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老虎(地老虎是什么昆虫)

更新时间:2023-03-01 02:42:03 阅读: 评论:0

地老虎是什么

地老虎又名土蚕、切根虫等,昆虫名,属鳞翅目,夜蛾科。

我国各类农作物苗期的重要地下害虫我国记载的地老虎有170余种,已知危害农作物的大约有20种左右。其中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大地老虎、 白边地老虎和警纹地老虎等危害比较严重。

地老虎的一生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蛾子)4个阶段。此处以小地老虎为例,全国各地发生世代各异,发生代数由北向南逐渐增加,东北1-2代、广西南宁5-6代。

该虫无滞育现象,在我国广东、广西、云南全年繁殖为害,无越冬现象,在长江流域以老熟幼虫和蛹在土壤中越冬,成虫在杂草丛、草堆、石块下等场所越冬,在我国北纬33°以北不能越冬。


扩展资料


害虫是人类对一些动物(大多属于昆虫)的定义,这些动物往往会对人类的生活、生产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陈述:“世界上玉米有200多种昆虫危害,榆树上有650种害虫,栎树上有1400种害虫。”

把啃食农作物等的植食性昆虫列为害虫,从生态学、经济学上来说均是不科学的。农作物、植食者、肉食者三者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关系。植食者取食农作物,由于其数量多少不一,对农作物的影响也不一样;同时, 农作物对植食者取食的反应也不同。

而一些植食性昆虫泛滥成灾造成危害往往是生态失衡的结果,而这种失衡是人类引起的。人类因经济发展等利益需求,破坏了原生植被,并大量种植经济性作物或经济性树种,造成原生植物多样性减少,特定植物(农作物等经济植物)过多,造成植被单一化;

原生植物被替换成了经济植物,让大部分依赖原生植物为生的昆虫减少甚至消失,而那些以经济作物为食的植食性昆虫却因此受益,加上鸟类等捕食性天敌也因为人类活动减少。

缺少了竞争和天敌控制,加上大量的食物,导致了那些以经济植物为食的植食性昆虫大量繁殖,泛滥成灾,成为了所谓的害虫。因此,人类引进外来物种,改造环境使植被单一化等因素都是引发虫灾的重要因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地老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害虫(危害农林作物的生物)


地老虎是什么?

(cutworms)

(吴次彬)

鳞翅目夜蛾科地老虎类昆虫的总称。又称切根虫、夜盗虫。为害林木、果树实生幼苗和农作物幼苗,是一类为害严重的地下害虫。这类害虫在中国已经有上百种记载,其中较普遍发生的有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Rottemberg)〕,大地老虎(A.tokionis Butler)和黄地老虎(A.getum Schif.)。①小地老虎:分布世界各地。体长16~23毫米,翅展42~54毫米,体灰褐色,在肾状纹凹陷处有黑色楔形纹,雄蛾触角分支近中部(见图)。在中国东北一年1代,华北、西北3~4代,黄河以南至长江流域4~5代,华南及台湾6~7代;除四川、广东以成虫越冬外,其他地区以蛹和幼虫越冬。②大地老虎:分布中国、日本、苏联。体长20~25毫米,翅展40~52毫米,体灰黑色;在肾状纹外有不定形黑斑,端部不尖;雄蛾触角分支近端部。在中国一年1代,以幼虫越冬。③黄地老虎:分布欧洲、非洲和亚洲。中国除华南地区以外均有分布。体长15~18毫米,翅展32~42毫米,体黄褐色,肾状纹外无斑纹,雄蛾触角分支达全长2/3。在中国黑龙江、内蒙古一年2代,新疆、甘肃2~3代,华北、江苏3~4代;以幼虫越冬。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在其发生区内均以第一代为害严重,其他世代发生较少。成虫均昼伏夜出;小地老虎对灯光及糖、醋、酒味有强烈趋性,大地老虎和黄地老虎则对白炽灯光趋性较弱;交配后产卵于土表或幼苗的茎叶上。小地老虎和大地老虎一般产卵1000粒,黄地老虎平均产400~500粒。幼虫一般6龄。1~2龄群聚于杂草、幼苗上取食顶芽和嫩叶,昼夜活动;3龄后分散,白天潜伏杂草、幼苗根际,夜晚出土咬断幼苗嫩茎施入土穴内取食。幼苗木质化后改食嫩芽和叶片。幼虫有假死性,受惊扰时身体卷缩成团。小地老虎在3龄后有自残性,食料缺乏时迁移为害。幼虫老熟后迁至干燥处的土内筑土室化蛹。防治方法:在春播或幼苗出土前清除苗圃内杂草,消灭地老虎的卵和幼虫;清晨在被咬断的苗株附近扒土捕杀幼虫;用90%晶体敌百虫1公斤加水5~10公斤拌鲜草60~70公斤(或饼肥100公斤)堆置土中,诱杀幼虫;用90%晶体敌百虫15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喷于幼苗上防治幼龄幼虫;对于小地老虎还可用红糖6份、醋3份、酒1份、水10份、90%晶体敌百虫1份配成毒饵诱杀,或用黑光灯进行诱杀。

小地老虎成虫


地老虎是什么?

