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大战”,两大枭雄的终极对决,堪称古代军事史之最,这是为何?
“邙山大战”,是公元543年南北朝时期东西魏之间爆发的战争。其堪称古代军事史之最的原因,我认为在于:邙山大战波澜壮阔,过程中充满了跌宕起伏,转折之多令人回味悠长。
邙山大战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东西魏之间的一次战争,首先由西魏的高仲密投降西魏点燃,其本质是东魏丞相高欢的儿子看上了他的妻子,高仲密气不过出走西魏。
这本是私人之间的恩怨,但是他们在当时的历史上占据特有的角色,首先是高仲密,他在当时占据了豫州,而豫州与西魏接壤,他的投奔,使得西魏丞相宇文泰认为这是一个讨伐东魏的时机。而东魏丞相高欢更是由儿子一时的私欲卷入这场战争。
战争的第一个阶段,宇文泰兵分两路进攻东魏,可是战报早已到达高欢那里,高欢首先领兵读过黄河,在邙山安营扎寨。而在邙山两军开始了殊死之战。
战争的第二阶段,在都整顿好军队之后,西魏试图奇袭高欢,结果高欢已严阵以待,西魏吃了败仗。
宇文泰败走,高欢和众将士庆功。没想到这直接到了第三阶段,宇文泰来了个回马枪,大胜高欢。
而第四个阶段来自于东魏军队的反击,由于西魏军属于远途作战,寡不敌众,不得不撤退。高欢获得胜利,宇文泰仓皇而逃。
邙山之战最终以宇文泰的惨败结束。整个战争过程,跌宕起伏,里面的细节更是可圈可点,是我国历史上最富有玄机和悬念的战争。
历史的邙山之战是由哪次流氓事件引起的?
东魏西魏两国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后分割北方的两个国家,东魏又权臣高欢把持,西魏有宇文泰执掌,双方互相征伐不断,高欢和宇文泰两人也成为了死地,可以说但凡两人之前只存在一人,那么东魏西魏对峙的局面都不会持续太长时间,而是快速实现北方统一,在两国的征伐中, 在洛阳附近爆发的邙山之战,成为双方最为关键的战事之一,高欢险些攻入关中实现北方一统,而西魏之败,不仅损失了大量部队,更重要的是令宇文泰进取中原的计划破产。
邙山之战发生在东魏武定元年,西魏大统九年,也就是公元543年,起因也是太过随意了,因为高欢的儿子高澄调戏别人家的妻子引发的,也就是说因为一次流氓事件,引起了蝴蝶效应,导致了两国发生大规模冲突。
当时高慎为东魏官员,但是和高澄的关系不和谐,高澄这个人,除去个人喜好外,他堪称是北齐的实际开国君主,虽然他在可以接受禅位前被杀了,但是他对于北齐来说就是司马师,他主政时期,平定了侯景动乱,并且从南梁手中夺得了两淮之地,奠定了北齐立国的基础,可是他好色的本性还是不大好。
《北齐书.高慎传》慎前妻吏部郎中崔暹妹,为慎所弃。暹时为世宗委任,慎谓其构己,性既狷急,积怀愤恨,因是罕有纠劾,多所纵舍。高祖嫌责之,弥不自安。出为北豫州刺史,遂据武牢降西魏。
《资治通鉴.梁纪十四》仲密选用御史,多其亲戚乡党,高澄奏令改选。
《北史.高慎传》文襄闻其美,挑之,不从,衣尽破裂。李以告慎,慎由是积憾。
综合史料来看,高慎是因为惧怕以及羞辱而反叛的,当初他有拉帮结派之嫌,结果被高澄发现,更改了高慎的任命,加之高慎之前的妻子是崔暹的妹妹,高慎估计是休了崔暹的妹妹而导致和崔暹产生怨恨,不巧的是崔暹是高澄的人,所以高澄就出现了打压高慎的意思,因此高慎内心惧怕。
这一切在高澄(谥号文襄帝)有意欺负了高慎的妻子李氏后爆发了,高慎决定投奔西魏。这也多少说明高氏父子在用人上面存在一定问题。
北豫州州治虎牢(今荥阳市汜水镇),下辖广武、成皋、荥阳等地,这基本上就是当初楚汉争霸时对峙的主要区域了,可以说北豫州是东魏遏制西魏又关中经洛阳东进的必经之路,守住北豫州就可以阻止西魏进取中原,此地乃是东魏在东线的要地,可是为何要交给高慎呢?
