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棋要多少目才能获胜
五子棋黑棋必赢的方法
我想说的是,必胜只是基础,初学者学习必胜的定石或者说走法并不是以网上下棋的时候先手怎么赢,而是要了解先手的情况下如何把握和扩大优势,同时理解后手的各种强防思路。
以下的讨论,希望您有一些基本的五子棋技巧基础,并且会使用google。
首先,黑棋第一手走在中间,白棋第二手一般只有2种走法,我们叫做直指和斜指。当然你还可以说白棋的2离得更远,但是那些都会很快死掉。
直指如图,标记S的点(黑棋第三手的走法)都是可以必胜的,标记A的点优势也非常大,一般都可以获胜。
其中这样是最强的,我在图上标了几个白棋比较强的防御,这里不打算再细说了。这个开局叫“花月”。开局命名方法我就不扯淡了,个人觉得对初学者没意义。
斜指也是一样,先手的优势依然巨大。
以上内容并不是说你照着我的图摆上3个棋子就可以干掉对方,后续内容挺多的请自行网上搜索,网上资料不少。基本掌握的话需要一下午左右的时间认真学习。
黑棋多少子算赢
围棋中,黑棋多少算赢?
严格来说黑期184.25子即胜。
中国贴3又3/4子的规则:
1、把死子提掉。
2、只数一方围得点数并记录下来(一般围得点以整十点为单位)。
3、如果数的是黑棋,再减去3又3/4子,如果数的是白棋,再加上3又3/4子。
4、结果和180又1/2(棋盘361个点的一半)比较,超过就算胜,否则判负。
黑目数超过184.25子即胜,而白只需超过176.75子即胜。通俗来说为白棋177子为胜,黑棋184.5子为胜。
扩展资料
围棋现存在三种规则。中国大陆采用数子规则,台湾采用应氏计点规则,日韩采用数目规则。因为黑方先行存在一定的优势,所以所有规则都采用了贴目制度。
不过,贴目在中国大陆、台湾省、日本、韩国的叫法不完全一样。
中国大陆:数子规则专有名词:贴子
台湾:应氏计点规则专有名词:还点
日本、韩国:数目规则专有名词:贴目
围棋胜负规则:
中国数子规则:
1、黑目数超过184.25子即胜,而白只需超过176.75子即胜。通俗来说为白棋177子为胜,黑棋184.5子为胜。
2、让先与让子:让先不贴目,让子要贴还让子数的一半。
日韩数目规则:
日本和韩国规则是一样的,采用数目法,黑棋终局要贴6目半。先数一方的目数并记录下来,再数另一方的目数并记录下来,然后黑棋减去6目半,最后和白棋比较,多者为胜。
台湾应氏计点规则:
黑贴8点(和棋黑胜,相当于3又3/4子),以预数法确定胜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围棋
黑棋的气怎么标
标黑棋的气的要看黑棋的位置以及白旗的位置,具体算法如下:
1、一颗黑棋,不在边角,周围没有棋子,可标四囗气。
2、一颗黑棋,不在边角,边上一颗白旗,可标口气。
3、一颗黑棋,不在边角,挨着黑棋,可标六口气,两个黑棋连一起,算整。
4、黑棋在边上,因为它一面挨着边,不算气,另外三面算三口气。
5、黑棋在角上,两边都挨边,可标两口气。
6、总的来说,周围空多少算多少口气。
围棋气的类型
1、公气:在对杀棋子中,既属于黑棋,又属于白棋的气,叫做公气。
2、外气:在对杀棋子中,只属于某一方的气,叫作外气。
3、内气:最后一个要说的是,最简单的:内气,一方棋子,所围住的交叉点,就是内气。
当直线紧邻的点上如果有同色棋子存在,这些棋子就相互连接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的气也应一并计算。直线紧邻的点上如果有异色棋子存在,此处的气便不存在。棋子如失去所有的气,就不能在棋盘上存在。
围棋黑白各有多少个棋子?
围棋黑白各有150枚棋子。
围棋棋子分黑、白两色,通常为圆形扁片,一面凸或两面凸均可,棋子一般黑白各150枚。黑白棋子则分别代表着阴、阳。阴阳最初的含意是指冷和热,后来便具有了抽象意义,即表示黑暗与光明,而且还表示男性和女性。围棋的圆形棋子代表天,方形棋盘代表地。
详细介绍
古代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阴阳之气的消长与融合中发展的。河图与洛书相结合,并结合古代的八卦思想,又演变成了“太极图”。太极图的黑白相反对称结构暗示宇宙阴阳的变化和自然永不休止的运动。这种上古的思维方式在围棋这一游艺项目中得到充分体现。
围棋能够培养人们的军事才能。把围棋盘视为小战场。把下围棋当成用兵战场。许多著名的军事家都是下围棋的高手.像三国时的曹操、孙策、诸葛瑾都是疆场和棋抨这样大小两个战场上的佼佼者。历代帝王多有爱好围棋的,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对围棋的酷爱,无疑对围棋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19:1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607781566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黑棋(黑棋一将两卒,红棋两车一炮).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黑棋(黑棋一将两卒,红棋两车一炮).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