不清含糊;
重度失温(体温在33℃~30℃)人的意识已经变得模糊,反而对冷的感觉变得迟钝,或者说根本感觉不到冷甚至不觉得冷,从活动能力变差逐步发展为丧失活动能力,站立和行走困难,语言表达能力部分或完全丧失,身体从剧烈颤抖发展为间歇性颤抖,间歇时间越来越长最后不再发生颤抖;
死亡阶段(体温在30℃以下)人体基本上处于死亡边缘,全身肌肉僵硬卷曲,脉搏和呼吸微弱难以察觉,丧失意志以至昏迷,这个时候外界稍微一点冲击都有可能导致心脏微颤而停止跳动,而这个阶段的最后结局就是死亡。
如何避免失温?
户外出行的人注意力大多集中在防雨防雪,只顾保暖,而忽略了大量出汗引起的失温风险,忽略了贴身内衣的选择和准备。寒冷天气下的户外活动,保持身体干燥,若被打湿,赶紧换上干衣服,这点非常重要!
Tips: 选择快干排汗的内衣,切忌棉质内衣。棉织品很吸汗,不容易导出从而引起失温。
注意衣物的增减。很多人在徒步的时候喜欢穿得厚厚的,生怕自己在路上着凉,结果没走多远,浑身上下被汗水打湿,很容易失温。
如果遇上寒冷天气出行,做好相应的防风防护措施,不要暴露在寒风中。保暖的帽子、手套、围脖、防风衣、厚袜子、防风面罩、甚至是风镜等都是大风寒冷天气出行的必备物品。暴露在外的身体器官过多,面临的风速越大,身体热量也就会相应的加速散失。
不要让自己体能透支,防止脱水,避免过度出汗和疲劳,食物和热饮,随时补充身体热量也是非常有用的预防失温的方法。
失温该如何救治?
如果遇到失温,我们应该这样做:想办法将失温症患者移出吹风和湿冷的地方,和寒冷空气隔绝开来。
包括:将失温症患者转移到干燥、背风的地方避免让患者暴露在潮湿和大风环境里、安置的时候注意不让患者直接躺在冰冷的地上、脱下患者被打得透湿的贴身衣物、做好头部的防寒保暖工作等;
轻度和中度失温阶段:
1、只需要换上干衣物并挡住风寒吹袭即可;2、如果伤者可以吃东西,应该尽快让其吃点流质食物,然后再吃一点含糖的食物;3、将热水袋包在手套或者袜子里,然后把它放在伤者的腋窝,颈部和腹沟处;4如果这些还不能让伤者恢复体温,此时就需要让某个身体温热的队友在睡袋或是其他干爽隔离物的情况下,以身体直接接触的方式让患者缓和过来。
重度失温阶段:
自身已经很难产生热量,更多的是需要外界力量的帮助,除了以上处理方式外,必要的情况下需要用到心肺复苏急救。
但需要强调的是:重度失温患者心脏跳动非常缓慢和轻微,对外界力量的反应非常敏感,甚至在搬动患者的时候动作过大都会导致心跳停止而导致死亡!所以心肺复苏急救,尤其是心脏按摩,必须是在确认脉搏和心跳已经结束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否则适得其反!当然,用嘴将热气吹入患者体内也是一种提供热量的方式。
并且严重失温的患者回暖不可过快,因为大量寒冷的血液回流到心脏会导致心律不齐。身体的快速回温会导致休克,这样很危险。不管患者看起来多么糟糕,如果患者身体没有回暖,都说明他还没有死,不要放弃救治的机会。
切忌:
给低温症患者饮酒,这是绝对不可以的。很多人认为喝酒之后身上会暖和,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因为酒精本身并不能给人体提供多少热量,但是它能刺激血管的扩张,促进血液循环,饮酒之后血液循环加快,主观上是感觉暖和,其实只是加速了身体热量的散失,用饮酒的方式来取暖,实际上是饮鸩止渴;
把外界辅助热源用于四肢而不是主躯干和头部,这是错误的。有人一摸低温症患者的四肢,发现冰的不行了,立马将热水袋拿去温暖四肢,其实这样做会加速让主躯干部位的温暖血液流向四肢,带走热量,从而使得核心部位的热量加速散发;
采用滚烫的辅助热源,这是不可取的。辅助热源的最佳温度是在人体体温上下,过于滚烫的热源,会导致患者被烫伤。
户外出现失温该怎么办?