个人认为应该有三点,一个是高慎有足够的才能,才能被派去统领重镇,第二,高澄当时为人比较轻浮,他只是调戏了李氏,在他平时的行为中,这种行为可能算是比较轻的,不认为冒犯了高慎,再者高澄也不在乎冒犯高慎,第三,高欢认为自己有能力掌控住高慎,毕竟高慎属于外放官员,家人是留在后方的,后来高慎的家人想要西逃是被捉住的,由此可见,高慎这个人造反的时候是没顾忌自己家人的死活啊,至于李氏遭到调戏,高慎不是因为关心李氏,主要还是因为忌惮于高氏父子对自己的态度,所以才决定反叛的。
总的来说,高氏父子认为自己手里的牌足以让高慎安分,或者说高慎不会那么激进的反叛,加上高慎有一定的才能,才会让高慎去治理北豫州的,可是没想到,高慎是一个什么都不管不顾的主,当然,高慎的反叛,主要原因还是他和高氏父子之间难以弥合的裂隙,妻子李氏被调戏,只是所有积怨爆发的导火索。
《周书.文帝纪》九年春,东魏北豫州刺史高仲密举州来附,太祖帅师迎之,令开府李远为前军。至洛阳,遣开府于谨攻柏谷坞,拔之。
宇文泰在听说高慎来降后,必然是大喜过望了,可以说东魏西魏之间的战争,前几次大规模战役,比如小关之战、沙苑之战,宇文泰取得了胜利,但这些都只是让西魏有了立足关中的实力,东魏仍然具备主动进公的能力,而高慎直接送来北豫州,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了,给了西魏东进蚕食中原的前进基地,宇文泰果断出兵,而高欢也是无论如何不会让宇文泰占到这个便宜的,所以双方再一次爆发了大规模军事冲突。
相对来说战局对于宇文泰是有利的,本质上是东魏内部发生叛乱,西魏趁机去占便宜的,所以说高欢就有快速结束战争,平定战乱的内在需求,如果他不能快速平定高慎之乱,那么东魏其他有野心的人也会有样学样,到那时局势也就不好控制了,这一因素,让宇文泰处于战事初期的优势地位。
《周书.文帝纪》三月,齐神武至河北。太祖还军瀍上以引之。齐神武果度河,据邙山为阵,不进者数日。
西魏的部队背靠洛阳布阵,而高欢率部只能渡过黄河迎战,其实就当时的局势而言,谁先渡河谁就处于一定的劣势,因为你自己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后路被断的陷阱,有黄河在,一旦局势不利,东魏军撤退时容易陷入绝地,而且宇文泰率部提前布阵,是以逸待劳,参考之前宇文泰对高欢所取得的胜绩,不排除宇文泰有想通过此战,歼灭东魏的主力军,之后趁机东进攻略中原的意思,所以他没有采取半渡而击,趁东魏主力尚未全部渡河的时候袭击其先锋部队。
根据历史的记载,高欢在偃师附近的邙山列阵,第一阶段的战事,东魏是取胜的。
《资治通鉴.梁纪十四》东魏彭乐以数千骑为右甄,冲魏军之北垂,所向奔溃,遂驰入魏营......诸将乘胜击魏,大破之,斩首三万馀级......欢使彭乐追泰,泰窘。
东魏大将彭乐所部为军阵的右翼,其首先攻入了西魏的大营,东魏大军趁机大举攻伐,宇文泰险些被彭越所获,斩获西魏士卒3万余人。
个人觉得这段记载可能有些夸张了,东魏取胜不假,但是在之后的战争中,西魏仍然保有反击的能力,如果第一阶段就损失了3万人,那么宇文泰就没有在洛阳区域继续和高欢死磕的底气了,而是要快速回撤关中,据险而守。
再者当时彭乐号称是几乎差点斩杀宇文泰,在战场上追击的过程中,宇文泰还有功夫和彭乐谈未来,“今日无我,明日岂有汝邪!何不急还营,收汝金宝”,意思大概就是告诫彭乐兔死狗烹,之后彭乐就听了,放过了宇文泰,回营后还差点被高欢杀了,我个人不是他相信这段记载。
在追击的过程中,彭乐肯定是想要宇文泰的人头的,不然也就不用追了,既然在追击过程中,宇文泰说的话彭乐能听到,那证明两人距离很近,彭乐是不是思想太单纯了,在近距离的情况下放走了宇文泰?说什么兔死狗烹,貌似即便彭越诛杀了宇文泰,这天下还不是东魏一国说了算吧,况且,彭乐是大傻子吗?既然战场上放了宇文泰,那么回去是不说不得了吗?还高高兴兴的去和高欢说,我差点就杀了宇文泰,是个人就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吧?