地老虎种类较多,各棉区发生的种类和轻重有很大的差异。主要有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大地老虎(A.tokionis Butler)、黄地老虎(Euxoa getum Schiffermüller)等。地老虎又叫地蚕、土蚕、切根虫或断根虫。属鳞翅目,夜蛾科。食性杂,为害多种作物。

为害状

低龄幼虫为害棉苗生长点,造成多头棉,以后开花结铃少而晚;还可把嫩茎或叶片咬成缺刻,4龄后在茎基部咬断嫩茎,拉至潜藏处继续咬食。幼虫也可取食发芽的棉籽。受害棉田造成缺苗断垄,严重时甚至毁种。

形态特征

见杂食性害虫地老虎部分。

发生特点

河北省1年发生3~4代。每年3月上旬越冬代成虫陆续迁入产卵活动,幼虫吃麦苗或杂草。当棉苗出土后,第一代地老虎幼虫开始为害棉苗,5月份为害盛期。大发生年,如防治失时,可造成毁种或重播。低洼地发生重。成虫晚间活动、交尾、产卵,对糖、酒、醋液和黑光灯,有较强的趋性。幼虫有假死性,在水淹情况下可淹死。一般耕作粗放,杂草丛生的田地受害较重。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铲除棉田周围的杂草,拾净残茬干草棍,及时鋤划棉田,消灭卵粒和幼虫。为害重的田块可结合灌溉淹死部分幼虫。

(2)诱杀。在越冬代发蛾盛期,采用糖酒醋液盆和杨树枝把诱蛾,或用鲜草堆诱集幼虫,集中消灭。对高龄幼虫,可用90%敌百虫与炒香的饼1∶100搅匀,傍晚顺垄撒在棉花根部,每667平方米撒5千克或90%敌百虫化水喷在(1∶600)鲜草上制成毒饵,于傍晚撒在棉田诱杀。

(3)药剂防治。对低龄幼虫(棉苗期)可喷90%敌百虫或50%甲胺磷乳油等8000~10000倍液喷雾防治。


地老虎如何识别与防治?

(1)为害症状地老虎俗称土蚕、切根虫等,主要以幼虫为害瓜苗,将瓜苗咬断,造成缺苗断垄,严重时甚至毁种。(2)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水旱轮作,可预防地老虎;实行冬灌既可淹杀越冬的害虫,又会使土壤湿润,利于春季保苗;播种前除草,在苗期也要随时除草。②诱杀成虫。用糖醋液(酒、水、红糖和醋的比例为1∶2∶3∶4,并加入少量敌百虫)诱杀成虫,白天盖住诱液,晚上揭开,当诱捕的蛾子数量突增时为盛发期。还可用黑光灯或杨树枝等诱杀。③药剂防治。灌根可用50%辛硫磷乳油2000倍液,每株灌药液0.25千克左右。做毒饵可用90%敌百虫0.5千克,加水3~5千克,喷在50千克炒香的棉籽饼或油渣上,在傍晚施在瓜苗旁,每公顷撒60~75千克,可防治地老虎的高龄幼虫。还可用80%敌敌畏乳油2000倍液,或21%灭杀毙乳油8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在黄昏时喷洒地面。

地虎是什么动物?

地老虎是一种对农作物有害的昆虫,被人们称之为“地蚕,夜盗虫”等,因前脚很有力气,平时钻在地下要农作物的根,北方农民习惯叫他土狗子,南方人喜欢叫它地老虎,它长的和蟋蟀差不多,比蟋蟀身体长一点,有一点大板牙,多为土黄色和褐色,人们不容易捕杀它,因其颜色跟农作物颜色相近,人们对它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地老虎在不同的地方人们的叫法不尽相同,所以地老虎是一种对农作物有害的昆虫。
地老虎是一种对农作物有害的昆虫,因其颜色跟农作物颜色相近,人们对它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地老虎在不同的地方人们的叫法不尽相同。

地老虎的特征是什么?

地老虎的特征有:
小地老虎成虫体长18~28毫米,翅展40~54毫米。卵扁圆形,顶部稍隆起,底部较平,卵孔不明显,初产时卵乳白色,孵化前渐变为棕褐色。幼虫初孵化时为灰褐色,3龄前黄绿色、3龄后逐渐变为灰褐色。小地老虎各龄幼虫形态见表2。
小地老虎的幼虫在田间常常与大地老虎及黄地老虎的幼虫混合发生,而三者又极相似,容易混淆,现将三者的主要特征比较如下,以利鉴别。
三种地老虎幼虫检索表:
1.小地老虎:体表粗糙,密布大小不等的颗粒,D1毛片显著小于D2毛。
2.黄地老虎:体表没有大小不等的颗粒,光滑或密布皱纹,臀板具有两大块黄褐色斑,中央断开,体长41-60毫米。
3.大地老虎臀板几乎为一整块深色斑,密布皱纹呈龟裂纹。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19:20: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609723575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地老虎(地老虎是什么昆虫).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地老虎(地老虎是什么昆虫).pdf

标签:地老虎   昆虫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