失温过程按照人体核心区的不同温度分为四个阶段:轻度失温、中度失温、重度失温、死亡
这个阶段是属于刚刚开始失温阶段,身体会感到寒冷,浑身不停颤抖,但是颤抖还处于可控范围,手脚会感到僵硬和麻木,一些细致的手上工作无法完成;
这个阶段属于中度失温,身体感到强烈的寒意,浑身剧烈颤抖并且无法用意志进行有效抑制,有较强的疲倦乏力嗜睡感,反应力下降,手无法完成一些最为基本的动作和工作,走路有可能磕磕绊绊,说话也开始变得吐词不清含含糊糊;
这个阶段就非常危险了,人的意识已经开始变得模糊不清,因此反而对冷的感觉变得很迟钝,或者说根本感觉不到太冷甚至不觉得冷,从活动能力变差逐步发展为丧失活动能力,站立和行走困难,甚至是无法站立和行走,语言表达能力部分或完全丧失,身体从剧烈颤抖发展为间歇性颤抖,间歇时间越来越长最后不再发生颤抖;
从30~27.77°C,人体基本上处于死亡边缘,全身肌肉僵硬卷曲,脉搏和呼吸微弱难以察觉,丧失意志以至于昏迷,这个时候外界稍微一点冲击都有可能导致心脏微颤而停止跳动,在这个阶段的最后结局就是死亡。
以上是从轻度失温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在最初的轻度失温和中度失温阶段,低温症患者还可以凭借自身产生热量来予以改善,但是如果在前两个阶段没有引起重视而进入重度失温的话,低温症患者光靠自身已经是无法产生热量来维持生命了,在这个时候如果他人对患者没有进行正确的处理,那就极其危险甚至是导致患者的死亡,因为在最初两个阶段没有引起重视从而导致失温死亡事故的例子也已经不少了,所以我们必须在自己或者队友发生失温的苗头的时候就及时予以处理。前面提到了产生和影响失温的因素以及失温的过程和表现,大家对失温的危害性也有了一定了解。俗话说,防患于未然是规避风险最好的方法,我们不仅仅要学习当失温发生之后应该如何正确处理,更应该掌握如何做才能避免失温的发生,这才是最科学合理的方法。前面提到了,失温主要是温度、湿度、风力等几个主要因素相互作用导致,那么我们要规避失温的风险,就需要在这几点上做文章:
首先,温度方面,什么样的季节选择什么样的穿戴,做好保暖物资准备,这点很是重要。冬季出行之前,甚至是春夏秋出行到自然条件很严苛的线路,我们都应该提前了解线路的天气状况、气象资料、可能会出现的气候变化等,根据这些情况来进行相应的物资准备,否则就有可能在严寒的天气下出现衣服没带够或带得不对路的情况发生,导致衣物无法抵御寒冷从而出现失温;
其次,湿度方面,户外出行的时候很多人,尤其是一些装备党总是会把目光和注意力集中在什么冲锋衣、羽绒服、软壳等容易引起注意的中层和外层着装上(按三层着装法进行的划分),光顾着防雨防雪,光顾着保暖,而忽略了大量出汗而可能引起的失温风险,忽略了贴身内衣的选择和准备。寒冷天气下的户外活动,保持身体干燥,这点非常重要!对此有哪些是需要注意的呢?
这样的话很容易导致出汗打湿贴身内衣,而且棉织品很吸汗,不容易导出从而引起失温,在这种线路,我们的最佳选择是快干排汗的内衣;
很多人喜欢在寒冷季节徒步的时候穿得厚厚的,生怕自己会在路上着凉,结果没走多远,浑身上下被汗水打湿,这样的人大有人在。我自己的经验是,在高海拔和高寒地区徒步,一定是在出发前就将保暖的衣物脱下放在随身携带的小包,然后穿着薄薄的长袖快干T恤或者加一件透气很好的外套,这样做虽然刚开始的时候会觉着有点凉,但是不会出汗。
每到一个休息的地方,不管休息时间有多长,应该立马取出保暖衣物给加上,避免着凉和失温,一旦再次开始活动,我又会脱下保暖衣物,虽然感觉繁琐一点,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基本上从头至尾我的贴身衣物始终保持了干燥!