所以当时的局势应该是西魏军队被击败,宇文泰是逃走了,但是没有这么惊险的“剧情”,同时西魏军损失也不太大。之后宇文泰才能收拢部队,对峙再战。
此时邙山之战进入第二阶段,记载中东魏一方再次出现了偶然事件,导致了全局的被动。
《北齐书.神武帝纪》时军士有盗杀驴者,军令应死,神武弗杀,将至并州决之。明日复战,奔西军,告神武所在。西师尽锐来攻,众溃,神武失马,赫连阳顺下马以授神武,与苍头冯文洛扶上俱走,从者步骑六七人。
《周书.文帝纪》太祖留辎重于瀍曲,士皆衔枚,夜登邙山。未明,击之,齐神武单骑为贺拔胜所逐,仅而获免。
也就说东魏军营中有一个士卒私下杀驴,应该是触犯了军法,应当处死,但是高欢没有立即执行,而这个士卒偷偷跑到了西魏军营,告诉了宇文泰,高欢的位置,宇文泰集中了精锐部队偷袭高欢所在的大营,一时间东魏军大乱,高欢险些被杀。
这段记载还是存在的一定的可疑性,高欢精力这么旺盛吗?连一个无名小卒触犯军法都要他亲自作出决定,暂且不杀,那样的话,十余万人的东魏军,一天会有多少事,高欢还不疯了,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犯事的士卒,高欢应该不知道,是下面的人作出暂且不杀决定的,而且这个叛逃的士卒最多也就是告诉了宇文泰,高欢的位置,宇文泰只所以可以偷袭成功,主要还是其指挥得当,绕过了东魏主力部队,偷袭了处于后方的高欢大营,这是一次经典的斩首行动,东魏士卒的叛逃,只是增加了宇文泰计划成功的几率。
邙山之战,李密拥兵十余万、猛将如云,为什么却被王世充两万人击败了?
李密是中国隋朝末年农民起义军中瓦岗军的后期领袖,他在最辉煌时曾一度手握三十万大军,除了军队之外,他手中还有裴仁基、罗士信、陈咬金等骁勇猛将,更有徐世绩,魏征等放置于整个隋朝都十分豪华的谋士团队。军队、将领、谋士全都具备,他整整十余万军队为什么会被王世充区区两万余人击败呢?其原因如下,隋炀帝任命薛世雄为主将,让王世充等六路大军齐聚东东都洛阳,隋军斗志正旺,李密与瓦岗军原首领发生火并,导致整个瓦岗军元气大损为邙山之战的失败埋下伏笔,战争进行中,李密没有听取裴仁基和魏征的建议导致邙山战败。
隋炀帝任命薛世雄为主将,让王世充等六路大军齐聚东东都洛阳,隋军斗志正旺大业十三年七月,,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隋炀帝杨广为了能够彻底将李密所带领的瓦岗军扑灭,于是任命薛世雄为主将和让王世充等六路大军同时出兵东都洛阳,虽然薛世雄所带领的军队在进发的路上被窦建德所歼灭,但隋炀帝及时让王世充接替主将位置,当年九月所有大军齐聚洛阳,有整整十余万之众,因而使得时的隋朝军队士气大增,斗志正旺。
两军先后在洛阳地区展开了数十次交战,虽然每次都是不分胜负,但战斗气势正旺的隋朝军队多多少少也对李密所带领的瓦岗军造成了一定的消耗,为后面的邙山之战以少胜多打下基础。
李密与瓦岗军原首领发生火并,导致整个瓦岗军元气大损为邙山之战的失败埋下伏笔同年的九月份,原本在与王世充率领的隋朝军队交战数十次都没有落入下风的李密准备重整旗鼓,一举拿下东都洛阳时,瓦岗军内部突然发生巨变,原来的瓦岗军首领率众与李密发生火并,两者交锋之下李密虽然取得了胜利,但胜利亦是失败,因为本来就是内部自我消耗的的火并让瓦岗军元气大伤。
