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中国人脱帽致敬(向中国人脱帽致敬阅读题答案)

更新时间:2023-03-01 02:15:04 阅读: 评论:0

《向中国人脱帽致敬》原文

原文

记得那是12月,我进入巴黎十二大学。我们每周都有一节对话课,为时两个半钟头。在课堂上,每个人都必须提出或回答问题.。问题或大或小,或严肃或轻松,千般百样无奇不有。

入学前,云南省《滇池》月刊的一位编辑,向我介绍过一位上对话课的教授:“他留着大胡子而以教学严谨闻名于全校。有时他也提问,且问题刁钻古怪得很。总而言之你要小心,他几乎让所有的学生都从他的课堂上领教了什么叫做'难堪'……"

我是插班生,进校时,别人已上了两个多月课。我上第一节对话课时,就被教授点着名来提问:“作为记者,请概括一下您在中国是如何工作的 "。

教授倏地离开了讲台向我走来,我才发现他的眼睛很明亮,笑容很灿烂,他将一只手掌放在我的肩上,轻轻说:”我丝毫没有刁难您的意思,我只是想知道,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他们自己国家的。"然后,他两步走到教室中央,大声宣布:“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下课。"

出了教室,台湾同胞与我并排走。好一会儿后,两人不约而同看着对方说:”一起喝杯咖啡好吗 "

《向中国人脱帽致敬》是钟丽思于1992年撰写的一篇文章,发表在《读者文摘》1992年第12期。这是一篇文学性很强的特写,短小精悍,运用了丰富的表现手法生动地描写了现实生活中一幕真实的场景——“我”(一名留法学生)和一位法国教授之间的一场扣人心弦的唇枪舌战。

扩展资料:

《向中国人脱帽致敬》是一篇政论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报告文学,不仅真实性强,而且文学色彩浓厚。它不仅真实地再现了作者留学法国,在一堂对话课上,与一位大胡子教授唇枪舌剑较量的场面。

还通过神态、行动及大量的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引人入胜,并有助于对人物形象的刻画。

文章表现了海峡两岸的中国留学生,团结协作,自觉地维护祖国的尊严。也反映了外国友人对中国的友好感情,反映了外国友人真诚希望中国不断富强的愿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是一个很老的文章了啊,是说的一个在外国上学的记者,在上课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很爱刁难外籍学生的教授,果然在该记者上课的第一天就遭遇了那位教授的责难。那个教授整节课先是用一些很难回答的记者方面的专业问题问了那个记者,而这位中国记者也用了一种很巧妙的方法来回答,过后教授来了一个更直接的刁难,他拿台湾问题做了引子,想让那位记者难看,但是那位中国记者还有一位台湾的记者一起否认了教授“哪个中国”的陷阱,并在那节课上讲了好多改革开放中的中国的新闻,极大的宣扬了我国的国势,最终教授心悦诚服。

《向中国人脱帽致敬》阅读答案

1.有人认为第三自然段插入对教授的介绍郁与全文中心无关,应删去,谈谈你的看法。
2.第15自然段中,“海峡上搭起桥来”用 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意思是:( )
3.对教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宣布“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这件事,你有何感想?
4.第22自然段用了哪几种人物描写方法?透过这些描写,设想一下,当时教授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5.结尾一段耐人寻味。试从内容和表达的角度,谈谈“味”在哪里?

1.不能删。这段文字通过侧面描写,一方面交代了这位教授教学严谨,提问刁钻古怪的特点,另一方面也为下文的教授与“我”的对话埋下了伏笔。

2.比喻 海峡两岸正常交往(或祖国统一)

3.爱国的人(维护国家尊严的人)就会赢得他人的尊敬。

4.动作行为、肖像神态、语言 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竟能如此正确地看待自己国家的问题,真了不起。这位学生思维敏捷,观点鲜明,是一个好记者。

5.要点:“一个中国”是两岸青年的共识;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两岸青年的关系友好;储蓄,发人深思;轻松的课余生活与紧张的课堂气氛形成对比,张弛有度,很有韵味。