一旦身上的衣物被汗水、雨水、河水打湿,可以有备用,而不用穿着潮湿的内衣导致失温发生;
再次,风力方面,如果遇上大风天寒冷天气出行,做好相应的防风防护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保暖的帽子、手套、围脖、防风衣、厚袜子、防风面罩、甚至是风镜等都是大风寒冷天气出行的必备物品。暴露在外的身体器官过多,面临的风速越大,身体热量也就会相应的加速散失。
当然,除了这些提到的方法之外,不要让自己体能透支。
好了,前面提到了如何预防失温,那么万一很不幸,那些预防措施都失效了,自己或者同伴已经失温了,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们需要再次地明确一点,失温是指身体的核心部位和核心器官失温,手脚冻伤,体表皮肤温度下降,这些都不能算作是失温。
如果遇到失温,我们应该这样做:
包括:将失温症患者转移到干燥、背风的地方避免让患者进一步暴露在潮湿和大风环境里、安置的时候注意不让患者直接躺在冰冷的地上、脱下患者被打得透湿的贴身衣物、做好头部的防寒保暖工作等;
1、自身产生热量途径:低温症患者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自身产生热量,比如让其喝温热的糖水、吃点易于消化的碳水化合物类别的食品、缓解之后再摄入蛋白质和脂肪类食品以提供长期热量......
A.可以由身体健康的同伴贴身用体温帮助恢复;
B.可以用温热的水袋或水杯放在患者身体核心区域如颈动脉、大腿根部、腋窝等部位帮助恢复体温;
重度失温的患者,自身已经很难产生热量,更多的是需要外界力量的帮助,除了参照轻度和中度失温的处理方式外,必要的情况下还需要用到心肺复苏急救。
但需要强调和注意的是:重度失温患者心脏跳动非常缓慢和轻微,对外界力量的反应非常敏感,甚至在搬动患者的时候动作过大都会导致心跳停止而导致死亡!
所以心肺复苏急救,尤其是心脏按摩,必须是在确认脉搏和心跳已经结束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否则适得其反!当然,用嘴将热气吹入患者体内也是一种提供热量的方式。
失温的处理,我们记住,一定是针对身体核心区域而言,因此在进行处理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犯以下的错误:
很多人认为喝酒之后身上会暖和,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因为酒精本身并不能给人体提供多少热量,但是它能刺激血管的扩张,促进血液循环,饮酒之后血液循环加快,主观上是感觉暖和,其实只是加速了身体热量的散失,用饮酒的方式来取暖,实际上是饮鸩止渴;
有人一摸低温症患者的四肢,发现冰的不行了,立马将热水袋拿去温暖四肢,其实这样做会加速让主躯干部位的温暖血液流向四肢,带走热量,从而使得核心部位的热量加速散发;
辅助热源的最佳温度是在人体体温上下,过于滚烫的热源,会导致患者被烫伤,结果成了前门拒虎后门进狼的局面。
41°C高温去漂流,女子浑身发冷,失去知觉!面对失温患者如何正确施救?
应该尽快转移、做到冷面隔离、更换衣物、帮核心区域加温,这些都是面对失温患者的正常施救方法。
面对失温患者一定要正确施救,失温症也叫低温症,是人体的核心温度低于35度时出现的不适症状。这时患者体内热量大量流失,容易出现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不适症状。人们发现有人出现失温症时,要及时把它转移到安全的地方。这个患者是暴露在恶劣环境中引起的失温,这是应该立即停止户外活动,并把患者转移到避风略微温暖的地方,或者有遮挡物的地方,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搭建帐篷进行救援。
把患者安全转移以后要尽快的做到冷面隔离,如果是在室内可以把它放在床上,如果是在室外则要快速的使用睡觉或者其他隔离用品,帮患者与地面进行隔绝,防止患者核心体温继续流失,加重他的病情。面对失温患者还要及时进行干燥处理,因为多数患者在出现这种疾病的时候,内外的衣物都已经湿透,施救的人员要尽快帮助他们更换衣物,擦干身体保持皮肤的干燥。
面对失温进行施救的时候要尽量帮助他们的身体保暖,如果有条件可以用睡袋或者厚衣服把患者的身体全部包裹起来,防止体内的温度继续流失。做好这些以后还要给患者身体的核心区域进行加温,当他的身体失温严重,出现意识模糊和肌肉僵硬的时候,就说明他的身体已经失去了供热的能力,必须要针对核心的部位进行外部加温,可以使用发热贴或者热水袋对患者的脖子、腋窝、腹股沟等核心区域进行加温。
面对失温患者除了用上面的方法进行急救以外,他要及时拨打120联系当地的医护人员,让他们赶到现场进行处置,如果症状严重医护人员会及时把患者送往医院进行抢救,能挽救他们宝贵的生命,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千万不要给他们进行四肢加热或者喝热水,那样只会让患者病情加重,还会增加复苏失败的风险。