元气大伤其实也还好,就稍微整顿以下,多花些时日说不一定还有回旋的余地,但最难的就是这次瓦岗军前后首领的争斗,在瓦岗军内部埋下了分裂的种子,直接导致了后来的瓦岗军分崩离析自我瓦解,更为邙山之战的战败埋下了伏笔。
战争进行中,李密没有听取裴仁基和魏征的建议导致邙山战败战争进行中,李密召集军中将领商议决战对策,一向战争经验丰富的裴仁基建议道:“王世充此番决战必定精兵尽出,洛阳势必空虚,可留一部牵制王世充,然后出精兵直取洛阳“但王世充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谋士魏征也说道:“我方粮草众多,可以利用城池固守,如此王世充定会进退两难,到时候他们军心不稳,我方则可乘机而取之“但是李密依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两次不听,直接导致了李密初战大败,往后更是节节败退兵败如山倒,直到整整十余万大军被王世充区区两万军队击溃,沦为丧家之犬,纵观此战,李密军队虽多,但败在军心不稳,败在骄傲自大,不听军中将领、谋士之言。
为什么邙山之战会被称为中国历史上转折最多的战役?
因为邙山之战,西魏主帅宇文泰明明有机会抓住高欢,但是又给高欢跑了,而同样东魏主帅高欢也是有机会抓住宇文泰,但是还是让宇文泰跑了。最后结果是宇文泰回家等死,高欢也回老家了,所以才会被称为中国历史上转折最多的战役。
首先是邙山之战起因让人非常费解和狗血,因为东魏大丞相高欢的儿子高澄看上了御史中尉高仲密的老婆李昌仪,还对李昌仪进行非礼,只是没有得逞。然后御史中尉高仲密感觉自己头顶随时都可能绿油油的,就投靠西魏的宇文泰。
然后高仲密设计下杀了主管军事的将领奚寿兴,宇文泰非常开心,就带西魏的大军攻打东魏,路上宇文泰的军队吃了干粮,又匆匆忙忙赶到邙山跟高欢打仗,因为一路上没有水源,导致西魏军赶了几十公里就干渴要死,遇到高欢的时候都无心对战。最奇葩的是东魏彭乐有机会抓住宇文泰,拿了宇文泰金腰带就放了他。
接着是宇文泰侥幸逃过一命,谁都没有想到他既然第二天又找了高欢,高欢因为第一天的胜利,军队都很放松,谁也没有想到宇文泰这招,结果就是高欢失败匆匆忙忙逃跑。宇文泰派了贺拔胜前去抓高欢,没有想到是自己战马给高欢的外甥射死了,结果就是高欢胜利大逃亡了。
最终,宇文泰惨败,高欢惨胜。可以说这场大战高潮迭起,历史上少见的神转折。
邙山之战的介绍
邙山之战是南北朝时期西魏柱国大将军宇文泰对东魏发动的战役。543年二月,东魏的北豫州刺史高仲密据虎牢叛变,宇文泰率军接应。543年三月,两军在邙山决战,西魏军大败。宇文泰在退兵之後,上表自贬,但魏帝元宝炬没有接受。此战之后,东魏乘胜追击,收复虎牢,平定了北豫州和洛州。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19:1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608175567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邙山之战(邙山之战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邙山之战(邙山之战时).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