向中国人脱帽敬礼 理解 文章理解啊 我要理解啊啊啊

有什么不理解的呢
下面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一些阅读题解 你自己消化消化吧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感情强烈的小小说。作品通过描写“大胡子”教授“刁钻古怪”的问话以及“我”充满爱国激情的精彩对话,表现了海外游子不卑不亢、有理有节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我”以高雅的气质、敏捷的思维、睿智的语言和机巧的答辩,维护了祖国的尊严,赢得了外国教授和其他留学生们的敬重。本文向我们展现了一场扣人心弦、惊心动魄的舌战场景,引人入胜,十分耐读。
2,“几乎让所有的学生都从他的课堂上领教了什么叫做‘难堪’”中,“几乎”不能删除的原因是什么?
( ①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难堪”,最后“我”也没有难堪。
  ②教授的目的也不是要学生难堪,而是治学严谨。 )
3,“我听见班里有人窃笑。” 句中的“窃笑”有哪两层意思?
( “窃”写出了学生对教授的惧怕,不敢公开笑。
  “笑”写出了同学对“我”的赞赏。 )
4,第二回合是关于国籍的问答。教授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 教授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了解一般中国人是否都有敏感的政治素质。 )
5,“雪花在窗外默默地飘”与“那种冻结的沉寂”,分别照应什么?
( “雪花在窗外默默地飘”照应开头“12月”。
  “那种冻结的沉寂”照应“当即冷场” 。 )
6,第三回合是关于如何解决台湾问题的问答。“除台湾省外”和教授“搓搓手看着我”,对于塑造“我”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 “除台湾省外”这句语言描写,突出“我”反应灵敏,思路周密,无隙可击。
  教授“搓搓手看着我”,侧面描写“我”很棘手,使教授感到难以应付,手足无措。 )
7,“我看着他的脸。那脸,大部分掩在浓密的毛发下。”“我才发现他的眼睛很明亮,笑容很灿烂。” 这两次对教授的外貌描写,具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 前一句说明“我”并未真正认识教授的真面目,未理解他的真实意图。 );
  后一句说明“我”终于感到教授并无恶意,至此教授的面目才完全被看清,即了解了他的真实意图。 )
8,本文描写“大胡子”教授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其实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欲扬先抑。  其实他是一位对中国人民友善的外国友人。 )
9,“我”与教授的问答围绕哪几个问题?这些问题的过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 四个问题:中国人如何工作、”我“的国籍问题、如何解决台湾问题、中国富强的标准。 过渡巧妙。 
写出教授思路极其敏捷。 )
10,本文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 环境描写,渲染了特定场合的气氛。直接的环境描写,烘托了气氛,比如写冬景、写人们盯着我们三个人的冷场等。通过人物的反应的侧面描写,如课堂上的笑、冻结的气氛、松动椅子的声音等,写出了剑拔弩张及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善气氛。 )
11.文章主题是什么?
(  ①通过教授的提问和中国留法学生“我”的回答,表现了中国留法学生不卑不亢的自尊自爱的爱国精神;
  ②反映了外国友人真诚希望中国富强、中国能自强的良好愿望,展现了中国正在逐步上升的国际地位。  )
12,在对话课上,大胡子教授提出问题,如此“刁钻古怪”,后来,他为什么竟会对“我”“脱帽致敬”,前后态度是否矛盾?为什么?
( ①应把问题本身的性质和提问人的动机,区分开来。教授提出“两个中国”问题,并非是主张“两个中国”,提出“台湾问题”,说明他对中国情况的关切。
  ②一位编辑曾介绍,这位教授“几乎让所有的学生都从他的课堂上领教了什么叫做“难堪”,这一重要的伏笔,说明他的提问“刁钻古怪”,并非单是冲我而来,而正是表现了他“闻名于全校”的“教学严谨”。
  ③教授在对话课上,提出了一些有关国家荣辱、政治上十分敏感的问题,是要了解一般中国人是否都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能不能自觉地维护国家的尊严。
  ④教授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在提问题中,被我的爱国热情深深地感染了,因此最后按捺不住内心激动,离开讲台,笑容满面,脱帽致敬,这是他的心迹坦露,也是他正直的表现。 )
13,“我”与教授对话完了,教授宣布:“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下课。”文章到此可以搁笔,为什么最后还要添写一节,交代“我”与台湾同胞准备去喝咖啡?此节能否省略?
( 本节对话课,“我”与教授构成了一对主要的矛盾体,对话进行了11次,其中有7次,集中讨论了所谓“两个中国”和“台湾问题”。回答教授第四次提问时,特别交代台湾同胞支持我的意见:“只有一个中国”、“这是常识”。我在回答如何解决“台湾问题”时,强调要有海峡两岸的“父辈”来解决。我和台湾同胞,都是“中国人”,都是教授致敬的对象,中国的统一富强,是海内外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我”与台湾同胞,齐心协力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是画龙点睛之笔,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所以最后一节,不能省略。 )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19:1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608104567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向中国人脱帽致敬(向中国人脱帽致敬阅读题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向中国人脱帽致敬(向中国人脱帽致敬阅读题答案).pdf

标签:中国人   答案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