失温是如何一步一步夺去性命的?医学专家教你如何自救、互救
作者: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 关伟 解立新
“5月22日,2021年(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暨乡村振兴 健康 跑活动受突变极端天气影响,局地出现冰雹、冻雨、大风灾害性天气,气温骤降,参赛人员出现身体不适、失温等情况,造成部分人员伤亡。截止目前,151人确定安全,其中143人已转移至安全地带,8名受伤人员在医院救治;21人找到时已无生命体征。”这则沉重的新闻,让失温成为了焦点话题。
极端天气带来的户外运动危险中,失温是非常凶险的一种,因为它的到来是最“隐匿”的,容易被人忽略,掉以轻心,但它的后果却是最“致命”的。失温不是只发生在极端寒冷天气中,在北美的相关报告中,0至10 才是失温症的高发区间。在美国,每年大约有700到1500人因失温而死。年龄在30到49岁之间的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失温影响,即使得到住院的支持治疗,中度至重度失温患者的死亡率仍接近50%。虽然我国目前鲜有失温的相关数据,但这次事故也给我们上了沉重的一课,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失温?明白它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如何识别失温并且互相救助呢?
失温(Hypothermia),临床上又称失温症、低体温症,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当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 ,会出现一系列如寒颤、意识障碍、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
根据最新的失温定义,按照核心温度的高低,一般将失温分为轻度(33至35 )、中度(28至32 )和重度(28 以下)。
轻度失温:患者体温下降到33~35 ,会产生剧烈的寒战、四肢冰凉、脸色苍白、严重疲劳、语言不清、肌肉不受意识控制、呆滞、记忆力减退、情绪改变或者失去理智、脉搏减缓、幻觉等。
中度失温:患者体温降到32 以下,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加重,将继续有认知能力下降和昏睡,逐渐失去意识,进入一种类似冬眠的状态,反射减退,瞳孔反应迟钝,瞳孔扩张。脉搏和呼吸速度放慢、体表血液循环大幅度下降。寒战通常在30到32 之间停止,并且可以观察到反常的脱衣服行为。心律失常尤其是房颤的发生率增加。
重度失温:患者核心体温下降到28 以下,大脑血流量将持续下降,病人完全失去意识。血压、心率和心输出量持续下降。心房和交界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加。可能出现肺充血、极度少尿和无反射,最终导致心肺衰竭。
人是一种恒温动物,保持体温的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最重要的调节之一。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人体的热量维持动态平衡。出汗散热和寒战产热是维持核心温度恒定的主要生理机制。在体温调节中,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相对脆弱,极易因体温调节障碍、热平衡被破坏而引发低体温效应。低体温效应对人体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以及中枢神经系统。
①呼吸系统:轻度失温的初期,因反射性刺激,会导致呼吸加快;而随着核心体温降低,到了中、重度失温,则会抑制脑干呼吸中枢,降低其对低氧和二氧化碳的敏感性,分钟通气量降低,呼吸随体温的不断下降而逐渐变深、变慢,甚至停止。氧解离曲线左移,不利于氧的释放,致组织缺氧。重度失温还可致呼吸道纤毛运动减少、气道分泌物增加及支气管痉挛,进一步加重机体缺氧。
②循环系统:轻度失温的初期可致轻度心动过速、心输出量轻度增加及血压轻度升高;但随着体温降低,进展至中、重度低体温时,由于需要维持核心体温,会导致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量下降、血压降低直至循环衰竭。而且当体温 28 进入重度缺氧时,极易发生心律失常,如房颤、交界性逸搏、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
③中枢神经系统:低体温可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轻度失温时,可致判断力下降、意识错乱、意识模糊、反射功能减弱;体温 32 可致寒战产热消失,体温会持续下降,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功能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进而引发阵发性肌痉挛及肌强直;当体温 28 时,进入重度失温状态,意识丧失、瞳孔对光反射和腱反射均消失。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低体温也降低了中枢神经系统氧需和氧耗,对中枢神经损伤产生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在静息状态下,人体的热量有90%通过皮肤流失,10%通过呼吸系统流失,而在运动条件下,热量流失速度会提高2至4倍。对于失温的简单判断可通过发抖是否可以通过自身的控制停止(努力告诫自己不要抖,并且控制肌肉抖动)来判断,如果可控制,可判断为轻度失温;如果发抖在自身的控制下不可停止,即为中度失温。另外,只要是在寒冷环境中,出现行为和言语异常的人员,也应怀疑其已经存在失温症。能活动的失温患者,说明尚在轻度失温状态。如果已经失去自我行动能力,意味着患者进入了中度至重度失温状态。
如果不能掌握失温的正确方法,反而容易加速失温患者状态的恶化。只有掌握正确的失温救援方法,才能真正帮助失温者脱离险境。对于失温患者的救治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六点:①安全转移:搭建临时庇护所或者寻找找避风避雨处,避免热量进一步流失;②冷面(地面)隔离:冰冷的地面会加速失温者热量的流失,应当避免其与地面直接接触;③保持干燥:湿衣物更容易流失热量,应及时更换干燥衣物,维持体表干燥;④增加保暖:增加保暖衣物,或者包裹隔热层,减少热量流失;⑤核心区域加温:对腋窝、腹股沟、脖子等有大血管经过的部位进行回温;⑥能量注入:进食,补充碳水化合物等能量物质。
所以,根据以上原则,对于轻度失温患者,应立即搭建庇护所、找避风避雨处、休息、换掉湿衣服、增加保暖衣物、进食碳水化合物。同时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四肢低温血液回流进一步降低核心体温。对于已经失去自我行动能力的中度至重度失温患者,首先要转移到避风避雨处,与地面隔离开,替换掉湿衣服,将患者用隔热层包裹起来,如果有条件,用布包住热水瓶对患者腋窝、腹股沟、脖子等部位进行回温,同时立即将患者向医院转运。在进行以上救治的同时,应该通过触摸颈动脉来观察患者是否还有心跳,不应摸手腕,这时手腕因过度冰冷可能已经没有脉搏。如果出现了心脏骤停,应马上开始CPR(心肺复苏术)。
对于失温,预防远比治疗重要,在户外运动时,每个人都应该做好防风、防寒保护,休息时及时更换衣物,避免过度出汗和疲劳,随时补充身体热量!在这里想对对所有马拉松爱好者或者户外爱好者来说一句:每一次出发,我们到达的最远处或者登上的最高峰并不是终点,安全回家才是。
#医师报超能团#
失温很可怕,遇到失温时该如何自救?
造成21人遇难的甘肃白银山地越野马拉松比赛事故,让很多人第一次听说了“失温”这个词。那么,“失温”究竟是怎么回事,遇到失温该怎样自救或施救?
什么叫失温?
简单说,就是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我们都知道,37.5度以上,就是发烧,39度不降低体温人就会昏迷直到死亡。失温的情况也类似,体温低于35度,人也会意识丧失乃至昏迷死亡。
什么情况会导致失温?
理论上,只要环境温度低于体温就会导致失温,实际情况是在得到充分食物补充,身体健康的人,20度下体温大量流失就会失去平衡。如果是10度,则很快就会温度下降到失温。干燥的天气下,裸体的克洛值是0.78,基本上跟穿着简单T恤差不多。但是风寒和下雨,会迅速带走热量。也就是说,即使温度在20度,人体暴露在雨淋下(无所谓大雨小雨)就会导致体温降低(人体会用打寒战的方式快速恢复体温)。如果在10度,则雨淋下可能会迅速降低体温到失温状态,人体的回复能力已经无法弥补平衡了。
失温的症状有:感觉含糊不清、肌肉不受意志控制、反映迟钝、性情改变或失去理性、脉搏减缓、失去意识等。
遇到失温情况该如何急救:
1、必须尽快减少体温的降低,离开风和雨水,更换干燥的衣服。
2、迅速补充热量。内部的热量补充:饮用葡萄糖水溶液、补充热水;外部的热源:如拥抱、烤火。
主要病理原因,出现严重失温时,首要症状是血糖降低,糖是热量的根源,肝糖原分解不及时,体温就无法恢复。所以补充葡萄糖可以迅速恢复自身升温的能力。补充热水则是通过胃部的温暖来提高内脏的温度让内脏恢复工作,心脏提供供血,肝脏分解肝糖原。
3、切忌揉搓肢体,血循环会把冷血带回心脏,导致心脏骤停。大风天,10度可能会冻死;大雨天,20度可能会冻死。浸满汗水的衣服是罪魁祸首,保持身体干燥是首要问题,其次是适当时机补充能量。避免汗水浸透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